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小鳥與阿育王

證嚴法師說故事

《小鳥與阿育王》

印度有一個古老的小故事 ──

某個安適的午後,人們正在樹下乘涼、聊天時,突然聽到一隻小鳥奮力鼓動翅膀的聲音,以及哀淒無奈的叫聲。仔細一看,原來有隻小鳥飛得低低的,一下子就掉落下來;再一次掙扎著飛起來,卻又掉了下來,看來非常痛苦的樣子。可是有一群小孩卻很興奮地追逐牠,大人們看到了,也當成好玩的事,哈哈大笑。

這時,一位身穿樸素白衣的人走過來,擋住那群小孩,並且彎下身,雙手小心地捧起小鳥。噢!原來小鳥的脖子綁著一條繩子,繩子尾端綁著一顆石頭,難怪牠飛不起來啊!白衣人心生憐憫,想救這隻小鳥,那群孩子卻說:「小鳥是我們的,還給我們!」「那我把小鳥買下來,要多少錢呢?」孩子們聽到有錢可拿,都很高興,就把小鳥賣給他。白衣人輕輕地鬆開繩子,小鳥非常歡喜地展翅飛翔,在白衣人頭上繞了好幾圈,叫聲變得很快樂、好聽,令人心曠神怡。

付出愛心、護惜生命


白衣人摸摸孩子們的頭,說:「你們看,小鳥自由飛翔、快樂唱歌,這樣是不是很美呢?每個生命都有其生存的價值和權利,這就是天地間的生命之美!」小孩們低下頭來,旁邊的大人們也覺得很慚愧。白衣人再次摸摸每個孩子的頭,然後向前走了。大家望著他的背影,都覺得他氣度不凡,說的話也很有道理,不像個普通人。一個孩子突然大叫:「我想起來了,他是我們的國王!」小孩所說的國王,就是「阿育王」。

當時正是阿育王的時代,他是虔誠的佛教徒,愛民如子,經常穿著白衣走入人群,了解民情,在鄉村陋巷親手救濟貧民。仁德之人才知道生命之美,也才知道要及時付出愛心、護惜生命。希望大家能好好地體會天地間生命之美,培養對一切生靈的疼惜之心。
文字:證嚴上人開示 / 繪圖:《靜思人文》陳敏政

閱讀全文: 小鳥與阿育王

將軍的杯子

證嚴法師說故事

《將軍的杯子》

古時有位很勇敢的將軍,戰鬥時出生入死,可說萬夫莫敵。這位將軍在國家沒有戰事,世局安定的時候也有一些愛好,他喜歡陶器,也有不少收集品,一有空就拿出來把玩欣賞。

有一天,他把一個心愛的杯子拿在手中欣賞時,心裡正高興,忽然手一鬆,杯子差點滑落在地,還好他動作很快,又把杯子捧住。東西險些滑落時,我們的心會猛嚇一跳,甚至會嚇出一身汗,這種經驗,我想應該人人都有過。

去除貪愛、即無恐懼


這位將軍也是這樣,尤其那是他最喜愛的一個杯子。事後他就想:為什麼我平時身經百戰,刀、槍都不怕,竟為了這個杯子而嚇出一身汗?他一直在心裡自問:為什麼?

忽然有個念頭在他腦海裡閃動──這都是為了「貪愛」,有這分貪愛,就會有恐懼!於是他把手中這個很喜愛的杯子重重地摔破了。當下覺得一身輕鬆,沒有掛慮,不必再為了這個杯子的圓缺而掛心。

這是一種啟示,我們平時可能會覺得自己很強,沒有惶恐,其實人人都有弱點。修行的人也一樣會有弱點,平時以為自己有了一些修為,一切都能為他人,不為自己;一旦到了利害關頭,可能又會興起要如何保護自己、勝過他人的心態,這就是人性的弱點。
文字:證嚴上人開示 / 繪圖:《靜思人文》陳敏政

