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慈濟歌曲天天唱
心靈祥和日日安

每首動人的慈濟歌曲,在歌詞與歌曲的背後,都有歷史、有起源、有故事,是過去實在的事情;將其串連結合整理,還原當時的時空與心境,這也是在作歷史溯源。慈濟歌,文詞簡短、音律簡單,美妙祥和的韻律帶動出淺易通俗的文字,容易琅琅上口。

《靜思點閱筆》檔案下載
前往靜思書軒購買《靜思點閱筆》及《專輯法品》後,可在此下載《最新專輯檔》至個人電腦暫存資料夾。

再透過《TYPE C 連線》複製《專輯檔》至已連線之《靜思點閱筆》資料夾。完成複製檔案後,請先將《靜思點閱筆》重新開機後再使用。


靜思書軒客服專線:0800-391-168 (台灣)
靜思書軒客服時間:9:00 ~ 17:30 週一~五 (12:00 ~ 13:30 休息時間)


  • 證嚴上人簡介

  • 靜思.淨斯

  • 靜思人文

  • 淨斯人間

  • 靜思寰宇

  • 《無量義經》

  • 《靜思妙蓮華》

閱讀全文: 數位音樂下載

全球慈濟人感恩合十

2025 海外新春拜年
正念勤修學與覺 精進力行菩薩道
 |  全球靜思弟子合掌
  • 美國 2025 新春拜年

  • 澳洲 2025 新春拜年

  • 日本 2025 新春拜年

  • 菲律賓 2025 新春拜年

  • 香港 2025 新春拜年

  • 印尼 2025 新春拜年

  • 檳城 2025 新春拜年

  • 雪隆 2025 新春拜年

  • 新加坡 2025 新春拜年


閱讀全文: 2025 新春拜年

正念是養生之道

證嚴上人開示︰「有正念而無欲念,就是最好的養生之道。」

證嚴上人開示︰
「有正念而無欲念,
就是最好的養生之道。」


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相傳成書於春秋戰國時期,總結以往的醫藥經驗,非一人一時之作,是現存最早的傳統中華醫學著作,以其具有完備的醫學理論體系,對於後世中醫學的理論與實務有深遠影響。
無量義經
《法華經》暢佛本懷,旨在教菩薩法,是靜思法脈精神主軸,而《法華經》精髓則在《無量義經》。《無量義經》中的偈句:「靜寂清澄,志玄虛漠,守之不動,億百千劫」,是「靜思法脈」;「無量法門,悉現在前,得大智慧,通達諸法」,即為「慈濟宗門」。

《黃帝內經》與《無量義經》互照相參,提示出一條身心健康與日常養生之道。

《黃帝內經》:
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無量義經》:
其心禪寂,常在三昧;恬安淡泊,無為無欲;顛倒亂想,不復得入;
靜寂清澄,志玄虛漠;守之不動,億百千劫;無量法門,悉現在前;
得大智慧,通達諸法。

  • 《黃帝內經》:虛邪賊風,避之有時
    《無量義經》:其心禪寂,常在三昧


    依節候風寒暑濕燥火之變化,
    過著順勢而為的自然生活,
    冷時暖衣、熱時薄衫,
    起居有常,作息規律,
    如此就能使身心皆在靜定之中。

  • 《黃帝內經》:恬淡虛無
    《無量義經》:恬安淡泊,無為無欲


    深悟何為真實、何為虛幻,
    不計外在虛幻的名利權勢,
    一切付出以無私存心,
    所作所為以明心見性為本務,
    不迷失於一意追逐才華的外顯展露,
    知足於平淡樸實的生活,
    如此就能使身心安然適意。

  • 《黃帝內經》:真氣從之
    《無量義經》:顛倒亂想,不復得入


    無雜思妄想、無私欲造作,
    身心一無濁氣阻滯、唯有清淨之真氣周流,
    如此氣血充足、運行順暢,
    就能使身心調和、無比舒暢。

  • 《黃帝內經》:精神內守
    《無量義經》:靜寂清澄,志玄虛漠;守之不動,億百千劫


    將好求外物而患得患失之心,
    回歸於安住內在的法喜中,
    如此專一心志在正道上,
    就能使身心邁向解脫的覺悟之道,
    感受到自性三寶現前的自信與開闊。

  • 《黃帝內經》:病安從來
    《無量義經》:無量法門,悉現在前;得大智慧,通達諸法


    心中了知,念念分明,
    能明大是非,能知其所止,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如此正能量充滿,自然疾病不生,
    身心康泰,得大自在!


