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慈濟小行星》

《慈濟小行星》

浩瀚的天空,有顆慈濟小行星
在無垠的宇宙,繞著太陽系運行
用慈悲的眼,俯視著地球蒼生
緣起

中央大學發現編號 192208 小行星,於 2010 年七月通過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命名為「慈濟 (Tzu Chi) 」小行星。2010 年 10 月 1 日上午中央大學校長蔣偉寧,特地到花蓮靜思精舍,將「慈濟」小行星在太陽系軌道的銘板,獻給證嚴法師。這是台灣第一顆以宗教團體命名的小行星。

「慈濟」小行星

「慈濟 (Tzu Chi) 」小行星,2007 年 5 月 11 日由前中大天文所觀測助理施佳佑與當時大陸廣州中山大學學生葉泉志在鹿林天文台發現。

為彰顯慈濟對世人之貢獻,中央大學將這顆行星命名為「慈濟」,代表台灣精神的「慈濟」躍上天際,將其無私奉獻的精神恆久傳遞,在地球與宇宙同時發光發熱。

2010 年 7 月 26 日經國際天文學聯合會通過正式命名。

中大校長蔣偉寧、副校長暨天文所教授葉永烜、鹿林天文台長林宏欽等人到慈濟靜思精舍,拜會證嚴法師,獻上刻有慈濟小行星在太陽系軌道的銘板。

蔣偉寧表示,慈濟大愛沒有國界之分,慈濟小行星,讓慈濟在宇宙發光發熱,也讓代表台灣精神之一的「慈濟」躍上天際。他期待未來中大能與慈濟緊密合作,透過科學,提供災前預防、災後救援等資訊,科學與人文結合,發揮更大的力量,幫助更多人。蔣偉寧讚歎,慈濟人就像是地球的守護神。

「慈濟」小行星軌道圖。( 圖由中央大學天文所提供 )
無量義溫暖的心
距離地球三億公里

證嚴上人提到,佛陀是宇宙大覺者,在兩千多年前就有宇宙觀。綜觀,天地萬物之間是息息相關,萬物離不開成住壞空,慈濟推動的環保,將寶特瓶回收,再製成環保衣物,物歸源頭、重新再來。同時期待,每一位慈濟人需要盡心力,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天地之間沒有無關的事情,知天文才知怎麼為大地盡心力。

人人具有佛心
慈濟小行星默默做了見證

鹿林天文台台長林宏欽表示,當時發現這顆小行星有先將其進行臨時編號,在經過多年觀察確認小行星的軌道,2009 年經過國際永久編號認證,今年 7 月 26 日經國際天文學聯合會通過,正式命名為「Tzu Chi (慈濟)」。

慈濟小行星為太陽系中的移動天體,位於火星與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他指出,慈濟小行星繞太陽一圈約 5.62 年,與地球最近的距離約 3 億公里。

《慈濟小行星》音樂歌詞

慈悲喜捨在人間
濟貧教富結善緣
小小竹筒行大善
行願天下度蒼生
星光閃耀獻溫情
  • 《慈濟小行星》

    作詞 /王端正
    作曲 /劉若瑀
    編曲 /黃誌群
    歌者 /郭耿甫、宮天平、黃世雄、余岱融、車炎江
    大提琴 /張智惠 鐵琴:賴奕杉
    鼓手 /蘇于軒、陳永寧、陳心緣

    浩瀚的天空
    有顆慈濟小行星
    在無垠的宇宙
    繞著太陽系運行
    用慈悲的眼
    俯視著地球蒼生
    那是愛的無痕
    無量義溫暖的心
    距離地球三億公里
    不同的年輪
    永恆不變的演繹著
    法華的精神
    眾生平等

    人人具有佛心
    慈濟小行星默默做了見證
    眾生平等
    人人具有佛心
    慈濟小行星默默做了見證
    見證過去佛
    邀請未來佛
    當著現在佛的面前
    開示 悟入 悲智的實情

    眾星閃熄
    像螢火蟲的身影
    開示 悟入
    悲智雙運的實情
    一個身影
    像螢火蟲的閃熄
    極為光 極為塵 極微音
    匯聚無量無邊的
    菩薩行
    善與愛的能量
    讓宇宙的夜空
    大放光明

    慈濟小行星
    產生蝴蝶的效應
    用悲智的意 用大愛的心
    膚慰需要溫暖的生命
    撫平地球累累的傷痕

    擴大愛 拉長情
    五毛錢的善行
    從家園到世界
    從地球到星際
    慈濟小行星
    為佛教 為眾生 為宇宙
    慈濟小行星
    大愛信願行持的菩薩行
    化剎那 為永恆
  • 《悟道》

    作詞 /王端正
    作曲 /劉若瑀
    編曲 /黃誌群
    主唱 /車炎江 合聲 /周柏霖
    鐵琴 /賴奕杉
    鼓手 /蘇于軒、劉品岑

    修行路上勤精進
    不應魔考起退心
    菩提樹下(菩提樹下)立弘願(立弘願)
    不悟真理不起身(不起身)
    夜睹晨星光閃熠(夜睹晨星)
    頓悟苦集滅道理
    再悟十二因緣義(十二因緣)
    終證六度波羅蜜
    苦空無常與無我
    佛法修證成不易(苦空無常)
    世尊頓悟從做起
    見性成佛演法義
    初轉法輪鹿野苑
    五大比丘去又還
    為求聲聞說四諦(說四諦)
    苦集滅道顯義理
    為解僻支心疑慮
    十二因緣法開啟
    為應菩薩大根基(大根基)
    再說六度波羅蜜
    開示悟入理契機
    悲智願行聚相繫
    運載群生無明離
    清淨了悟真實意
  • 《衣珠喻 手札》

    作詞 /證嚴上人
    作曲 /劉若瑀
    編曲 /黃誌群
    歌者 /郭耿甫、劉若瑀、宮天平
    鐵琴 /賴奕杉
    鼓手 /蘇于軒、劉品岑、林敬昇、陳永寧

    生死夜暗
    輪迴難終
    眾生不醒
    衣繫寶珠竟不明
    愚昧不明

    生死長夜暗無明
    輪迴曠遠期難終
    眾生癡罪不知醒
    迷境沉睡假作真

    衣繫寶珠無所用
    愚昧至此竟不明
    缺糧少財難維生
    慚愧醜態陷貧窮 難維生

    菩薩利他寶珠恆隨

    諸佛菩薩大悲心
    布施愛語化甘霖
    或所作為利他行
    或能同事度群生
    今得人身應慶幸
    迷途知返向光明

    勤學菩薩六度行
    寶珠恆隨樂無窮
    六度行
    樂無窮
慈善、醫療、教育、人文
福澤世界五大洲

星星恆久遠,一顆永流傳。
慈濟慈善、醫療、教育與人文四大志業,
福澤世界五大洲,締造人間傳奇。
中央大學天文所鹿林天文台所發現的小行星,
以「慈濟」命名之,
期能天上、人間互相輝耀慈濟的貢獻。

資料來源:慈濟基金會秘書處 2010 年 10 月 1 日報導

閱讀全文: 《慈濟小行星》

星空下的心語

星空下的心語

浩瀚的天空,有顆慈濟小行星
在無垠的宇宙,繞著太陽系運行
用慈悲的眼,俯視著地球蒼生
《慈濟小行星》下的心語
在寧靜的夜空裡,寫下您心中的話...

