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王子與仙人

證嚴法師說故事

《王子與仙人》

過去無量劫以前,有一個國家的王子,他生性嫉妒,對人總是心存怨恨,不論別人多麼愛護他,他都沒有一點的感恩心,對人更無絲毫愛護之意。隨著年紀增長,他的嫉妒怨恨和瞋怒也同時增長,但大家都是敢怒而不敢言。

有一天,他心血來潮想到湖邊游泳,當時天色已暗,但他不聽別人勸告,仍執意要去。到了湖邊,那些長久以來受他欺負的人,就趁著風雨漸漸變大時,把他推落湖中,而王子的隨從卻一轉身就跑回去了。

當王子被推落湖中時,風雨很大,他在水中掙扎,正好抱到一根大木材,好不容易掙扎爬到上面,這時也游來了一條蛇和一隻老鼠,還有一個被風吹落的鳥巢,落水的小鳥也停留在這根木材上,他們在湖中漂浮著,王子害怕地大聲呼救,那聲音聽來非常淒厲。
當時,湖邊有一個茅棚,裡面住著一位仙人,他聽到有人求救的聲音,立即不顧自身的安危跳入湖裡,用力將木材推上岸。他先將王子拉起來,又看到蛇、鳥和老鼠也是傷痕累累,於是小心翼翼地把牠們全都救起來,帶回茅棚裡。

「報仇」與「報恩」?


仙人立即生起火堆,先為蛇敷藥,再料理老鼠、鳥,最後才去照顧王子,向他問安。那時王子不但沒有感恩心,還生起一分瞋怒。他覺得自己受到輕視,心想:我是一國的王子,你不先對我好,倒先去關心鳥、蛇和老鼠。當下,他的內心就很不平衡。

那位仙人很有愛心地準備好食物,同樣也是讓鳥、蛇、老鼠吃完後,才拿另一份給王子吃。經過一天一夜的療養,他們體力都已復原,仙人就說:「現在你們都已復原,可以各自回去自己的地方了。」
離去前,那條蛇就對仙人說:「你的恩德我永遠難忘,你有困難時,不論在何處,只要叫聲:『蛇啊!蛇啊!』我就會馬上來幫助你。」這時老鼠跟小鳥也說:「是啊,我們也感恩你的恩德,讓我們也來回報你,當你有需要時,只要呼叫我們,我們就會馬上出現了。」說完,牠們都各自回去了。

王子聽到蛇、鳥跟老鼠都這麼說,他也告訴仙人:「謝謝你救了我,我若登基後,你來找我時我會好好的報答你。」雖然他嘴裡這麼說,但心裡想的卻是報仇,而不是報恩。

恩將仇報的習氣


不久王子繼承了王位,那位仙人也前往參加登基儀式。走在路上時,他想試試蛇會不會依約出現?他就叫:「蛇啊!蛇啊!」蛇真的出來了,對他說:「你是我的救命恩人,所以我要告訴你,我在過去生中存了一些金條埋在地下,也因為貪執而生為蛇身,只有把這些金條給你,我心無掛礙才能解脫。」仙人說:「只要你有這分心,這些金條就暫時放著吧!」

又走了一段路,他心想老鼠不知如何?就叫「鼠啊!鼠啊!」那隻老鼠也很快就出現了,說:「我和蛇過去生是好朋友,彼此都想賺取錢財,並且希望永遠為己所有。但人生無常,不多久我就往生了,為了守護這些錢財才淪為畜生類,我現在覺得很痛苦,希望你能接受這些錢,讓我能心無掛礙。」仙人也告訴他:「先放著,將來用得到時我會來。」
再向前走,仙人又隨口叫著:「鸚鵡啊!鸚鵡啊!」鸚鵡也飛來了,鸚鵡說:「恩人啊!你若需要時,我可以召來一大群鳥,將稻種集中在一起來回報你。」仙人說:「我很感恩,等我需要時再召喚你。」

