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成就幸福味道的力量

全球慈濟人的灶房

用「心」烹煮的菜餚,
是我們對精舍飯菜的定義與記憶

有時候我們喜歡的菜餚並不是因為食物作法精緻、華麗口味的關係,反倒是因為想要回味一種熟悉的味道或是思念,我們想念的不是食物本身,想念的是那食物背後所蘊藏的心情與回憶。

記得每次回到精舍,師父們總是不時叮嚀著大家留下來用餐,那就像母親深怕孩子餓著的關懷心情,讓人感覺回到精舍用餐是一件倍感溫馨且自在的事情。

尤其靜思精舍是全球慈濟人的心靈故鄉,每到除夕前,大寮師父總是精心準備了許多年菜,還親自製作吉祥發糕與年糕,為的就是要迎接從全球各地歸來的家人,讓每位回來圍爐的家人都能感受到靜思精舍濃濃的傳統年味與家鄉味。

每天要如何按部就班的準備大量的食材,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供養大眾也修己心

繁瑣的鍋碗事,
磨練師父的智慧與互助的修行本分

曾經在大寮幫忙過的志工,一定看過大寮門邊的小白板,每天都會掛著一張紙,那是知客師父用來告知大寮每日確定的用餐桌數。

於是大寮的執事師父就開始接手準備,像是典座師父就要知道冰箱有什麼蔬果素料、開菜單時要注意食材的搭配,而且最好是前一天就要備好料,然後一個推車放齊一道菜所需的食材及配料,方便炒煮時迅速下鍋不遺漏,而飯頭師父則依據桌數推估大鍋飯份量,然後只要時間一到,行堂組的師父就會很有默契的陸續出現在大寮裡,有的負責添飯入鍋上架,有的熟練地分菜上架,過程中沒有一絲混亂,相反地卻很沉穩的應付各種狀況,這就是精舍的師父們,無論做什麼事情都井然有序,持著盡本分事的一念心做就對了,靜思家風精神表露無遺啊!

十分欽佩大寮執事師父們,因為別人修行時,他們要忙備料做飯菜;大眾吃飯時,師父們要在旁機動供應補充;在這樣火裡來水裡去、脾氣容易感到煩躁的環境中,還要讓自己安住身心,真的是一種磨練。

所以在大寮磨練,是培養耐性、修身養性最好的一個地方。

用心的幸福滋味

珍惜食材、搭配潔淨與營養的元素,
令人感恩在心

萬物有萬法,面對鍋碗瓢盆的境界也能開出朵朵清淨心蓮。大寮班長將其累積多年的經驗,每天一點一滴的利用空檔,將經驗分享做成簡單的「大寮 SOP」,一開始的用意是使學習者方便入門,卻也因此讓經驗匯聚成智慧海,繼續綿延傳承下去。

如此,學習者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了解食材收貨入冰庫有四種分類,更要清楚食材入庫的時間來決定使用的優先順序;像筍、馬鈴薯、牛蒡、蓮藕之類的切好記得要泡水;一般切菜的長度要大約一吋長,這樣方便夾食與入口;還有綠色蔬菜及長豆等,煮好需要馬上分菜或是散熱,以免悶黑了;清洗蔬菜需過三關水盆,如果第三關水盆仍有許多雜質與小細砂,就得再加一關!

一般人在家或許都做不了那麼細膩的工序,而精舍大寮的每一位師父是這樣的以一顆「照顧家人的心」來供養大眾!

懷念精舍家的味道

精舍提供健康糧食補給外,
亦是慈濟人心靈的依止

從大寮執事師父間的工作分配與和合互協上,我們看見了「規律有序」;從食材處理上的細心拿捏中,我們感受到了師父們的「慈悲柔腸」,這就是靜思精舍特有的人文飲食文化,也是成就幸福味道的力量。

精舍雖然是一個清淨、有道氣的修行道場,卻始終用關懷家人的心情來照顧大眾,對於全球慈濟人而言,無論身處多遙遠的地方,時間一到,猶如紛紛歸巢的燕子,懷著回家的心情歸來。

身為弟子的我們其實思念的、惦記的就是這個濃濃的家的味道。

內容來源:《靜思人文》林聖玉師姊撰稿。
  • 心靈故鄉

    靜思精舍為慈濟的精神起源,是「靜寂清澄,志玄虛漠,守之不動...

  • 發現精舍簡樸之美

    靜思精舍的環保理念,源自於對天地的敬愛、對萬物的疼惜...

  • 靜思家風

    慈濟的精神理念,自創始就立足在靜思精舍,在這個道場中,常住眾...

  • 佛心師志

    「為佛教」是內修,「為眾生」則要挑起如來家業,走入人群救度眾生...

  • 難行能行師公路

    我們要走師公走的路,小小產業道路是慈濟人回家的靜謐之路...

  • 成就幸福味道的力量

    全球慈濟人的灶房,用「心」烹煮的菜餚,是我們對精舍飯菜的定義...

  • 精舍的第一支電話

    早期需步行往返精舍,不便利的通訊,促使慈濟人發心裝設電話...

  • 佛心相印想師豆

    〈想師豆〉旋律輕柔動人心弦,安撫著海外慈濟人渴見上人心...

  • 行願半世紀

    一九六三年,女孩因緣皈依於印順導師座下,成為日後廣為世人所知的...