內容來源:撰文 / 釋德𠆩, 手繪 / 釋德慈
  • 證嚴上人生平事蹟

  • 證嚴上人思想體系

  • 法脈宗門

  • 心靈的故鄉

  • 衲履足跡

  • 觀機逗教

閱讀全文: 正念是養生之道

學與覺

以單純清淨的赤子之心不斷「學」習,才能看「見」道理,讓佛性「覺」醒。

以單純清淨的赤子之心不斷「學」習,
才能看「見」道理,
讓佛性「覺」醒。


溯源,找出真誠的那一念

上人與美國曹惟宗師兄談話。「我們做慈善,不為營利,是真誠為人間。事在人為,最重要就是那念心要很真誠,有心才會有人,否則人不合,力不接,那就口不齊。常說,莫忘那一年,時間是從哪一年開始;莫忘那一人,是誰開始做起,有多少人參與;莫忘那一個地點,是從哪一個空間走出來的。要溯源,不只是回溯時間、空間、人間,要找出最真誠的那一念。」

「我們做的事,不是只有人間事,而是做菩薩的覺有情事;我們是覺有情,因為我們在學佛,要從『學』到『覺』,從懵懂的赤子,一路學習,見道、見理,才能覺悟。」上人說,有清淨單純的赤子之心很好,但是要見道理,才能用智慧面對人與事。
慈濟志業在美國發展三十多年,上人表示自己很感恩最初在美國做慈濟的那幾位弟子,例如已往生的北加州矽谷阿嬤(林王秀琴師姊),她很慈悲,如慈母般招呼、接引當地高知識分子投入慈濟,大家都很聽她的話。「大家沒有仗著學問高就不服別人,像在一個大家庭裏,有慈祥的媽媽,孩子也很真誠相待,有赤子之心、慈母之念,很溫馨。」
上人期勉美國慈濟人保持當時的真誠單純,彼此感恩、尊重、愛,還要用虔誠的心帶動更多人,人人都有共同的精神理念,讓美國慈濟的「粽串」串得很緊密、很有力。「大家都很有心,有心就要發揮力量,要發揮力量就需要人與人合,才有辦法做事,否則空談好話都沒有用。我與人無爭、與事無爭、與世無爭,唯有一分真誠的愛心,而且是用無私大愛為人間做事,不過我想做的事,必須有大家的力量才能做到;我是憑著一分誠心走過來,沒有特別的方法,只有真誠待人、以德服人。」

上人說,世間無常,國土危脆,人生在世苦難多,無論是天災、人禍,無常生滅瞬息間。所以說人生實在不需要計較,大家合心、虔誠,共同為人間造祥和瑞相。要達到合和互協,一定要有感恩、尊重、愛,這不是口號,而是要很真誠地表達出來。
「慈濟在人間,真的是一大事因緣。既是一大事因緣,現在我很擔心,這個時代人心混亂、環境污濁,天災人禍不斷,而這些災難來自於眾生共業,所以救世須先救心。我一直在為淨化人心、祥和社會而努力;這幾十年來,慈濟確實也為人間做了不少事,尤其是對臺灣,臺灣假如沒有慈濟,沒有今天的社會。」
「可惜的是力量單薄,且我的缺點就是無爭,不會主動不斷地呼籲大家非要做什麼事不可,不過我有一個優點,就是心定念純,我很單純,從來不與人計較,不會去得罪人;雖然也是有一段時間有無明黑風,造成很多的困擾,我一概沒有回應,被罵不還口,總是認真做我該做的事,經歷了一段很辛苦的心靈掙扎。回過頭來,現在自己也覺得很安慰,這一念心沒有亂,只是會擔心未來。」

「我們現在已經有一粒粒飽滿的粽子,但是串起粽子的繩子夠不夠力,是不是有按照次序把粽葉包好、綁好?我總是用粽串來譬喻,希望大家能了解,懂得如何編粽串,然而好像一直無法串起來,讓我覺得有心無力;有時候也覺得眾生共業,就是這樣,但是也很不捨,所以還是用各種方法推動大家。」
募款,最重要是募心募人

上人說,美國面積廣大,慈濟人分散各地,距離遙遠,而且人數太少,很可惜的是沒有接引在地菩薩,難以發揮大力量。「要為人間做事,一定是很辛苦,我總是對慈濟人說『幸福』,只要有做就有福。對大家說『幸福』,是希望大家把過程的辛酸轉為甘甜,轉苦為甘,其實自己有收穫,收穫的就是福。」

「世間沒有苦難人,就沒有佛陀的覺悟;眾生迷茫糊塗,才會有覺者出現。佛陀覺悟之前也要學習,找到最適合自己的修行方法,把心靜下來,當因緣會合,星光與心光契合,心靈與宇宙空間融合,當下即覺悟成道。」
上人談到自己未出家時,年紀還很輕就掌家,歷經親人生病、父親驟逝,深刻體會到人生無常,從生與死的人生現象反思人生的價值,總覺得人生這麼無常短暫,有何可求、可計較?而後出家修行,對於無常、苦、空更有體會,更敦促自己,就是無常,才要把握時間為人間做事;人生在世就是苦,包括貧窮苦難、生老病死、無明愚癡等等的苦,才能有佛法傳世,也才能讓自己接觸到佛法。
「我覺得我的人生,該看的也看多了,該體會的也了解了,這時候只是很期待,大家都能從學而覺。每一位慈濟人都與我有因緣,都是有緣人,期待人人都能從私己的『我』,擴大到大我;自己『幸福』一點,為人間多造福,讓人間有更多希望。」

