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法脈,內修清淨心;
慈濟宗門,外行菩薩道。
靜思精舍為慈濟的精神起源,是
「靜寂清澄,志玄虛漠,守之不動,億百千劫」,
恆守初發心的清淨;
慈濟宗門則要入世,
以智慧應眾生的需要,
以無量法門將精神往外推行,所以是
「無量法門,悉現在前,得大智慧,通達諸法」。
「靜寂清澄,志玄虛漠,守之不動,億百千劫」,要從內心自求,心境時常保持如此靜寂清澄,不因外境的紛紛擾擾起無明,來染污心地。心靈常常保持清淨,而且要立志,發大心,立大願;既然發心,意志就要堅定。
佛陀所關懷的不只是一個國家,而是全球的人性問題;從印度當時的不平等社會,一直延伸到人性的淨化,悉達多太子的偉大就在於此。他生長在富裕的皇宮,過著個人享受的生活,卻能體會賤民生活的苦難,以及婆羅門教的宗教家高高在上的傲氣,這種種不平等讓他想到如何令所有眾生心靈解脫,也想到自己必須身體力行去改變不平等的現象;而要達到這個目標,必須自己的心先解脫,才有改變的可能,所以他就出家了,去體會眾生的心靈,去尋找宇宙人生的真理。
時代的脈動,也利用這個空間──我生在臺灣,將臺灣這個環境以及現在的時代二者連成一體;我既然生於斯長於斯,這整個空間應該就是我的道場,我應該好好把握。所以,時間、空間對我來說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