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自修歡喜,傳法利人

自修歡喜,傳法利人

恭錄自《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O一六年夏之卷》

六月中旬上人行腳到宜蘭,
與師兄師姊們溫馨座談時,
勉勵大家日日聞法、歡喜力行菩薩道,
並且與眾合和互協,廣招人間菩薩。
「要讓一般人知道慈濟在做什麼,
就要讓他們有機會和我們一起做事;
唯有親自投入才能了解,
也才會有深刻的體會。」

走入人群,印證佛理


聽到志工於分享中提到「老年長照」,上人表示現今社會,家庭結構不像過去是多代同堂,年長者由後輩在家照顧與陪伴;現在子孫長大後多半外出發展,或是各自成家,親情愈來愈疏離。社區裡獨居長者多,需要鼓勵更多「覺有情人」,去關懷、陪伴、帶動這些老人家。

「『覺有情人』就是菩薩;聞法之後『體解大道』,就要『發無上心』,不僅自己得法歡喜,還要傳法利人。閉門自修,不與人接觸、隔絕一切境界,當然可以讓心境不起煩惱;但若再遇境界,就又起煩惱、造業力,依然墮落惡趣。」

上人說,要真正體會佛法,不只是聽法、理解字詞意義就好,要走入人群,以旁觀者的角度,去了解、分析眾生煩惱的根源,用佛法為人開導、解決困難;對於自己來說,也能從人間事相印證佛法道理,而有深刻的體悟,進一步根除煩惱。如此一而再、再而三,不斷地回憶、記憶佛法,佛法就會銘刻在意識之中。

心安踏實,美夢成真


「經者,道也;道者,路也。師父講經,是替大家指出一個方向,教委員慈誠會合起來,在原本荒蕪的雜草叢林,開出一條道路。這條道路,要招呼社區裡的每一個人來鋪,不論是關懷老人家,或是疼惜大地做環保,都能夠鋪到社區裡的每一個家庭,帶動起人人的道心,伸出雙手、彎下腰來,將這條道路鋪得平、鋪得直,從凡夫地走上菩薩的道路。」

「要如何在惡濁的人間弘揚大乘法?如何安樂行於菩薩道?佛陀為我們指出四修、四法、三軌:長時修、無間修、無餘修、尊重修;身、口、意、誓願安樂行;大慈悲為室、柔和忍辱衣、諸法空為座。」上人說,依三軌、用四修、行四法,則念念連接,時時都在修行,連睡覺作夢也在法中,作的夢是親見佛陀、聞佛說法、得佛授記,而且修行證果,還能為人說法,直至覺悟成佛!
恭錄自《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O一七年夏之卷》

閱讀全文: 自修歡喜,傳法利人

召喚愛心弭天災

召喚愛心弭天災

恭錄自《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O一六年秋之卷》


九月下旬,梅姬颱風直撲臺灣,花蓮首當其衝,二十七日清晨就感受到它的威力;中午颱風登陸之前,狂風暴雨橫掃,靜思精舍內的樹木承受不了,或是枝幹彎折、或是連根拔起,放眼望去一片狼藉。上人在早會不捨談及一棵自己親手栽種的老梅樹攔腰折斷,「將近五十年了,雖然近年來它老病纏身,都不開花,可是我很珍惜,也很期待能將它照顧好,卻在這陣風雨中結束了生命。」

「不過,很慶幸也很感恩,花蓮雖然風雨很大,樹木也倒了不少,但是從慈濟人回報的訊息得知,人員大致平安;只要人平安,屋損還可以復原。」

提高警覺、戒慎虔誠,勿心存僥倖



從颱風登陸之前,電視新聞就不斷播出臺灣各地受狂風吹襲的驚險畫面,逾十級的強陣風讓人站不住,機車騎士被風吹倒,還有大卡車、遊覽車被強風吹翻,車上人員受傷。花蓮連續數小時都在大風大雨中;直到下午,颱風結構受地形破壞,強度稍微減弱,颱風中心在晚間從雲林出海。上人感恩臺灣各地大致平安,也擔心福建又要遭遇強風暴雨;得知太平洋海面上又有熱帶低氣壓形成第十八號颱風「芙蓉」,更是憂心不已。