「美國慈濟人的力道不夠,就是人力不旺;要有人力才有物力。常說『入我門不貧,出我門不富』,有心要做事,不要先害怕自己沒有力量,就止步不前;力量就在每個人身上,我們向大眾勸募,最重要的是募心募人,只要有人有心就有力,這是我一向的觀念與方法。我們若用真誠的心投入,生命就有價值,不然只是放任時間空過。」
上人勉示:「好好走入道理,把人帶動起來,盡心力把人凝聚起來,心結合起來,任何一個人都不能排除在外,不要漏失任何一分力量。」
慈濟道場,菩薩凝聚之處

馬來西亞簡慈露師姊、巴生支會靜思堂籌建團隊與林坤新建築師報告巴生靜思堂規畫案;基地側方的滯洪池,有如一座湖泊,上人歡喜表示有此美麗的人工湖活絡生命力,將來湖水倒映靜思堂的建築,就能讓人感受建築之美。「有湖、有福,有這麼好的地點,是大家的福氣;人人以真誠的心會合,『誠意方殷,諸佛現全身』─那一分虔誠的心,就映照著人人的佛性。」

菩薩道的修行步步進階,有「菩薩十地」,第一地是歡喜地。上人勉勵大家,修菩薩行的第一步要登歡喜地;大家走到這片土地,就起歡喜心,這分歡喜就是福,有福人共同來造福,會合因緣成就美景。大家真誠用愛及時付出,得以在巴生有這片土地建設靜思堂,造就生生不息的慧命生機。請建築師發揮智慧,呈現慈濟建築的典雅氣質,與住宅區有所區隔,在人群中脫俗而立,但也能融入社區接引民眾。
「我們要抱著佛心投入菩薩道,實踐佛陀教導的菩薩法,啟發人人本具的善念;清淨無染的善,就是佛性。」上人說,人人本具清淨佛性,但是長久以來受無明煩惱蒙蔽,必須接受教育,從「學」至「覺」。
上人說,「學」字下方是「子」,赤子之心清淨無染,如初生嬰兒般單純,但是人世間無明污濁,赤子心很容易被污染;所以說「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佛性相近但習氣各不相同。若有因緣接受佛法教育,看「見」道理,才能讓佛性「覺」醒。在「學」的過程,看見好人、接近好事,還要有好景,有言教、身教還有境教,幫助自己淨化煩惱習氣。所以要淨化人心、祥和社會,也需要有人有心營造美好的環境,接引人不斷接近佛心本性,見道、行道。

上人指出佛陀是覺者,已經覺悟了,還要來人間教育眾生,而凡夫長久以來在三界火宅中迷茫造業,背道而行,離佛心覺性愈來愈遠;菩薩上求佛法、下化眾生,用佛法教育眾生、淨化其心,引導眾生反黑歸白,歸向佛道,不斷接近如來的智慧覺性。
「我們要接引人、教育人,要先把自己帶向真實道;不要入迷途,要向覺道,走覺悟的道路。人生幾十年,什麼事都不做,時間同樣過去;積極把握時間做事,但是要選擇好事才做,為自己鋪一條覺悟之道。佛陀就如建築師,藍圖為我們畫好了,呼喚我們出離火宅,走近佛宅,回家的路也已經鋪好了,這個家是富麗堂皇的長者之家,這條路就是菩薩道。」
「各位現在所走的這條路就是菩薩道,我們都不是為自己,而是為人間;你們要蓋的這棟建築物,就是覺悟的標誌,是菩薩凝聚之處,運用這個空間引導人。我們用心蓋好菩薩道場,讓菩薩大愛永世流傳,即使幾百年後,還能有這座建築,讓菩薩在人間度化眾生。」

上人說,要讓菩薩道場永遠都有人間菩薩在裏面精進共修,向外廣度眾生,就要從現在開始做好傳承,自修、度人,堅定道心,行菩薩道的意識很深刻,生生世世都要走菩薩道,直到永恆的覺悟。「菩薩道要生生世世修行,不是只在此生此世就有辦法到達覺悟的境界;我們現在還是滾滾紅塵裏的凡夫,這一生只求不迷失,下一段人生繼續走在這條道路上。」
上人期許大家共同付出心力成就菩薩道場,不必擔心沒有力量,有心福自來;把握此時的因緣,就地結好人緣,延續慧命,當下即是永恆。
內容來源:釋德𠆩撰文於 2024 年 5 月 1 日
  • 證嚴上人生平事蹟

  • 證嚴上人思想體系

  • 法脈宗門

  • 心靈的故鄉

  • 衲履足跡

  • 觀機逗教

閱讀全文: 學與覺

  •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
    藥師佛願幫助眾生消除諸煩惱
    使人人免於疾病纏身
    消減痛苦,滅除災難
  • 是讚歎藥師佛行願的大乘經典
    藥師佛願幫助眾生消除諸煩惱
    使人人免於疾病纏身
    消減痛苦,滅除災難