閱讀全文: 將軍的杯子

女人與狼狗

證嚴法師說故事

《女人與狼狗》

佛經裡有個小故事── 有位女人,家庭很幸福,不但生活富裕,先生也很疼愛她。有一天,她認識了一位年輕人,這年輕人的甜言蜜語使她心動了,兩人發生不正常的感情。後來年輕人對她說:「偷偷摸摸的不自由,我們乾脆離開家鄉,到新天地建立屬於我們的家。」女人聽了覺得很有道理,就趁先生外出時,拿了家裡所有最值錢的財物,到港口與年輕人會合。

年輕人說:「妳先把東西給我,等我運到對岸再回來載妳,要不然被抓到就不堪設想。」女人也認為有理,就把所有財寶交給他,自己留在原地等待。沒想到,一天、兩天、三天過去了,年輕人就這樣一去不回。她又餓又冷,可是不敢回去,實在萬般無奈。突然,她看到一隻狼狗銜著一隻鳥從她面前跑過去,那隻鳥還在奮力掙扎。狼狗跑到水邊,看到水中有一條魚,就把鳥放下,要去咬魚,結果魚游走了,鳥也飛走了。

提起正念,化解貪欲


女人看了,忍不住笑說:「這隻狼狗真傻,已有一隻這麼好的鳥,居然放棄而去咬魚,結果鳥和魚都得不到,真是傻啊!」狼狗回頭說:「我的傻,只不過讓我挨一頓餓;妳的傻,卻誤了妳一生!」此時,這愚癡的女人才如夢初醒,懊悔地說:「我居然為了那種人,放棄愛我的先生及穩定的家庭,毀了自己一生幸福,這都是貪欲害的啊!」

凡夫總是縱心所欲,雖有短暫的快樂,終究會害了自己。日常生活中難免會遇到一些境界而心動,但是要趕緊提起正念,化解貪欲,才不會因為一時迷失而招來無盡的煩惱折磨。
文字:證嚴上人開示 / 繪圖:《靜思人文》陳敏政

閱讀全文: 女人與狼狗

阿耆達王墮為蟒身

證嚴法師說故事

《阿耆達王墮為蟒身》

佛典中記載一段故事 ——

一位比丘在靜坐時,忽然聽到一陣低沈的聲音由遠而近,他環顧一下四周,赫然發現一條蟒蛇就在他身旁。

比丘大驚。這時蟒蛇開口說話了:「請不要驚惶,我不會傷害你的,我只是想要聽你說法。」這位比丘於是靜下心來問:「你為什麼會變成蟒蛇呢?」

「不知道你聽過阿耆達王嗎?」蟒蛇問。

比丘回答:「我知道,這位阿耆達王常善心布施,很護持佛法。」

「我就是那位阿耆達王。」

一念瞋心,毀整片功德林


「怎麼可能?」比丘說,阿耆達王經常布施,造立佛塔無數;他供養三寶、護持正法,「以此善行,理應往生天界,又怎會墮落為蟒身呢?」

蟒蛇回答:「在我重病臨終之前,侍衛日夜來伺候我,當時天氣炎熱,他在為我扇風時,扇子不小心掉到我的臉上。我非常生氣,氣絕命終,往生後就變成蟒蛇了。」

比丘感嘆,即使造無數功德,只是一念瞋怒,就墮落為蟒蛇身,「這就是因緣果報啊!」
修行,最重要的是照顧好自己的起心動念,不要隨境而起瞋恨、怨怒心。星星之火,足以燎原,而一念瞋心,可能釀成大災;心靈的無明火,會燒毀整片功德林。

慈濟人不忍眾生受苦難,發心立願行菩薩道;然而入人群修行,要能不受眾生習氣染著,且能鍛鍊出殷實的定力與智慧 —— 心靈靜、寂、清、澄,謹守戒律、方向不偏差;無論遭遇什麼境界,都要安忍,堅定守護初心;照顧好身、口、意,莫增添人我對立。