我要填寫


  • Amy / Taiwan

    給自己的話

    繼續、善良、前行
  • 張○ (慮靜) / 雪梨

    給自己的話

    時時懺悔,時時感恩;保持微笑,勇往直前!
  • 静思弟子 / 新加坡

    給上人的話

    感恩您当初一念心,愿力恒持落实至今才能让我们在这个世代能接触静思法脉,让人人都能发挥无限的爱与力量去创造希望在人间。有幸能见证慈济小行星在宇宙里运行着,让我们与后代更坚定的相信,从逆境中翻转并创造希望的可能,让一切皆由心造,化繁为简,化恶为善。化虚为实,化真空为妙有。
  • 蔡○心 / 马来西亞

    給天地萬物的話

    願人心淨化、社会祥和、天下无災难
  • 簡○嫺 / 南非

    給天地萬物的話

    感恩天地萬物的滋養,祈願天下無災難、疫情早日消弭!
  • 林○鳳 / 澳洲雪梨

    給上人的話

    敬愛的上人,您是我心中最明亮的星辰,指引我在五濁惡世中找到正確方向砥勵前行,感恩您為佛教為眾生的犧牲奉獻!發願生生世世跟隨師父入人群行菩薩道!永不退轉!
  • 陳○丹 / 臺灣

    給自己的話

    生生世世能走在菩提道上
  • 楊○瑋/臺灣

    給天地萬物的話

    希望這次疫情可以趕快早點解除,並且恢復正常生活
  • 誠○ / 墨爾本

    給天地萬物的話

    感恩天地,給予我們一顆美麗的地球!即使在嚴峻的疫情期間,您仍默默的賜予我們春夏秋冬~
  • 林○儀 / 台灣

    給上人的話

    To 敬愛的上人,我愛您~ 弟子慮辰感恩合十
  • 陳○莉/臺灣

    給天地萬物的話

    願天下風調雨順,疫情結束,人民平安健康!
  • 钟○琪 / 新加坡

    給慈濟人的話

    宇宙因为您的到来而美好,慈济因为您的发心而传承,静思法脉因为您的恒实而延续,苦难因为您的付出而翻转,世间因为您的愿力而灿烂!世界因为您的无私大爱绽放希望!感恩一切因缘因为您而圆满。
  • 翁○玲/臺灣

    給自己的話

    就算渺小得 像是 塵埃裡的塵埃 也希望在這轉瞬間 帶來滋潤 綻放光
  • 陳○捷/臺灣

    給上人的話

    師公上人,弟子會承擔天下米籮,請師公上人不要擔心!師公上人,我愛您!
  • 方○穎/臺灣

    給上人的話

    感恩上人的法,幫助著我們時時調整心念。願人心淨化、社會祥和、天下無災無難。
  • 陳○莉/臺灣

    給自己的話

    願我克服恐懼,祝福自己平安健康,相信自己就有力量,不畏困難!
  • 匿名

    給天地萬物的話

    願大愛與慈悲充滿宇宙!
  • 楊○琪 / 台南市

    給上人的話

    夜晚最愛抬頭看著天空最亮的那顆星,總能感覺自己就在上人身邊,便能提起無比的勇氣與信心。
  • 钟○琪 / 新加坡

    給自己的話

    坚守信念,人人不畏惧从污泥里成长并绽放出花蕊,让一切在因缘具足下圆满并回归平静心。大爱人文国,三愿,永续。
  • 林/台灣

    給天地萬物的話

    希望台灣平安
    人類智慧越來越高
    全世界越來越好

我要填寫

閱讀全文: 星空下的心語

靜思精舍 佛心師志

為佛教 為眾生


因緣不可思議,感恩上印下順導師為我舉行簡單的皈依儀式,授以言簡意賅的「為佛教、為眾生」六字,終入戒場而圓滿受戒。

「為佛教」是內修,「為眾生」則要挑起如來家業,走入人群救度眾生。所以我認為,既然我有殊勝因緣走入佛門,成為佛教界中名譽很清高的上印下順導師的弟子,師父囑咐我「為佛教,為眾生」,我就要以此立志,終身奉行。師父的道德與學問廣受崇敬,既能皈依師父門下,就要好好地修行,不能使其蒙羞,更要積極踐履佛教精神。

「靜思法脈」不是現在才開始,「慈濟宗門」也不是現在才說。自我在皈依時,從師父得到「為佛教,為眾生」這六個字的那一剎那間,就深植在我的心中,直到現在。

教富 濟貧


靜思法脈「為佛教」,是智慧;慈濟宗門「為眾生」,是大愛。我的師父囑咐我「為佛教,為眾生」,我則告訴慈濟人「以佛心為己心,以師志為己志」,一脈相傳。希望立體琉璃同心圓如水漣一般,一滴入水,圈圈擴散,漸至全球,達成佛法生活化,菩薩人間化。

佛陀來人間為的就是教化眾生,眾生有心靈空虛需要救度者,亦有物質欠缺需要救濟者;以佛法來啟發富有者的愛心是「教富」,帶動富有者去幫助貧困者是「濟貧」。教富濟貧志業不是個人力量能成,希望能號召天下人承擔天下事。

時代在變,空間也在變,儘管有形的環境時刻在變異之中,但期盼大家跟隨著我走入慈濟宗門,這分荷負如來家業、永傳慈濟法脈之修行心志,要貫徹到底,要真誠如一。不論時間有多長,不論路途有多遠,不論遇到何種境界,這分心志與初衷,必定要堅定不移。

本篇內容節錄自《證嚴上人思想體系探究叢書》之〈上人口述思想歷程〉
  • 心靈故鄉

    靜思精舍為慈濟的精神起源,是「靜寂清澄,志玄虛漠,守之不動...

  • 發現精舍簡樸之美

    靜思精舍的環保理念,源自於對天地的敬愛、對萬物的疼惜...

  • 靜思家風

    慈濟的精神理念,自創始就立足在靜思精舍,在這個道場中,常住眾...

  • 佛心師志

    「為佛教」是內修,「為眾生」則要挑起如來家業,走入人群救度眾生...

  • 難行能行師公路

    我們要走師公走的路,小小產業道路是慈濟人回家的靜謐之路...

  • 成就幸福味道的力量

    全球慈濟人的灶房,用「心」烹煮的菜餚,是我們對精舍飯菜的定義...

  • 精舍的第一支電話

    早期需步行往返精舍,不便利的通訊,促使慈濟人發心裝設電話...

  • 佛心相印想師豆

    〈想師豆〉旋律輕柔動人心弦,安撫著海外慈濟人渴見上人心...

  • 行願半世紀

    一九六三年,女孩因緣皈依於印順導師座下,成為日後廣為世人所知的...