閱讀全文: 成就幸福味道的力量

簡樸生活

發現精舍簡樸之美


靜思精舍德林師父騎著三輪車。
靜思精舍的環保理念,源自於對天地的敬愛、對萬物的疼惜。

一個對萬物眾生有疼惜之心的人,自然而然的就會發揮愛護的本性,而發自內心表現於外的行為,也就會很純真很自然,不是虛應。

環保生活之於常住二眾,如同那日升月落、潮來潮往般的自然與規律,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了。
風扇帶動精舍空氣的流通,消暑許多。

俗話說:「由簡入奢易,由奢入儉難」。人一旦習於奢華的生活方式後,要再歸返簡樸生活,確實不是件簡單的事情。回想,在踏入精舍擔任職工之前,因為自己體質關係,實在擔心夏天「沒有冷氣」這件事。

是啊!不吹冷氣可以節省一半的電能,也會大大降低空氣的污染,上人多年來鼓勵人民節能減碳、雙手做環保,除了因為維護機器的緣故,設有空調設備外,其他空間沒有冷氣,是可以想見的。

雖然每個人都知道做環保的重要,但還不曾聽過哪家公司行號,為了提倡節能減碳,而真的不使用冷氣機,但在精舍,我是真的遇上了。「原來做環保不是說說而已!」我內心獨自 OS 著。

回歸自然的生活


現在,夏天已過三分之一,在沒有冷氣的辦公空間,看著座位上頭的大風扇轉動不停,我才意識到自己好像逐漸適應了這樣的氣息與步調。

每天早上從停車場步行到精舍,短短的幾分鐘路程走來滿頭大汗,在辦公室跑上跑下汗流浹背時,也只靠風扇或是自然微風帶來一些清涼。

想起過去十幾年的在其他職場的辦公環境,假如沒有特別安排健身運動,那一整天可能就連一滴汗都沒冒過,就真的成了「冷房裡的小花」,那面臨氣候不斷變遷時,自己的身體是否能夠適應外界氣溫的變化呢?心裡起了一個大問號。

反觀現在偶爾流流汗,有機會促進身體的新陳代謝,其實是有益於身體的鍛鍊。至於黏答答的汗水,就隨身攜帶一條毛巾或手帕,洗把臉,擦擦就好了!不過,離開了冷氣房之後,原本煩人的乾眼症,情況也明顯的好了起來。心想,如果回歸自然的生活方式,可以治癒科技帶來的後遺症,不也挺好的!

沒有空調的會議室,有清涼的微風由窗外拂來。

「節能」在日常中


工作休息時,有機會也常到處看看人看看物,總覺得能發現很多新奇的事物。而靜思精舍的樸實之美,不僅在於建築風格上,也呈現在質樸的人文氣息之中,不時地散發出來,這是我來到精舍的第一個印象。

精舍齋堂外,兩棟樓之間的中庭搭有帆布,那是臨時搭設用來遮陽或擋雨的,只是遇到雨勢較大的那幾天便會有雨水積聚在帆布上,無法順利的排到地面上,雖然沒有即刻造成問題,但危險卻隱憂存在著。

某天,發現一位師兄正拿著桿子吊著椅子在帆布下方推擠來推擠去,一開始是被會飛的椅子嚇一跳,後來仔細一看,原來師兄是利用椅子,試圖將帆布上的積水推移到另外一邊,然後利用虹吸原理將帆布上的積水經由水管慢慢的引導排出,只是這些引出來的雨水,不是直接排掉,而是收集在一個個的水桶裡,等著再利用。

這樣的場景映在心裡,只有「感動」二字,看大家做起環保如同呼吸般的那樣自然、不加思索,原來「節能」在精舍不是口號,而是每個人生活的一部分。

利用椅子,試圖將帆布上的積水推移到另外一邊。

「惜福」在舉手投足間


好的事物,很容易產生效應,當一個人身在簡樸生活的環境久了,習性就會不自覺地,自然而然的跟著起了變化。

某天,因為朋友家裡來了一群客人,邀我過去幫她做些料理,我便欣然答應,當天,兩人各有所司的專心處理食材,只是廚房裡的事情一忙起來,可是誰也沒有空理誰的,但不知為何朋友卻一直打量著我手邊的食材,然後邊切菜的她,淡淡的說:「在精舍待過的人就是這樣!」

我聽了有點摸不著頭緒,後來朋友補了一句:「你蒐集那些菜葉、邊角料是要拿來再利用的,對吧!」這時,我才回過神來看看自己正在進行的動作。原來,自己不知不覺地跟著惜福起來了。

左:鍋具齊出籠,羅列陽光下做紫外線消毒。
右上:挑過的桔皮,自製天然清潔劑。
右下:使用過的水,儲蓄起來一起澆花。
木屑及樹葉,做成堆肥,不浪費。
內容來源:《靜思人文》林聖玉師姊撰稿。
  • 心靈故鄉

    靜思精舍為慈濟的精神起源,是「靜寂清澄,志玄虛漠,守之不動...

  • 發現精舍簡樸之美

    靜思精舍的環保理念,源自於對天地的敬愛、對萬物的疼惜...

  • 靜思家風

    慈濟的精神理念,自創始就立足在靜思精舍,在這個道場中,常住眾...