民心良善是國本,也是社會祥和的基礎,更是人間幸福的基本;一旦國家動盪,無論貧與富,人人都難以安居樂業。愛的能量不能只靠少數人,需要人人共同的善念與身體力行,才能成就。

期待人人培養愛心,也維護社會的善與愛 —— 人人一起做好事、說好話、結好緣,伸出雙手利益眾生、呵護大地。
文字:證嚴上人開示 / 繪圖:《靜思人文》陳敏政

閱讀全文: 阿耆達王墮為蟒身

獨角牛

證嚴法師說故事

《獨角牛》

有一戶農家飼養的母牛生了一隻稀有的獨角小牛,主人非常疼惜;獨角牛受到主人無微不至的照顧,心存感恩而尋思報答。

有一天,獨角牛聽到外面有人大聲吆喝著:「我有一頭牛力氣很大,能夠拖動一百輛車。如果村裡有其他牛可以贏過牠,我願意付出一千兩金。」獨角牛對自己很有信心,認為可以為主人贏得賞金,便要求參賽。

比賽當天,全村人都來觀看。邀約比賽的人讚揚自己的牛力大無窮,並讓牛展示拖動一百輛車的大力氣;獨角牛上場時,主人卻說:「我這頭牛天生有缺陷,只長了一支角。」

獨角牛瞬間失去鬥志,輸了這場比賽。

有信心,就有往前精進的力量


回家後,獨角牛對主人說:「我真的有實力,只是您的一番話讓我深感自卑,因而失去信心。請您再向對方邀約舉行一場比賽,只要您對我讚歎、鼓勵,我一定會贏。」

於是,主人以兩千兩金為賭注,再度邀約比賽。開場時,主人褒揚獨角牛的種種優點,而獨角牛也信心滿滿,最後終於贏得比賽。

人人都有無限潛能,要提起自信心,相信自己也能修行成佛。「莫以根機愚鈍自我障礙,應提起自信心,勇往直前;有信心,就有往前精進的力量。」
文字:證嚴上人開示 / 繪圖:《靜思人文》陳敏政

閱讀全文: 獨角牛

蟾蜍的願望

證嚴法師說故事

《蟾蜍的願望》

某一間古寺前有一個水池,水池裡住了很多隻蟾蜍,蟾蜍們忽而跳入水池,忽而跳上池塘邊;而寺裡常有修行人跑香念佛,拿著念珠踏著方步。這群蟾蜍跳到池塘邊上,看到身穿海青的修行人,踏著莊嚴的腳步,嘴裡念著響亮的佛號,牠們心裡都很羨慕。

其中有一隻,當人家在大殿開始拜佛時,牠就會跳到大殿門外非常虔誠的祈禱,希望佛陀能賜給牠兩足站立的能力,可以像人類一樣以雙腳來走路。由於牠的虔誠,所以感動了一位天神,於是就滿了牠的心願。牠覺得很歡喜,因為所有的蟾蜍都必須四腳跳躍,只有牠能兩足站立而行,所以牠覺得很高興也很驕傲。

見性學道難


有一天,草地上忽然來了一條蛇,很多蟾蜍看到兇惡的大蛇,就趕緊跳到水池裡躲起來,那隻兩足立行的蟾蜍心裡也很慌張害怕,但是兩足走路總比不上四足跳躍快,再說現在的牠已經失去了四足跳躍的功能。最後,牠還是被蛇追到了且一口咬住,就在牠痛苦掙扎時,心裡非常後悔,牠想:「我何苦放棄原本具有的功能?只為了追求兩足立行,最後竟落得亡命於蛇口!」

