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法脈
精舍早期生態以躬耕為主,收成實不敷生活所需,克難草創從事各種手工製品…再辛苦都不會取用「慈濟」善款分毫,秉持不受供養「一日不做、一日不食」(註ㄧ),自力更生的精神,一路堅持至今,此即「靜思法脈」的精神,一份清淨無染的愛。爾後創立靜思人文以傳承靜思法脈、期望淨化人心,所得亦支持靜思精舍日常所需。
註一:「一日不做、一日不食」是源自百丈禪師的修行理念,也是靜思精舍的清規,只要一天不工作,就一天不進食。
「一切法」不離因緣
其身非有亦非無,非因非緣非自他,
非方非圓非短長,非出非沒非生滅。
今天的慈濟,始於「為佛教,為眾生」的啟蒙深因。若問我這生受誰的影響最深,那就是我的師父。——證嚴上人
在慧日講堂初見的那一年,導師五十八歲、上人二十六歲。
導師對於上人的第一眼印象是瘦瘦小小的、不太活潑;在聽聞慧音法師的描述後,理解了上人的背景:「他出家的意志很堅強,就是不懂得出家的規矩,一個人從東部跑上來了。他不是為我而來講堂,是來買太虛大師的書,這很難得,我就對他有好感啊!所以幫了他這個忙。」
皈依時,導師輕輕的六個字,上人銘記在心。「師父要我『為佛教、為眾生』,是要提升佛教的品質。乍聽之下,我心頭一震!以當時台灣的佛教環境而言,這兩句話,是多麼沉重的使命與責任!」
當年的台灣,民間佛道不分,信徒習於拜懺、求功德,知識分子則視佛教為迷信。上人認為:「佛法應該切合社會實際需要;若脫離人間,變成玄虛的佛學,如何有益於人?」因此不斷思索要如何發揚佛教精神、讓佛法遍入人間。
「靜思法脈」不離世間
歷劫挫身不倦惰,晝夜攝心常在禪,
遍學一切眾道法,智慧深入眾生根。
因緣出現在民國五十五年。當時上人出家已三年,帶著五位弟子在花蓮普明寺後方的小屋刻苦修行;在嘉義妙雲蘭若閉關的導師,決定出關應聘到文化學院授課前,要上人前去妙雲蘭若常住,並給了兩千元的搬家費用。
上人憶述當時:「我和弟子們住的地方簡陋,生活來源也沒著落。師父非常慈悲,想到妙雲蘭若後方有一塊田地,我們到那裏去可以自力更生。」
不過,花蓮一群常聽上人講經的老人家卻捨不得他離開,找代書幫忙寫了封陳情書給導師,希望能「緩徵」上人三年。
就在那時,三位天主教修女來訪,與上人相談甚歡,彼此說人生、談宗教,也辯論了起來。修女們同意佛法的道理很好,但在東方社會中,佛教徒人數比基督教徒、天主教徒多,卻沒有組織起來為人群付出——至少,花蓮的佛教對社會缺乏具體貢獻。
「和修女說完話後,我受到很大的衝擊!那天中飯實在吃不下去,一直在想:我要如何做,才能把佛教無形的精神變成有形呢?」
於是,上人對弟子們說:「現在我想要做一件事,只要這件事做成功了,我就不離開花蓮……」
上人決心成立慈濟、濟助貧病。就從先前那三十位聯名簽署留住上人的信徒而開展了……
導師總以「因緣不可思議」詮釋這段往事;對於上人而言,他把握因緣、分秒服膺導師的期許,「為佛教,為眾生」是上人一生力行的目標,也綿延成今日的慈濟隊伍浩蕩長。
法脈,仍在傳承綿延中……
「慈濟宗」的精髓在靜思
靜寂清澄,志玄虛漠,守之不動,億百千劫;
無量法門,悉現在前,得大智慧,通達諸法。
「人說『知音難求』,我是如此有幸,舉目所見都是我的知音,與我心印心……」海外培訓慈誠委員精神研習會中,上人感恩慈濟人與己同心、同道、同志願,亦深勉眾人傳承「靜思法脈」,弘揚「慈濟宗門」。