  • 佛心師志

    「為佛教」是內修,「為眾生」則要挑起如來家業,走入人群救度眾生...

  • 難行能行師公路

    我們要走師公走的路,小小產業道路是慈濟人回家的靜謐之路...

  • 成就幸福味道的力量

    全球慈濟人的灶房,用「心」烹煮的菜餚,是我們對精舍飯菜的定義...

  • 精舍的第一支電話

    早期需步行往返精舍,不便利的通訊,促使慈濟人發心裝設電話...

  • 佛心相印想師豆

    〈想師豆〉旋律輕柔動人心弦,安撫著海外慈濟人渴見上人心...

  • 行願半世紀

    一九六三年,女孩因緣皈依於印順導師座下,成為日後廣為世人所知的...

閱讀全文: 簡樸生活

精舍的第一支電話

精舍的第一支電話


早期靜思精舍德慈師父與慈濟志工探視照顧戶,由於山區小路車輛無法進入,一行人只能以步行的方式到照顧戶家。

花蓮到臺東,距離一百六十幾公里,黃玉女每有新訪視個案,均會將資料填妥寄往靜思精舍;證嚴上人接信後即會前往臺東,一行人搭著摩托車進行訪視。

從寄信出去到上人前來,前後大約三天,黃玉女總覺書信連繫,時效上有點不盡人意。此後,黃玉女家裏裝了電話,為求方便,她請求證嚴上人:「師父,您們那邊也申請電話啦!這樣我不用寫信,打電話比較方便。」

「會啦!會啦!慢一點,慢一點……」法師,徐徐地回應黃玉女請求。

過了段時日,黃玉女見毫無動靜,再次催促上人撥出一點濟貧基金裝設電話。這下,上人嚴謹地回說:「雖然是為了會務,但常住也難免需要使用電話,若從濟貧的善款裡撥出經費,不就公私不分了?」

黃玉女不知,證嚴上人與常住眾們,在克難環境中有一餐沒一餐地自力耕生,苦撐著日子遍行救濟工作,但生活支出與功德會完全分開,根本沒有多餘錢兩可裝設電話。

早年未設電話,皆以書信與外界往來。
台東資深慈濟人黃玉女(靜觀)師姊。
美國資深慈濟人鄭柏(慧樑)師兄、李實先(宏先)師姐。

裝設電話的因緣


而靜思精舍四周一片田野,進入其中的路,兩旁均是甘蔗田,小到只容一輛車通行。法師或常住師父們要打電話,常得騎腳踏車到對面康樂村去打公用電話;有人打電話來,雜貨店老闆就會過來通知,他們再快快踩著腳踏車去接聽,無論白天或晚上、刮風或下雨;而委員們若遇有急事報告,就得搭計程車急急地趕來,時間與金錢均花費不少。

不便利的通訊,身處臺東的鄭柏,與多在臺北參與老大姊等人訪貧的李實先,很能體會。他們見師父們生活艱苦,不但為靜思精舍包來嬰兒紙尿褲的高週波加工,更發心為靜思精舍裝設電話。

證嚴上人說:「那個時候我們這一帶都沒有電話線的,要一隻電話要重新拉線、電線桿等等…計算起來要七萬塊,是他(鄭柏)一年半的薪水,我不肯,不要讓他花這一筆錢…」。

在被上人回絕後,鄭柏深知,發願自力更生的法師,必當不會接受電話的裝設;他左思右想,心生一計,再對上人說:「若裝電話,我就戒煙,把錢省下來。」

因為這一招,應了上人的慈悲心懷,為了弟子健康著想,只好點頭說:「藉這件事讓你戒煙也好!」

早期需步行往返靜思精舍,不便利的通訊,促使慈濟人發心裝設靜舍的第一支電話。

你落難,去去救


要在一片荒野中裝設電話,線路得從大馬路那兒拉過來,還得架設幾根電線桿,費用甚為昂貴,電信局預估約需七萬多元,連鄭柏也嚇壞了。但他和李實先仍決定想辦法籌錢,與德慈師父起了個會,藉著鄭柏職務之便,在很短的時間內把電話裝好。

只見,從大馬路入口靜思精舍的小路上,幾根以整棵樹幹截成的圓木頭,矗立在田邊、菜園裏,頂端繫著的線路,傳遞著自四方而來的訊息,亦連繫著靜思精舍與外界貧病者的生命與生活。

德慈師父及李實先師姊與精舍的第一支電線桿合影。
電話裝設完成,第一通電話由證嚴上人親自打進來。電話號碼是「二六六七七九」,法師說,這號碼的諧音,有如「你落難,去去救(臺語)」,身為慈濟功德會之本會的靜思精舍,有了這支電話,即可多多去救救人、幫助人……
內容來源:《慈濟人文志業中心中文期刊部》邱淑絹師姊撰文。
  • 心靈故鄉

    靜思精舍為慈濟的精神起源,是「靜寂清澄,志玄虛漠,守之不動...

  • 發現精舍簡樸之美

    靜思精舍的環保理念,源自於對天地的敬愛、對萬物的疼惜...

  • 靜思家風

    慈濟的精神理念,自創始就立足在靜思精舍,在這個道場中,常住眾...

  • 佛心師志

    「為佛教」是內修,「為眾生」則要挑起如來家業,走入人群救度眾生...

