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須賴與天帝釋

證嚴法師說故事

《須賴與天帝釋》

人生難免遭遇障礙,精進者能克服環境,懈怠者會被環境克服。在《佛說須賴經》中記載,佛陀在舍衛城說法時,有一位修行者須賴,他一貧如洗,卻能用心聽佛說法且虔誠引法入心;他深信佛陀所說:「行菩薩道不須富有錢財、擁有權勢,只要有心、有愛就能力行。」充滿愛心的須賴,看到眾多飢餓貧病、無衣無食的人,總是想辦法做工賺錢,將辛苦所得毫無保留地用來幫助人。

有一天,天帝釋發現須賴雖一無所有,卻能照顧那麼多貧病、孤寡的人,且號召人人來聽佛說法,不禁恐懼起來,「世間竟有這樣的人,修這麼大的福報,將來是不是想來篡我的位?」於是他化身為一群人,到須賴的破屋外大聲叫罵,企圖擾亂他修行,但須賴完全不受外界聲音影響。
這群人遂衝進破屋內欲鞭打、殺害他,須賴還是微笑沉浸於佛陀說法的境界中。接著其中一人撥開眾人說:「他們都不了解你是樂善好施的人!」於是獻上金銀珍寶,請須賴拿去換取金錢做布施,但須賴不為所動,且微笑婉拒:「不是我自己賺的錢,我有何德可接受呢?不義之財不能取。」天帝釋見威嚇、財誘都無法讓須賴動心,又再獻出美女引誘,須賴更是提高警覺,不對美色有非分之想,修法的心更加堅固。

雖貧卻無苦


天帝釋無計可施,只好現前詢問:「你這樣精進修行,到底求什麼?」須賴回答:「我不求什麼,只要天下人人平安,人人接受佛法、脫離苦海、向善而行,就是我一生最大的願望。」天帝釋聞言深受感動:「你已非六道中人,而是超越六道的菩薩。」遂歡喜讚歎而去。

佛陀因此藉此事教育弟子:「須賴在過去生中不斷薰修佛法,今世雖貧卻無苦,貧窮是他修學佛法最好的『增上緣』。」芸芸眾生,心念常在愛恨情仇中起伏,在人我之間糾纏,衍生無明也影響求法的心。有志修行,道心一定要堅定,不受外境動搖;信根一定要穩固,才能讓點滴法水入心,進而運用在生活中,這才是真正入法的境界。
要學菩薩法,就要深入人群。人人身上都有一部藏經,都有值得我們學習的法,天地萬物也時時在對我們說法,實是「無量法門,悉現在前」;若能用心體會,則能「得大智慧,通達諸法」。
文字:證嚴上人開示 / 繪圖:《靜思人文》陳敏政

閱讀全文: 須賴與天帝釋

光明皇后

證嚴法師說故事

《光明皇后》

一千多年前,日本有一座古城,城主的小公主像秋月般清明柔和;人們心中若有煩惱,一見到她就自然而然生起歡喜心,因此大家都稱她為「光明女子」。

公主十四、五歲時,向父親請求說:「我希望到城裡去,看看百姓的生活情形。」城主也覺得女兒已長大,應該多了解世間的人事物。

美麗且智慧


小公主進了城裡,當她走到一家布行門前,聽到裡面有人大聲吵鬧,原來是買賣雙方起爭執,買方說:「你給我的布不夠長。」賣方卻說:「你要的長度我已經給你了。」兩人因而爭吵不休。

公主親切地對他們說:「你們為了這點事情而吵架,不是很傷感情嗎?來,我替你們量量看。」

她拿了一支標準尺來量布,然後說:「用標準尺來量是最公平的,若是重量,就用磅秤來秤。人人皆以標準的方法來計量,就不會產生紛爭了!」大家都讚歎小公主不只長得美麗,也很有智慧。

三輪體空


三年後,公主被日本皇室選為聖武天皇的妻子,成為光明皇后。皇后篤信佛教,賢慧過人,她請求天皇建造「大悲院」行善布施;第二年再請建「施藥院」,為貧病孤老人提供醫藥。

由於當時日本人要洗澡相當不方便,所以她又要求天皇建一千個浴池,並且發願為一千位不方便自己洗澡的人服務。天皇很感動,馬上答應皇后的請求。浴池建好後,皇后天天親自清洗浴池,放乾淨的水讓民眾沐浴,親自為老人、兒童、病患洗澡。