大乘經典《藥師經》


《藥師經》,全名《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是讚歎藥師佛行願的大乘經典之一。

藥師佛全名藥師琉璃光如來,是東方淨琉璃世界教主;以琉璃為名,乃取琉璃之光明透徹,以喻國土清淨無染。藥師如來有日光遍照與月光遍照菩薩為左右協侍,稱作「東方三聖」。

藥師佛於過去久遠劫修梵行,在電光如來住世時,曾發十二大願,願為眾生解除疾苦,使眾生具足諸根,身相端正,資具豐饒,離諸橫難等,並導入解脫。

眾生身心煩惱多,尤其貪、瞋、癡三毒,產生八萬四千種煩惱;心理困苦,導致生理四百四種疾病,使身心受病苦折磨。藥師佛願幫助眾生消除這些煩惱,使人人免於疾病纏身,消減痛苦,滅除災難。

上人《藥師經》講述


一九六六年,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成立,農曆每個月二十四日舉行發放,初稱為「慈濟法會」。後因感念發心響應竹筒歲月、點滴捐助的大德, 上人打破「不趕經懺、不誦經」的原則,發願於靜思精舍每個月發放時誦一部《藥師經》,期勉眾人牢記藥師十二大願,並時時實踐自救救人、自度度人的宏願,後改稱為「藥師法會」,這是慈濟與「藥師法會」的因緣。

在現代,知道藥名、會配方就稱為「藥師」。但在佛的時代,佛不但能應病下藥,還能洞察天地之間的四大不調,剖析人的心病,所以敬稱佛為大醫王或大藥師。其實藥就是法,只要懂得用,人間處處是良藥,信手拈來都是妙方!

而此藥師經講述即是二○○一年七月至二○○二年七月,時跨千禧年時, 上人感於倫理道德失序,人際間關係緊張,充滿對立、衝突、紛爭,故在早課時間闡述《藥師經》的內容結集。

上人謙稱以伴讀方式逐句講解,終至眾人明瞭整本經文意義為主。無疑是 上人針對現代人的身心病態,為達天下祥和的目標,弘揚人性光明的品德,所下的一帖救世良方。
  • 慈濟《藥師法會 》的由來

    第 1 講

  • 宣講《藥師經 》的因緣

    第 2 講

  • 《藥師經 》是延壽法門

    第 3 講

  • 為東方民族開東方淨土

    第 4 講

  • 眾生十惡業與十善業

    第 5 講

  • 佛陀為什麼也是大藥師?

    第 6 講

  • 四大不調生心病

    第 7 講

  • 世間無不是病 也無不是藥

    第 8 講

  • 一探琉璃世界的晶瑩

    第 9 講

  • 向日月光菩薩看齊

    第 10 講

  • 娑婆世界的四大護法

    第 11 講

  • 菩薩的悲智運行

    第 12 講

  • 佛號「如來」的真義

    第 13 講

  • 發願是成佛的第一要件

    第 14 講

  • 經典的集結與編篡

    第 15 講

  • 《藥師經 》的流傳與翻譯

    第 16 講

  • 佛給阿難的遺言 -「如是我聞」

    第 17 講

  • 時間以「劫」來計量

    第 18 講

  • 佛的智慧通達宇宙

    第 19 講

  • 比丘修行的內涵

    第 20 講

  • 海會雲集 天龍八部圍繞

    第 21 講

  • 法王子為眾生請益

    第 22 講

  • 生在末法 心在正法

    第 23 講

  • 剛強眾生 溫柔對治

    第 24 講

  • 藥師如來的十個名號

    第 25 講

  • 開曉事業第二願

    第 26 講

  • 無盡資生第三願

    第 27 講

  • 安立大道第四願

    第 28 講

  • 戒行清淨第五願

    第 29 講

  • 諸根具足第六願

    第 30 講

  • 身心康樂第七願

    第 31 講

  • 轉女成男第八願

    第 32 講

  • 回斜歸正第九願

    第 33 講

  • 從縛得脫第十願

    第 34 講

  • 得妙飲食十一願

    第 35 講

  • 得妙衣具十二願

    第 36 講

  • 藥師十二願 願願皆光明

    第 37 講


閱讀全文: 證嚴上人《藥師經》講述

  • 災難見證無量義

    《無量義經》乃佛陀住世後期所說
    因有情眾生煩惱無量,
    是故佛陀說法無量,義亦無量
  • 是諸菩薩,
    莫不皆是法身大士

    《無量義經》乃佛陀住世後期所說
    因有情眾生煩惱無量,
    是故佛陀說法無量,義亦無量

證嚴上人講述
《無量義經》

靜寂清澄,志玄虛漠,守之不動,億百千劫;
無量法門,悉現在前,得大智慧,通達諸法。

靜寂清澄,志玄虛漠,
守之不動,億百千劫;
無量法門,悉現在前,
得大智慧,通達諸法。


《無量義經》全一卷,共三品 ──〈德行品〉、〈說法品〉、〈十功德品〉,與《妙法蓮華經》、《觀普賢菩薩行法經》合稱「法華三部」。

《無量義經》是《法華經》的開經,是開權顯實的樞紐,佛陀種種說法以方便力,四十餘年未曾顯實,直到開示演說真實法的《妙法蓮華經》前,先講《無量義經》。

眾生性欲無量,所以佛陀說法無量,義亦無量,然無量義生自一法,而此一法即無相之本性。

《無量義經》云「從一生無量」,上人言,要成長自己的道心,也要成長別人的道心;由一傳十,十再傳百,百而千萬,道心不斷成長,人間就能漸趨美善。
  • 〈德行品〉淺釋一

