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七彩水珠

證嚴法師說故事

《七彩水珠》

一位國王很疼愛小女兒,為小公主造了一座美麗的花園。小公主站在樓臺上觀景,看到流水在陽光照耀下出現七彩水珠,非常喜歡,要求父王將這些美麗的寶珠送給她。

國王明明知道不可能,但為了討女兒歡心,下令部屬要在七天內取得七彩水珠。大臣們為了活命,只好張貼告示,徵求可以取得七彩水珠的人。

賢者說無常


有位外地來的賢者,看到人們為此煩惱不已,表示有辦法達成公主的要求。

賢者來到皇宮,交給公主一個網子,請她把最美的水珠撈起來。

賢人說:「水從高處流下,形成水泡。如果公主能夠分析,這到底是水還是珠?我就有辦法替您取來。」

公主一下網,水珠就破滅,一試再試,知道這只是水而已。賢人告訴她:「人生,就像這流動不息的水形成的水珠,幻化無常。」

覺悟知假有

公主聞言覺悟,於是將賢人留下,拜為老師,日後成為一位賢明理政的公主。

人生如露亦如電,不要認假為真。世間一切都是過眼雲煙,即使是自己的身體,也只有「使用權」而沒有「所有權」。

人生,要照顧好一念間,念迷了,如酒醉之人心智迷失,是非不分、造作惡業,造成人間不安。一念偏差,禍害人間;一念向善,也能造福人間。要開闊心量、明辨是非,對的事情,認真去做就對了。
文字:證嚴上人開示 / 繪圖:《靜思人文》陳敏政

閱讀全文: 七彩水珠

有正念又信根堅,不怕外力擾亂心

證嚴法師說故事

《有正念又信根堅,不怕外力擾亂心》

佛世時,在給孤獨園,比丘們時時相互論道,某一次佛陀經過時就問大家:「你們今天在討論些什麼道理,其中有什麼無法理解的嗎?」比丘們趕緊恭敬地回答:「有。佛陀啊!在僧團裡,有一位剛出家的年輕比丘,他雖然發了心,但是經常心神恍惚,大家問他為什麼,他說他的心中有一個影像,永遠都無法消滅。」為了這個影子,他的心總是無法安定下來,無法一心定念。

再問他是什麼樣的影像?他就說,是一個女人的身影。是不是很美呢?他又回答:「不是很美,她的身材像水桶一樣,看起來不是很美,但是我的心思卻一直都在這個女人身上,哪怕她長得很醜陋,但是我總是念念不忘她的形影。也就是因為這個形影令我困擾不已,所以我來出家,希望出家後能忘了這個形影,哪裡知道出家之後,這個形影還是無法去除,我一直在思念著這個形影。」比丘們一再勸導他,他都說沒有辦法,所以比丘們才會議論紛紛。

佛陀的開示


現在佛陀問起,比丘們就請教佛陀:「佛啊!像這樣的情形,我們要怎麼輔導他呢?」佛陀說:「來!帶那位年輕的比丘來我這裡。」比丘就把這位初學的年輕比丘帶來。佛陀看一看這位比丘,然後慈祥地問他:「年輕的比丘啊!剛才我聽大家說起你的情形,你的心中是否真的存有這個形影呢?」

這時年輕比丘垂下頭來,極為慚愧、懺悔地說:「佛陀啊!是真的,我很努力想要把她忘記,還是無法忘記,這件事使我心亂如麻,無法理出一個頭緒來,我好痛苦啊!」佛陀很憐憫他,就對所有的比丘說:「比丘啊!大家要憐憫他,這是他過去生中的習氣未斷。他真的是很痛苦,不只是今生此世,在過去生中,就曾經有這樣的事發生在他的身上。」

過去生因緣

接著就為年輕比丘與其他大眾,說起了過去生中的經過 ── 在過去世一處深山中,有一對婆羅門教的父子在此修行。父親是一位婆羅門教授,他對自己的修學非常重視,所以把兒子帶到山上,希望將婆羅門的教法盡皆傳授給他的兒子。年輕人上山之後,有一天在工作時遇到一位女子,女子的體態肥胖,但是很愛撒嬌,年輕人禁不起女子的挑逗,情門一開,就跟女子情投意合。