仙人繼續前行,進城時正好遇到王子在街上遊行。王子遠遠看到他,就向侍衛說:「前面走來的是個很怪異的人,你們把他捉起來打,再把他趕出城,不要讓他見到我。」侍衛抓了仙人,不由分說就打,仙人向前跑,他們就邊追邊打。仙人被打得遍體鱗傷,便喊道:「古聖先賢說人心、獸心同一類,我救的人竟然叫人毒打我!」

侍衛覺得很奇怪,其中一位就叫大家停手,問他為何這麼說?此時大家才知道原來王子落水時就是被他救起來的!知道真相後,大家對國王都感到相當厭惡,就將國王趕出城外,迎接仙人進城,為他敷藥療傷,等他復原之後即擁戴他成為國王。仙人很受人民的愛戴,後來想到之前老鼠和蛇說的話,就告訴人民去取出金條來布施,隨後又舉行「無遮大會」,布施財物給窮困的人。

佛陀的開示


佛陀說:「當時那位王子就是現在的提婆達多,而仙人就是我;累生累世以來,恩恩怨怨一直延續到今生,而提婆達多恩將仇報的習氣仍未斷除。」人心就是這麼善變,有的人懂得感恩圖報,有的卻比獸類還要兇狠,無法體會他人的恩德,這就是善變的心啊!
文字:證嚴上人開示 / 繪圖:《靜思人文》陳敏政

閱讀全文: 王子與仙人

賞劍師的鼻子

證嚴法師說故事

《賞劍師的鼻子》

僑薩羅國的國王有種特別的興趣──喜歡玩劍。因為當時僑薩羅國很強盛,所以很多小國家都會進貢,而想跟國王交往的社會名流也會送禮物;大家都知道國王喜歡玩劍,所以多數人都送劍給國王。

國王請了一位對劍很內行的人來鑑定這些劍,但這位行家很自大,他說:「我只要把劍拿來聞一聞,就知道劍的好壞。」國王很相信他,所以如果有人送劍來,必由他來鑑定。

貪心的果報


可是這位賞劍師很貪心,送劍來的人事先有送禮物巴結他,這把進貢給國王的劍才是「好劍」;假使沒送禮物,那麼送到國王面前的劍,一定是「不及格的劍」,所以每一位送劍來的人都會先巴結他。

有一天,某個小國家也送來一把劍,他們故意在劍上灑一些胡椒,再把劍封起來送給國王。國王照例請那位賞劍師來鑑定,賞劍師本來就打算要讓這把劍不及格,可是仍裝模作樣地把劍抽出來,靠近鼻子聞一聞。

忽然他打了一個噴嚏,利刃劃到鼻子,把鼻尖削了下來。這時大家都很緊張,國王請了好多醫生來幫他治療,但是他的鼻尖已被削掉,只好用蠟造一個假鼻子,覆蓋在鼻樑上。

佛陀的開示

佛陀告誡弟子,這就是忘失自己、對人沒有誠意;心中沒有『誠』,最後損失的還是自己!
文字:證嚴上人開示 / 繪圖:《靜思人文》陳敏政

閱讀全文: 賞劍師的鼻子

入地獄行大悲的地藏菩薩

證嚴法師說故事

《入地獄行大悲的地藏菩薩》

佛陀住世時,有大悲觀音、大智文殊、大願地藏、大行普賢四大菩薩協助應化人間,直到佛陀滅度後,他們還是本著那分悲智願行,不斷顯跡人間,救度眾生。而中國的四大名山 ── 五臺山、峨嵋山、普陀山、九華山,就是四大菩薩的道場,其中九華山是地藏菩薩顯跡的地方。

