上人《藥師經》講述
一九六六年,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成立,農曆每個月二十四日舉行發放,初稱為「慈濟法會」。後因感念發心響應竹筒歲月、點滴捐助的大德, 上人打破「不趕經懺、不誦經」的原則,發願於靜思精舍每個月發放時誦一部《藥師經》,期勉眾人牢記藥師十二大願,並時時實踐自救救人、自度度人的宏願,後改稱為「藥師法會」,這是慈濟與「藥師法會」的因緣。
在現代,知道藥名、會配方就稱為「藥師」。但在佛的時代,佛不但能應病下藥,還能洞察天地之間的四大不調,剖析人的心病,所以敬稱佛為大醫王或大藥師。其實藥就是法,只要懂得用,人間處處是良藥,信手拈來都是妙方!
而此藥師經講述即是二○○一年七月至二○○二年七月,時跨千禧年時, 上人感於倫理道德失序,人際間關係緊張,充滿對立、衝突、紛爭,故在早課時間闡述《藥師經》的內容結集。
上人謙稱以伴讀方式逐句講解,終至眾人明瞭整本經文意義為主。無疑是 上人針對現代人的身心病態,為達天下祥和的目標,弘揚人性光明的品德,所下的一帖救世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