  • 難行能行師公路

    我們要走師公走的路,小小產業道路是慈濟人回家的靜謐之路...

  • 成就幸福味道的力量

    全球慈濟人的灶房,用「心」烹煮的菜餚,是我們對精舍飯菜的定義...

  • 精舍的第一支電話

    早期需步行往返精舍,不便利的通訊,促使慈濟人發心裝設電話...

  • 佛心相印想師豆

    〈想師豆〉旋律輕柔動人心弦,安撫著海外慈濟人渴見上人心...

  • 行願半世紀

    一九六三年,女孩因緣皈依於印順導師座下,成為日後廣為世人所知的...

閱讀全文: 精舍的第一支電話

難行能行師公路

我們要走師公走的路

小小產業道路
是慈濟人回家的靜謐之路

「跑!跑!跑!向前跑!」精舍路跑是每年師公路上的一大盛事。花蓮慈濟醫院或慈濟大學等志業體每年都會舉辦健行走回精舍的紀念活動,漸漸地演變至今成為最具傳統意義的路跑,每年此時總是會在鄉村小路上成就浩浩湯湯的隊伍,於清晨之中,或跑或走的沿著師公路跑回精舍,而在太陽緩緩升起之際,回到了慈濟人的家。

「師公路」這名稱,是慈濟大學的孩子們取的。早在 1995 年,有一次上人跟他們說:「我每次出門,都走這條小路。因為這條路,周圍的風景很美,也很寧靜。」之後,慈大的孩子們每次要回來精舍,都說:「我們要走師公走的那條路。」於是「 師公路」變成孩子們的共同語言。久而久之,這條鮮為人知,僅有生硬數字編號的產業道路,便有了一個屬於他與慈濟人之間特有的暱稱。

每天開車上班駛過「師公路」,雖然行過匆匆,但偶爾會有「路跑、慈濟、精舍、回家」這些印象一閃而過,想來這就是師公路給我的印象。而土地若有靈,應該也歡喜承載了如此與眾不同的情感吧。

學校的孩子們,精神奕奕地跑在自然風光裡,是多數都市孩童少有的經驗。
從師公路跑回精舍後,身體累了,肚子也餓了,精舍師父有準備點心營養補給喔。

冉冉前進時 想到什麼

在無垠又不斷前進的時間裡,
容易讓人不知不覺迷失在分秒浩海裡

很多營隊中都會有這樣的經驗,在清晨三點天色未明,學員集合成浩蕩長的隊伍,就從靜思堂起步走向精舍,天上星星閃亮,微風清涼,寂靜的四周讓步伐與地搓出的聲響更為清晰。

上人曾問從師公路走來的學員們的心境:「不知道你們在走有沒有看到星星?而且一步一步向前走,從黑夜慢慢地天亮了,不知道各位有沒有人很用心去感覺,這種從黑暗到了黎明的境界?我相信注意它的並不很多人,所以人世間時時都是不覺不知…。」

營隊在暗夜出發,於破曉回到精舍,在師公路上體驗這黑暗到黎明一瞬間的境界。[攝影:林瀧誌]

暗夜走出光明路

看見自己的影子是因為背對太陽,
只要方向對了,就有光明的人生

步行的隊伍,走在這樣寧靜的道路上,沒有人車吵雜,很容易就不知不覺就從黑暗走到天亮。上人接著勉示,「也許我們過去的人生,也是一片黑暗的境界,只有抬頭才能看到星星,甚至黑雲密布時,連星星也看不到。但是,相信只要你們向前精進,天終會亮的。」

就猶如走在菩薩道上,也是如此,從凡夫地,就是天未亮之前,在黑暗中起步,只要道路方向正確,一步一步向前邁進,即使是走路,慢慢地走,一步一步,方向不要偏差,同樣也會走到目的地,走向光明,且內心的歡喜亦是無法言喻的。而今走在平坦的師公路上,令人不免想起那三、四十年前,身形清瘦的 上人往返走在碎石子路上的顛簸,每一次踏下去的步伐的艱苦,雖然難行,但仍往前邁進、不畏風雨的身影。

營隊在暗夜出發,於破曉回到精舍,在師公路上體驗這黑暗到黎明一瞬間的境界。[攝影:林瀧誌]

小小田園

蘊含天地運行之理

天人關係和諧相處,靜謐祥和在眼前

路上沿途田園風景,隨著四季循環不息,榮枯之美不斷交替。

上人和這小路的緣份開始於建蓋花蓮慈濟醫院之初,那是每天要來回精舍與醫院的道路,而 上人一走就這樣走了將近四十年,不是黃昏回程,就是一大清早出發到醫院,幾乎每天都在走這條路,就連現在 上人還是很喜歡走這條路,因為周圍的風景確實很美。

「冬天,看到稻子收割了,留下稻梗,還有休耕的稻田。春天一到,可以看到農夫開始犁田。牛犁田時,那一種安詳的境界,無形中就讓人自然生起感恩心來。看到農夫拿著犁在翻土,前面有牛在拖。每一次從那裡經過時,從內心就會感覺到那一分天地之間的靈氣,會想到有生命的人與牛,在那裡耕耘土地。過了幾天,土翻好了,放水之後,開始整平,再過一兩天,就看到秧苗已經插下去了;土地經過一番耕耘以後,加上排列整齊的秧苗,就開始看到土地的生機。