經過兩年多,皇后已服務了九百九十九人,當第一千位來到浴池邊時,皇后身邊的人都悄悄躲開了!因為他全身潰爛惡臭,連頭髮和鬍子也因皮膚潰爛而幾乎掉光了……
皇后看了也很震驚,不過她還是面帶笑容,默默地向佛祈禱,希望自己能有清淨光明的心與良善的德行,不要排斥眼前這位可憐人。她不斷地祈禱,臉上流露慈祥的光輝,開始為他洗澡。

此時,這個病人喃喃自語說道:「我的病已經很多年了,看醫生、吃藥都無效,不過曾有一位名醫指示說,若有一位高貴且心地善良的人願意為我吸除身上的膿血,那我的病一定會好。」「如果幫你吸掉身上的膿血,你的病真的會好嗎?」

「是的,若能如此,我就可以脫離病苦。」「只要你的病能好,我願意為你服務。」於是皇后真的趴下來為病人吸出身上的膿血。

就在此時,病人的身體散發一片光明與清香,現出觀世音菩薩潔淨莊嚴的法相,讚歎皇后:「妳身心合一、清淨光明,是真佛子啊!」然後就消失不見了。皇后內心非常歡喜,覺得自己做了一件別人做不到的事。

當晚入睡時,她聽到一個有力而溫和的聲音說:「請照顧好自心,不要驕傲啊!」皇后覺得很慚愧,幸好這種自大的心念一生起,菩薩就及時教導她;她很感恩,趕緊到佛像前頂禮膜拜、懺悔。此後,她更加虔誠地為百姓服務。

聖武天皇與光明皇后以慈悲仁念對待人民,他們在位期間,是日本的太平盛世。

行善布施,須抱持「三輪體空」的精神,分秒都不可讓清淨的心念,受到自大自滿心態的污染!
文字:證嚴上人開示 / 繪圖:《靜思人文》陳敏政

閱讀全文: 光明皇后

阿難的洗澡水

證嚴法師說故事

《阿難的洗澡水》

阿難是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具有莊嚴之相──佛陀三十二相,阿難三十相。 有次舉行法會,佛陀帶領許多弟子應供,阿難沒有跟上,於是就單獨托缽,一路往西走。

走了很久來到一個聚落,缽還是空的,阿難又熱又餓又渴。剛好前面有一口古井,一位女子正在那兒打水,阿難走到井邊,這名女子抬起頭看見這位出家人,眼前一亮,心中不禁發出讚歎:「多麼莊嚴的比丘啊!」

這名女子名叫摩登伽女,她一看到阿難,心裡生起強烈的愛念,所以高興地將水倒入缽中,並且瞪大眼睛注視著阿難,直到他離開。

觀身不淨 貪愛消散


她一回到家,就要求母親設法讓她擁有阿難。母親知道比丘是神聖不可犯的,女兒這種愛戀之心,根本不可能實現。可是女兒死求活求,一心只愛這位比丘。母親愛女心切,只好用邪術迷引阿難,使他迷迷糊糊,身不由己地走進摩登伽女家。

佛陀知道了,趕緊派遣文殊菩薩到摩登伽女家去找回阿難,並且叫所有的比丘要全心一意持楞嚴咒。此時,阿難正在摩登伽女的室內,在即將破戒之時,忽然間清醒過來,馬上離開摩登伽女,跑回佛陀的修行地。
摩登伽女見阿難忽然離她而去,心中非常難過,便一路追奔,來到佛陀面前,請求佛陀成全她。佛說:「妳真的很愛阿難?」摩登伽女說:「我真的非常愛他。」阿難正入內洗浴,佛就叫人把阿難洗浴的水端出來,問她:「你真的愛阿難,絕不後悔?妳愛阿難哪裡呢?」她說:「我愛阿難全身。」佛說:「妳既然那麼愛阿難,這盆水是阿難的洗澡水,妳就將它喝下吧!」摩登伽女嚇了一跳說:「佛,你是大慈悲者,這麼髒的水為何叫我喝呢?」

佛說:「每個人的身體原本就是這麼髒的,現在阿難健康時妳就已經嫌髒了,那他將來老死敗壞時,妳又將作如何想呢?」摩登伽女聽了佛的話,忽能觀察人身的不淨,再也愛不起來 ── 原來阿難的身體一樣這麼髒,那還有什麼可以愛的?從此愛念、貪念都消除了,頓然開悟,證悟初果。