有一天,老婆羅門看到兒子坐在床上發愣,就問年輕人:「兒子啊!你平時都很勤勞,主動到外面撿柴挑水過生活,最近看你老是無精打采,是不是有什麼心事呢?」
這位年輕人就老實對父親說:「我無法去除內心所發出的情感,整個心思已經無法收回來了。我認識了一個女人,這個女人要我跟她去群居的地方建立家庭,我很痛苦,因為我捨不得離開父親您,但是我更無法離開這個女人。她已經跟我約好了地方,我想去跟她會合,去過平凡人的生活。」

老婆羅門想:既然兒子的心已動,情念一生,再怎麼勸說都沒有用,就順著他的要求讓他去吧!他對兒子說:「你既然做了這樣的決定,我也無法使你的心意回轉。但是如果有一天你改變了心意,要記得,我隨時都歡迎你回來,一起修習這種清淨行。」父親很捨不得兒子離開,兒子此時卻是一心一意想要趕去與女子會合,於是匆匆別離父親。

一到群居之地,女人就說:「我好累啊!幫我整理房間,幫我鋪床,我想休息了。」年輕人就開始整理房間、鋪床等等,所有的雜事他都做了。女人醒來又說:「我想吃東西,我要吃肉,我要吃魚......。」她要吃很多東西,都要年輕人去為她打點,年輕人從早到晚忙得團團轉,一刻都不得休息,每天都是筋疲力竭。

經過一段時間後,年輕人想起了父親:父親給我的恩情那麼多,帶我過著山居生活,無非是要教育我,我只不過做些簡單的工作,所回饋的只是這麼一點點,父親對我的慈愛與包容卻是無限的。但是這個女人不是我的什麼人,我竟然禁不住情欲誘惑,為她百般付出,她卻還是不滿足。我到底在做些什麼? 他若有所悟,於是離開了那位女子,回到父親的身邊。

佛陀說到這裡,就對比丘們說:「你們知道嗎?當時的那位年輕婆羅門,就是現在這位初學比丘;當時那位父親,就是我釋迦牟尼。這位年輕人幾世以來,都是因為情的誘惑擾亂了他的心,這種習氣的根本未除,所以今生此世雖然發心修行,但是潛藏的煩惱習氣還是如影隨形。」

由這個故事,我們就知道要有徹底的信根,而且一定要正信,不要迷信,那位年輕人就是迷於情愛,才會累世帶著這樣的業。我們應該要知道,修學佛法就是要去污歸真,去除污染,使心念歸於真誠的信仰,有了正確的信仰,才能斷除迷邪的心。我們必定要精進,信根信念如果沒有時時培養,很容易就會動搖了,所以我們一定要精進,朝向正確的佛道實行。
文字:證嚴上人開示 / 繪圖:《靜思人文》陳敏政

閱讀全文: 有正念又信根堅,不怕外力擾亂心

美醜在於心

證嚴法師說故事

《美醜在於心》

以前有一位很有名的大畫家,他的畫作備受大家的讚譽,他覺得受到如此的肯定,自己也要更上層樓,就想創作一幅尊貴的佛陀畫像。但佛陀並沒有留下真實形象,因此他花了很多年的時間,慎重尋找模特兒,最後才找到一位長得輪廓分明,看來非常莊嚴的年輕人,畫家覺得這就是他想要表達的聖人形象。

於是他重金聘請這位年輕人當模特兒,當這幅畫完成展出時,的確很震撼藝術界,大家都很讚歎,而畫家的名氣更是轟動一時。

尋找醜惡做對比


一段時間過後,畫家又想:如何讓佛像顯得更完美,最好的方法就是至美與最醜的並列比較。既然佛是最莊嚴的,而惡魔最醜陋,那麼是不是也該畫一幅最醜陋的惡魔像呢?所以,他開始尋找外表長得很醜惡的人,他想要畫出人間最兇惡,讓人看了心裡會驚怕的邪惡形象,最後他終於在監獄中找到一名死刑犯。當畫家快要畫完的時候,這名死刑犯卻忍不住哭了出來,他說:「幾年前,我也當過你的模特兒,那時你畫的是佛像;幾年後你畫惡魔,竟然也選中我。」