    第 1 講

  • 〈德行品〉淺釋二

    第 2 講

  • 〈說法品〉淺釋一

    第 3 講

  • 〈說法品〉淺釋二

    第 4 講

  • 〈說法品〉淺釋三

    第 5 講

  • 〈說法品〉淺釋四

    第 6 講

  • 〈說法品〉淺釋五

    第 7 講

  • 〈說法品〉淺釋六

    第 8 講

  • 〈十功德品〉淺釋一

    第 9 講

  • 〈十功德品〉淺釋二

    第 10 講

  • 〈十功德品〉淺釋三

    第 11 講

  • 〈十功德品〉淺釋四

    第 12 講

  • 〈十功德品〉淺釋五

    第 13 講

  • 〈十功德品〉淺釋六

    第 14 講

  • 〈十功德品〉淺釋七

    第 15 講

  • 法華三部的由來

    說法緣起

  • 無量義經為何是法華三部的開經 (一)

    說法緣起

  • 無量義經為何是法華三部的開經 (二)

    說法緣起

  • 無量義經最重要的含意

    說法緣起

  • 如何應用無量義經 (一)

    說法緣起

  • 如何應用無量義經 (二)

    說法緣起


閱讀全文: 證嚴上人《無量義經》講述

《證嚴法師說故事》

好聽的故事百聽不厭、刻骨銘心,
證嚴上人透過一則則風趣淺白故事,
期待開啟眾人智慧、離苦得樂。

  • 貪心的小豹

    煩惱篇

  • 琉璃王滅釋迦族的因緣

    因緣篇

  • 專心無雜成就妙法的摩陀大師

    修行篇

  • 王子與仙人

    因緣篇

  • 入地獄行大悲的地藏菩薩

    修行篇

  • 國馬與駿馬

    因緣篇

  • 啞巴和尚的故事

    修行篇

  • 執相而求的供僧

    煩惱篇

  • 撿栗子

    因緣篇

  • 學佛者,應腳踏實地力行菩薩道

    修行篇

  • 孝順的哥哥

    煩惱篇

  • 追求公平 總是求一缺九

    煩惱篇

  • 賞劍師的鼻子

    因緣篇

  • 阿難入滅的因緣

    因緣篇

  • 七彩水珠

    煩惱篇

  • 有正念又信根堅,不怕外力擾亂心

    因緣篇

  • 美醜在於心

    煩惱篇

  • 美女與醜女

    煩惱篇

  • 因愛生恨毀前程

    煩惱篇

  • 知福、惜福、再造福

    因緣篇

  • 維摩詰說法度魔女

    修行篇

  • 稚兒虔心供佛

    願力篇

  • 天帝釋供養佛陀

    因緣篇

  • 善妒的國王

    煩惱篇

  • 有心有福、有願有力

    願力篇

  • 醜公主的因緣

    願力篇

  • 目犍連尊者供僧救母

    願力篇

  • 城隍爺選拔

    願力篇

  • 國王與清信士

    修行篇

  • 剎帝利與婆羅門的比賽

    因緣篇

  • 鞭打死屍

    因緣篇

  • 警惕無常 歡喜消業

    修行篇

  • 施慈用悲

    修行篇

  • 紫雲寺靈蛇

    因緣篇

  • 須賴與天帝釋

    修行篇

  • 光明皇后

    修行篇

  • 阿難的洗澡水

    煩惱篇

  • 除糞者尼提

    修行篇

  • 「不飲酒戒」的由來

    修行篇

  • 把牛奶「存」在牛肚裡

    修行篇

  • 人人都有財產「三千億」

    修行篇

  • 老禪師的叮嚀

    修行篇

  • 小男孩的心願

    煩惱篇

  • 小鳥與阿育王

    願力篇

  • 貧苦夫妻中秋賞月

    煩惱篇

  • 將軍的杯子

    煩惱篇

  • 女人與狼狗

    煩惱篇

  • 阿耆達王墮為蟒身

    因緣篇

  • 獨角牛

    願力篇

  • 蟾蜍的願望

    修行篇

  • 虔誠的力量

    願力篇

  • 比丘與毒蛇

    修行篇

  • 涉水渡河的求法者

    修行篇

  • 說謊的鳥兒

    煩惱篇

  • 晝執火把的修行人

    煩惱篇

  • 羅睺羅度化毘低羅

    因緣篇

  • 執著「名相」的傭人

    煩惱篇


閱讀全文: 證嚴法師說故事

印順導師 人間佛教


導師一生單純地為正法孜孜不倦、踽踽而行,
他是思想的先知,
無論是僧是俗,不少學佛者追隨、研究或弘揚其思想,
甚至將其「人間佛教」精神「做」出來。
一九八六年陳慧劍居士於《慈濟道侶》半月刊中發表一文,略述證嚴上人的師承——證嚴師座,深受印公人格的薰陶與學風親炙,完全承襲了老人不務粉飾而淡泊清越的情操,才能引導慈濟走上「不為己謀、為天下計利」之路,才能以法燈相續的光華,照耀塵寰!