閱讀全文: 靜思精舍 佛心師志

靜思精舍

認識靜思精舍


靜思精舍是慈濟精神的搖籃,常住二眾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從小細節見大智慧,恆與與天地共生息。「晨鐘暮鼓,悠傳衲子家風;靜思精舍,結來法華因緣。」證嚴上人常期勉精舍的常住師父們,涵養宗教情操、守住清淨心,進而帶動全球慈濟人力行「佛法生活化,菩薩人間化」之志業,使慈濟法脈源遠流長。

靜思精舍與慈濟世界


靜思是證嚴上人現出家相前自取的名字;「精舍」則是修行人清修的道場。靜思精舍,是慈濟功德會的發祥地,慈濟人稱之為「心靈故鄉」,也是慈濟世界的源頭活水。

精舍也是常住眾們修行的道場,秉持「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精神,儉樸踏實依律生活,節用資源,愛惜物命,樽擳開支以為慈善濟施。這種「自力耕生」的精神,如蓮花連蒂並生,開展至全球的慈濟人皆奉為圭臬。

1966 年,證嚴上人帶領弟子胼手胝足開創慈濟,1968 年啟建精舍。這座位於巍峨中央山脈下、前臨浩瀚太平洋的菩薩道場,周圍平疇綠野、田園風光,烘托出靜謐安詳的氣息。

自始弟子們奉守「自力耕生」的清規耕讀苦修,更謹遵印順長老「為佛教、為眾生」的慈悲精神廣行善道,以建立安樂祥和的社會,締造清新潔淨的人間淨土為努力目標。

心清淨 行和敬


外同他善,稱為「和」;
內自謙卑,稱為「敬」;
菩薩與物共事,
外則同物行善,內則常自謙卑,
故稱「和敬」。

自古以來,僧團皆以「六和敬」為共住守則。上人對精舍常住眾開示,強調靜思弟子要「靜寂清澄」,回歸清淨而單純的心地,以「六和敬」彼此合心。

「合心也是核心 - 『核』是種子所含深刻、奧妙的基因,雖微如毫芒,卻能放諸天下、亦能收攝天下;是奧妙的心靈世界。」

靜思精舍修行者除了出家眾,也有方便走入人群的「清修士」,上人致勉皆須內修品德,以「淨如琉璃」之心自愛愛人,建立人品典範。秉持「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之自力耕生精神,精舍常住眾投入農、工、筆耕等各項作務。

上人表示:「慧命從付出中增長,故要分秒不空過,不只是把握當下,還要恆持剎那,真心奉獻而無休。」

「六和」為:一、戒和同修;二、見和同解;三、身和同住;四、利和同均;五、口和無諍;六、意和同悅。

《静思晨語》修六和敬 得自在力

於一切法 得勇健想


人跟土地之間的關係是共生的,
人與一滴水、一棵樹、一陣清風的感情是融合的;
人對大自然永存一分感恩之心,
天地之間的萬物是共生共成長的!

人跟土地之間的關係是共生的,
人與一滴水、一棵樹、
一陣清風的感情是融合的;
人對大自然永存一分感恩之心,
天地之間的萬物是共生共成長的!

精舍的菜園不噴灑農藥,以天然養分滋養菜苗。例如:堆肥就是最好的有機肥料;而豌豆苗的莖葉可食,摘取掉的根可回歸大地,營養農作物。

每天揀菜剩餘的果皮菜葉經「發酵機」處理後,可製成有機肥再供給土壤營養;資源取之於大地,亦回歸於大地,並以珍惜自然資源、淨化土地為出發點,力行資源分類。

清涼風 微微送


靜思精舍是慈濟精神的搖籃,
常住二眾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從小細節見大智慧,
恆與與天地共生息。

除了電腦器材等相關儀器,必須靠冷氣來維持一定室溫;在精舍,若天氣實在悶熱,也僅是開電風扇,來驅走褥暑。

而空間的多功能運用,則可減少家具的添置和空間的浪費,如電視架又可作為儲藏箱,床下、櫃子有儲物箱的設計等等。

精舍大大小小的木製品大多出自木工專長的老志工之手,舉凡齋堂的餐桌、上人書房的書架、寮房的衣櫥、辦公室同仁的抽屜、小櫃子…甚至附近小學丟棄的椅子,經過他修補上漆後,也一張張如復活般地恢復良能,還可以接受客製喔!

在小徑轉折處、窗台上、辦公桌一隅,翠綠盎然的嫣姿綽影也就隨處可見。小處大用心,生活智慧如涓滴,匯聚清流繞全球。

各組辦公室所用的紙多採用再生紙,可減少許多樹木被砍伐製紙的命運。

辦公紙張、影印紙皆需正反面使用。

文書用具以可多次重複使用為原則,例如:多用迴紋針少用訂書機。

外寄郵件,必須用新信封較為禮貌,否則信封必用到破損方才捨棄。

巧心構思瓶瓶罐罐還可做什麼?

影片簡介

如壯力士 能擔能持


精舍早期煮食用的柴火,撿拾自山中的木塊、木材行的廢料、油行的花生殼、米店的糟糠等;近年來,除來自廢紙場、木材行的廢料、建築工地的舊板模,還有環保志工回收的廢棄木箱等原本要被丟棄的「垃圾」。

老祖先的智慧將每樣植物的特性、功用發揮到極致,則是精舍的環保信條。譬如:柚子皮除了堆肥,曬乾後還可當蚊香用,多奇妙啊!

體貼大地的心─落實「惜福愛物」的觀念,碗中的一粒米、一葉菜、一滴油自然不可浪費!

用餐完畢,倒些熱水於盤中,輕夾一片菜葉將盤子抹淨,再倒入碗中溫溫喝下;這舉動除有分不忍油漬污染大地之母的體貼,亦方便洗碗的人。

影片簡介

荷無上菩提重擔


人跟土地之間的關係是共生的,
人與一滴水、一棵樹、一陣清風的感情是融合的;
人對大自然永存一分感恩之心,
天地之間的萬物是共生共成長的!

人跟土地之間的關係是共生的,
人與一滴水、一棵樹、
一陣清風的感情是融合的;
人對大自然永存一分感恩之心,
天地之間的萬物是共生共成長的!

隨著踩踏的節奏,老舊的縫紉機孜孜地運轉著,常住眾們身著的粗布衲衣全來自衣坊菩薩們的巧手慧心。

他們運用多年的經驗,不需打紙版即可裁剪出合身的布片;回收的布料經由他們手中,展現出的是一件件大方實用的衣衫。

而選擇污染較少的肥皂洗衣服,可降低化學品的使用率;人人用手洗衣服,少用脫水機,直接在陽光下晾乾,既可消毒又節省能源。

影片簡介


  • 心靈故鄉

    靜思精舍為慈濟的精神起源,是「靜寂清澄,志玄虛漠,守之不動...

  • 發現精舍簡樸之美

    靜思精舍的環保理念,源自於對天地的敬愛、對萬物的疼惜...

  • 靜思家風

    慈濟的精神理念,自創始就立足在靜思精舍,在這個道場中,常住眾...

  • 佛心師志

    「為佛教」是內修,「為眾生」則要挑起如來家業,走入人群救度眾生...

  • 難行能行師公路

    我們要走師公走的路,小小產業道路是慈濟人回家的靜謐之路...