「四十一年來,慈濟人做中學、學中覺,都不離《無量義經》法髓。《無量義經》經文『靜寂清澄,志玄虛漠,守之不動,億百千劫。無量法門,悉現在前,得大智慧,通達諸法』,就是『靜思法脈』。」
「慈濟宗門」即為「四門四法四合一」。「四門」——合心總持門,和氣和合門,互愛觀懷門,協力力行門;「四法」——立體琉璃同心圓,菩提林立同根生,隊組合心耕福田,慧根深植菩薩道。
「慈濟宗」的道場在人間
扇解脫風,除世熱惱,致法清涼,用灑無明;
洪注大乘,潤漬眾生,布善種子,遍功德田。
「曾經有人問我,慈濟既不是禪宗,也不是淨土宗,屬於佛教何種宗派?現在我告訴大家,我們是『慈濟宗』,以人與人之間為道場,修行無量法門。」
上人表示,四十一年來,慈濟「為佛教,為眾生」初衷未曾改變,遍布全球的慈濟人聞聲救苦、為眾生付出,大愛成果日益豐碩;當加緊建立佛教形象。
「要精進不息、為善競爭,否則連人的腳步都追不上,如何追隨菩薩芳蹤?追不到菩薩的腳步,怎麼能接近佛陀?」上人叮嚀眾人放下我執、我見,才能不受煩惱驅使,顯露清淨本性,發揮真如智慧。
「宗教」即「人生的宗旨,生活的教育」。上人表示,學佛,就是以佛陀的德行為人生宗旨。「從生的那一刻開始,直到死的那一刻,這生死之間能夠將生命宗旨對準、沒有毫釐偏差,人生就能解脫。」
每個人都是一部經典,「深入人人的心靈世界,即是深入人間大藏經,則『無量法門,悉現在前』。而走入苦難人世界的同時,也要深入自我的心靈世界;如此不但對人有善的影響,也能改革自我心靈。」
上人殷殷勉眾以人與人之間為修行道場:「不經一事,不長一智,在慈濟宗門中見證無量法門。」
「慈濟宗」的弘揚在你我
救處護處大依止處,處處為眾生大導師,
能為生盲作眼目,為癲狂慌亂作正念。
無量義經云「從一生無量」,上人言,要成長自己的道心,也要成長別人的道心;由一傳十,十再傳百,百而千萬,道心不斷成長,人間就能漸趨美善。
「現今社會最缺乏的就是愛,迫切需要補充愛的力量、愛的氣氛。期待大家此行接收了法髓的滋潤、成長了愛,要好好照顧這顆愛的種子,善用時間與空間播撒、耕種,產生無量無數大愛種子。」
上人叮嚀,受證不是結束,而是行菩薩道的開始。「善種子才剛播種到心地,要用心當自己心田的農夫,照顧好菩提苗!
在佛陀灑淨圖下,上人帶領眾人點亮心燈,虔誠祈禱。「不只是在心燈點起的這一刻心念虔誠,更要永恆地點亮心燈,時時刻刻守護身、口、意——身做好事、口說好話、心存好意。時時累積善念,在人與人之間善解、包容,才能日日平安、自在,福慧雙修。期待社會因為有你而吉祥,天下平安無災難!」
「皈依」的意義
歷劫挫身不倦惰,晝夜攝心常在禪,
遍學一切眾道法,智慧深入眾生根。
三百多位新發意菩薩請求皈依,上人遂開示「皈依」意義。
「『皈』意即『反黑歸白』,揚棄過去的錯誤觀念,不再犯錯;面向光明,走上菩薩道,做利益眾生的善事。『依』意味著『依靠』,就如剛學翻身、爬行的新生兒,需要父母的助力;我們的慧命同樣需要依靠、指引,所以要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上人敦勉眾人深入佛的妙法,體解物質有「成、住、壞、空」、人身有「生、老、病、死」,以及人心有「生、住、異、滅」之相,顧好自心,在人與人之間用心,實實在在踏行菩薩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