這雖是個童話故事,但也可以做為我們最好的警惕。學佛就是要啟發原本的功能本性;若是超過自己能力範圍的事,卻不擇手段去追求,終究會失敗的。有些人到寺院去說要學道,卻迷於追求神通,因而常會走火入魔,不但亂了精神且斷了慧命,這樣就太可惜了!希望大家都能透徹瞭解我們的本性功能,若無法透徹了悟,即使面對至道,也很難體會真理,所以佛陀才有「見性學道難」之嘆。
其實,純淨的真如慧性和自己最近,然而人們往往捨近求遠;我們的眼睛能看清別人,卻看不見自己的頭臉,距離最近的反而看不到或被疏忽了。學佛無非要我們從最近的地方做起,而最貼近、最簡單的方式就是 ── 發揮自己與生俱有的功能,切莫捨近求遠啊!
文字:證嚴上人開示 / 繪圖:《靜思人文》陳敏政

閱讀全文: 蟾蜍的願望

虔誠的力量

證嚴法師說故事

《虔誠的力量》

我們每天以最虔誠的心入道場,這一念虔誠的心是遍三千界,能夠通達諸佛菩薩聽。

虔誠的力量不可思議,如同我們曾講過的一個故事。以前有一位縣太爺,他為官清廉,愛民如子,得到人民的敬愛與尊重。當他年紀大了要告老還鄉,身邊只有一個女兒陪同回到家鄉。幾年後,這位縣太爺生病了,沒有錢看醫生,所住的地方又那麼偏僻,該怎麼辦?女兒覺得應該要虔誠禮佛,但是父親需要人照顧,她因此無法常常去寺院。寺院的師父告訴她:「只要妳一念虔誠,無論離得多遠,諸佛菩薩都會聽到。妳只要在家門口擺上香案,向著寺院方向就地禮拜,虔誠祈求就行了。」
女兒很孝順也很用心,聽到師父這樣說,她在回家的路上就開始計算腳步、時間,知道從家裡到寺院,要走幾步路、需花多久的時間。於是她每天早上在香案前,虔誠地將每一拜當成一步;需要走幾步路,就禮多少次佛,甚至禮佛之後還在那裡繞佛。也許是她的虔誠有了感應,父親的身體一天天強健起來,但她還是繼續禮拜,希望父親能身心安樂。

心誠則靈


同年,有一位年輕人中了狀元要回鄉祭祖。狀元的母親覺得這是佛菩薩的庇佑,既然風光回鄉,應該先到寺院禮拜,於是派人告知寺院,說:「我的狀元郎兒子明天要來燒第一炷香。」隔天早上,這位狀元很早就到了寺院,卻發現已經有三炷香在香爐裡。他心想:「明明是我要來燒第一炷香,為什麼會這樣呢?沒關係,明天我會更早來。」

隔天,狀元雖然更早到,但香爐裡同樣有三炷香,心裡很不高興。住持說:「奇怪,我們真的沒有人去燒香,為什麼每天都有這三炷香呢?」狀元郎雖然相信出家人不打妄語,但仍覺得奇怪,於是心生一計,就說:「好,我今晚就住在這裡,看看是誰一早就來燒香。」
第二天天未亮,他就很留意。「有啊,明明有一位女孩。」他看得很清楚,寺門都還沒開,她就已經進來虔誠禮拜、繞佛。他把看見的情形告訴住持。這時住持師父才想到:「有,你說的這位女孩,是以前縣太爺的女兒,縣太爺不久前身體欠安,她在身邊日夜守護,但也很想要禮拜。我曾告訴她,可以每天在家門前設香案,向著寺院方向虔誠禮拜。是不是每天的這個時刻,當她禮拜時,那念虔誠的力量就來到這裡了?」

狀元覺得很不可思議,竟有這樣的事情。他就去拜訪這位縣太爺,看到女孩端茶出來時,他很吃驚:沒錯,一早就到寺院燒香禮佛的就是眼前這個長得很美的女孩。狀元看了很感動,也很喜歡這個女孩,回去就告訴他的母親。母親趕快找人提親,因此成就了一樁大家津津樂道的美事。