地藏菩薩在九華山顯跡,大約是在釋迦牟尼佛滅度後的一千五百年間,那時在新羅國──即現在的南韓,王族中有位名叫金喬覺的年輕人,他因喜好佛學而出家修行。出家後,他想一定要到中國才能求得佛法,於是帶著白狗「善聽」渡海到中國安徽省,在沿海遇到一陣大風將船吹至岸邊,他便棄船向著山的方向前進。
他在山中找到了一處洞穴為家,生活非常艱難,僅以野草、山果充飢,傳說中他甚至吃土維生,稱為「觀音土」,其生活的刻苦由此可以想見。山洞中也缺水,需到山崖下五百公尺處提水,每天上上下下非常辛苦。一天早上,當他在打坐時,忽然被蟲咬了,他嚇一跳出定後,見到一位身穿黑紗的婦人在面前叩頭跪拜說:「我的兒子不懂事,冒犯了聖體。為表示懺悔和恭敬之心,所以在石崖邊化出一道清水供您取用,以表心意。」婦人說完後隨即消失,之後離洞口不遠處果然出現一股清水,無論天候如何乾旱,泉水仍是不斷流出,這也是傳奇之一。

金喬覺比丘在九華山修行經過多年,一天有一群詩人到那裡遊山玩水,無意間來到山洞口,大家探頭往洞內看,原來有一位修行者在打坐。大家就在洞口靜靜地等待,一直到中午時分,修行者終於出定,走出洞來。他看起來不像中國人,據傳奇的記載地藏菩薩的相貌很特別,他身高約七尺,額頭很高很寬,那些詩人問他從何處來?比丘即自我介紹,並說他來自新羅國。

「袈裟大」的精舍


詩人們聽了很慚愧,因為他們就住在山下,竟然不知有位修行者已在山上住了這麼多年,生活又如此的刻苦,從此詩人們就成為他的護法,他們又去稟告山主閔公。閔公是位虔誠的佛教徒,知道有這位高僧時非常歡喜,於是趕緊去拜訪。看見金喬覺住在簡陋的山洞時,很不忍心,便決定和詩人們一起為他蓋一座簡單的精舍。

金喬覺比丘生活安定後,更加用功修行、研習佛法,護法的這群人也常來請教佛法。尤其是閔公,他非常敬重三寶,每一天都要供養一百位僧眾,但是不管如何努力邀請,總是只有九十九位,一定要專程去邀請金喬覺比丘,才會正好滿一百位,長此以往金喬覺比丘經常到閔公家應供,而閔公對這位高僧也非常恭敬,於是讓兒子隨他出家。
有一天,閔公向金喬覺比丘說:「您看,前來求法的信眾愈來愈多,將來也會有人來此安住修行,您是不是要擴建道場呢?這整座九子山都是我的,您需要多大的地方都可以。」

金喬覺比丘說:「我只要有一件袈裟大的範圍即可。」閔公說:「那怎麼夠呢?」金喬覺比丘說:「這件袈裟的影子能蓋住的地方,就夠用了。」閔公似懂非懂地答應了。只見金喬覺比丘將身上的袈裟脫下,向空中揚去,霎時間就如烏雲遮住了陽光,整座山被烏雲遮蓋,猶如被袈裟遮蔽一般。閔公見此情形,頓時大為驚奇,直呼不可思議,因此歡喜地把整座山奉獻給金喬覺比丘。

這群詩人即思惟著:該怎麼為這座山命名呢?應稱為「九子山」還是「九方山」?若以看蓮花的心看這座山,它就像九瓣層疊的蓮花,於是大家提議以「九華山」定名。從此,護法的人愈來愈多,道場也很順利地擴建完成,這位金喬覺大師在當時度人無數,從韓國渡海來跟隨他出家修行的人也很多,後來僧眾太多,發生缺糧的情況,還因此傳衍出了「僧多粥少」這句成語。金喬覺比丘想把僧眾分一些出去,但是大家好樂佛法,雖然生活困頓,還是為法忘軀要跟隨金喬覺法師;這時有很多人就以「枯槁眾生」,來形容那些好樂求法的人。