「颱風不斷形成,總是很令人擔心;不要以為經歷多次颱風,總能安然無事,就抱著僥倖的心態,依然故我,恣意妄為,那是不對的。能平安,我們一定要感恩;一旦有颱風形成,就要提高警覺、戒慎虔誠。」

上人有感而發談到,今年的颱風接連形成,是眾生的業力感應了天候!天候不調,是對人們的警示,要趕快再呼喚起人人的愛心:「我們已經有多久沒有呼喚大家付出點滴愛心、匯聚大愛?因為無明風一起,已經有多久的時間,菩薩招生的力量減弱、腳步放慢了?人人的愛心能量都降低了……」

重建信心、喚回愛心,凝聚善與福



「善惡拔河,人人起一念善心,就有一分善的力量;假如連點滴的善心都喚不醒,只是凝聚著不調和的力量,等到災禍現前,才呼籲大家虔誠祈禱,那就太遲了!孔夫子也說,『獲罪於天無所禱』,人若是不順天理、不起善心,就無從向天禱告、祈願平安。」

上人強調,呼籲大家點點滴滴積聚愛心力量,重點不在募得多少款項,而是為了淨化人心,要把道理普及到每一個人的心靈,引導人人回歸正道;人心脫離軌道,就是導致社會不安的亂源。「淨化人心,真的要再啟動!這二年來,臺灣經歷幾次災難,很少看到愛心人士自動付出,大小愛心都慢慢消失了,我一直都很擔心啊!」

「但只是擔心沒有用,還是要建立起每一個人的信心,把會員的愛心、信心召喚回來,召回臺灣愛的魂魄,大家的精神力量要再度提升起來!」
恭錄自《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O一六年秋之卷》

閱讀全文: 召喚愛心弭天災

一粒米中藏日月 半升鍋裡煮山河

一粒米中藏日月 半升鍋裡煮山河

恭錄自《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O一六年夏之卷》

一九六六年三月﹙農曆二月﹚,
感於花東地區貧窮落後,醫療匱乏,
上人萌念籌備功德會,
矢志濟貧教富、弘法利生。

自力更生為志節 捐款匯入功德海


同年五月十四日﹙農曆三月二十四日﹚,上人在佳民村普明寺成立「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

以上人、德慈師父、當時尚未出家的德融及德恩師父以及二位老菩薩(平慧永、莊是),六人每人每天多縫製一雙嬰兒鞋之收入,與「 竹筒歲月」三十位婦女信眾每天省下五毛買菜錢之捐款,開始從事慈善濟貧教富工作。

當時常住生活很困難,但秉持自力耕生的志節,並不接受供養;在辛苦中還要去幫助別人,會員所交會費悉數用於救濟上,所有捐款皆匯入功德海。

藍天白雲志工服 緣起法會煮粥時


上人與弟子們借住於普明寺時,生活相當刻苦,農曆每個月二十四日的發放日,照顧戶前來領米,也有許多會眾來幫忙,並參加藥師法會。

慈濟有一張寶貴的歷史照片,相片中是普明寺後方的小木屋外,露天的一口大灶上架了一口鐵鍋,幾個人在此生火煮食。
此情景勾起上人回憶,對師兄師姊們述說:「這時,我們在普明寺進行藥師法會,幾個人在屋後煮鹹粥。

雖然我和常住師父們做手工,維持生活都很困難,但為了讓參加發放的人用過午餐再回去,即使經常要向普明寺借米、借油,還是堅持煮鹹粥供應;發現人來得比預期多,卻已經沒有米了,只得再多加幾瓢水,清清的粥湯,能映出周邊的景色。」

上人表示慈濟人的「藍天白雲」志工制服,即是來自當時煮粥的印象──鹹粥還沒有煮沸以前,鍋蓋掀開,可以看見藍天、白雲,以及樹木、後山……曾說「一粒米中藏日月,半升鍋裡煮山河」,這便是「半升鍋裡煮山河」的情景。