這位畫家聽了,整個人愣住了,他說:「怎麼會這樣呢?你以前讓人看起來很歡喜,為什麼會落得今天如此的地步?」死刑犯就告訴他:「那時你畫完之後給我很多錢,我就去吃喝玩樂,甚至耽染了不好的習慣──吸毒、賭博,等錢花完了就去搶劫、殺人,做盡了種種罪業,以至於落得今天的下場。」這位畫家聽了,心裡感慨萬千,也為這位年輕人深感惋惜。

欲念所污 相由心生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知道相由心生。當時這位年輕人的心很清淨,無私無欲,沒有迷失,所以能成為畫家畫佛像的模特兒;後來因為有了錢而迷失,一踏入陷阱後,再也無法自拔,所以做盡壞事,最後竟然變成了惡魔的形象,想想這是多可怕的事!佛由心造,惡魔地獄也是由心造成的。

其實每個人本性都沒有差別,所謂「人之初,性本善」,人一生下來本就具有純真的愛心,只是被後天的欲念所污染了,變成爭權奪利、事事計較,或因一時糊塗,才會一步踏錯就步步皆錯。
文字:證嚴上人開示 / 繪圖:《靜思人文》陳敏政

閱讀全文: 美醜在於心

美女與醜女

證嚴法師說故事

《美女與醜女》

天地萬物,都是在時空中生存幻滅;人生也同樣是在時空中生、老、病、死。平常都說人生的價值就是在追求希望,但希望的方向這麼廣,什麼時候才能得到滿足呢?佛陀不斷教導大眾:要能少欲知足,一念心要自我觀照,不要讓時空白白而過。

佛陀曾舉了個例子。一天,有一位富翁的家裡,來了一位非常端莊、美麗的天女。富翁心裡很歡喜,還沒開口問,天女就說:「我叫功德天,常常在人間散播幸福的種子,帶給人們幸福和財物。我今天跟你有緣,所以來你家拜訪。」富翁聽了很高興,笑說:「請進!請進!我真的是很有福。」這時,外面跟著一位長得非常醜陋的女人。富翁看到她,不由自主地就起了厭惡、惶恐之心。當他正想要問個明白時,這位女人卻先說話了,她說:「我的名字叫黑暗。我會帶來霉運,同時敗壞、消磨一切。」這時富翁心裡就更厭惡了,便說:「我這裡不歡迎妳來,妳趕快出去吧!」

本來無一物


但是,黑暗說:「我和姊姊一直相生相隨,不論做什麼事或是去到哪裡,都會在一起。現在她在你家,你怎能叫我獨自離開呢?」富翁對她說:「不行!我要把妳姊姊留下,但是我不要妳。」姊姊功德天就說:「她是我妹妹,我們姊妹倆永遠相隨不離。既然你要我,就一定要連同我妹妹也接受。」富翁想了想,就說:「那我兩個都不要,妳們都出去吧!」

這對姊妹離開後,又到了一戶貧窮人家,並向窮人自我介紹。窮人聽了,安然自在地向功德天說:「既然妳們想來,我都很歡迎,反正我平常就空無一物,也沒有可消磨的東西。既然歡迎妳,當然就不能排斥妳妹妹,希望大家都能夠和諧相處。」出乎意料之外的是,當窮人一說完這些話,功德天和黑暗卻自動消失了。
佛陀說完這個故事,又說:「人在『有』的時候,就會患失。當幸福之神到來時,心裡就會很高興;當不幸來臨時,就會非常的厭惡。人人都要追求好的、排斥不好的,其實世事本來就是禍福相倚,強求不得。如果人人能了解人生如幻,本來就是空無一物,自然就無增無減,不被境界所拘。該來的總是會來,擁有這種平淡的心,在時空中,自然就能超越人生的苦難與心靈的折磨。」
文字:證嚴上人開示 / 繪圖:《靜思人文》陳敏政