土地上的生機勃勃,就感覺到大地萬物不都是充滿靈氣嗎?能夠看到這種靈氣生機,真的是很感恩。不只是感恩農夫的耕耘,更要感恩那條牛拉著犁,感恩這片大地。有土地、有水,還有陽光、雨水等等,很多因緣和合的種子,所以生生不息。那時候我常走這條路,心裡總是充滿感恩。」上人所見而生的天地與人的關係是如此的和諧。

上人還提到,「一直到最近這幾年來,聽到的已變成耕耘機的聲音。感覺世間在變,生活方式也在變,那分祥和的氣氛,慢慢地淡化,天地萬物的靈氣也漸漸被人遺忘了。但是我還是喜歡走這條路,不論是人與牛耕耘,或是機器耕耘,總是比走大馬路更寧靜。」

或許緣於這樣的心情,上人雖住花蓮,卻幾十年沒有踏進過花蓮市區,由此可見,上人對這條小路的深厚感情,實在不可言喻。

靜思 安靜的力量

靜下心思,看見自己,才能傳遞人文真善美

以往簡樸的農業時代,工作與生活易於調和,但進入工業時代後,生活品質逐漸被忽視,人的心靈不知不覺地沾染塵垢,在現今的生活環境中,每人都需要沈澱,心若安靜,也就比較容易看清楚外面的世界,看清楚事情的變化,便能泰然以對。

因此,有空回來精舍可以體驗走走這條讓心靈靜思的「師公路」,除了健身,亦能感受到 上人一路走來的辛勞與心血。而在緬懷之餘,我們亦感恩 上人帶領前人的種樹,讓後人得以乘涼。

我們也期許每一顆顆菩薩種子從自己內心萌發而茁壯,開展無量無數的愛,發揮良能,再接再厲的用愛去陪伴未來的希望種子,就像農夫用心播種良善種子、耕耘福田的精神,照顧好每一顆種子。

內容來源:《靜思人文》林聖玉師姊撰文。
  • 心靈故鄉

    靜思精舍為慈濟的精神起源,是「靜寂清澄,志玄虛漠,守之不動...

  • 發現精舍簡樸之美

    靜思精舍的環保理念,源自於對天地的敬愛、對萬物的疼惜...

  • 靜思家風

    慈濟的精神理念,自創始就立足在靜思精舍,在這個道場中,常住眾...

  • 佛心師志

    「為佛教」是內修,「為眾生」則要挑起如來家業,走入人群救度眾生...

  • 難行能行師公路

    我們要走師公走的路,小小產業道路是慈濟人回家的靜謐之路...

  • 成就幸福味道的力量

    全球慈濟人的灶房,用「心」烹煮的菜餚,是我們對精舍飯菜的定義...

  • 精舍的第一支電話

    早期需步行往返精舍,不便利的通訊,促使慈濟人發心裝設電話...

  • 佛心相印想師豆

    〈想師豆〉旋律輕柔動人心弦,安撫著海外慈濟人渴見上人心...

  • 行願半世紀

    一九六三年,女孩因緣皈依於印順導師座下,成為日後廣為世人所知的...

閱讀全文: 難行能行師公路

回家

回家

靜思精舍是永遠的家

只要找對路,不要怕路遙遠,認定了家的方向,就要常回家。

天氣微雨,從台北搭乘火車前往花蓮心靈的故鄉 。熟悉的路途風景,勾起的是花蓮讀書時的回憶:每每上了火車,引頸期待,就是要見到靜思精舍。見到了,才有回家的踏實感。當要離去歸北時,總要從火車上望向一眼,除了不捨之感,似乎也在提醒著自己要再回來,別忘記家的模樣。

排了休假,回到靜思精舍當志工,儘管建築已與半年前不太相同,但相同的是法親家人們的溫暖迎接、常住師父們不停工作的熟悉身影,與自己一顆安定踏實的歡喜心。


藉事鍊心,隨處養心

小小的動作,重覆做、用心做,也就是修行養心。

先抵達淨皂廠,協助清理淨皂上多餘的邊角皂屑。在清理的過程中,一面觀察著常住師父們是如何把清理好的淨皂,再經過秤重、包裝、壓模封口等手續,環境充斥著機器聲、外面的鳥鳴聲等總總聲響,但師父們依舊以清淨、禪定的心完成手邊的工作,這才有我們在靜思書軒所看到的淨皂。在每一塊淨皂上壓著「淨斯」二字─「清淨於斯」,代表每一塊皂無染環境外,更蘊含師父們的用心與祝福。在清理皂屑時,原本浮動的心,也同時被清淨,能夠專注當下,去體會師父們如何在動靜中修行。


清理皂屑時,雖然一直重複著同樣的動作,卻是訓練自己將浮動的心念轉為清淨的過程。

「多少汗水砌成一到牆,多少苦心聚成一個家」,每次回到精舍,看著常住師父們不停工作,但依舊歡喜的與我們分享法,這兩句詞就體會更深。在挑菜區,將海帶打結並剪成好入口的長度,不停重覆,從小小的動作學著用心、細心、同理心,想著家人們用餐時,是否好入口,是否便於咀嚼,更仔細地處理著海帶,要與每一位法親家人結法髓緣。