慈濟海內外賑災 粒米日月愛無盡


慈濟於一九九一年從事大陸賑災時,上人計畫發予災民們稻米與穀種。有人疑惑,給米吃就很好了,為何還要發穀種呢?上人於是以「一粒米中藏日月,半升鍋裡煮山河」回答,米糧是解決一時的飢餓,吃完了就沒了;但種子可以下種,收割後的米粒,有些可以作為食用,有些則能再拿來播種。

「種子年年歲歲的收成,表達臺灣同胞的愛就如種子收割後可以代代不斷地種植、不斷地食用;這分愛是日日月月、歲歲年年,永無止息。」

上人說「一粒米中藏日月」,小小的一粒米,對大陸苦難災胞而言,大過於須彌山,是未來溫飽的希望。在他們正飢餓時,慈濟人親手將這米粒放在他們的手心上,這分愛開拓了臺灣和大陸同胞愛的歷史,也就是說這粒米中已包藏了日和月。「半升鍋裡煮山河」,將米放入鍋鼎裡烹煮,加水進去後,水面可映現出藍天白雲山影,但願臺灣的愛和大陸美好的河山連接在一起,兩岸之間水乳交融,永遠連結彼此的愛心。

五十年來,慈濟人在海內外濟貧、賑災,經常發放大米與稻種給貧農,讓他們不必貸款買稻種耕種,收成之後還清債務,還能再留稻種作為下一期耕種之用。日日月月、歲歲年年,受助的農戶都有米可食,還能繼續耕種,不愁生活無以為繼。慈濟的賑災歲月,都藏在一粒粒稻米中,故云「一粒米中藏日月」。

佛陀捨身化大魚 與眾深結法髓緣


靜思精舍在一九六九年落成以後,每個月的發放便改在精舍進行。

有一次,照顧戶扛米回家,漏出一些米粒在地上,靜蓉師姊覺得很可惜,便仔細地撿起來,想要放到廚房的米缸裡,上人則說:「這是功德會買給貧苦人的米,不能放在精舍的米甕,要放到給貧戶的米袋裡。」師姊說:「可是我看您們剛才煮粥時,用的是米甕裡的米啊!」上人說:「是啊!這是常住要供應給大家的。」師姊常常到寺院裡禮佛、聞法,認為在家居士不能佔出家眾的便宜,所以聽到上人說,常住要供應大家用餐,不免擔心自己是否犯了戒律。

發放之後,上人向大家說起佛陀的 本生故事:佛陀在久遠之前曾為一國之主,當時國內久旱無雨,五穀不生。國王不忍國民飢餓受苦,便到河邊向天祝禱,願意化身為一條大魚,讓國民取食魚肉,度過乾旱饑荒;隨後跳入河中,真的變成一條大魚,並請河邊的五位木匠回到城裡通知大家來割取魚肉。

化身大魚的國王,是佛陀的前生,五位木匠就是後來最早跟隨佛陀出家修行的阿若憍陳如尊者等五比丘。所以,精舍常住供應大家用餐,也是抱持著與大魚相同的心情,希望與大家結繫聞法得度的因緣。

「佛陀生生世世都為眾生付出,甚至要剜割其肉供應眾生也在所不惜;當時五位在河邊的木匠,受大魚所託回城通知大家來割魚肉,因為成就了國王的心願,這五人就成為佛世時的第一批佛弟子。」

法髓師徒心相印 救世救心志願堅


「靜思精舍的修行者,也同樣發願,不只自力更生,還要供應、利益他人。只不過修行者不方便走入人群中,需要在家居士幫助修行者去做救世的工作,所以你我師徒,結的是深入骨髓的『法髓緣』。我們要做法髓相傳的『法髓師徒』,不要如同過眼雲煙的『雲水師徒』。」

精舍常住「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辛勤生活,迄今未改;不僅不動用慈濟基金,還要作慈濟後盾,承擔起全球慈濟人返回精舍的生活食宿,這就是靜思家風;從而帶動出慈濟人「付出無所求,大愛無染著」的精神,無論在何處做志工,皆自行負擔交通、食宿,做得歡喜自在又感恩,這也是慈濟家風。
恭錄自《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O一六年夏之卷》