由此可知,心誠則靈,一念虔誠就能上達諸佛菩薩聽,也能遍三千世界,就看我們虔誠的力量到什麼程度,何況諸天護法永遠都會守護著。
文字:證嚴上人開示 / 繪圖:《靜思人文》陳敏政

閱讀全文: 虔誠的力量

比丘與毒蛇

證嚴法師說故事

《比丘與毒蛇》

佛陀在世時,有一段時間住在竹蘭園精舍,比丘們則散居在山洞或樹下,各自用功修行。有一天,一位拘那羅那先比丘在山岩下一個洞窟裡打坐時,忽然聽到聲音,睜開眼睛,赫然看到一條毒蛇!

拘那羅那先本能地揮手要撥開那條毒蛇,而毒蛇也本能地轉頭咬了他的手,而且正好咬在血脈上!拘那羅那先趕緊喊叫洞外的舍利弗。舍利弗聽到聲音,立刻進去探望,拘那羅那先說:「我被劇毒的蛇咬了,大概有生命危險。」

舍利弗把拘那羅那先扶到外面,安慰他說:「我們的身體只是四大假合之物,因緣會合即成此身,因緣散壞就解脫而去,你要看透徹,把心安定下來。」 拘那羅那先一向很有修持,雖然一時心慌,但很快就回復安詳的心境;漸漸地毒氣擴散而昏迷,不久就斷氣了。

具足大慈悲心


舍利弗辦妥拘那羅那先的後事後,回去向佛陀報告。

佛陀聽了很悲傷地說:「毒蛇爬到面前,只要不去傷害牠,牠就不會隨便咬人;如果拘那羅那先有較深的定力,就不會有揮手的動作。」

「人生要互愛互助,對於物類也應一視同仁;只要透徹了解『慈悲喜捨』的意義,就能具足定力,即使危機來臨也不會心慌意亂。」修行的目標,即是在日常生活中,對眾生具足大慈悲心。當然這需要時時刻刻多用心啊!
文字:證嚴上人開示 / 繪圖:《靜思人文》陳敏政

閱讀全文: 比丘與毒蛇

涉水渡河的求法者

證嚴法師說故事

《涉水渡河的求法者》

某一個時候,在一個村落,那個村落的東莊與南莊隔著一條河,東莊內的眾生常造諸惡業,沒機會聽聞佛法,每天總是在吃喝玩樂、安逸懈怠中度過。佛陀憐憫眾生,因此行化到東莊欲度化他們。

佛陀成佛後,即受到全印度人的崇拜與愛戴,所以東莊的人很虔誠的禮敬佛陀,請佛為他們說法。佛陀說法的那幾天,東莊的人都表現得很虔誠,但心理上卻無法接受教化。佛陀看在眼裡、悲憫在心裡,也只能空嘆無可奈何。

有一天,從河的對岸南莊,來了一個人,全身濕淋淋的走到佛面前虔誠禮拜,那分虔誠恭敬的行儀,使見聞者都產生了衷心的感動與無限的信心。佛陀問來人:「你是什麼人?怎麼來的?到此要做什麼?」來人恭敬的回答:「我是一個愚直的人,我住在南莊那邊。久聞世尊遊化人間,開啟人心智慧,除滅眾生的愚迷煩惱,所以我虔誠一心要來聽受佛陀的教法。一路趕來,但行程中間卻橫隔著一條河,必須渡船才可過,但當時岸邊無船,而我又求法心切,於是我就涉水而來了。」