這就是「不淨觀」。對治貪心唯有不淨觀,若能善用不淨觀,有染著的愛欲就會消滅。
文字:證嚴上人開示 / 繪圖:《靜思人文》陳敏政

閱讀全文: 阿難的洗澡水

除糞者尼提

證嚴法師說故事

《除糞者尼提》

佛陀在舍衛國時,知道城中有一位四姓階級中最卑微的除糞者尼提,他的得度因緣已熟,便往舍衛城走去。尼提手上提著糞桶,正要到城外去清洗,遠遠地看到佛陀與弟子們走來,恭敬心油然而生,同時卻又自慚形穢,趕緊閃避到小巷子裏;想不到當他走出城時,又看到佛陀迎面而來,就在驚慌之餘,不慎將糞桶打翻了,身上因此沾滿了糞尿,心中更是無比的愧疚,不敢抬頭見佛。

佛陀趨前問他:「你想出家嗎?」尼提難以置信地說:「佛弟子皆是至尊至貴之人,而我如此下賤卑微,有何資格出家?」佛陀告訴他:「不分貧富貴賤,只要發心探討人生真理,就有資格做我的弟子。」接著囑咐阿難尊者,陪同尼提到河邊洗浴,並帶他回到祇園精舍。
尼提來到佛前恭敬作禮,佛陀為他說法,尼提心開意解,求佛為他剃度、皈依;得佛歡喜允諾。尼提出家的消息在舍衛城中傳開,當時階級觀念根深柢固,居民們無不議論紛紛。有人擔心,日後尼提比丘要是上門托缽,豈不是污染了自家?各種的批評話語,傳到波斯匿王耳中,波斯匿王特為此前往祇園精舍求見佛陀。

法性平等


來到精舍門外,波斯匿王見一位莊嚴的比丘坐在大石上,便恭敬地請比丘通報佛陀。只見比丘突然消失,瞬間又出現在大石之上,並告訴國王:「已稟報佛陀,請您入內見面。」

波斯匿王大為震撼,見到佛陀時暫將來意擱在一旁,請問佛陀門外的比丘為何有此莊嚴神變?佛陀言,這位就是尼提比丘;接著對國王講說,眾生平等、人人皆有佛性,無分種姓,只要有虔誠修行之心,皆能皈依、出家。

這個故事在教導我們「法性平等」。「皈依」,是從凡夫地,開始往聖賢方向前進,將無明的凡夫心,轉為聖賢的清淨無染之心。我們應把握啟動心輪的機緣,跟隨佛陀的指引精進修行;法入心,心輪常轉,則法輪常轉。
文字:證嚴上人開示 / 繪圖:《靜思人文》陳敏政

閱讀全文: 除糞者尼提

「不飲酒戒」的由來

證嚴法師說故事

《「不飲酒戒」的由來》

學佛要懂得把握自己的心志方向,堅持善行,斷除惡行;如此才能保持身心清淨,成就信實誠正的品格。

佛陀在世時,曾於某年的「結夏安居」後帶著弟子遊化各地;他們到達某個人潮聚集的村落,村民見到佛陀都很恭敬。當佛陀與弟子們走出村外,往拔陀越村的方向走去時,這些敬重佛陀的民眾關心地告訴佛陀說:「那個拔陀越村去不得啊!因為村裡有一所修道院,院裡盤據著一條毒龍,一靠近就會有生命危險,千萬去不得啊!」佛陀微笑表示謝意,不過還是向修道院走去。

佛陀的隨從弟子中有一位善來長老,他在皈依佛陀之前曾是外道教徒,具有降伏毒龍的神通本領。他自告奮勇要去修道院伏龍,佛陀默許了,於是善來長老獨自一人前往修道院,在院內某個角落靜靜地打坐。沒多久,毒龍果真出現了,牠口吐毒氣要傷害善來長老,而善來長老則聚精會神地加以對抗,僵持一段時間後,毒龍終於被降伏了。佛陀隨後也來到修道院,並慈悲地為毒龍開示佛法要義及皈依意旨,然後帶領一行人回到村裡。
村民看到佛陀等人安然無恙地回來,都很高興地歡呼,以為是佛陀的威德降伏了毒龍。佛陀告訴村人是善來比丘降伏的,大家聽了,都來到佛陀座前向佛陀敬禮,並向善來長老行禮,表達敬愛和感恩之意。村民紛紛表示願供養佛陀和善來長老,佛陀默然,善來長老也沒回答,雖然如此,大家還是很用心地準備要供養佛陀的齋食,另外也有許多村民請善來長老到家中受供,並且以「無色酒」來供養他。