閱讀全文: 一粒米中藏日月 半升鍋裡煮山河

守護天地人心

守護天地人心

恭錄自《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O一五年冬之卷》

常見有人發心時歡喜投入,但做得累了,覺得辛苦,就停滯腳步。上人說,「累」是在精神面,只要心裡想著「累」,身體細胞就會跟著起效應,覺得疲累無力;若是真精進,恆持發心立願,願意為天下人、為大地而付出,身體做得再勞累,心裡也是甘願歡喜。
圖左:高雄美濃區規模6.4地震,維冠金龍大樓倒塌現場,搜救人員在斷垣殘壁中發現生還者。
圖右:維冠金龍大樓倒塌現場,志工為等候的家屬帶上口罩,防止吸入灰塵。

發揮良能 老有所用


「要把握身體狀況尚佳之時,對的事情,『做就對了』;難得生而為人,更難得清醒地選擇了正確的道路,豈能半途而廢?」上人期勉慈濟人把握因緣,在菩薩道上精進勤行。

上人剴切教導,慈濟有許多高齡環保志工,日日爭取時間為大地人群付出,還有人是抱病做環保,認為多做一天就多賺一天。老菩薩們感恩有環保站可以發揮生命良能,不再慨嘆老而無用;還會與朋友分享他們的充實生活,以貢獻社會為榮,活得很有尊嚴。

「老人家投入慈濟志工、做環保,把握時間付出,從不喊累。他們為什麼那麼不願意喊累呢?第一,尊重自己的生命,要運用自己的生命利益人群,提升生命價值;第二,大家具有無私的愛心,不只為後代子孫,也為天下人類守護天地人間。」上人勉勵大家學習長者的精神,從生活中落實節能減碳,簡樸惜福;要有正確的生命價值觀,不要為了享受而空白度日。

上人並讚歎有些老人家不僅天天做環保,還早起參與「薰法香」,也舉行讀書會共修。「即使此生缺乏受高等教育的因緣,從現在開始努力用功,來生來世也能智慧穎悟,很容易領會老師所教的道理。」

來世資糧 此生累積

人的一生境遇,是依隨過去生造作的業因、業緣,順逆皆是不由自主,若仍懵懂造業,將來又再隨業受報,無法選擇自己的出生之地,或是墮落惡道,無法再得人身。上人勉勵弟子們聞法自修,還要度化他人,秉持與師父相同的心志,協助地藏王菩薩度盡惡道眾生,守在地獄門前,防止眾生墮落。

「記得三十多年前,二位資深慈濟人問我:『您將來會在西方極樂世界嗎?』我說:『我不會去,也去不了。』她們再問:『不然您會去哪裡?』我說:『我會去地獄。』她們聽了大吃一驚!我說:『地藏菩薩發願:地獄未空,誓不成佛,我想要去地獄幫忙菩薩度眾生。』她們便說,若是師父要去,也會跟著師父到地獄。很勇敢呢!我又告訴她們:『我們要擋在地獄門前,不要讓人墮落,所以現在就要在人間淨化人心。』」

上人教示,在此大時代,需明大是非;不明是非的人,會在社會上製造惡的聲浪,阻礙善的言行。要訓練自己心胸開闊、心寬念純,在吵雜濁亂的人間修行;也要惕厲自己把握當下,將佛法銘刻於心,莫被無明網纏縛,深陷夢魘難醒覺。「對的事,做就對了」,為來生來世累積福慧資糧,將來因緣成熟之時,就能一聞千悟,一點即通。
恭錄自《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O一五年冬之卷》

閱讀全文: 守護天地人心

菩薩因行,成就佛果

菩薩因行,成就佛果

恭錄自《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O一六年冬之卷》

二O一六年底,證嚴上人於海外培訓委員慈誠精神研習會中,為來自中國大陸的慈濟人開示,感恩師兄師姊發大心、立大願,才能一路走過三年的見習、培訓,至今得以受證;尤其許多人為了參加培訓課程,必須跨區域甚至跨省分,屢次長途往返,暫時放下家業、事業,不但未磨損道心,反而鍛鍊出定心、專心與耐力。這群人間菩薩,不分學歷、社會地位與家庭背景,人人都是真誠力行慈濟路。