證嚴法師事師「至孝」,而印公老人之薰被「至慈」。這種佛家法裔承續,是建立在佛陀的無相無我、慈悲喜捨的教示下;是凝聚在師徒人格道業慧光相濡的基礎上……

領受了導師「為佛教、為眾生」教誨,上人身體力行,帶領全球慈濟人將汩汩清泉愛灑人間。雖然未能隨侍導師左右,上人每行腳西部必定拜見導師;導師偶駐錫靜思精舍、或入慈濟醫院療養,常住眾、慈濟志工與醫護人員,更把握機會孝養與請法。

聞眾生苦 啟動志業


有人問導師:「證嚴法師創立慈濟世界,能不屈不撓地往前走,都是依靠您的精神支持?」

「那是他自己的願力。」導師表示,大乘佛教講究利益眾生,無所畏懼:「行菩薩道,遇到挫折阻礙是理所當然的。只要願心堅定,根本不會在意這些困難,只會朝著自己的目標而努力!」

上人表示:「是師父的恩德,庇蔭著我走慈濟路。當初建設慈院時,歷經無數艱辛,師父給予我有形的贊助和無形的鼓勵,令我感恩!」

救護病苦 濟世利人


一九七九年導師來靜思精舍小住;一日午齋後,師徒茶敘,導師叮嚀:「你要把身體顧好,身體不好怎麼做慈濟!」

上人說:「我不擔心自己的身體,倒是擔心如何讓慈濟慧命永存。我想要找一個讓救人工作能持續的方法。」

導師問:「世間有這麼好的事嗎?」

上人徵詢導師的意見:「我想要蓋醫院。因為醫院能救人,即使我不在了,仍能繼續發揮功能。」

「那是很辛苦的事情啊!」導師提醒。

為協助籌募建院經費,導師撰文呼籲:佛法以解脫人類苦惱為理想,而病苦是八苦之一,在佛法中,救護病者,一向被讚歎為大功德,這是佛弟子所應行的。

「希望大家仰體佛陀的悲心,來完成這一救護病苦的事業,以表達佛法不離世間的現實功德。」

導師認為,慈濟功德會成為臺灣救濟貧病的著名機構,來自於「推動這一事業者,憑一股誠懇的悲願,踏實的工作,感召大家來共同發心。」

導師以「一分精神,一分事業」勉眾,共同完成這有意義的建院事業——大家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則有願必成!

一九八四年花蓮慈院動工,導師主持動土;一九八六年八月十七日啟用,大廳鐫刻著導師撰寫的紀念碑文:「非堅定之毅力,無以克艱巨之事功;有慈悲益物之真誠,乃能成濟世利人之志業。佛教慈濟綜合醫院經多年之籌建,於今沛焉有成,為東部地區醫療服務之重鎮者,乃證嚴法師本其悲憫之心、勇健之行,感召諸方,集一切善緣有以成之也……」

利益眾生 發揚佛法


導師叮嚀上人「為佛教,為眾生」,
一路走來上人以此自勉,
致力讓「佛法生活化,菩薩人間化」。
二00二年臺中慈濟志業園區動土前夕,上人赴華雨精舍,敬邀導師蒞會。

動土當天,高齡九十七歲的老人家,在眾人的夾道歡迎中蒞臨。

會場播放「生生世世都在菩提中」慈濟歌曲,上人翻開歌詞和導師一同觀看,並隨著音樂唱了出來,導師也跟著唱,還用手指比著歌詞說:「唱到這裏、唱到這裏」,臉上始終掛著微笑。

導師並在典禮中對眾開示:「今天參加這個大會,真是使我有說不出的歡喜。感到佛教的基本精神在發揚光大,所以才會有很多的智慧、方法,來推動種種利益人間的工作。

佛法本應該要這樣利益人間,看到今天這個盛況,對於佛法基本精神的發揚,我很有信心!」
證嚴上人依印順導師為親教師出家,師訓「為佛教,為眾生」,奉持不懈。

一人一善 遠離災難


在桃芝風災、納莉風災、美國九一一事件等接連的天災人禍後,二00一年「一0一三.一人一善」慈濟「愛灑人間植福田」運動,在全球啟動,祈願用愛來撫平人與人之間的對立與仇恨,止息天災人禍。

當天,導師引領靜思精舍常住師父步出山門,帶領大家共同祈福、發願。導師開示:「看到他人種種的苦難、不如意,能引發悲憫心,再以種種方法除去他人苦痛,使大家都能在現實世間好好生活,這就是愛心。」

世間難免有各式各樣的苦痛,貧窮也是苦痛的一種,導師表示,除了物質上的救濟,還可以啟發貧困眾生的愛心,使愛心愈來愈擴大。

「多發慈悲心、多生愛心,為自己,也多多為眾生著想;如此不但能使自己的道心、修持的功德一天一天增長,也能使佛教在社會一天天發揚光大!」
喜:幫助人的人,滿心歡喜。

使人歡喜 予人幸福


二00一年導師在慈濟委員蕭惠特等人陪同下,參觀慈濟大學靜思書軒與大愛電視臺的東部新聞中心。

導師在東部新聞中心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佛法最主要的理想與目的,在於利益人群,大家既然發心參加慈濟志業,應該要起歡喜心,盡自己的能力使人得利益。