  • 成就幸福味道的力量

    全球慈濟人的灶房,用「心」烹煮的菜餚,是我們對精舍飯菜的定義...

  • 精舍的第一支電話

    早期需步行往返精舍,不便利的通訊,促使慈濟人發心裝設電話...

  • 佛心相印想師豆

    〈想師豆〉旋律輕柔動人心弦,安撫著海外慈濟人渴見上人心...

  • 行願半世紀

    一九六三年,女孩因緣皈依於印順導師座下,成為日後廣為世人所知的...

閱讀全文: 靜思精舍

行願半世紀

一日不作 一日不食


一九六三年,二十六歲

一位年少的女孩,跟在母親身邊。母親正與幾位朋友相約去寺廟拜拜,其中一位說不去,因為當天沒帶錢,不能添香油,不敢去。

聽到這對話,女孩感到十分不解:「寺廟,一定要人捐錢添香油嗎?沒錢的人,就不能親近佛教嗎?」 單純的疑問,在少小的心靈裏,是一種力量。

猶如種子冒芽見天光,在女孩接觸佛教後,意識到社會大大誤解了佛教和出家人!漸受法義薰陶的內心,暗自發願:有朝一日出家了,一定要自力耕生維持生活,不接受供養。

一九六三年,女孩二十六歲,得因緣皈依於印順導師座下,成為日後廣為世人所知的證嚴法師。

▲【回眸來時路】小木屋清修
▲【回眸來時路】借宿到起家
▲【回眸來時路】靜思家風

一屋一田 克勤克儉

一九六五年,二十八歲


一九六五年,二十八歲的證嚴法師,帶著三位弟子借住花蓮普明寺側屋。

孤鳥借巢而居,粗簡的木板房子,夏熱蚊子多,冬天冷風穿窗刺骨,撿碎布縫成的被子,根本蓋不暖。一日三餐靠自己種菜,青黃不接時,就採過貓、刺杏仔、山茼萵等野菜佐食,境況之窘困,只差沒去海邊撿泡過海水「有鹹味的石頭」來配飯。

清貧歲月,身無長物,普明寺後的旱地成為生活寄望。初試耕作,毫無農事經驗的大弟子德慈,為了翻整那片荒蕪已久的貧瘠硬土,吃足了苦頭。推駛犁具,完全生澀,老牛又欺生硬是不肯走。證嚴法師於是向人討來一大綑甘蔗尾,抱著走在老牛前面。老牛受甘蔗尾吸引,終於才一點一點前進,拉動犁耙耕地。

村子裏的阿兩伯,看到這師徒倆別樹一幟的耕田風格,笑問:「師父,你們在玩遊戲嗎?」於是義氣相助,「我來幫你們犁!」

旱地收成不敷所需,證嚴法師的俗家母親看在眼裏,心想:「孩子要自力更生,我就給他一個維生的來源。」因此買下九分水田,讓師徒依靠度日。

所有農事比如割稻、打穀、晒穀、拔花生,證嚴法師都親身參與。即使在一九六六年慈濟功德會成立後,白天要為會員解惑開示,或者早出訪查貧戶、晚歸處理會務,但凡遇到農忙,依然捲起袖子分擔農事。

證嚴法師雖體弱多病但毅力驚人,每次收割稻子,他總是頭戴斗笠,臉上圍著面巾,露出的雙眼清澈明亮,一邊腳踏打穀機,一邊手摔稻穗,動作明快俐落。

一雙嬰兒鞋 力量起飛

每人每天多做一雙嬰兒鞋,
三十位家庭主婦每人日存五毛錢,
慈善工作微小地開始了

看天吃飯的農事,難以維持基本溫飽,師徒為了另覓生計,各種手工副業不曾停息,糊水泥袋、做嬰兒鞋……

在慈濟功德會成立前兩個月,嬰兒鞋開始成為生計主力。鞋底、鞋面的縫製,每人各司其職,證嚴法師專責最難的部分─鞋底周圍滾邊。他拿起針來沉著定靜又快速,一人抵得過所有人的製程,成品也最為漂亮。

行情本是三塊半的嬰兒鞋,花蓮商家感於出家人不受供養、自力更生,因此以四元的好價錢收購。一雙四元,師徒六人每人每天縫一雙,一天就有二十四元收入。如此一針一線,勉強維持了生活,也織就了慈濟功德會誕生前的契機。

而在功德會成立後,為了濟貧救苦,師徒六人每人每天必須多做一雙嬰兒鞋,以此為基礎,加上號召三十位家庭主婦每人日存五毛錢,慈善工作就從這每月的一千一百七十元,微小但深刻地開始了……

從嬰兒鞋到靜思書軒

靜思精舍數十種工作,
維持生活的同時,更從作務中修行。
至今五十年來,堅守自力更生的志願。

自力更生,是一條堅韌的長線,貫串著衣食用度、信念思惟;貫串著「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百丈清規;貫串著證嚴法師出家前的初衷、慈濟功德會成立後的堅持;貫串著至今五十年來,綿延久遠的「靜思家風」。

為了堅持自力更生,從最早師徒六人借住木屋,到現今的靜思精舍,前後嘗試了數十種工作,維持生活的同時,更從作務中修行。

證嚴法師感恩母親買田以供耕作、買地蓋精舍,「是母親給了我助緣,我才能堅守自力更生的志願。」 農事之外,手工副業迭經波折。物資波動買不到棉紗織手套時,開始木板雕刻(梅、竹與八景),後因日本斷交,木雕供應鏈也斷了。自此,成衣加工、棉被周圍鉤卡司米龍繡線、花蓮美美布莊的女裝大衣車縫,接連在精舍出現。

遇到經濟不景氣時,也曾撿碎布縫成布套,供鐵工廠抽鐵防熱用。為了突破生活的艱難,開始從事高週波嬰兒尿褲的生產。之後透過介紹,做過瓶蓋內面的白色墊片,連著三年種菊花、手工塑膠花、串珊瑚珠子,連外銷的猴子爬樹也在副業之列。之後的手拉胚陶藝,更是藝術氛圍鮮明的精舍一景。

數十種工作的波折經歷圖,是靜思精舍扮演慈濟後盾的完全承擔史。從六○年代進入九○年代,「手工」的精神,邁向新的範疇。創立於一九九三年的「靜思人文志業股份有限公司」(前名「靜思文化公司」),成為自力更生的現代耕耘模式。

在證嚴法師淨化人心的理念下,靜思人文志業股份有限公司所發行的圖書、影音光碟以及環保產品等,透過靜思書軒門市,以營運所得維繫精舍生活。

靜思精舍是慈濟發展的源頭,也是全球慈濟人心靈的故鄉,五十年來,自力更生清規不變,生活用度不僅沒有一分一毫來自慈濟會員的捐款,反而提供飲食、住宿接待全球慈濟人。

證嚴法師認為,慈善、濟貧屬於生活層面的救助,然而人心淨化、精神滋養,必須仰賴人文的力量。從縫嬰兒鞋的手,到靜思書軒內種種化人文美善於產品中的手,手手相連五十年,牽繫著證嚴法師「自力更生」最初的一念。