閱讀全文: 美女與醜女

因愛生恨毀前程

證嚴法師說故事

《因愛生恨,毀前程》

佛世時,有一戶人家的女兒長大了,父母想為女兒選擇好的對象,偏偏女大不中留,女兒已經有了自己喜愛的人。對方的家境很貧寒,但是他們努力爭取,最後終於得以結為連理。這對年輕夫妻雖然很恩愛,家庭卻很貧困,為人父母的愛女心切,一直想盡辦法,要將女兒從貧困的家庭中帶回。

然而這對恩愛夫妻難分難捨,縱使父母千般阻攔,也強力爭取,但他們仍堅持彼此廝守。最後父母只好趁女婿不在家時,將女兒強行帶回娘家。女婿回到家裡,發現太太不見了,也心急如狂地四處詢問,村裡的人就告訴他,太太被父母強制帶回去了。

凡夫顛倒 迷情牽纏


他急忙趕往丈人家,並且帶了一把刀在身上。到了丈人家,他一副來勢洶洶的模樣,讓大家看了很驚嚇,也就老實告訴他太太在後面牆外織布。年輕人直衝到太太面前,急急地問:「妳要跟我回去,還是要留在這裡?」太太一時情急,答道:「我想回去,但是由不得自己。」

這位年輕人一聽,心想:兩個人想要好好的生活,過著平順沒有困擾的日子,卻無法完成心願!所以,他就拿出刀子刺死太太,而自己也同歸於盡。這就是因為恩愛難割捨的結果。

消息傳到佛陀耳中,佛陀非常慨嘆地說:「凡夫就是顛倒!為了愛欲而毀滅自己;為人父母者也是為了愛,反而毀滅了自己的女兒。這都是心的一念無明所造成,彼此受情愛牽制,真是可憐!」
不只佛世時如此,現今每天的社會新聞,哪一天沒有情殺、凶殺等等的事件發生,這都是因為一念貪心色欲。情欲難收,就會因愛生恨,因恨成仇而互相傷害,為了情欲毀滅前程,造成很多人生的苦難。

我們若知道用盡心機,貪財貪色、貪名貪利,最終的人生,不也是「無常來時一場空」?如果我們懂得這些道理,自然就會知足常樂,對境不起貪戀,那麼忍色忍欲又有何困難?色與欲,根本不會在內心產生作用,沒有貪戀的心,又何須要「忍」?所以要將心念調適好,不要被外面的境界影響,這樣就會天天平安,時時快樂!
文字:證嚴上人開示 / 繪圖:《靜思人文》陳敏政

閱讀全文: 因愛生恨毀前程

知福、惜福、再造福

證嚴法師說故事

《知福、惜福、再造福》

在日本的大本願寺,有一天早課下殿後,方丈在回寮房的途中,在走廊地面上看到有樣東西,由於當時天色昏暗,看不太清楚,於是他彎腰將它撿起。弟子說:「師父,好像是張用過的紙。」師父說:「雖然寫過字,但它還有再使用的功能。」

這位方丈就是第八任住持蓮如禪師,他領導寺院大眾,在當地弘揚淨土法門,教化人民。

把握當下 及時精進


蓮如禪師小的時候家境十分貧困,六歲時,有天晚上母親哀傷地告訴他:「我們家很窮,我已無力扶養你。貧窮是件很痛苦的事,希望你能用心學佛,要將佛法存於內心,並時時應用在日常生活中,更要廣為宣揚,讓心靈受苦的人都能得到自在、輕安。為了使普天下眾生離苦得樂,你一定要難忍能忍、難行能行,精進於道,即使媽媽不在你身邊,也要記得媽媽的話,無論環境多麼困難,一定不能放棄。」

六歲小孩聽了這番話,似懂非懂。隔天清晨,大雪紛飛,他的母親竟然不知去向,於是小男孩被送至大本願寺當小沙彌。小男孩失去母親,常常偷偷地流眼淚,呼喚著媽媽。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他一直記得媽媽的叮嚀:「為了要救天下眾生,不論多麼辛苦也要忍苦耐勞。」他擦乾眼淚,勇敢面對逆境。
大本願寺物質很缺乏,生活困難。當時沒有電燈,比較富有的人都買棉線和油,藉著火光照亮四周。年輕的蓮如禪師沒錢買燈油,但他相當精進,為了閱讀經藏,只好常常在煮飯時,利用大灶的火光來唸書。