度幽冥眾生


後來大家便尊稱金喬覺為地藏菩薩的化身。因為,白天金喬覺為弟子們說法,一到黃昏時,他就入定了;到了夜晚,九華山的周圍常常會發出地獄刑具的聲音。很多人便傳說金喬覺法師於夜晚時分,會到幽冥界去度眾生,因此尊稱他為「化蹟的地藏菩薩」,也有人尊稱他為「金地藏」。

金喬覺自二十四歲上九華山,直到九十九歲的七月三十日圓寂;在九華山度過了七十五年的歲月,可見地藏菩薩和中國的眾生特別有緣。
文字:證嚴上人開示 / 繪圖:《靜思人文》陳敏政

閱讀全文: 入地獄行大悲的地藏菩薩

追求公平 總是求一缺九

證嚴法師說故事

《追求公平 總是求一缺九》

佛經裏有一段故事 ── 一位家財萬貫的長者在臨終前,交代族裏一位長老為他分配遺產給兩個兒子。這位長老心想:「財產如果沒有公平分配,兩兄弟都會有話說。」

為了公平分配,這位長老想到一個方法 ── 將每樣東西都分成兩份。桌子鋸成兩半、碗及盤子敲成兩半、衣服剪成兩半......,所有的東西都分割成兩半,以示公平。

只因人心有分別


想想看:為了要爭到完全公平,最後的結果居然是兩敗俱傷。這是真正的公平嗎?這是愚癡啊!人再怎麼追求,都是求一缺九啊!

人世間要求與人平等、高人一等,實在很難!相同的東西,只因人心有分別,所以才有不同的價值。

何謂公平、何謂不公平?真的很難定論。只要我們的心知足了,一切就公平;心知足了,就會覺得一切富足。

學佛就是要時時心安、了解道理;這個道理如果能看透,就沒什麼好爭的。
文字:證嚴上人開示 / 繪圖:《靜思人文》陳敏政

閱讀全文: 追求公平 總是求一缺九

國馬與駿馬

證嚴法師說故事

《國馬與駿馬》

國馬與駿馬的主人為好友,一天,兩人牽著馬同行,駿馬冷不防地朝國馬的頸部狠咬一口;國馬雖感疼痛,卻只是低吟,注視駿馬片刻,又繼續前行。

自那天起,駿馬心事重重、不吃不喝,任憑主人百般哄勸都無效,眼看著牠日漸虛弱,四肢抖動無法站穩,心疼之餘向國馬的主人提起此事。國馬的主人似心中有數,帶著國馬前往探視。抵達後,國馬不斷地以鼻嗅聞、碰觸駿馬的臉;過了一會兒,駿馬也開始用鼻觸碰國馬的臉,並恢復了往日的活潑。

原諒別人就是美德


常說「原諒別人就是美德」。一匹馬為一時做錯而耿耿於懷,另一匹則用愛寬諒,連動物都能有此般寬闊、懺悔的心,人人實應多反省與懺悔。人與人之間和睦相處、彼此關懷、相互尊重,就是最幸福而平安的世間。然而,許多人愚昧無知,無法察知己過,在貪瞋癡中一錯再錯,不明是非、不能反省,只是一味地謾罵他人;如此社會必然難安。

天災人禍不斷,皆起於人與人之間相互爭鬥,以致濁氣重,而安穩幸福的人生,是在人與人之間和諧互動中創造出來的。
文字:證嚴上人開示 / 繪圖:《靜思人文》陳敏政

閱讀全文: 國馬與駿馬

啞巴和尚的故事

證嚴法師說故事

《啞巴和尚的故事》

古時候,據說安徽省境內有一個名叫「彩石磯」的地方,它的地名來源有一段很感人的故事。

那個地方曾有好長一段時間乾旱無雨,井水陸續乾涸,連長江也漸漸變成細流。村民們為了取水,必須越過數十里如沙漠般的黃土路才能取到水,有人因此跌傷腿或斷了手;甚至,有人想利用牛車運水,可是還沒運到水,牛就突然倒地暴斃。大家覺得很奇怪,就把牛的肚子剖開,發現牛肚裡含有大量的泥沙,原來是水質太差,讓人畜都受到極大的折磨和傷害。