「供養」的深義


為了堅持自力更生,從最早師徒六人借住木屋,到現今的靜思精舍,前後嘗試了數十種工作,維持傳統的佛教叢林,都是接受善信居士的供養來維持,然而證嚴法師自出家即發願,不趕經懺、不收弟子、不受供養。

自力更生的心志與作為,一直少人理解。「數十年來,我在滾滾紅塵中,有誰能了解?總是有著孤單之感。」

孤單感並沒有軟化證嚴法師的堅持,他確信出家人能在入世行菩薩道的同時,出世自食其力。就如唐代百丈禪師在他建立的叢林,倡導「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修行生活。

為了堅持自力更生,從最早師徒六人借住木屋,到現今的靜思精舍,前後嘗試了數十種工作,維持對於供養,證嚴法師別有見地:「雖然我都說我不接受供養,其實在精神上、人力上,慈濟人無所求地付出再付出,做我想做的事,這不就是對我的供養嗎?」」

證嚴法師進一步解析供養有兩種:「一種是以物質供養『生命』,另一種是以心力供養『慧命』。慈濟志業是一個慧命,大家為這個慧命盡力,就是用『行為』來供養我,給我精神力量,所以我也是接受供養。」

摘錄自《行願半世紀:證嚴法師與慈濟》
  • 心靈故鄉

    靜思精舍為慈濟的精神起源,是「靜寂清澄,志玄虛漠,守之不動...

  • 發現精舍簡樸之美

    靜思精舍的環保理念,源自於對天地的敬愛、對萬物的疼惜...

  • 靜思家風

    慈濟的精神理念,自創始就立足在靜思精舍,在這個道場中,常住眾...

  • 佛心師志

    「為佛教」是內修,「為眾生」則要挑起如來家業,走入人群救度眾生...

  • 難行能行師公路

    我們要走師公走的路,小小產業道路是慈濟人回家的靜謐之路...

  • 成就幸福味道的力量

    全球慈濟人的灶房,用「心」烹煮的菜餚,是我們對精舍飯菜的定義...

  • 精舍的第一支電話

    早期需步行往返精舍,不便利的通訊,促使慈濟人發心裝設電話...

  • 佛心相印想師豆

    〈想師豆〉旋律輕柔動人心弦,安撫著海外慈濟人渴見上人心...

  • 行願半世紀

    一九六三年,女孩因緣皈依於印順導師座下,成為日後廣為世人所知的...

閱讀全文: 行願半世紀

佛心相印想師豆

佛心相印想師豆


精舍小木屋門口前也有一棵相思樹,令人想起上人的孩童時期。

小木屋前覓相思

一眼望去小木屋,雖不識相思樹,卻隱約感覺門前那棵便是

花蓮驟雨過後的幾天,我記起師父說過在精舍小木屋附近有相思樹,只是相思樹是高是矮,粗壯還是嬌細,實在沒什麼概念,但師父的話仍牽引著我的步履來到了小木屋前,「啊,小木屋外植物翠綠叢生,這下怎知道哪一棵是相思樹啊?」

刪去一些認識的植物後,我站在小木屋門前,靜靜端看頭頂上高約 6-7 公尺的不明樹木,或許就是?

靜下心,
看到眼前真實景象


人生的溫暖,就是當你有需要的時候,有人在旁邊幫你一把。徘徊樹下一會兒了,突然身後有道稚氣的聲音冒出:「那是相思樹!」

我欣喜回頭,眼前是一位就讀慈小的妹妹,我接著問怎麼確定是相思樹呢?

她粉紅的小臉帶著酒窩,甜甜地雀躍地說:「因為師父都會來撿相思豆回去裝飾啊!」

這下子,這棵應該就是相思樹無誤了!

說來也奇怪,一知道是相思樹後,怎麼一下子就看到樹頂掛著好幾片的豆莢呢?!或許人就是要靜下心來了,才能找到心裡想找的,也才能看得到眼前真實的景象。

心形的「想師豆」,質地堅硬,色澤紅艷,歷久不褪,豆兒雖小,但含意卻甚大。

見相思憶孩童玩趣

樹下的孩童生活景象永存心中,是上人對家鄉的懷念

望著小木屋門前的相思樹,不禁想起上人孩童時期與相思樹的情誼。

上人說過在小時候,家門口有棵高大的相思樹。每當放學後,常與小伙伴們在樹蔭下玩耍,有笑鬧聲,也還有許多老人家辛勤地捆紮柴薪。這樣充滿童趣與溫馨的景象,即使在上人長大後離開故鄉,卻仍一直縈繞腦海,不曾忘懷。

而我站在小木屋前,卻似乎看到了上人小時候在相思樹下嬉戲的這一幕,也更能體會蘊藏在相思豆內的那股懷念之情。

心形的「想師豆」,質地堅硬,色澤紅艷,歷久不褪,豆兒雖小,但含意卻甚大。

相思不如多想師

將永恆不渝的相思之情化為慈濟人的長情大愛

後來大概是 1987 年之際,有位年輕人知道上人喜歡相思樹,便送兩顆相思豆來,還告訴上人,相思豆代表相思,若有兩人彼此想念,相思豆就會跳動。

上人將相思豆放在小抽屜裏,每當拉開抽屜,就會看到相思豆,但卻不曾見過相思豆跳動。上人因此笑說,可能自己待人平等,並無特別想念的人,所以相思豆才不會跳。

1997 年左右,印尼慈濟人得知上人喜歡相思豆,也送來三大瓶。適巧當時來花蓮參加亞澳靜思營的海外慈濟人,即將圓緣賦歸,上人遂送大家相思豆,而在一旁的視聽組黃晴雯師姊聞言,即取其諧音,說是「想師豆」。後來,上人認為此名更好,日後再送人時,也就都說是「想師豆」了。

想想那相思豆的色澤晶瑩鮮紅,永不褪色,其型頗似心形,又仔細看看,發現紅色是由邊緣向內逐步加深,而最裏面又有一個心形曲線圍住那特別深紅的部份,像是大心套小心,猶如上人的佛心相印於弟子的多用心;而其質地堅硬,色澤紅艷,歷久不褪,一般人常用為象徵永恆不渝的愛情,但在慈濟世界裡,更象徵大家永恆的愛,一直都在。


左:「想師包」上串著兩顆「想師豆」,時時刻刻伴著弟子心語。
右:早年師兄師姊結緣的小瓶子,裡面放了相思豆和一些裝飾品。

海外孺慕 寄情紅豆

〈想師豆〉旋律輕柔動人心弦,安撫著海外慈濟人渴見上人心

歷年來,每當營隊圓緣時,上人贈與串著「想師豆」的千年想師包等結緣品,或於委員受證典禮中,別上受證胸花時,現場響起這首輕柔旋律的〈想師豆〉「上人送我紅豆兩粒,感恩之情油然而起,紅豆雖小,含意卻大…幸有紅豆兩粒,和我時常心語,務把想師之情,點滴溶進慈濟。」當下,總會聽到任由音樂也壓抑不了的啜泣聲,那是因為孺慕之情的油然而生。