約定力行菩薩道


「大家經過長時間的見習、培訓,早已下定決心;來臺受證,就是表達出大家的決心、誠意,由我來見證──從今天開始要秉持佛心與菩薩的志願,身體力行菩薩道。」

上人說,眾生都有與佛同等的真如本性,然而迷失已久;佛陀則是經過累世累劫的歷練與考驗,在菩薩道上磨除了煩惱、修除了習氣,最終回歸真如本性。而且佛陀在長遠的修行歷程中,「上求佛道」同時「下化眾生」,自利利人,福慧具足,才能於人間現相成佛。

「相信你我在過去生中,亦曾與佛結緣,所結的是長遠的法緣。雖然共同結緣,但是有人精進、有人怠惰。精進的人,菩薩因行成就了接近佛法的成果;怠惰的人走得慢,甚至有人走岔了路、偏離正道,等到醒覺想要回歸,又要繞一大圈。」

「今生此世,我們圓了過去生結下的緣,來生也不要再脫隊離散,不能再走上岔路。今天我們共同約定:你我同一念佛心、同一分菩薩志向,不只是今生此世,還有來生來世,都要用愛寸寸鋪路。」

堅定信心不退轉


一位殷勤「薰法香」的師兄分享,《法華經》中佛陀為眾弟子授記成佛,很欽羨其因緣殊勝,他認為能接受上人親自授證,也是非常難得的因緣。

上人表示,授記只是佛陀與弟子的約定,弟子能不能履約,會不會中途解約,端看各人的心志。「中途解約」者並非不能成佛,只是距離覺悟成道的時間又會拉長;不曾「解約」者,則是憑著受記時的一念信心,按部就班、老實修行,不偏不倚地走到目的地。

而委員慈誠受證之後,若沒有投入,將委員證、慈誠證鎖在衣櫃裡,等到人生最後,才拿出來對人說:「我也是慈濟委員。」這不是人間菩薩;「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並非受證就能成就道業。

受證要有使命感,認知「從今以後,願走入人群,殷勤聞法,力行菩薩道」,把握行菩薩道的因緣,六度萬行,精進不退。

上人指出,世代人心一直在變,但是佛法經千古而不變,能應時世的變遷而施教化;無論時代如何變動,只要堅持這一念心,菩提大道上精進前行,終能成就佛果。

「佛陀授記,是向我們證明:菩薩道是對的,我們要在這條路上直行,不分心、不偏差,不斷地歷練、成長,直到身在人群中而心念不受人間無明煩惱影響,能歷練出這分道心,必將覺悟成佛。」
恭錄自《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O一六年冬之卷》

閱讀全文: 菩薩因行,成就佛果

精進生活禪

精進生活禪

恭錄自《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O一七年秋之卷》

臺中慈濟人於九月上旬返回精舍,隨同常住起居、精進、出坡,體驗精舍修行生活,也體會到佛法道理無處不在,「禪」就存在每一個小小的生活動作裡。舉凡在大寮切菜、煮食,或是在菜園裡耕作、拔草,師父們的一舉一動都展現了對天地的敬意與待人的誠意。

念念虔誠恭敬,滿滿法喜心得


上人說,《地藏經》中提到,為僧眾供齋要虔誠恭敬,在僧眾還沒有食用齋飯或尚未食用完畢以前,洗米水和挑揀出不能食用的菜葉都要放置好,不要棄置於地上;準備好的飲食,在尚未呈獻佛僧以前,不能先吃,這是以「精勤護淨」的行動表達誠心。

同理,精舍常住長年累月以尊敬心對待道侶同修,以及來到精舍的人間菩薩,在待人處事中展現這分尊敬心,做到了「長時修、無間修、無餘修、尊重修」。「這是你們平時聽不到、看不到的法,來到這裡,就能從實際的見聞感受,知道精舍的修行者是如何修行。」

「輪值大寮的常住眾,在處理菜餚的每一道手續上用心、尊重,即因他們是以供養菩薩的心情投入,念念都是恭敬,長年累月不間斷,沒有可以產生煩惱的空檔;大家深入其境、風光入心,有滿滿的法喜與心得,讓我亦感寬慰、欣喜。」

