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人從出家修行以來,就立下自力更生的志節;從早期在普明寺旁耕種,及至創建靜思精舍,常住奉行上人教示,秉持「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修行原則,從事種種手工如糊紙袋、做嬰兒鞋等等,刻苦度日。
後來因為感受花東居民貧病困苦,故而把握因緣成立「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幾位居士在不影響生活的前提下,日存五毛錢;每位常住則每天多做一雙嬰兒鞋,群策群力點滴累積善款,展開濟貧教富、弘法利生志業。
日復一日,參加慈濟會員的人愈來愈多,接受慈濟救助的人也日益增加。農曆每月二十四日精舍貧戶發放時,為了體貼前來領取補助的照顧戶,以及來參加《藥師經》共修的會員,能夠在用餐之後再回家;常住即使生活拮据,有時也須向普明寺商借米、油,仍然煮鹹粥供應來眾。更把握精舍收支與慈濟財務分明的原則,絕不動用慈濟基金,以維護無私濟眾的心志與清譽;將近半個世紀的歲月走來,此一原則未曾更易。
直到現在,不論是回來精舍的慈濟志工,或是慈濟職工與外來的訪客,儘管人眾甚多,每日起居、用餐所需,依然都由精舍獨力承擔。
常住不受供養,自力更生、護持志業的精神,始終如一;以是因緣,靜思精舍,誠然是全球慈濟人之心靈故鄉,亦是慈濟志業最堅實之後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