「憑自己的能力去付出,能做多少盡量去做。既是為了大家的利益而努力,假使自己稍微辛苦,能使別人得到歡喜、幸福的話,那也就滿足了。」

靜思十方諸佛
諦了一切唯心


二00三年新春喜氣濃,在精舍小住的導師,題贈兩句話,精舍大殿四根柱子便以長幅紅紙書寫:「靜思十方諸佛,諦了一切唯心」,以及上人之句:「福從做中得歡喜,慧從善解得自在」。

除夕夜的年夜飯,席開一百三十多桌,海內外慈濟人與導師和上人共享溫馨的圍爐火鍋。家有高齡長輩共度年節,令人倍感溫馨;年節期間,一波波拜年人潮未減,上人也陪同導師到精舍各處走看。

精舍過年,處處流露出禮義傳家、和氣致祥的美好人情,慈濟大家庭五代同堂,令人欣喜!
內容來源:摘自《慈濟月刊463期》專輯特刊〈法影在慈濟〉。

閱讀全文: 印順導師 人間佛教

智慧信仰 心安人安

智信正信莫迷信

鬼模神影在人心,心若安定萬事吉

臺灣民俗謂農曆七月「鬼門開」,有種種禁忌;或以「普度」為名鋪張拜拜、燒紙錢等,以求心安。上人提及古代民智未開,以訛傳訛,民眾信以為真,沿習以往而成俗。而今民智已開,上人籲眾要智信,莫迷信。「人生到最後,燒再多紙錢也無法帶走,唯有無形的功德法財,能生生世世隨身。」

「『富人一餐飯,貧人半年糧。』看到普天下多災難,若能將拜拜、燒紙錢的費用轉為救人善款,既不殺生,也不污染空氣,卻能讓苦難人得溫飽,真正是造福子孫的大功德,也是人間之福。」

據估計,臺灣每年燒紙錢耗費上百億元。上人慨言,其實鬼神在人心裏,「若心神不定,將引魔入心;只要心安自在,無時不吉祥。」

心安自在,時時吉祥。

七月吉祥月祈福會現場,會眾雙手合十虔誠唱誦。

七月原是吉祥月

結夏安居三個月,精進悟道佛歡喜

上人曾指出,佛陀時代,農曆四月到七月正值印度雨季,蚊蚋孳生、毒蟲猛獸出沒頻繁,僧眾赤足行走叢林蔓草間,難免傷及蟲蟻或受蛇、蟲叮咬;因此佛陀制定每年這三個月「結夏安居」,僧眾無須出外托缽,而是專心聽佛說法、精進勤修,由在家居士供養。

「這段期間,僧眾不只聽法,還要靜思——深入研究佛法,印證物理的『成住壞空』、生理的『生老病死』,體會心理的『生住異滅』。真正了解『生住異滅』,即能『觀心無常』,從而『觀法無我』,體會世間『法無定法、相無定相』。」

僧眾利用「結夏安居」三個月時間,用心受法、靜心思考,因此到七月十五日「解夏」時,許多人了悟道理而成就道業,佛陀深感歡喜,故農曆七月乃成就賢聖的「吉祥月」,七月十五日被稱為「佛歡喜日」。目犍連尊者亦於此日供養僧眾,以此功德,救拔處於餓鬼道的母親與累世的父母。

自然界本就有一套循環法則,人生亦有自然法則,若能循規蹈矩,按照道理行事,就能安然生活;人與自然界也要調和共存,才能健康平安。

回歸「普度」真實義

普度應現慈悲心,切莫顛倒陷倒懸

農曆七月,在佛教而言是修行者證果、苦難者出離的「吉祥月」;上人勉眾「普度」要用「法」度——指引人人一條正確道路。「並非僅以口頭唸誦經典就能解脫;要以善法自度、度人——度此生的苦難,並積來生的福德。以智慧解開迷茫顛倒的心,往正確方向走,才能真正離苦得樂。」

上人指出「普度」的真義是,在眾生最坎坷、最苦難的時候,及時幫助他。中元節舉行的「盂蘭盆」會,原意為「救倒懸」,也就是救拔地獄眾生脫離無量苦痛。上人感嘆現今人們為了「普度」,買賣、殺害牲畜來祭拜鬼神。「雞鴨雙足受綑綁,被人們倒提著回家作祭拜用的牲禮,多麼痛苦啊!既要『救倒懸』,卻陷牲畜於倒懸之苦,實是顛倒!」

上人籲請眾人共同「推正法、存正念、行正道」,導正顛倒人生。「福不是拜求而來,唯有『敬天、愛地』,疼惜天地眾生,才能真正『聚福緣』!」我們更要將慈悲的關懷傳送出去,不燒紙錢造成污染,以素食節約地球資源,可與大地和眾生結生生不息的善緣。如此則人人歡喜,處處吉祥。