在晃動、微弱的灶火下努力閱讀佛典,確實十分吃力。有時候他讀累了,閉上眼睛,彷彿又聽到媽媽溫和的話語:「要忍耐啊!」所以,無論多麼艱難的逆境,他都能把握當下、珍惜時間,並及時精進,及時付出。

蓮如禪師二十多歲時,老方丈傳位給他。雖然他學有所成,並身為住持,常常對廣大的信眾講經說法,但仍然持守勤儉愛物的原則,力行惜福、愛物的精神。

學佛、修行必須尊重一切生命,這是大愛,也是慈悲。如果人人都有「惜福」觀念,懂得疼惜生命,甚至連一切的物質也能愛惜,那麼社會上就不會有過多的「消費」與「垃圾」問題了。
文字:證嚴上人開示 / 繪圖:《靜思人文》陳敏政

閱讀全文: 知福、惜福、再造福

維摩詰說法度魔女

證嚴法師說故事

《維摩詰說法度魔女》

持地菩薩有一天在打坐時,魔王忽然帶領一萬二千名美女來到他的面前,恭敬禮拜,持地菩薩誤以為是天帝來了,也很高興地接待他們。

持地菩薩向他說:「過去生你修了福,所以能享天福,領導天眾。要知道享福受樂是無常的,你雖在福中不該沉迷於享福,應該趕快再造福人群。」魔王說:「因為我有這麼大的福報,所以我要把快樂布施出去,請你接受這些天女好嗎?」持地菩薩說:「我是出家人,不應該接受她們。」魔王又說:「她們可以為你灑掃環境,又可以唱歌跳舞,給你最好的娛樂獻供。」

維摩詰居士說法


就在這時,維摩詰居士及時出現了,他說:「波旬魔王,持地菩薩不敢要,那就送給我吧!」又向持地菩薩說:「他是魔王不是天帝,他是來擾亂你的道心、破壞你慧命的!」魔王非常吃驚,急著要逃,但維摩詰居士的法力讓他難以遁走。維摩詰居士告訴魔王說:「你把這群魔女留下就可以走了!」魔王只好留下魔女,自己逃之夭夭。

維摩詰居士於是開始為這群魔女說法,他分析道:「人生的欲望無窮,應有四信才能脫離五欲,去除五欲才能得到常住快樂。四信即信佛、信法、信僧、信戒。信為道源功德母,首先要信佛,瞭解佛陀的偉大和智慧,並接受佛陀的教法,得一法而拳拳服膺,這樣才會有堅定的信仰,也就是信法。

止惡、信戒、守戒


接下來是信僧,佛滅度後以僧團為主,僧伽為傳法之人,他們宣說佛法,你們應該如法信受奉行,尊重恭敬。此外要信戒,僧伽以戒為師,他們說的規戒,若能信受而去惡修善,就不會再於六道中輪迴,而得到永恆的快樂。」

維摩詰居士說:「戒是去除五欲的第一個要件,人之所以造罪,就在於貪愛五欲,貪求五欲就難以控制自心,若想止惡而得到永恆的法喜,就要信戒、守戒,脫離五欲。」魔女們聽得滿心歡喜,心裡想:即使住在天堂享天樂,難免還有滿心的煩惱,因為心裡仍有追求,也有恐懼。她們聽完維摩詰居士的說法後,深覺法喜無窮,從此改邪歸正。
信為道源功德母,所以要信佛、信法、信僧,信仰三寶無非是要人去惡防非,也就是「戒」。有惡即止,並要好好預防,不去造惡;不犯戒自然就不造罪業,才能清淨自在,法喜一生。
文字:證嚴上人開示 / 繪圖:《靜思人文》陳敏政