精神清明、嚴持戒律


善來長老喝了很多酒,當他離開村人家裡,搖搖晃晃地走到村口,突然醉倒在地。佛陀和比丘們在受供後返回精舍途中,看到善來長老躺在地上,比丘們趕緊將他扶回精舍,然後把他扶到佛陀面前,讓他躺在地上,頭向著佛陀。酒醉中的善來長老翻來覆去,翻到後來變成腳朝向佛陀。當他醒來,發現自己的腳向著佛陀,感到很慚愧,馬上起身頂禮佛陀。

佛陀問比丘們:「以前的善來長老是不是很尊重佛?」大家回答:「是!」佛陀又問:「現在他的腳朝向我,這樣是否有恭敬心呢?」大家回答:「已失去恭敬了。」佛陀再問:「他降伏毒龍時很勇猛,可是醉倒之後,有沒有辦法降伏一條蚯蚓呢?」弟子們回答:「不可能。」因此佛陀強調:「喝酒會讓修行者的智慧和毅力消失,失去自持的力量,也會破壞莊嚴端正的形象,所以大家絕對不能喝酒,要潔身自愛。」從此,比丘僧團就有了不能飲酒的戒律。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知道,唯有精神清明、嚴持戒律,才不會失去杜絕惡行的智慧和毅力。就像善來比丘很勇敢,能降服毒龍,但幾杯酒下肚就變得糊里糊塗,所以有心修行者豈可不慎?精進奮勇地行持戒律、遵守規範,努力行善、斷惡,是人人的本分;如果能把持戒守規的本分做好,則一切的法都容易通達。大家要多用心啊!
文字:證嚴上人開示 / 繪圖:《靜思人文》陳敏政

閱讀全文: 「不飲酒戒」的由來

把牛奶「存」在牛肚裡

證嚴法師說故事

《把牛奶「存」在牛肚裡》

有一位養牛人,他養的牛,乳汁特別多,他覺得自己養牛的技術比別人好,因此很驕傲的逢人便說:「我養的母牛能出很多乳汁喔!」有人說:「既然你的母牛乳汁那麼多,你應該展示一下啊!」他洋洋得意地說:「當然可以!幾天後,隨便你們來多少人,我都能供應你們新鮮好喝的牛奶!」

為了多儲存一點,讓大家都可以喝到鮮美的牛奶,於是他趕緊去擠牛奶;隔天卻發現,昨天擠的牛奶都酸掉了。當時還沒有冰箱,無論怎麼收藏,都會很快酸掉。於是,他心想:既然這樣,倒不如囤積在母牛的肚子裡,那就不必擔心了。他仔細盤算,一隻母牛一天可以擠五桶牛奶,五天就有二十五桶,乾脆等五天後再來擠奶。
這期間,他把小牛牽走,不讓小牛吃奶,又讓母牛一直吃草,增加營養。五天後,他高高興興地要去擠奶時,卻發現一滴也擠不出來!就像人類哺育一樣,媽媽哺餵孩子母奶,如果孩子每天按時吃,時間到了媽媽自然就有乳水,孩子也能吃得很飽;如果孩子幾天不吸奶,媽媽的乳水就沒有了。牛也是一樣的情形啊!

今日事,今日畢


人有無限的可能、無限的力量,但是有時會因某些想法或因素,讓人在面對工作時,想要「等一等」,當下不做,要累積多一點再一起做。於是,工作囤積多了,簡單的事也變得複雜、不好處理;加上工作累積到一定數量,就得特別挪出時間去做,無端增加工作時間。

更重要的是,人的力量也像牛乳一樣,當下不去利用的話,這分力量是無法「儲存」到以後再用的。所以「今日事,今日畢」,只要善於利用瑣碎的時間把事情隨手做好,就能免除許多「後患」,不但利人利己,也是真正在享受人生的使用權。
文字:證嚴上人開示 / 繪圖:《靜思人文》陳敏政

閱讀全文: 把牛奶「存」在牛肚裡

人人都有財產「三千億」

證嚴法師說故事

《人人都有財產「三千億」》

佛陀發現了宇宙人生的真理,又把這分清淨光明的智慧傳授給我們,我們從佛的口中接受了佛法而後身體力行,所以我們的慧命是從佛口所生,因此佛弟子又稱為「佛子」;我們若是用心,再將佛的教法傳遞出去,那也就是續佛慧命。