每年農曆七月,靜思精舍舉辦解夏祈福會,將慈悲的關懷傳送出去。


誠敬心香達天聽

一念虔誠心自在,福祝蒼生真普度



破除七月迷思,並非否定一切祭祀禮儀。上人表示,表達虔誠,最重要是一念心。「不一定要焚香,但自心要有心香、德香;不一定要供花果,若能時時歡喜、心花開放,心靈自然散發虔誠花果香。」

「要有正確的信仰與行為,切莫迷信、執著,以為靠祭祀鬼神就能求福、求庇佑。不耕心地,哪得福緣?要時時向內耕耘心地、向外廣結善緣。」「不只要『自愛』——守規守矩,明辨什麼事該做、什麼事不該做;且要以真誠的心面對人、事、物——敬天愛地、尊重一切生命。自愛且愛人,就能時時輕安自在。」

農曆七月是修養自心,以善念善行報答親恩的月份。即使是道教的中元節,其目的也是要齋戒懺罪,奉道從善。因此上人總是不厭其煩地宣導,呼籲社會大眾轉迷信為智信,放下怖畏恐懼,改變鋪張浪費且污染環境的祭拜形式,將孝親與救拔苦難的慈悲心念,化為具體的善行。鑑於全球節能減碳的需求迫在眉睫,克己少欲的新生活已成趨勢,盼人人能以鮮花素果供佛,以虔誠發願齋戒行善的心香上達諸天聽。

臺灣的農曆七月,往往高溫溼熱又有颱風,生命所面對的節氣轉換及天災風險,自然比其他月份高,人們自當戒慎。但是無須恐懼,若能虔誠盡本分,對親人多付出關懷、對受苦的人予以協助、對天下蒼生多給予祝福,將能真正回歸普度「心」意。

內容來源:摘自《慈濟月刊526期》、《慈濟月刊501期》、《慈濟月刊502期》。

去貪就簡 天地無災

人類開發 大地失調

人類高度文明的發展,伴隨著高度的開發,導致山林大地涵養萬物的功能失調

環顧現今全球越乾旱之處,於毫大雨來襲時,越易釀成大水患,造成人民重大損失與傷亡,而這種極端氣候危機,乃是因為開發過度,以至於山林大地喪失水土保持功能。

風雨一來 轉眼成災

狂風驟雨一瞬間,老街湯屋全泡湯,世事無常眾人歎

災區堆積了厚厚的土石泥流與雜物,連日以怪手及人力徒手接力進行清掃。

今(2015)年 8 月初蘇迪勒颱風過境,其大規模的降雨量,短時間內來不及宣洩,加上部份地區因為開發導致水土保持功能欠佳,造成臺灣北部多處土石崩塌,使得臺灣北部的三峽、新店、烏來、桃園,以及東部的宜蘭等地皆發生嚴重災情,土石泥流沖入民宅,溫泉街的湯屋亦無法倖免,昔日繁華盛況,如今一夕之間遭逢巨變,令人感嘆世事「無常」。



而「無常」是佛法的真理,是世間的真相。人有生老病死;心識有生住異滅;宇宙有「成住壞空」;佛陀教導我們,需透徹此三理四相,才能了解人生無常。我們所處的世間,一切皆共業,四大苦空、生滅變異,皆起於眾生之心念。正因凡夫貪瞋癡等欲愛,心生不平等,起無明慾火,而人與人共業的情況下,造成人心與社會、大自然的更加動盪不安。


取用無度 天地毀傷

人們生存於天之下地之上,若取用貪婪無度,毀天壞地,人們將何以維生

近年來臺灣豪大風雨一來即造成水患的原因,實在是「先人禍、後天災」所導致的結果,以南投山地為例,因早期開放商人砍伐,濫砍山林,以致水土保持不佳,大雨一來易發生崩山事件;至於東石鄉,源於該地居民大量從事養殖業,過度抽取地下水,以致地層下陷,颱風來時,即常引起海水倒灌而釀成重大災情;而烏來當地有斷層,地質不穩,不適合開發,且在長年抽取溫泉水的情況下,亦對水土環境造成威脅,今遇蘇迪勒颱風來襲,青山綠水已不在,僅留滿地泥淖與黃流。這些天災的發生,實際上則是人類對大自然土地的索求無度,所付出的代價,而這代價卻以可貴的生命來買單,心中秤砣一秤,這代價實在是太大了。

蘇迪勒颱風帶來的大規模雨量,因水土保持不佳,如今泉水已成黃流滾滾。

人心簡樸 大地良藥

去除貪念,為洗滌自心最基本功夫,也是「共善業」的開始

面對此次風災所造成的災難與損毀,慈濟人一如往常秉著濟助天下眾生的心,挺進災區勘察,或以徒步、或集體行車進入,為災民送食,為災民徒手接力清除厚重的土石泥流。雖說亡羊補牢猶未晚,然而,山高海大,且天災一日比一日頻繁,即便災後有計劃的進行救助,但天地災難乃根源於人心的不協調,根源不解,無以治本。溯本清源,應期使人人心靈返歸簡樸,去除貪念,而面對氣候不調,我們更應該要戒慎虔誠。

總而言之,調心最重要,把人人的心態調整一下,讓人人生活都能簡樸一下,戒慎虔誠一下,天下不就平安多了嗎!


內容來源:《靜思人文》林聖玉師姊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