就在距離當地五、六里外的山丘上有一座廣濟寺,裡面有位老師父帶著幾位弟子一同修行,其中有位啞巴和尚負責擔提全寺的用水。當啞巴和尚聽到有人為了提水而受傷、牛隻突然倒地死亡時,心裡很難過。有一天,他提水回到寺院後,就跑到觀世音菩薩像前祈求;雖然他無法說話,內心卻十分虔誠。

啞巴的因緣


不久,他突然感到全身發熱,雙手不斷冒出水珠來。他心裡一驚,趕緊跑到方丈室找他的師父。老和尚聽到他咿咿呀呀的聲音,又看到他滿手的水珠,知道他的意思,便說:「大概是觀世音菩薩對你的啟示吧!也就是說,這次的乾旱,只有借重你的雙手才能解除。」

啞巴弟子聽了似有所悟。於是他跑到寺外,每見一棵樹,就丟一顆石頭在樹下;後來,發現其中一棵楓樹下竟長出一叢草,草堆中似乎有股綠色的水霧。他想起師父說過的話:「青霞起處心有泉」。他靈機一動,就在草叢旁插了棍子做記號,然後開始破土挖井。
挖著挖著,他回想起自己幼年的遭遇。啞巴和尚並不是一出生就是個啞巴,當他還是個牧童時,會唱好聽的山歌、說話伶牙俐齒。那時家鄉同樣發生乾旱,唯一的泉脈卻被一位大財主封住了,鄉人也無可奈何。

有一天,小牧童和一群在外工作的莊稼人實在渴得無法忍受,便四處尋找另外的水源。他們找到一口廢棄的古井,但裡頭的水已經泛黃。小牧童看到水非常歡喜,馬上捧水喝了一口;沒想到水一到喉嚨,頓時覺得又熱又辣,他想要喊出來竟無法出聲,從此就成了啞巴。

事後,小牧童擔心有人會來喝這口井的水,所以決意要守在井旁,直到百里之內的人都知道這是口「啞泉」而不敢取用時,他才放心離開。

一切唯心造


啞巴和尚一邊掘井,一邊想:「如果這又是一口『啞泉』該怎麼辦?」他便暗下決定:當這口井掘出水時,他要喝第一口水;若是啞泉,就算喝了會死也心甘情願。就這樣,他夜以繼日地工作,漸漸地人變得愈來愈消瘦。

老和尚發現這位弟子日漸消瘦,就開始注意他的行動。一天晚上,他看到啞巴弟子又出去,便暗中跟隨。當啞巴和尚來到一棵楓樹下,正要撥開草堆進入洞裡時,老和尚一手把他拉住。啞巴和尚轉身看到師父,露出憨憨的笑臉,老和尚明白他的意思,深被弟子勤懇的行為所感動,師徒倆就結伴開井,其他人並不知情。
但是,老人家的體力無法長期負荷沉重的工作。有一天晚上,老和尚想走出大殿時,感到全身無力,就回到佛前的座位上。弟子們發現師父有異樣,趕緊圍上前服侍。這時,老和尚才以微弱的聲音對弟子們說出啞巴和尚每天晚上都去掘井的事,希望大家能發心幫助他,並祈求觀世音菩薩助他一臂之力,說完就安詳往生了。

當時啞巴和尚正在洞中掘井,師兄弟們跑到井邊喊他,都沒有回音,於是就拿著火把進入洞中探看,發現啞巴和尚倒在地上不省人事,雙手還抱著一塊大石頭。眾師兄弟們將他扶到外面後,便合力把大石頭吊上來,一看,原來是一塊五彩繽紛的結晶石。於是他們合力繼續往下挖,沒多久,果然冒出一股泉水來。頓時,大家歡聲雷動!