閱讀全文: 維摩詰說法度魔女

稚兒虔心供佛

證嚴法師說故事

《稚兒虔心供佛》

佛陀在舍衛國祇園精舍時,城裡一位大長者家誕生了一個可愛的男嬰,出生不久就會說話,第一句話就問:「佛陀還在世嗎?」父母回答:「在啊!」男嬰繼續問:「舍利弗、阿難尊者等大比丘還在嗎?」父母告訴他:「都在,佛陀的僧團在祇園精舍。」

面對孩子有此異象,這對父母心懷疑懼,於是前往祇園精舍請教佛陀,如此是否不祥?佛陀說,不用擔心,這孩子有大福。他們便安心返家。

親近佛法、供養三寶


知道佛與大比丘們尚在,男嬰便請求父母供佛、供僧。長者說,供佛、供僧要很慎重,需要花一些時間準備。孩子說:「只要將環境清理乾淨,用虔誠的心備辦飲食,佛陀自然會來。」孩子並且請求設三個高座──請佛坐上首座,前世母親坐第二高座,今生母親坐第三高座。

長者照著孩子所說的地址,到波羅奈國找到了他前世的母親,將她請來。一切備辦妥當,佛陀也帶著僧團抵達,與孩子前世、今生母親次第坐定,接受飲食供養。之後佛陀為眾說法,眾人皆大歡喜。

男孩長大後,請求父母准許出家;他在僧團中用清淨的智慧深入佛法,很快就證得阿羅漢果。僧團中的修行者,見這位少年比丘根機穎悟、了知前世,而且懂得親近佛法、供養三寶,很不可思議;遂由阿難尊者代表請問佛陀:少年比丘過去有何特殊因緣?

佛陀說因緣


佛陀說,少年比丘過去生是波羅奈國一位長者的兒子,長者往生後家境艱難,他雖然有心供養三寶卻沒有能力,所以來到另一位長者家,請求為其工作一年,「不論要我做什麼事,即使必須捨棄生命我都願意,只希望你能給我一千兩金作為報酬。」

一年過後,他順利賺到一千兩金。長者問他:「你這麼努力賺錢,是想娶妻嗎?」他回答:「不是,我想要實現供佛、供僧的心願。」長者聽了很歡喜,對年輕人說:「我會滿你的願,也會幫忙你備辦飲食,但請你在我家供佛、供僧,讓我也能一起參與。」年輕人歡喜接受。供養佛與僧的心願圓滿後,不久他就往生了。

佛陀說:「這位年輕人就是現在的少年比丘,因為聞法得道,今生投生在長者家,一出生即能聽聞大法、修行得道。」
文字:證嚴上人開示 / 繪圖:《靜思人文》陳敏政

閱讀全文: 稚兒虔心供佛

天帝釋供養佛陀

證嚴法師說故事

《天帝釋供養佛陀》

在《撰集百緣經》中,記載天帝釋供養佛陀的故事 ── 佛陀在王舍城時,僧團中的提婆達多嫉妒佛陀廣受敬重,於是慫恿阿闍世王下令,要所有人民停止供養出家人,藉以考驗佛陀有多麼神通廣大,如何領導僧團生活下去。

聖旨傳下後,人民不敢違背,但憤怒且悲慟之心,卻撼動了天界。天帝釋率眾從天而降,以寶器盛裝美食,請求佛陀讓諸天終身供養,但佛陀沒有答應。天帝釋鍥而不捨,把終身供養縮短到五年、五個月......直到縮減為五天時,佛陀終於答應了。

在這五天中,天人虔誠供佛,全城展現瑞相。阿闍世王見此瑞相,感到後悔與懊惱,向佛懺悔之後收回禁令,讓人民恢復供養僧眾。佛陀於是為眾人說法,皆大歡喜。

真正的供養


即使是佛陀,在修行過程中也會遭遇人我是非;提婆達多是佛陀的堂兄弟,自認也了解佛法,應該受人尊重,但他的智慧與德行不足,難以領眾,卻又嫉妒佛陀,因此處處障礙佛陀。而佛陀不願接受天人終身供養,是希望讓眾生藉供養的機會接觸僧團,體會普遍虛空、歷久常新的真實法。