〈想師豆〉,大約是在 90 年代初期由莊奴老師作詞,王建勳老師作曲,深刻地表達出海外慈濟人對上人的思念之情的一首曲目。因為在海外做慈濟不比在臺灣方便,也不容易跟上人接近,可是大家好像上人就在旁邊一樣,那種愛上人、愛慈濟,而渴望多親近上人一點點的心情,便只能寄於紅豆,將想師之情化為做慈濟的力量。世間父母對小孩的好,小孩雖小但內心清楚;而上人對待弟子,是弟子亦是孩子,心同父母,也因為這樣,每個人想到感動處時,總是不由自主的哽咽。

佛心師志齊承擔

想師豆是上人對弟子的祝福,同時也在每人心中埋下一顆「為佛教、為眾生」的種子

知道〈想師豆〉的寫作插曲,也才體會到為什麼「想師豆」是兩粒,而不是一粒或三粒。在當時,莊奴老師寫好詞後拿去讀給上人聽,但卻沒想到歌詞的第一句「上人給我紅豆一粒」就被「糾正」了;上人對他說:「我給你的是兩粒」,原本莊奴老師寫「一」是表達無限祝福之意,但上人卻提醒他要更用心,「二」應是「人與我同在」的意思,也更提醒了大家「不能只想著自己,而是時時刻刻要想到他人」的慈濟精神。

「想師豆」除了是上人給予我們的深深祝福之外,同時也叮嚀著身為弟子要多多體會師父的教誨,謹記上人對眾生、對社會、「為佛教、為眾生」的弘願,一起肩起佛陀精神與承擔一切利益眾生的志業,多多發揮自己的常才,繼續接引更多的人間菩薩。

再望望小木屋前相思樹上青綠的豆莢,不知道何時會成熟迸裂,成為灑落一地的火紅「想師豆」,然後,隨著時間、空間、人的因緣輾轉,小小的紅豆兩顆,也許下一次就在您手中;然後輕輕地,在每個人心中埋下了一顆名為「為佛教、為眾生」的種子。

左:「想師包」上串著兩顆「想師豆」,時時刻刻伴著弟子心語。
右:早年師兄師姊結緣的小瓶子,裡面放了相思豆和一些裝飾品。

  • 心靈故鄉

    靜思精舍為慈濟的精神起源,是「靜寂清澄,志玄虛漠,守之不動...

  • 發現精舍簡樸之美

    靜思精舍的環保理念,源自於對天地的敬愛、對萬物的疼惜...

  • 靜思家風

    慈濟的精神理念,自創始就立足在靜思精舍,在這個道場中,常住眾...

  • 佛心師志

    「為佛教」是內修,「為眾生」則要挑起如來家業,走入人群救度眾生...

  • 難行能行師公路

    我們要走師公走的路,小小產業道路是慈濟人回家的靜謐之路...

  • 成就幸福味道的力量

    全球慈濟人的灶房,用「心」烹煮的菜餚,是我們對精舍飯菜的定義...

  • 精舍的第一支電話

    早期需步行往返精舍,不便利的通訊,促使慈濟人發心裝設電話...

  • 佛心相印想師豆

    〈想師豆〉旋律輕柔動人心弦,安撫著海外慈濟人渴見上人心...

  • 行願半世紀

    一九六三年,女孩因緣皈依於印順導師座下,成為日後廣為世人所知的...

閱讀全文: 佛心相印想師豆

艾草「心」事


艾草「心」事
每一個人的一念善心,
就是一分造福的力量;
會集眾人的善心,
就能成就大福。
輪執悅眾 (出坡班長) 時,剛好精舍採收艾草,為了讓採收工作可以順利進行,避免艾草的粗葉、梗和艾草心混在一起,不容易同時間曬乾、收集裝袋。於是我將人力做了分配,由我和一位常住師姊負責收艾草心、曬艾草心;沒想到收艾草心,讓我收出了「艾草心事件」。

每一次要收艾草心時,我就會對著師兄姊說:「收心了!收心了!你有心要讓我收嗎?」志工們的回應,讓我有許多的省思。

「我當然有心。」是啊!無心就不會在這裡了。沒錯!每一位回來的菩薩都有心,才會耐心地坐一整天幫忙剪艾草,甚至採收艾草。
無論是精舍常住或遠道而來的志工菩薩們,都是精舍在艾草採收作業時的最大後盾。
諸上善人,
聚會一處。

「我有心,我的心給你。」
哇!實在太大方了。
是啊!慈濟人就是這麼大方,
付出無所求,全心投入,
還心存感恩。

「我沒心。」
怎麼可以沒心?
沒心就要把心找回來呀!
慈濟人在大團體的人我是非考驗下,
難免心力逐漸弱了;
這時候,
要適時地彼此加油打氣,
把心找回來。
善法相傳
我們聞法得善,
愛心善念在心中滋長;
還要身體力行成典範,
讓善法代代相傳,
這就是菩薩招生。
隨著淨斯本草飲的需求日增,匯聚眾人愛心一起採收、整理、曝曬、裝袋... 成了精舍的日常,祈願疫情早日散退,人人平安吉祥!

拿出去曬的艾草,總會發現葉、梗幾乎都曬乾了,剩下艾草心最不容易乾。因此,需要把艾草的心和葉、梗分開來曬。

較難曬乾的艾草心就如我們剛強的心,總是最難搞定。但是換個角度來看,我們的心力也是最強的,遇見越困難的事情,只要有心,總能關關難過關關過;我們的心力會帶領著我們,創造無數的奇蹟。
當艾草心摻混了雜質,就會影響品質。一如我們的心隨著人、事、物的境界而起伏不定,讓心不再精純,遠離了真如本性。
心懷善念、身行善事
菩薩是有情人,
有情人就會心懷善念、身行善事

原本宣導艾草心與葉、梗要分開來曬,偏偏不論如何宣導,總會有心掉落在葉子裡,或者葉子混進艾草心裡;宣導成效無法達到百分之百。此時,艾草就無法及時收起來打包。這麼一來,就會影響後面收集來的艾草無法有足夠的空間可以使用。

慈濟團體要有一致的方向目標,也要有相同的規範戒律,這樣才能夠讓整體的美展現出來,團體才能夠更和諧、更進步。

由於空間有限,我們也會將艾草心拿到齋堂頂樓的小白屋曬,再頑強的心到了太陽正能量滿滿的小白屋那兒,都會乖乖被收服。而凡夫剛強的心,遇見佛法不也乖乖被降服嗎?
即使同一時間曝曬,總會發現葉、梗幾乎都曬乾了,唯有艾草心最不容易乾;較難曬乾的艾草心就如我們剛強的心,總是最難搞定。
通情達理、事事感恩
菩薩是覺有情,
有覺知就會通情達理、事事感恩

齋堂頂樓的小白屋,可以接收到滿滿的太陽正能量,再頑強的艾草心,都會乖乖被收服了。
在曬艾草的過程中,我們會定時的去檢查艾草是否曬好?總會聽到「心掉了」、「心碎了」、「心裡有好多雜質」。 艾草心掉落在粗葉中,讓我想到,有時我的心也會不知不覺中掉落了,如果沒有及時把心找回來,無心的日子很難過,總在恍惚中茫茫然過日子。

為了貪快,有時候將心剪碎,碎掉的艾草心容易曬過頭,還沒有到工廠就已碎成粉末,根本來不及發揮救人的良能。我們平常做事時,也常貪快讓自己的心碎了,再也提不起勁繼續精進。時間可以累積一切,修行就是要老老實實,唯有老實修行,才能夠漸漸親近諸佛菩薩,累積出成佛的資糧。

當艾草心摻混了雜質,就會影響品質。我們的心常常隨著人、事、物的境界而起伏不定,這不正是我們自己把各種雜質揉進心裡,讓心不再精純,遠離了真如本性嗎?