信能渡淵,攝為船師


佛陀聽了非常感動,讚歎地說:「信能渡淵,攝為船師,精進除苦,慧到彼岸。」信能渡淵,意思是說只要你有信念,即使深淵大河也可以渡過;相反的,沒有信心的話,即使近在咫尺,也無法到達。再說「攝為船師」。攝就是接受,即使沒有渡船,但只要你有信念,肯去接受教法,這個法就像是一條船,可以送你到彼岸。「精進」就能離苦,離此岸的苦而得到彼岸的樂。有智慧就可登彼岸,所以說信心、精進、攝持、智慧,是脫離三界、離開六慾的主要條件。在日常生活中,能看開世間物慾的煩惱,也就能安貧樂道,從凡夫境界昇華到聖人的境域。

佛說這段話,其實是一語雙關,一方面是讚歎從大江對岸,為求佛法不惜險難,游水渡江而來的南莊愚直人;另一方面則在鞭策近在咫尺的東莊人群,雖近於佛前,卻不起誠敬的信念,不生希求、受教、持法、精進、智慧的道心。

東莊人因瞋欲心熾盛,所以求道心念不專誠。道心就是理性,人的本性也是佛性;凡人也都有佛性,但欲念若是擴張下去,就會埋沒理性,而理性如果能發揚起來,就可以制止欲心。
文字:證嚴上人開示 / 繪圖:《靜思人文》陳敏政

閱讀全文: 涉水渡河的求法者

說謊的鳥兒

證嚴法師說故事

《說謊的鳥兒》

在佛陀的僧團中有位年輕的比丘尼,儘管知道修行應離欲念,使身心清淨,仍有「貪」的習氣。這位比丘尼有回獨自托缽,走到一處物資富饒的村莊,村民恭敬地準備了豐盛、精美的食物供養,使他十分歡喜。就在返回精舍的路上,他不禁心想:若是其他人知道了,大家都來這村子托缽,即使村人富有又發心,也難保不會因負擔太重而不再給予豐厚的供養,我必須想個辦法瞞過大家。

於是他昭告精舍大眾:「我聽說某座村莊有很狂暴凶猛的動物,會攻擊陌生人,所以千萬去不得!」大家聽了都牢記在心,不敢前往比丘尼所說的村莊。

然而,這位比丘尼每天都去那個村子托缽,獨享美食。有一天,他又到了這個村子,忽然跑出一隻狂犬把他咬傷。村人將狗趕走,趕快幫他止血、包紮,然後送他回到精舍,並告訴其他僧眾:「這位修行者每天到我們村裡托缽,不知為何今天卻被狗咬傷了?」

身、口、意三業


大家知道真相後,彼此議論紛紛,傳到佛陀耳中。佛陀對眾說:「你們既然發心修清淨行,必須注意身、口、意三業,修真實行,心要真,口要實。在十種惡業中,口業便佔了四項,所以謹守口業對修身修心非常重要。這位同修雖然發心修行,卻不修口業,便是源自於內心的貪念。」

佛陀接著講述這位比丘尼過去的因緣。無量世以前,有一群鳥住在靈鷲山附近的樹林中,因為氣候轉變,鳥王便帶領群鳥往南飛,在途中遇到滿載著貨物的商隊。有隻鳥發現車隊的貨物袋掉出許多豆子及米粒,心想:「我得趕快去撿,但是如果現在回頭,很多同伴也會隨著去搶。」所以就先按兵不動,見機行事。
當鳥群停下來休息時,這隻鳥就對大家說:「我剛才在飛行途中,看到路面有很多凶猛的野獸,還有可怕的人類,我們絕對不要再飛回頭。」鳥兒們都信以為真。但這隻鳥卻是趁機脫隊,飛回去撿食散落一路的米和豆。當牠吃得正高興時,完全沒有警覺到後面有輛馬車急駛而來,牠當下就被輾斃。這隻鳥就是現在受傷的比丘尼。

學佛,必須身、口、意三業清淨,修行最難就在於「境動心轉」的時候;所以面對任何境界,要保持內心的清淨,否則心念鬆懈散亂,就會造作錯事而後悔莫及。
文字:證嚴上人開示 / 繪圖:《靜思人文》陳敏政

閱讀全文: 說謊的鳥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