在《阿含經》中有一段故事 ──

一位國王出宮巡視人民的生活,來到城中,放眼望去都是富麗堂皇的樓房和熱鬧富裕的市集,國王心想:「我的國家真的很富有,百姓生活過得很好,物質也很豐富。」於是他想進一步了解:國內有多少富人?而這些富人又有多少財產?
有一天,他到一位號稱全國最富有的長者家中,請問長者有多少財產?長者回答:「我內外的財產總共有四千億。」國王說:「我擁有整個國家,財產也不過四千億;為什麼您能夠擁有四千億呢?所說的內、外財產又是什麼呢?」

長者答道:「國王,我外在的財產有一千億。我能擁有這些財產首先要感恩您,因為在您的國土上,由於國家安定,民生富裕,讓我能自由地從事貿易。再來要感恩人民,因為他們提供我有形的財產。我也要感恩我的奴僕眷屬,因為他們為我努力付出,所以我有形的財產是來自貿易、人民、國家,三者合起來大約有一千億。」

自耕福田,自得福緣


國王問:那另外的三千億呢?長者說:「另外的三千億是內在無形的。因為我『心中有佛』,佛陀的莊嚴以及慈悲、智慧豐富了我的心,這就值一千億;此外,我『口中有法』,口說好話,結了很多善緣、善友,所以又有一千億的價值;我天天『身行好事』,助人為樂,也值一千億。所以內在價值總共三千億,加上外在的財物一千億,我的人生內外財產共有四千億。」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心中有佛、口中有法、身行好事,就是我們內在的豐富資產,而且是用不完的財富。「心中有佛」,就是我常說的「以佛心為己心」,佛心是大慈悲心,這分慈悲表現出來就是大愛。常發出柔和善順的語言,常說好話就是「口中有法」,口說好話也就是莊嚴自己。不過單是「心中有佛」、「口中有法」還不夠,最重要的是要身體力行;能夠「身行好事」自耕福田,才能自得福緣。
文字:證嚴上人開示 / 繪圖:《靜思人文》陳敏政

閱讀全文: 人人都有財產「三千億」

老禪師的叮嚀

證嚴法師說故事

《老禪師的叮嚀》

有位禪師帶著一位小沙彌在山上苦修,生活過得非常清苦。有一天,師徒倆下山化緣,看見一位老乞婆餓倒路邊,禪師便教小沙彌將化緣所得分給老乞婆。

小沙彌想,這點物資師徒兩人都不夠吃了,還要分給老乞婆?禪師看出他心不甘情不願,便說:「生死功德都在一念間。」小沙彌不得不照著師父的吩咐去做,卻還是不以為然,認為應該等到行有餘力時,再來做功德。

多年後禪師老邁,將寺院交給徒弟打理。青年僧人很能幹,沒多久就將寺院翻修得富麗堂皇、香火鼎盛。老禪師提醒徒弟:「生死功德都在一念間。」青年僧人不以為意,認為現在寺院初有規模,必須趁勢拓展,將來再談布施行善。 再過幾年,老禪師臨終時,交給徒弟一本經書。青年僧人成了方丈,終日汲汲營營,寺院在他的經營下,廣置田產。

生死功德都在一念間


歲月流逝,青年方丈也老了、病了,自知人生走到盡頭,想起師父所說「生死功德都在一念間」,找出師父臨終時交給自己的經書,書頁前面寫著:「助人一次,勝似誦經十年。」他若有所悟——勞碌一生,總是在人、事、物相中打轉,功德、道業絲毫未長,徒然累積無明業力;此生將盡,要行善助人已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只能隨著業力而去......

人生苦難皆因無明生——為了追求名利而勞勞碌碌,不斷複製煩惱、累積業力。要照顧好心念,時時存虔誠助人的好念,莫隨境界起伏而自障道業。
文字:證嚴上人開示 / 繪圖:《靜思人文》陳敏政

閱讀全文: 老禪師的叮嚀

小男孩的心願

證嚴法師說故事

《小男孩的心願》

某個小鄉村裡,有位婦人生了一個白白胖胖、十分可愛的男嬰,但是男嬰到了周歲時仍不會爬行,他的父母著急地四處求醫,然而這孩子卻日漸消瘦,到了七歲仍然只能躺在床上,無法行動。