以身教傳承

常住師父們無時無刻用言行傳承靜思家風。

之後,與師父一起將一車罐裝粗鹽推至地下室,聽師父們討論著將粗鹽罐放置何處,讓大家方便取用外,也考量節約電力,避免花費一盞燈的費用。常住師父們的一言一行,無時無刻都在傳承著「克己、克勤、克儉、克難」的精神,每跟著常住師父一起完成一個工作,心疼卻更敬佩師父們要擔起天下米籮的勇氣,也愈累積自己「承擔力」,默默對自己說:「要更承擔,要一起守護我們心靈的家」。


拔草除惡習

野草就如小習氣,要立即除,除乾淨。

相同的地點,一樣的出坡工作,三年之後變得更有耐力的去完成, 這樣的轉變應該是深入慈濟的因緣。

次日,上完早課後,與常住師父一起出坡,要清理大水溝的雜草,讓我想起大四時,最後一次在精舍的志工活動,一模一樣的工作內容,卻有和當時不同的心情。大四那年,對於除草只覺得無趣,再加上天氣炎熱,面對滿地野草,感到非常煩躁,我完完全全提不起勁去拔草。三年後,一樣的情景,我忍不住莞爾一笑,當初沒有完成的工作,今日又回來了,有機會好好地完成,必定得好好把握此因緣。一邊拔草,邊聽著師父播放上人的靜思晨語,偶爾抬頭,望向巍峨的中央山脈,突然覺得自己的心量也變的開闊,偶爾碰到難以除去的雜草,也能一次次的慢慢鬆土,耐心的除去它們,大四的我應該沒想到現在的自己,會因為深入慈濟而有這樣的轉變吧!

除草的過程中,發現有些樹木被纏繞著「小花蔓澤蘭」,這種植物會包圍樹木,使之失去與陽光的接觸,無法行光合作用後,邁向死去一途,因此被稱為「綠色癌症」,且小花蔓澤蘭生長力強,只要有任何一個枝節接觸到泥土,它就能生長下去。這種植物讓我想起靜思語中「大錯誤容易反省,小習氣不易去除」這句話,每當自己懈怠時,就如小花蔓澤蘭的枝節碰到泥土,習氣就有機可趁,業力也可能隨之而來。若是長久沉溺於自己習氣中,就無法讓清淨本性行善的光合作用了,時時刻刻記得此時除草的感悟,銘記在心,也盡力做到。



兩天短暫的「回家」,除了好好地休息充電,忘卻生活中人事的煩憂,精舍生活作息補充了善的能量與承擔的勇氣,更了解師父們「一日不做,一日不食」的靜思家風。在精舍的記憶,永遠都有一幕是常住師父們和藹的笑容,還有不停做事的身影,這些記憶會一直在我的心中,這是家的景色,也是支持自己的勇氣來源,再次搭上歸北的火車,依舊要從車窗望向心靈的故鄉,這次以踏實堅強的步伐,帶著這兩日的法喜,回到台北,繼續「做中學,學中覺」。

內容來源:靜思書軒喜來登店 彭淑惠師姐 撰文

清淨‧生命

精舍生活-清淨‧生命

在精舍,清修士們都有副職事,其中若輪到中午洗碗盤,那當天早上也要去打掃人文講堂。記得有次清掃完,在收拾、清洗工具時,遲遲等不到最後幾條要洗的抹布,後來才知道,原來是師父發現滑門的溝很髒,所以還在擦地上的溝。第二天因為有前天徹底地打掃,很快就完成,但拿著抹布來的家人就說,師父剛剛用閃閃發亮的眼神說:「發現天花板有蜘蛛網!」,所以明天應該會打掃那裏,接著笑說:「有種發現"新大陸"的感覺」這是一段到現在想起都會覺得有趣的對話。



還有一次是在擦講堂中的桌子,知客室的師父走過,看見桌上的假花,就輕輕地說:「這些花放這麼久,但只要保持乾乾淨淨,看起來就很像真的,很有生命力,所以說生命就是從我們手中所愛護起來的!」雖然輕輕的一段話,卻讓板(「板」為作者自稱)思考很久。


兩個都是在打掃的時候發生的小故事,讓板想到若我們也能夠如此仔細觀察我們的心室,發現髒污不要害怕,因為發現,才有乾淨的機會;而生命,只要用心,就算是物品,也會散發出生命力。感恩在精舍生活中,總有師父們的身形做典範,也深刻體會到修行就是在生活中,只要仔細觀察、聆聽,無不是法。


內容來源:清修士凌宛琪師姊 撰文/圖

薑黃苗

為心 為薑黃
尋找最初的清淨


炎炎夏日,中午用完餐時,
遇見了幾位學姐們,歡喜的在談天,
原來,在這難得的休假日,
下午有任務了!