啞巴和尚聽到大家的歡呼聲,強打起精神,也跟著咿咿呀呀地叫喊著。其中一位年紀較長的師兄會意地說:「好不容易才挖到泉水,第一口水先請他喝吧!」啞巴和尚喝下水後,竟然開口說:「這水好甜、好涼呀!」他奇蹟似地恢復說話的功能,大家都感到既驚奇又感動,也都歡喜地捧水來喝。

傳說啞巴和尚挖的那口伏泉,水道通達長江,由於水脈被那塊大彩石壓住,所以長江才會缺水。啞巴和尚知道老和尚往生後,為了感念師恩,就親手把那塊大彩石刻成一座香爐,天天焚香供養師父。後來當地改名為「彩石磯」,就是為了紀念啞巴和尚挖井的辛勞。

這雖是一則傳說,卻也帶給我們很深的啟示:一切唯心造。凡事只要肯用心、努力付出,一定能夠獲得甘美的果實。
文字:證嚴上人開示 / 繪圖:《靜思人文》陳敏政

閱讀全文: 啞巴和尚的故事

執相而求的供僧

證嚴法師說故事

《執相而求的供僧》

《金剛經》上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說明執相而求容易顛倒迷惑,無法與清淨平等的佛心相應。

佛典中有則故事 —— 一位居士平日敬仰三寶,時常禮拜文殊菩薩,每每見到菩薩身披瓔珞、手持智慧劍,心生歡喜,便祈求文殊菩薩現身為他開智慧。

但他日日祈求都無法如願,便決定虔誠供養僧眾,期待文殊菩薩能前來應供。

法會迎文殊


供僧法會相當隆重,居士並準備了一張高廣座椅等待文殊菩薩到來。期間來了許多出家人,其中有位衣衫襤褸、其貌不揚的老人拄著拐杖,大搖大擺地逕往那張豪華高座上坐。

居士見狀,趕緊請他下來,但才一轉眼,那僧人又登上高座了。就這樣來來回回七次,居士心生不悅:「我虔誠歡喜供僧,要迎請我最敬仰的人,你怎麼一再上來這個座位?」

僧人聽了便退到角落,默然接受這一餐。

執著與分別


居士的心願最後還是落空了,當晚他便夢見文殊菩薩:「你不是很期待見我?為何我上座七次,你都把我拉下來?」居士聞言頓時驚醒,內心懊悔:「都是我的執著和分別,才會錯過大善知識 ...」

佛陀說「慈悲等觀」,布施要有平等觀,不能在外相上起分別執著,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付出無所求,還要說感恩」。
文字:證嚴上人開示 / 繪圖:《靜思人文》陳敏政

閱讀全文: 執相而求的供僧

撿栗子

證嚴法師說故事

《撿栗子》

有一則日本童話故事 ── 山裡有一棵野生栗子樹,突然一陣風吹來,許多成熟的栗子掉了下來。一群猴子看到栗子自動掉下來非常高興,趕快拿籃子來撿,除了自己要吃的,也多撿一些帶回去給其他同伴享用。

當牠們正在撿的時候,樹上的栗子又掉下來,其中一隻猴子向同伴們說:「夠了就好,剩下的栗子留著,狐狸等一下會來撿。」不久狐狸真的來了,看到地上有栗子,也很高興地撿拾。撿了一會兒,牠想:「還是留一些給夏鼠撿吧!」於是牠適量地撿了一些就回去了。

「和敬」致祥和


果然,夏鼠也跑來撿栗子。牠們看看四周,好像沒有其他動物會再來了,於是把地面上的栗子撿乾淨,然後離開了。沒想到有一隻鼬狸也來了,牠看地上沒有栗子,嘆息地說:「都怪我跑得慢,已經沒有栗子好撿了。」牠抬頭看到樹上有很多栗子,自言自語道:「不是自然掉下來的果實,可以摘取嗎?還是要守規矩啊!」