有一天,小男孩告訴母親:「媽媽,我知道您養育我很辛苦,我也很希望身體趕快好起來。每天早上聽到鳥叫聲,真想走到庭院看看小鳥在樹梢快樂歌唱的模樣;傍晚聽到外面很多小孩開心玩耍的歡笑聲,我也好羨慕啊!尤其到了晚上,真想在美麗的月色下散散步。這些對其他小孩都是很容易的事,但是我都沒有辦法做到。」

母親聽了心好痛,她告訴孩子:「雖然為了治療你的病而賣掉以前的大房子,不過我和你爸爸一點也不後悔!只希望你能恢復健康,你一定要努力喔!」小男孩含著淚說:「我會努力的!」

發揮良能,利益眾生


但是,小男孩的身體還是愈來愈衰弱。有一天,他忽然呼吸困難,陷入昏迷。朦朧恍惚中,他好像從床上起身,走進庭院,看到一些花即將凋謝,他領悟到人的生命就像花朵一樣,終將消逝,這是很自然的事。小男孩感到釋懷,露出微笑。忽然,不遠處傳來「叮叮咚咚」清脆的金屬聲音,原來是一個可愛的孩子拿著竹子推著鐵環在地上滾動,玩得很開心!小男孩看得很入神。沒多久,那個孩子推著鐵環漸漸走遠,突然回頭向小男孩微微一笑,小男孩覺得很親切,正想跑向前去追那個小孩時,忽然聽到母親在叫他,就醒了過來。原來當時他已停止呼吸,所以母親非常焦慮地叫喚他。

小男孩氣若游絲地說出剛才看見的境界,母親悲傷地說:「孩子,你千萬不要離開我們啊!」小男孩說:「花兒總有凋謝的時候,但是它的種子落入土中,將來還會長出美麗的花朵。」母親聽了有所覺悟,忍痛對孩子說:「我們母子都已經很盡心了,也許我們的緣分就只有這樣,你安心地去吧!」小男孩便帶著微笑,安詳地離開世間。
生命真的很脆弱,隨時可能生病或發生意外,身體的功能一旦受到破壞,原本毫不費力的事就再也做不了。平安健康時,吃得下、睡得著,能自由自在地做自己想做的事,這就是福氣。但是很多人「身在福中不知福」,不懂得運用健康的身體多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整日無所事事或陷入追求名利地位的煩惱中,實在太可惜了。

生命的功能要用對地方,才是有價值的人生。我們此生若能盡心發揮良能來利益眾生,人生歡喜充實不虛度,則在生命的終點就能帶著微笑,安詳自在地邁向來生。
文字:證嚴上人開示 / 繪圖:《靜思人文》陳敏政

閱讀全文: 小男孩的心願

貧苦夫妻中秋賞月

證嚴法師說故事

《貧苦夫妻中秋賞月》

有一對貧苦夫妻,每天做苦工勉強維持生活,就連住的房子屋頂破了洞,也無力修補。某年中秋月圓,家家戶戶在屋外團圓賞月、吃月餅;他們因為一貧如洗無餅可食,決定早早上床安寢。進到房內,看到地上有兩個圓圓亮亮的影子,妻子驚喜地說:「老伴,我們有兩個銅錢呢!」

兩人於是開始計畫如何利用這錢做一番事業——丈夫打算拿去買小雞,等養大了生雞蛋、孵小雞,就有一大群雞可以賣;賣雞的錢再買一隻小羊,放羊吃草;小羊養大之後,再依樣畫葫蘆,又可以變賣來買牛。到時候,賣牛的錢用來做小生意;生意做大了,就可以開行坐店了......

節制私欲、造福人群


妻子當然很歡喜能當老闆娘,丈夫也覺得做老闆很風光,一時得意忘形,說著接下來的美夢——要娶一房「細姨」......妻子聽了怒火攻心,就與丈夫吵了起來,驚動了在外頭賞月的鄰居,走來一看,兩人已經打起架來。

鄰居問出爭執的緣由後,就在地上找尋那兩枚「銅錢」,這才發現——那只不過是月光透過屋頂破洞投射在地上的光影而已。

人心的無盡欲望與空幻追求,其實都是妄想;想入非非,終得苦果。何不擴大心量、節制私欲,用心用愛來造福人群?
文字:證嚴上人開示 / 繪圖:《靜思人文》陳敏政

閱讀全文: 貧苦夫妻中秋賞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