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智慧信仰 心安人安

智慧信仰 心安人安

智信正信莫迷信

鬼模神影在人心,心若安定萬事吉

臺灣民俗謂農曆七月「鬼門開」,有種種禁忌;或以「普度」為名鋪張拜拜、燒紙錢等,以求心安。上人提及古代民智未開,以訛傳訛,民眾信以為真,沿習以往而成俗。而今民智已開,上人籲眾要智信,莫迷信。「人生到最後,燒再多紙錢也無法帶走,唯有無形的功德法財,能生生世世隨身。」

「『富人一餐飯,貧人半年糧。』看到普天下多災難,若能將拜拜、燒紙錢的費用轉為救人善款,既不殺生,也不污染空氣,卻能讓苦難人得溫飽,真正是造福子孫的大功德,也是人間之福。」

據估計,臺灣每年燒紙錢耗費上百億元。上人慨言,其實鬼神在人心裏,「若心神不定,將引魔入心;只要心安自在,無時不吉祥。」

心安自在,時時吉祥。

七月吉祥月祈福會現場,會眾雙手合十虔誠唱誦。

七月原是吉祥月

結夏安居三個月,精進悟道佛歡喜

上人曾指出,佛陀時代,農曆四月到七月正值印度雨季,蚊蚋孳生、毒蟲猛獸出沒頻繁,僧眾赤足行走叢林蔓草間,難免傷及蟲蟻或受蛇、蟲叮咬;因此佛陀制定每年這三個月「結夏安居」,僧眾無須出外托缽,而是專心聽佛說法、精進勤修,由在家居士供養。

「這段期間,僧眾不只聽法,還要靜思——深入研究佛法,印證物理的『成住壞空』、生理的『生老病死』,體會心理的『生住異滅』。真正了解『生住異滅』,即能『觀心無常』,從而『觀法無我』,體會世間『法無定法、相無定相』。」

僧眾利用「結夏安居」三個月時間,用心受法、靜心思考,因此到七月十五日「解夏」時,許多人了悟道理而成就道業,佛陀深感歡喜,故農曆七月乃成就賢聖的「吉祥月」,七月十五日被稱為「佛歡喜日」。目犍連尊者亦於此日供養僧眾,以此功德,救拔處於餓鬼道的母親與累世的父母。

自然界本就有一套循環法則,人生亦有自然法則,若能循規蹈矩,按照道理行事,就能安然生活;人與自然界也要調和共存,才能健康平安。

回歸「普度」真實義

普度應現慈悲心,切莫顛倒陷倒懸

農曆七月,在佛教而言是修行者證果、苦難者出離的「吉祥月」;上人勉眾「普度」要用「法」度——指引人人一條正確道路。「並非僅以口頭唸誦經典就能解脫;要以善法自度、度人——度此生的苦難,並積來生的福德。以智慧解開迷茫顛倒的心,往正確方向走,才能真正離苦得樂。」

上人指出「普度」的真義是,在眾生最坎坷、最苦難的時候,及時幫助他。中元節舉行的「盂蘭盆」會,原意為「救倒懸」,也就是救拔地獄眾生脫離無量苦痛。上人感嘆現今人們為了「普度」,買賣、殺害牲畜來祭拜鬼神。「雞鴨雙足受綑綁,被人們倒提著回家作祭拜用的牲禮,多麼痛苦啊!既要『救倒懸』,卻陷牲畜於倒懸之苦,實是顛倒!」

上人籲請眾人共同「推正法、存正念、行正道」,導正顛倒人生。「福不是拜求而來,唯有『敬天、愛地』,疼惜天地眾生,才能真正『聚福緣』!」我們更要將慈悲的關懷傳送出去,不燒紙錢造成污染,以素食節約地球資源,可與大地和眾生結生生不息的善緣。如此則人人歡喜,處處吉祥。

每年農曆七月,靜思精舍舉辦解夏祈福會,將慈悲的關懷傳送出去。


誠敬心香達天聽

一念虔誠心自在,福祝蒼生真普度



破除七月迷思,並非否定一切祭祀禮儀。上人表示,表達虔誠,最重要是一念心。「不一定要焚香,但自心要有心香、德香;不一定要供花果,若能時時歡喜、心花開放,心靈自然散發虔誠花果香。」

「要有正確的信仰與行為,切莫迷信、執著,以為靠祭祀鬼神就能求福、求庇佑。不耕心地,哪得福緣?要時時向內耕耘心地、向外廣結善緣。」「不只要『自愛』——守規守矩,明辨什麼事該做、什麼事不該做;且要以真誠的心面對人、事、物——敬天愛地、尊重一切生命。自愛且愛人,就能時時輕安自在。」

農曆七月是修養自心,以善念善行報答親恩的月份。即使是道教的中元節,其目的也是要齋戒懺罪,奉道從善。因此上人總是不厭其煩地宣導,呼籲社會大眾轉迷信為智信,放下怖畏恐懼,改變鋪張浪費且污染環境的祭拜形式,將孝親與救拔苦難的慈悲心念,化為具體的善行。鑑於全球節能減碳的需求迫在眉睫,克己少欲的新生活已成趨勢,盼人人能以鮮花素果供佛,以虔誠發願齋戒行善的心香上達諸天聽。

臺灣的農曆七月,往往高溫溼熱又有颱風,生命所面對的節氣轉換及天災風險,自然比其他月份高,人們自當戒慎。但是無須恐懼,若能虔誠盡本分,對親人多付出關懷、對受苦的人予以協助、對天下蒼生多給予祝福,將能真正回歸普度「心」意。

內容來源:摘自《慈濟月刊526期》、《慈濟月刊501期》、《慈濟月刊5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