在大家大力邀約下,
當然要好好把握這特別的因緣,
為這次精舍志工的假期,
畫下精彩的一筆!
抵達田邊,一人一鐮刀、一板凳,仔細聽著師父的叮嚀,原來,我們今天的任務,就是要在這雜草堆中,找出一株株被淹沒的寶貴「薑黃苗」,然後小心,不要失手將薑黃苗連同雜草一起砍下去。

因為薑黃從種植到可以採收,需要至少兩年的時間,所以一株株薑黃苗,都是如此得來不易。

做中學 學中覺


出坡的當中也發生了有趣的小插曲 ─ 一開始,因為想要在漫無邊際的雜草堆中,能夠不失手的開出一條屬於薑黃的路。(因為基本上種植方式都是一排一排的)

所以小心翼翼的坐在小椅子上,慢慢的砍,龜速的砍......。直到被師父看到,笑笑的說:「照這個一次砍兩、三枝草的速度,可能天黑了都完成不了啊...」

歡喜做採收


就此一句話,馬上卯起來,彎著腰站著除草,不到多少光影,回頭一看,已迅速見成效,頓時覺得很有成就感,此時,師父再次笑笑的說:「呵呵,人啊,果然還是需要受點刺激的!」

哈哈,沒錯,人果然是需要激勵的,潛力可以無窮哪!一個下午下來,難得出坡的現代年輕人,免不了一些身體上的痠痛。

但當夜晚看著星空,想想一天下來的收穫,心卻是很法喜、很滿足的。

真的,當彌足珍貴的事物被雜亂的思緒覆蓋時,就須更加專注的在雜亂中尋找,小心翼翼的斬草除根,還給它,原本的清淨!

法喜而歸


薑黃如此,
心,更是如此。
晚安,帶著滿滿回憶,
我想能夠一夜好眠!
內容來源:慈青學長黃語涵撰文
  • 心靈故鄉

    靜思精舍為慈濟的精神起源,是「靜寂清澄,志玄虛漠,守之不動...

  • 發現精舍簡樸之美

    靜思精舍的環保理念,源自於對天地的敬愛、對萬物的疼惜...

  • 靜思家風

    慈濟的精神理念,自創始就立足在靜思精舍,在這個道場中,常住眾...

  • 佛心師志

    「為佛教」是內修,「為眾生」則要挑起如來家業,走入人群救度眾生...

  • 難行能行師公路

    我們要走師公走的路,小小產業道路是慈濟人回家的靜謐之路...

  • 成就幸福味道的力量

    全球慈濟人的灶房,用「心」烹煮的菜餚,是我們對精舍飯菜的定義...

  • 精舍的第一支電話

    早期需步行往返精舍,不便利的通訊,促使慈濟人發心裝設電話...

  • 佛心相印想師豆

    〈想師豆〉旋律輕柔動人心弦,安撫著海外慈濟人渴見上人心...

  • 行願半世紀

    一九六三年,女孩因緣皈依於印順導師座下,成為日後廣為世人所知的...

閱讀全文: 薑黃苗

知客室

愛的接引站

知悉來意,接待來客

用心迎接每個人,細心體察每顆心。

在大學時,每次回到靜思精舍,無論是舉辦活動,或承擔福田志工,需要用餐或安單,都會先到知客室向常住師父詢問。當有所疑惑或需要協助時,也會第一時間想到「知客室」去尋求幫助。那時候,知客室對我來說是回精舍必到的地方,但對於「知客室」,仍是一知半解的,連正確的用字也不清楚,一直認為是「諮客室」,心中也一直抱有疑惑,究竟要諮詢來客什麼問題呢?

直到常住師父帶著導覽,細說著靜思精舍中一花一樹,一角一隅,用動人的點滴分享著精舍的生活與過往,這才了解「知客室」是接待來客之處,知悉客人的來意,不是要諮問客人問題,是要解決來客們的問題。第一次單獨踏進知客室,總記得常住師父們親切地招呼,還端出熱茶與點心招待,我因不好意思而遲遲未用,常住師父對我輕聲地說:「這個莓果乾很好吃,但是拆封後,若不快食用,就怕受潮了,孩子!快幫忙惜福。」,一面嚐著點心,心中暖暖的,一面感恩師父的細心覺察,還特地用「惜福」,讓我這個孩子安心地品嚐點心。

猶記將要畢業時,與慈青學長一同回到精舍,偶然到知客室,常住師父望著我,聊及一位畢業學長的現況後,突然話題回到我身上,當師父得知我就讀的系所時,師父只輕聲地說:「要快長大,回來幫上人。」,其實當時的我,對於未來是徬徨的,是疑惑的,心中一震卻也思緒雜亂,到底是何處讓師父覺察到我的心境?只回以師父淡淡的一笑,卻不敢有任何的回應的話語。常住師父慈悲的回以一笑,但師父的這一句祝福,卻深藏在我的心中,至今不曾忘卻。


黑暗轉光明,化礙為感恩

一句溫暖人心的話語,化開心中的阻礙,轉為前進的動力。

在工作約兩年後,因勤務而有因緣回到精舍,那時因為工作人事的煩憂,心境不寧,連身旁的法親都說我的笑容都帶著一絲的愁霧,回到靜思精舍那股熟悉又溫暖的感覺,才讓我稍稍的放鬆放下了些。特地去找熟悉的常住師父,原只想和師父報告會在精舍待幾日,卻沒料到,一聲師父才叫出口,眼淚如雨點般不停落下,像個嬰孩不停哭泣,師父只是把我拉到一旁坐下,待我情緒稍平復,師父即言:「就知道你不是為了勤務回來,是要來找我。」

雖為知「客」室,但師父待客如家人的氛圍,令人備覺親切又和樂融融!