此時,有隻烏鴉看到鼬狸很失望的樣子,就飛到樹上,用頭在枝葉間搖啊搖,樹上的栗子就一粒粒掉下來了。鼬狸很高興地撿栗子,烏鴉看到鼬狸那麼歡喜,牠自己也很快樂!
這雖然只是一個童話故事,但給予我們很大的啟示 ── 天地宇宙之間,所有生命群居之處,必定要求得一個「和」字。譬如:國家需要和平、社會需要祥和、人們需要和睦。人與人之間只要有這分「和敬」,就是一個祥和的世界!
文字:證嚴上人開示 / 繪圖:《靜思人文》陳敏政

閱讀全文: 撿栗子

孝順的哥哥

證嚴法師說故事

《孝順的哥哥》

很久以前,在日本一個小村莊裡,有一戶人家,女主人往生後留下一個孩子;不久,男主人續絃,也生下一子。繼母為了自己的孩子,不但不疼愛前妻之子,反而為了財產,千方百計地想要謀害他。

但是,前妻的孩子卻非常乖巧而且守本分,他知道不要讓父親增添煩惱,對於繼母的虐待總是萬般忍受,在父親面前也表現得很快樂、天真,父親以為再娶的太太待兒子很好,便頗為放心。

有一天,繼母叫前妻的孩子送東西過河去給外公。河水非常湍急,一個九歲的孩子單獨過河非常危險,不過,這孩子很懂得自我保護,就在岸邊一直等到有人要過河時,才結伴同行。

繼母餵食毒包子


同行的村人問孩子:「你媽媽是否疼你?」孩子回答說:「是的,感謝父親娶這位媽媽來疼愛我,照顧我衣食溫飽。」這位村人聽了,也以為他的朋友娶了一位賢慧的太太。

繼母的父親非常慈祥,他覺得雖然這孫子不是女兒親生的,但是很乖巧,因此疼愛他就有如親孫子。他看到孫子單獨前來,納悶地問:「路途這麼遠,而且河水這麼湍急,你媽媽怎麼忍心讓你單獨渡河呢?」小孩為繼母辯解道:「媽媽很關心我,所以拜託村人一路小心地帶我到這裡。」
回程時,外公便請佣人送他到對岸去。小孩很歡喜地回到家,父親不在,繼母見到小孩回來,態度十分和善地說:「辛苦你了,肚子一定餓了吧?這包子給你吃。」這孩子從來沒有看過繼母這麼客氣的態度,心裡非常歡喜,拿起包子就要吃了......。此時,剛好七歲的弟弟看到,就說:「我也要吃!」於是另外拿了一個包子,媽媽看了趕緊把弟弟的包子搶走,說:「這是哥哥要吃的東西,你怎麼能吃?」

弟弟從小受母親寵愛,突然挨了罵,心中非常氣憤,雖然他和哥哥感情很好,仍氣得把哥哥手上的包子搶過來扔掉。恰巧這時來了一隻狗,就把包子吃了。繼母見狀,趕緊又對哥哥說:「來,這裡還有,你趕快吃。」當哥哥接過包子正要吃時,突然看到那隻狗在地上哀叫打滾,不一會兒就死了。哥哥看了嚇得把包子放下就往外跑。弟弟見狀也不客氣地罵:「媽媽,妳的心太狠毒了,我要跟哥哥去......。」說著,也跟著跑出去了。

慚愧懺悔知迷返


哥哥很傷心,一路跑到江邊便跳水自盡,弟弟隨後也到了江邊,看到哥哥投江,難過地說:「沒想到媽媽的心這麼狠毒,我也不想活下去了,就跟哥哥一起去吧!」就這樣也跟著跳了下去!