佛法真理千古不變,我們既有因緣學佛,要體會佛心,用心聞法,更要以懇切之心求法。常有人說「知道了」,但沒有透徹了解,也沒有身體力行,隨著人、事、物考驗,無明愈多,因而忘失初發的善念。心不專、意不誠,任由無明覆蓋本性、煩惱不斷困擾自己,也會愈來愈背離清淨本性。
佛陀具足「福」與「慧」,稱為兩足尊,威德雄猛,讓人感到溫暖而想親近;他視眾生如己子,期待人人通徹道理,成為覺悟的有情人。如《法華經‧化城喻品》所云:「以大慈悲力,度苦惱眾生」,對於煩惱重重的人,佛陀慈悲開示,讓他心開意解,解除心靈疑惑,充滿法喜。

真正的供養,不是布施財物,而是學習佛陀的慈悲與智慧,守志奉道,且要深入人群付出;人生有物質上的苦,也有心靈之苦;佛法是應世良藥,可以救治種種苦,就像黑暗中的一道光明,指引人人開啟心眼,看清道理、走在正軌。

我們要效法佛陀的悲智宏願,以真誠的愛拔苦予樂,引導人人將煩惱轉為智慧,就是「有法度」,期待人人都能聞法、說法、傳法,讓真理之光照亮人心的無明。
文字:證嚴上人開示 / 繪圖:《靜思人文》陳敏政

閱讀全文: 天帝釋供養佛陀

善妒的國王

證嚴法師說故事

《善妒的國王》

佛經上有一則故事 ── 在遠古時代,摩伽陀國有一位國王飼養了一些象。其中有一頭象很特殊,牠全身白皙,毛又柔細光滑,由一位馴象師照顧牠的生活起居,也用心教牠;白象十分聰明、善解人意,過了一段時間,他們已建立起良好的默契來。

有一年,這個國家舉行大型慶典,國王也在官員陪同下,騎著白象進城看慶典。由於白象實在太漂亮了,民眾都圍攏過來,讚歎並高喊:「象王!象王!」這時,象背上的國王覺得光彩都被白象搶走了,心裡十分嫉妒。他很快地繞了一圈後,就不悅地返回王宮。

國王置白象於死地


一入宮,他問馴象師:「這頭白象,有沒有什麼特殊技藝?」馴象師問:「不知道國王指的是哪方面?」國王說:「牠能在懸崖邊展現牠的技藝嗎?」馴象師說:「應該可以。」國王就說:「好。那明天就讓牠在波羅奈國和摩伽陀國相對的懸崖上表演。」

隔天,馴象師依約把白象帶到懸崖邊。國王說:「牠能以三隻腳站立在懸崖邊嗎?」馴象師騎上象背,對白象說:「來,用三隻腳站立。」果然,白象立刻縮起一隻腳。國王又說:「牠能用兩腳站立嗎?」馴象師就叫牠縮起兩腳,白象也聽話照做。國王接著又說:「牠能不能只用一腳站立?」
馴象師一聽,明白國王存心要置白象於死地,就對白象說:「你要小心一點,用一腳站立。」白象也很謹慎地照做。圍觀的民眾看了,熱烈地為白象鼓掌、喝釆!國王愈看,心裡愈不平衡,就對馴象師說:「牠能把後腳也縮起,全身懸空嗎?」

這時,馴象師悄悄對白象說:「國王存心要你的命,既然他無道、無德,我們在這裡會很危險。你能騰空飛到對面的懸崖吧?」不可思議地,這頭白象竟然真的懸空飛起,載著馴象師飛越懸崖,進入波羅奈國。

波羅奈國的人民看到白象飛來,全城都歡呼了起來。國王很高興地問馴象師:「你從哪兒來?為何會騎著白象來到我的國家?」馴象師便將經過一一告訴國王,國王嘆道:「人為何要與一頭象計較、嫉妒呢?」

我們要知道,修行最重要的是調好自己的心,平時待人處事,要抱著一顆圓融、和睦的心。俗話說:「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別人有所成就,我們不要心存嫉妒,應該要起讚歎、歡喜心,這是擁有幸福人生的祕訣。
文字:證嚴上人開示 / 繪圖:《靜思人文》陳敏政

閱讀全文: 善妒的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