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靜思志業簡介
靜思淨斯,靜而思之、淨化於斯
「靜思」是上人出家前自號
亦是靜思人文的由來
為佛教,為眾生

證嚴上人出家前自號「靜思」,乃為提醒自己,時時刻刻靜心思考人生方向。「靜思」蘊育慈濟的根本思想,也是靜思人文的由來。

上人對「靜思」二字,有「青山無所爭,福田用心耕」的體悟,期許人人向青山學習,以樸素純真的心,守誠、正信;用樸實、純真的態度,努力耕耘自己的心田,並殷勤向外耕耘一片片福田。

上人以其悲天憫人之宗教家胸懷,服膺上印下順導師「為佛教、為眾生」之慈示,秉持「佛法生活化,菩薩人間化」之理念,在「內修誠正信實,外行慈悲喜捨」精神貫徹下,漸次開展「慈善、醫療、教育、人文」以及「國際賑災、骨髓捐贈、環保、社區志工」之「四大志業、八大法印」。

事理相融、以淺喻深暢佛本懷,善導大眾心存菩薩大愛,落實佛法於生活中,帶動付出無求同時感恩之風氣,達到「淨化人心、祥和社會、天下無災難」之人間淨土目標。
靜思精舍
為靜思志業之濫觴
心靈故鄉,慈濟後盾

早期克難環境中,陸續接了 21 種的手工加工品,如:織毛線衣、糊水泥袋、嬰兒學步布鞋、棉紗手套、外銷成衣加工、木板雕刻、女裝代工、棉紗手套、高週波嬰兒尿褲、手拉胚陶製品、薏仁粉、蠟燭...等,承擔起精舍的日常用度外,仍須救濟他人。

上人從出家修行以來,就立下自力更生的志節;從早期在普明寺旁耕種,及至創建靜思精舍,常住奉行上人教示,秉持「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修行原則,從事種種手工如糊紙袋、做嬰兒鞋等等,刻苦度日。

後來因為感受花東居民貧病困苦,故而把握因緣成立「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幾位居士在不影響生活的前提下,日存五毛錢;每位常住則每天多做一雙嬰兒鞋,群策群力點滴累積善款,展開濟貧教富、弘法利生志業。

日復一日,參加慈濟會員的人愈來愈多,接受慈濟救助的人也日益增加。農曆每月二十四日精舍貧戶發放時,為了體貼前來領取補助的照顧戶,以及來參加《藥師經》共修的會員,能夠在用餐之後再回家;常住即使生活拮据,有時也須向普明寺商借米、油,仍然煮鹹粥供應來眾。更把握精舍收支與慈濟財務分明的原則,絕不動用慈濟基金,以維護無私濟眾的心志與清譽;將近半個世紀的歲月走來,此一原則未曾更易。

直到現在,不論是回來精舍的慈濟志工,或是慈濟職工與外來的訪客,儘管人眾甚多,每日起居、用餐所需,依然都由精舍獨力承擔。

常住不受供養,自力更生、護持志業的精神,始終如一;以是因緣,靜思精舍,誠然是全球慈濟人之心靈故鄉,亦是慈濟志業最堅實之後盾。

花蓮靜思精舍是全球慈濟人心靈的故鄉。(左圖:德安師父和鄉親介紹精舍環境。右圖:賦歸,非洲學員離開前,向德宸師父雙手合十道感恩。)
「弘法利生」
為靜思志業的使命任務
靜思人文,淨斯人間

證嚴上人出家前自號「靜思」,乃為提醒自己,時時刻刻靜心思考人生方向。

「靜思」蘊育慈濟的根本思想,也是靜思人文的由來。上人對「靜思」二字,有「青山無所爭,福田用心耕」的體悟,期許人人向青山學習,以樸素純真的心,守誠、正信;用樸實、純真的態度,努力耕耘自己的心田,並殷勤向外耕耘一片片福田。

上人以其悲天憫人之宗教家胸懷,服膺上印下順導師「為佛教、為眾生」之慈示,秉持「佛法生活化,菩薩人間化」之理念,在「內修誠正信實,外行慈悲喜捨」精神貫徹下,漸次開展「慈善、醫療、教育、人文」以及「國際賑災、骨髓捐贈、環保、社區志工」之「四大志業、八大法印」。

事理相融、以淺喻深暢佛本懷,善導大眾心存菩薩大愛,落實佛法於生活中,帶動付出無求同時感恩之風氣,達到「淨化人心、祥和社會、天下無災難」之人間淨土目標。

通路入人群
廣接人間菩薩
書香茶香,人文德香

靜思人文,「靜思」道糧長養慧命;淨斯人間,「淨斯」資糧滋養生命。靜而思之,靜思以求清淨的心;淨化於斯,淨斯以使萬物無染。

靜思書軒與靜思小築,是靜思志業產品服務大眾的通路,也是以誠以情鋪展人間大愛的橋樑,更是接引社區民眾福慧雙修的慈悲道場。

書軒與小築,以原木與脩竹裝修,烘托溫潤的人文氣息;融合了藝術美感,在細微處流露清雅之美。春暖秋涼、晴晝晚陰,緩步其中,可感受到四周散發著書香、茶香與人文德香。

安靜地展卷閱讀,一句話是一條路,一句法入心,指引正確的人生方向;溫暖地啜飲香茗,一片葉浮一縷香,一杯茶入口,沉澱紅塵的多少憂思;歡喜地耳聞人語,一席談感一滿懷,一音聲入耳,薰染人品的道風德香。

書軒與小築,不論地處都會通衢大道,或位在市井幽靜小巷,以家的溫馨情味,永遠歡迎您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