那時的我,真的就像是一個迷路許久的孩子,終於找到親人般的安心,大略地傾訴近況,師父靜靜地聽,回應我寥寥幾句,便應中我未說出口的心聲,「要感恩這些給你考驗的人,當你走過去,再回頭看,有這些考驗你才有所成長,薰法香要薰進心裡,法才有入心」,師父簡單的數句,讓我擦去淚水,也拭去笑容裡的烏雲。

由於淚雨剛剛洩洪完畢,整個臉蛋紅通通,為免尷尬,我仍用紙張略遮著臉,走在文化走廊,卻遇到德安師父,師父一邊忙著手邊事情,一邊凝望我一會,便對我說:「黑暗轉光明了!(臺語)」,聽到這句話,我笑開了,從內到外真心地溫暖著。「當心裡過不去的時候,別忘了回到靜思精舍,回到家裡來,給我們呼呼、惜惜耶!」,感恩常住師父們的關懷,也欽佩師父們的「知客」,知悉來客的用意,師父們總是見微知著地招待著每一位到靜思精舍的來客,陪伴著每一位終於回家的遊子們,期許自己下一次返家是和師父分享自己成長的喜悅,也勉勵著自己能學習師父們那一顆柔軟、體貼的同理心。


內容來源:彭淑惠師姐 撰文

靜思精舍 心靈故鄉

發心立願 堅定不移


靜思法脈,內修清淨心;
慈濟宗門,外行菩薩道。

靜思精舍為慈濟的精神起源,是
「靜寂清澄,志玄虛漠,守之不動,億百千劫」,
恆守初發心的清淨;
慈濟宗門則要入世,
以智慧應眾生的需要,
以無量法門將精神往外推行,所以是
「無量法門,悉現在前,得大智慧,通達諸法」。


「靜寂清澄,志玄虛漠,守之不動,億百千劫」,要從內心自求,心境時常保持如此靜寂清澄,不因外境的紛紛擾擾起無明,來染污心地。心靈常常保持清淨,而且要立志,發大心,立大願;既然發心,意志就要堅定。

佛陀所關懷的不只是一個國家,而是全球的人性問題;從印度當時的不平等社會,一直延伸到人性的淨化,悉達多太子的偉大就在於此。他生長在富裕的皇宮,過著個人享受的生活,卻能體會賤民生活的苦難,以及婆羅門教的宗教家高高在上的傲氣,這種種不平等讓他想到如何令所有眾生心靈解脫,也想到自己必須身體力行去改變不平等的現象;而要達到這個目標,必須自己的心先解脫,才有改變的可能,所以他就出家了,去體會眾生的心靈,去尋找宇宙人生的真理。

時代的脈動,也利用這個空間──我生在臺灣,將臺灣這個環境以及現在的時代二者連成一體;我既然生於斯長於斯,這整個空間應該就是我的道場,我應該好好把握。所以,時間、空間對我來說很重要。

把握時空 行菩薩道


經常有人問我:可曾出國?我都很自然地回答:「我哪兒都沒去過。」中美斷交時,有位身在美國的法師很替我緊張,他來信表示慈濟是一個民間團體,恐怕我會因此受累,必須比別人先走才好。當時我就想:「這個空間就是我的道場,這個時間就是我的生命,應該正是發揮良能的時候。」

儘管說來話長,不過,思想都沒離開「時、空」,緊緊把握「時、空」。至於精神的中心,就是以《法華經》為軸的「中道」。《法華經》既不像《般若經》都在談空,也不像《阿含經》都在說有;但是不論般若或阿含,還是必須行菩薩道。整部《法華經》不論是談過去諸佛,或者談未來諸佛的世界,都不離菩薩道。因此,不論任何空間、時間,我們都是依著法華精神走出這條慈濟菩薩道。

即使大家散布全球各地,都是承繼同一法脈,如同一棵大樹的所有枝葉,都來自於同一根本;不論每一棵菩提樹生長於何處,都是同根所生,源於靜思法脈。大家都是師父的弟子,人人都是以佛心為己心,以師志為己志,彼此珍惜、相互合心,就能耕耘世間的福田。

本篇內容節錄自:《證嚴上人思想體系探究叢書【第一輯】》之《上人口述思想歷程》
  • 心靈故鄉

    靜思精舍為慈濟的精神起源,是「靜寂清澄,志玄虛漠,守之不動...

  • 發現精舍簡樸之美

    靜思精舍的環保理念,源自於對天地的敬愛、對萬物的疼惜...

  • 靜思家風

    慈濟的精神理念,自創始就立足在靜思精舍,在這個道場中,常住眾...

  • 佛心師志

    「為佛教」是內修,「為眾生」則要挑起如來家業,走入人群救度眾生...

  • 難行能行師公路

    我們要走師公走的路,小小產業道路是慈濟人回家的靜謐之路...

  • 成就幸福味道的力量

    全球慈濟人的灶房,用「心」烹煮的菜餚,是我們對精舍飯菜的定義...

  • 精舍的第一支電話

    早期需步行往返精舍,不便利的通訊,促使慈濟人發心裝設電話...

  • 佛心相印想師豆

    〈想師豆〉旋律輕柔動人心弦,安撫著海外慈濟人渴見上人心...

  • 行願半世紀

    一九六三年,女孩因緣皈依於印順導師座下,成為日後廣為世人所知的...

閱讀全文: 靜思精舍 心靈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