感恩有因緣經歷艾草心事件,讓我體會佛法就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和心對話,有機會自我省思。
內容來源:撰文 / 釋德傳, 攝影 / 釋德傳、釋德瑅

  • 心靈故鄉

    靜思精舍為慈濟的精神起源,是「靜寂清澄,志玄虛漠,守之不動...

  • 發現精舍簡樸之美

    靜思精舍的環保理念,源自於對天地的敬愛、對萬物的疼惜...

  • 靜思家風

    慈濟的精神理念,自創始就立足在靜思精舍,在這個道場中,常住眾...

  • 佛心師志

    「為佛教」是內修,「為眾生」則要挑起如來家業,走入人群救度眾生...

  • 難行能行師公路

    我們要走師公走的路,小小產業道路是慈濟人回家的靜謐之路...

  • 成就幸福味道的力量

    全球慈濟人的灶房,用「心」烹煮的菜餚,是我們對精舍飯菜的定義...

  • 精舍的第一支電話

    早期需步行往返精舍,不便利的通訊,促使慈濟人發心裝設電話...

  • 佛心相印想師豆

    〈想師豆〉旋律輕柔動人心弦,安撫著海外慈濟人渴見上人心...

  • 行願半世紀

    一九六三年,女孩因緣皈依於印順導師座下,成為日後廣為世人所知的...

閱讀全文: 艾草「心」事

黃豆園的禪機


黃豆園的禪機

與天地萬物合為一體,
此即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在中央山脈下的平原裡,常住師父在三月中旬種下黃豆。幾天後,黃豆爭相出土,伸展腰枝,可愛極了!然而,卻也是關鍵時期,必須保護好黃豆芽不受小鳥的啄食 ...所以排出人力,排班顧田,出坡志工輪流趨開小鳥,直到黃豆長穩定。

拔草也是大工程,七分地的草一望無際呀!很感恩來自臺灣各地的慈濟師兄姊,輪流回精舍出坡,在黃豆園裡跟野草之間,體驗田園修行。
主客易位,不該出現在黃豆園裡的艾草,此時竟成了「野草」!艾草生命力強,只要根沒除淨,就會繼續生長。

與大自然對話
與心靈對話


秀麗的中央山脈下,
正值四月天,
天還未熱,涼風徐徐而至 ...

偶爾抬頭,
望向那遠山的「臥佛」,
彷彿心靈與之對話,
在不經意間,
內心頓時感受到舒坦與療癒!

在人與大自然之間,
靜心思考佛法的意涵 ...

「雜草」亦有用

「雜草非雜草」,
若會運用就會有大用,
不會運用就毫無用處。

某一日,德傑師父在拔草時,赫然發現黃豆園裡新長出很多艾草!原來,這七分地種黃豆之前,最早是種薑黃,後來因應需求種了艾草、抹草,今年種黃豆。

因為艾草生命力強,只要根沒有除淨,它就會繼續生長,所以才出現艾草長在黃豆園的情形。此時的艾草竟變成「野草」,必須與雜草一起除掉,但傑師父覺得好可惜,因此一部分被他惜福回來,送給人泡腳 ...

天地萬物皆禪機

靜思語:「不踰越做人的規矩,人生就會海闊天空。」

我們要效法艾草,以我為主時,就當一個善於領導的人;當事情不是我主責時,就當一個「勇於配合的人」...

禪偈:「山色映法起,潺潺道流兮;林樹呈黃綠,聞契見禪機。」用慧眼來看,天地萬物皆是禪機呀!
內容來源:撰文 / 釋德懋, 攝影 / 釋德傑
  • 心靈故鄉

    靜思精舍為慈濟的精神起源,是「靜寂清澄,志玄虛漠,守之不動...

  • 發現精舍簡樸之美

    靜思精舍的環保理念,源自於對天地的敬愛、對萬物的疼惜...

  • 靜思家風

    慈濟的精神理念,自創始就立足在靜思精舍,在這個道場中,常住眾...

  • 佛心師志

    「為佛教」是內修,「為眾生」則要挑起如來家業,走入人群救度眾生...

  • 難行能行師公路

    我們要走師公走的路,小小產業道路是慈濟人回家的靜謐之路...

  • 成就幸福味道的力量

    全球慈濟人的灶房,用「心」烹煮的菜餚,是我們對精舍飯菜的定義...

  • 精舍的第一支電話

    早期需步行往返精舍,不便利的通訊,促使慈濟人發心裝設電話...

  • 佛心相印想師豆

    〈想師豆〉旋律輕柔動人心弦,安撫著海外慈濟人渴見上人心...

  • 行願半世紀

    一九六三年,女孩因緣皈依於印順導師座下,成為日後廣為世人所知的...

閱讀全文: 黃豆園的禪機

靜思精舍 靜思家風

自力耕生 淨如琉璃


慈濟的精神理念,自創始就立足在靜思精舍,在這個道場中,常住眾自力耕生維持生活,清如琉璃,更要在克難中努力多做嬰兒鞋等等手工,俾有餘力以布施救濟。

我之出家因緣過程坎坷,從在小木屋棲身到在精舍安住,修行之心始終沒有變。精舍早期以多種手工維持生活,不論是車嬰兒鞋、縫手套或做紙尿布,我皆親身與大家共同投入工作。而今,因為慈濟志業諸事繁忙,時間不允許我如往昔與大家共作息,但我依然顧守好自己清淨的心,從無做出逾越出家人本分之事;即使在外行腳,我也是遵循出家人的本分,懷抱著對慈濟人的感恩心與回報心,赴全臺各慈濟會所與大家會面。

所以說,從小木屋到現在,無論時空如何變異,無論遇到何種境界,我總是將自己的心守護好、約束好,從不曾隨時日或境界而有所變化,這是我自己今生足堪安慰之事。天地寬闊任我遨遊,我的心可擴散出去關懷天下苦難蒼生,又能很快收攝回來在自己的本分;我總是以感恩心應對人事,對於任何加諸於我的讚歎,我從不敢居功亦不貪求虛幻之名,就只是很認真地守在自己的本分上。

一本初衷 無私大愛


早期跟隨著我修行的弟子,在我尚未做慈濟之前,他們就來了,有的人還曾陪伴我去結夏安居;而因為精舍是自力更生,才三、四人就得做三甲多耕地;草創慈濟以後,《慈濟》月刊文稿要自己拿筆寫,所收的功德款帳目也要記得滴水不漏......一路過來,回首來時路,生活上實在經歷許多困難。

日子一天天過去,歲數年年增加,體力隨著年月漸漸消退,人生一世,時日有盡、路途有終,一切都在變異之中,但有一項是地老天荒永不改易者──心,任憑生生世世、來來去去,修行人之心要永遠守住清淨無染的本性。

靜思法脈從靜思精舍起源,精舍的修行道場向來「自力耕生」,不但不接受供養,亦為慈濟人的家,每位慈濟人回到家時,精舍亦理所當然,秉持一貫的自力更生精神,負擔眾人的起居飲食,這就是一分清澈無私如琉璃的大愛。淨如琉璃的靜思法脈從心靈的中心起始,要普遍全球,所有的慈濟人也要具有同樣的清澈、無私大愛。

本篇內容節錄自:《證嚴上人思想體系探究叢書【第一輯】》之《上人口述思想歷程》
  • 心靈故鄉

    靜思精舍為慈濟的精神起源,是「靜寂清澄,志玄虛漠,守之不動...