這時,外公家的佣人在岸邊,突然看到有兩個孩子跳水了,趕緊把船划過去將他們救上來。一看!原來是主人的兩個外孫,於是護送他們到外公家。

外公關心地探詢原因,但是哥哥絕口不提,七歲的弟弟卻清清楚楚地說明原委,還告訴外公說:「從小媽媽就不疼哥哥,好吃的只給我吃,溫暖的衣服也只給我穿,哥哥經常受凍挨餓。今天竟然還要給哥哥吃毒包子,所以我們才......。」外公聽了很生氣,並派人去通知女兒說:「兩個孩子跳水了。」
此時,父親從外返家,聽到消息便急問道:「兩個孩子都平安嗎?」而繼母卻只想到自己的孩子。兩人趕往外公家去,父親看到兩個兒子平安無事,歡喜地流下眼淚。而繼母看到自己的兒子關心地問:「受傷了沒有?吃水了沒有?」又罵前妻之子:「哥哥怎能帶弟弟去跳水?」非常不諒解那孩子。

外公看到女兒如此偏心,很生氣,拿了一把刀就要教訓女兒,九歲的孫子看到趕快拉住外公,並且跪在地上哀求說:「弟弟還很小,爸爸也需要人照顧,去跳水是我一時想不開,請您不要怪罪媽媽!」外公受到孫子孝心的感動,告訴女兒:「妳看,一個九歲的孩子,受到妳長期的虐待,不但沒有一點兒恨意,還對妳這麼孝順,又懂得考慮到弟弟、爸爸。上次來這裡,他也對我說妳很疼他,這麼孝順懂事的孩子,妳怎麼忍心怨恨他?妳良知何在?」

婦人聽了非常慚愧懺悔,趕緊一手抱著哥哥,一手抱著弟弟,並且向大兒子道歉,發誓從此要做一個好媽媽。

人性在貪欲的誘引之下,容易迷失本性,反而是純真的孩子能表現出孝順、善良的可貴情操。現在社會風氣沉淪低迷,不重視家庭倫理,我們應該好好地宣揚孝道,恢復優良的傳統,讓人心回歸純樸,重視家庭道德倫理,社會自然就能安定祥和。
文字:證嚴上人開示 / 繪圖:《靜思人文》陳敏政

閱讀全文: 孝順的哥哥

學佛者,應腳踏實地力行菩薩道

證嚴法師說故事

《學佛者,應腳踏實地力行菩薩道》

《譬喻經》中有一段故事,敘述學佛者,若是沒有真智實力就想度人救人,那是害人害己的事。

經中說,有一位長者之子一心想從事海上貿易,於是用心研讀書籍,學習如何在海上掌舵。他每天都很認真地研究,從書上他學到如何才可度過海難和迴旋的水勢。

自慢所學能掌舵


一段時間之後,對書本的內容已能倒背如流了;他以為自己對船和大海已經很熟悉,於是領導商隊出航貿易。

商隊的人也認為他的學問很豐富,對船和海的研究也很深入,所以很多人都放心地跟隨他到海上。但是,船行途中,舵手突然急病往生了,大家在茫茫大海中,全都期待長者之子來親自掌舵,指導方向;於是他就起來掌舵,突然遇到海浪了,他卻因為缺少實際應變的經驗,手忙腳亂的,不知道要如何操縱,心裡一急,竟讓小小的風浪就把船給吹翻了。

於是船上所有的人和船一同沉沒於海中 ...。

身體力行菩薩道


佛陀的教法是要我們身體力行,自己真正走過之後才能帶人走。

大家雖然很虔誠精進地學法,但更要用心「體會」,學了要能行得通之後才能說;如果能說卻只叫別人去做,那也不對。一切都要「用心」,不能只在文字上瞭解。學佛者應腳踏實地力行菩薩道。
文字:證嚴上人開示 / 繪圖:《靜思人文》陳敏政

閱讀全文: 學佛者,應腳踏實地力行菩薩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