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淨斯穀粉


一念自力耕生的修行堅持,一分自利利人的單純心意,
伴隨聲聲佛號與祝福在包包穀粉中流唱 ……

敬師愛眾 虔誠分享


每天清晨用完早齋後,隨著穀粉間機器的啟動,陣陣豆穀膨發的香味,在靜思精舍飄揚開來,成為修行生活中的一種日常氣息。

精舍最早期製作的穀粉是「豆元粉」。其製作因緣是當年有一位來自高雄的營養學家,因見到證嚴上人體弱的身軀,建議常住師父們將多種豆類爆開,磨粉沖泡給上人補充營養。想不到做出來的穀粉香味四溢,而且確實營養豐富。

大家心想,這麼好的食品何不多做一些讓大眾共享,同時也可作為精舍自力更生的工作項目之一。於是於 1984 年試做,經審慎研發及改良,終於在 1985 年開始生產、流通。

手工製作 處處用心


從早期的豆元粉,一路走來,精舍師父對穀粉製作的用心始終不變。不斷研發、創新、精益求精。從原料的品質控管、挑揀、清洗,及生產環境、機器的清潔保養,一點都不敢馬虎,用心做好每一個細節。

在過去二十多年中,設在精舍一隅的炒豆間,時時會傳出豆子在鍋爐中翻滾跳動的美妙聲響。當執者得用心聆聽爐中聲音的變化,來決定何時該添加柴火,及各階段所需添加的柴火粗細,因為這是影響豆子的香氣及甜味的重要關鍵。

何謂「把握當下」「剎那即永恆」?在這裡可以深切體悟到。

幸福歲月 克難起家


嚴選天然穀物食材,用照顧家人的心情,
製作出每一包,充滿營養與祝福的淨斯穀粉。
花蓮靜思精舍早年做豆元粉所用爆米花的機器。
在經濟困窘的年代,精舍第一代的爆粉機器是向歇業的爆米花攤販買來的。因機器老舊,封口不密造成內壓不足,因此重新溶錫封口。但在高溫運轉下,只要有一些濕氣或水珠就會使錫氣爆濺出來,噴在皮膚上,又灼又痛。結痂後疤痕清晰可見,成為師父們克難修行生活的真實印記。

第一位自願承擔爆粉工作的德安師父,曾經歷因舊爆米花機器故障,在分秒間決擇以保護常住為首要考量,而以自己的身體承受機器暴衝所造成的嚴重撞擊。回首往事,師父口氣平淡地表示所作只是本份事:「很感恩大家的護持,當時每天趕工,把工廠當道場。心宅即殿堂,口說好話如誦經,日夜付出就是行經。」

菩薩助緣 永恆承擔


嚴選天然穀物食材,用照顧家人的心情,
製作出每一包,充滿營養與祝福的淨斯穀粉。
持續至1992年,豆元粉及薏仁粉製作一直是精舍自力更生的主要收入來源。因慈濟志業日益增上,委會員人數驟增,往來頻繁,相對的,精舍的開銷也愈大。
再者,因精舍窄小悶熱的居住條件,常讓志工在醫院辛勞付出一天之後,不得安穩入眠。上人看在眼裡、疼在心裡,於是規劃增建男女眾寮房,而這龐大的經費支出,就更需要精舍常住眾共同努力來負擔。

經二年走訪精舍,劉清三與施鴻祺兩位居士深刻了解常住眾夜以繼日、勤作不息的艱辛。建議若能以機械代替人工,不但可擴大產量,還可節省人力,分擔上人的憂勞。

於是在施居士的贊助與鼓勵下,擁有二十餘年設計製造食品自動化設備經驗的劉居士,開始規畫整套穀粉自動化製造機器。為了這套設備,二位菩薩勤於往來花蓮,他們抱著付出無所求的精神,出錢又出力,誠摯的護法情誼讓常住大眾銘感肺腑。

善盡本分 不負師恩


2002年,穀粉間搬到新的空間,機器升級與製程調整,使自動化程度達到七成。

每天用過早齋後,德偌師父就來到穀粉間開機器,機器運作順暢了,一天的生產作業隨即展開。

維修、保養、調整、設計,德偌師父對於機器的擅長,並非出自專業的訓練,而是承著一份使命,自行摸索出來的。他總是將上人的教導放在心上:「有心就不難」。

「我把機器當作是菩薩」,德偌師父總是以愛惜守護的心情與機器相處。每當機器出問題時,他會先靜下心來,「聽」機器的聲音,為它把脈,找出問題所在。

對於責任和使命,德偌師父無時或忘。「在靜思精舍的每個修行者都是一部大藏經,人人守住本分,藉事練心。出家就是要來修行的,我發願以和供養上人,這是我上報師恩的小小心意。」

佛號入心 虔誠祝福


包裝機上的數字,隨著一包包的穀粉充填完成持續往上攀升。每天約四至六千包不同口味的穀粉,在精舍師父與同仁的手中包裝入箱。已多年負責包裝作業的德柔師父,每天在小小的包裝空間中,重複著相同的動作:消毒機器、準備包材、裝粉入袋、封合入箱。問他如何能長年將心安住於此?他以歡喜的笑容,雲淡風輕地回答:「我把這個工作當成是閉關修行,每裝一包穀粉就在心裡念一聲佛號,同時虔誠祝福每一位食用者健康平安。」
內容來源:《靜思人文》林聖玉師姊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