  • 發現精舍簡樸之美

    靜思精舍的環保理念,源自於對天地的敬愛、對萬物的疼惜...

  • 靜思家風

    慈濟的精神理念,自創始就立足在靜思精舍,在這個道場中,常住眾...

  • 佛心師志

    「為佛教」是內修,「為眾生」則要挑起如來家業,走入人群救度眾生...

  • 難行能行師公路

    我們要走師公走的路,小小產業道路是慈濟人回家的靜謐之路...

  • 成就幸福味道的力量

    全球慈濟人的灶房,用「心」烹煮的菜餚,是我們對精舍飯菜的定義...

  • 精舍的第一支電話

    早期需步行往返精舍,不便利的通訊,促使慈濟人發心裝設電話...

  • 佛心相印想師豆

    〈想師豆〉旋律輕柔動人心弦,安撫著海外慈濟人渴見上人心...

  • 行願半世紀

    一九六三年,女孩因緣皈依於印順導師座下,成為日後廣為世人所知的...

閱讀全文: 靜思精舍 靜思家風

成就幸福味道的力量

全球慈濟人的灶房

用「心」烹煮的菜餚,
是我們對精舍飯菜的定義與記憶

有時候我們喜歡的菜餚並不是因為食物作法精緻、華麗口味的關係,反倒是因為想要回味一種熟悉的味道或是思念,我們想念的不是食物本身,想念的是那食物背後所蘊藏的心情與回憶。

記得每次回到精舍,師父們總是不時叮嚀著大家留下來用餐,那就像母親深怕孩子餓著的關懷心情,讓人感覺回到精舍用餐是一件倍感溫馨且自在的事情。

尤其靜思精舍是全球慈濟人的心靈故鄉,每到除夕前,大寮師父總是精心準備了許多年菜,還親自製作吉祥發糕與年糕,為的就是要迎接從全球各地歸來的家人,讓每位回來圍爐的家人都能感受到靜思精舍濃濃的傳統年味與家鄉味。

每天要如何按部就班的準備大量的食材,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供養大眾也修己心

繁瑣的鍋碗事,
磨練師父的智慧與互助的修行本分

曾經在大寮幫忙過的志工,一定看過大寮門邊的小白板,每天都會掛著一張紙,那是知客師父用來告知大寮每日確定的用餐桌數。

於是大寮的執事師父就開始接手準備,像是典座師父就要知道冰箱有什麼蔬果素料、開菜單時要注意食材的搭配,而且最好是前一天就要備好料,然後一個推車放齊一道菜所需的食材及配料,方便炒煮時迅速下鍋不遺漏,而飯頭師父則依據桌數推估大鍋飯份量,然後只要時間一到,行堂組的師父就會很有默契的陸續出現在大寮裡,有的負責添飯入鍋上架,有的熟練地分菜上架,過程中沒有一絲混亂,相反地卻很沉穩的應付各種狀況,這就是精舍的師父們,無論做什麼事情都井然有序,持著盡本分事的一念心做就對了,靜思家風精神表露無遺啊!

十分欽佩大寮執事師父們,因為別人修行時,他們要忙備料做飯菜;大眾吃飯時,師父們要在旁機動供應補充;在這樣火裡來水裡去、脾氣容易感到煩躁的環境中,還要讓自己安住身心,真的是一種磨練。

所以在大寮磨練,是培養耐性、修身養性最好的一個地方。

用心的幸福滋味

珍惜食材、搭配潔淨與營養的元素,
令人感恩在心

萬物有萬法,面對鍋碗瓢盆的境界也能開出朵朵清淨心蓮。大寮班長將其累積多年的經驗,每天一點一滴的利用空檔,將經驗分享做成簡單的「大寮 SOP」,一開始的用意是使學習者方便入門,卻也因此讓經驗匯聚成智慧海,繼續綿延傳承下去。

如此,學習者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了解食材收貨入冰庫有四種分類,更要清楚食材入庫的時間來決定使用的優先順序;像筍、馬鈴薯、牛蒡、蓮藕之類的切好記得要泡水;一般切菜的長度要大約一吋長,這樣方便夾食與入口;還有綠色蔬菜及長豆等,煮好需要馬上分菜或是散熱,以免悶黑了;清洗蔬菜需過三關水盆,如果第三關水盆仍有許多雜質與小細砂,就得再加一關!

一般人在家或許都做不了那麼細膩的工序,而精舍大寮的每一位師父是這樣的以一顆「照顧家人的心」來供養大眾!

懷念精舍家的味道

精舍提供健康糧食補給外,
亦是慈濟人心靈的依止

從大寮執事師父間的工作分配與和合互協上,我們看見了「規律有序」;從食材處理上的細心拿捏中,我們感受到了師父們的「慈悲柔腸」,這就是靜思精舍特有的人文飲食文化,也是成就幸福味道的力量。

精舍雖然是一個清淨、有道氣的修行道場,卻始終用關懷家人的心情來照顧大眾,對於全球慈濟人而言,無論身處多遙遠的地方,時間一到,猶如紛紛歸巢的燕子,懷著回家的心情歸來。

身為弟子的我們其實思念的、惦記的就是這個濃濃的家的味道。

內容來源:《靜思人文》林聖玉師姊撰稿。
  • 心靈故鄉

    靜思精舍為慈濟的精神起源,是「靜寂清澄,志玄虛漠,守之不動...

  • 發現精舍簡樸之美

    靜思精舍的環保理念,源自於對天地的敬愛、對萬物的疼惜...

  • 靜思家風

    慈濟的精神理念,自創始就立足在靜思精舍,在這個道場中,常住眾...

  • 佛心師志

    「為佛教」是內修,「為眾生」則要挑起如來家業,走入人群救度眾生...

  • 難行能行師公路

    我們要走師公走的路,小小產業道路是慈濟人回家的靜謐之路...

  • 成就幸福味道的力量

    全球慈濟人的灶房,用「心」烹煮的菜餚,是我們對精舍飯菜的定義...

  • 精舍的第一支電話

    早期需步行往返精舍,不便利的通訊,促使慈濟人發心裝設電話...

  • 佛心相印想師豆

    〈想師豆〉旋律輕柔動人心弦,安撫著海外慈濟人渴見上人心...

  • 行願半世紀

    一九六三年,女孩因緣皈依於印順導師座下,成為日後廣為世人所知的...

閱讀全文: 成就幸福味道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