上人表示,大家在精舍隨著常住生活、做事,是在打「生活禪」。「在菜園出坡除雜草,聯想到要為自己的心田除煩惱雜草;修行就要斷除煩惱、疑惑,否則不明道理,如何通達覺悟的道路?挑柴運水無不是禪,喝茶吃飯無不是禪;你們在精舍有此體會,就要帶回家落實。」

清除煩惱雜草,通達覺悟道路


「佛陀只是為我們指引方向,道路要靠自己開闢。凡夫常常被一道屏障阻礙前進的腳步,就如被一整片比人高的荊棘雜木,堵塞了道路,而這道屏障就是我們的煩惱;既然現在已經聽聞佛法、了解道理,方向清楚了,就要依照正確的方向前行。」
「經者,道也;道者,路也。大家平時聽法,知道了正確的方向,要突破自己內心的無形障礙,清除心地的荊棘雜木,開出一條大道。菩薩就是開道者,要做一個通達道理的人;要通達道理,就要聽經,才會知道方向,並且下功夫去開道。」

「開闢菩薩道,是自他兼利──我們一面開道,逐步往前進,一面招呼、帶動後面的人跟著整地鋪路。即使這條菩薩道,我們此生開不完,後面跟隨鋪路的人會接著開道;我們也會『再來』,跟著前面的人鋪路,再接棒開道,就這樣持續不斷地拓展這條道路。」

上人期勉眾人:「菩薩道是『六度萬行』,要把握因緣趕快做。你們不只是這幾天在精舍精進,回到居住地還是要投入社區做慈濟,四大志業、八大法印都要繼續往前走,這就是在開道,同時帶著社區的人鋪路。佛陀已經為我們指引方向,說得很清楚了,我們安心向前走就對了。」
恭錄自《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O一七年秋之卷》

閱讀全文: 精進生活禪

如是我聞

如是我聞

恭錄自《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O一八年秋之卷》
文史結集圓融諸法性、體、相、用

法源如活泉,法水泉湧相續不絕


與大愛感恩科技公司林正雄師兄等人談話,上人期許團隊研發出照顧年長者的優質科技產品。這次行腳繞臺灣,所見所聞感觸很深,不只是各社區失智、失能長者照護問題浮現,慈濟法親也有不少人年紀大了,孩子都在外地生活,幸好有慈濟法親時常關懷。慈濟人會帶動社區老人家來做環保,或是在慈濟長照據點設計相關課程,照顧老者的身心健康,得到像一家人般溫馨照料。若有測量血壓、脈搏等基本生理資訊的簡易儀器,可以幫助志工注意到老人家的身體狀況,及時做出適當的因應。

建立完整系統,隨處皆通達中心脈絡


上人與德凡師父、靜原師姊等人談及法脈宗門的傳續,有賴及時留存寶貴文史,也經由結集出版而普遍流傳,讓更多人有機會接觸到法,而且無論從何時、何處接觸法,都能通達法脈源流;法脈的泉源應是泉湧不絕的活泉。

上人從 四法四門四合一的組織架構說起,其實起初說「四合一」,就是希望慈濟人的精神理念一定要會合,無論是合和互協的哪一個組隊成員,都要具有合和互協的精神。

但是大家難以打破大小、高低層級的運作觀念,對於四合一的團隊運作方法仍然不清楚,於是後來對大家說四合一是平行並進而非上下階層;接著又說「三加一」,要將合心、和氣、互愛組隊的力量都加在協力組隊裡,才是「協」力;這次出門行腳則是對大家說「一加三」,「協力」二字總共有四個「力」字,而且是協力組隊加互愛組隊、和氣組隊、合心組隊的力量,僅是協力組隊,就涵蓋四個組隊的力量,希望讓大家更清楚。
「這次行腳看見各地資深的菩薩還在協力組隊裡,陪伴大家去關懷、訪視等等,這是清楚精神理念的人;但是,有的資深者認為合心組隊的責任就是傳承,傳給別人以後就讓人去做,自己就不再投入了,這樣就會與眾生隔緣、斷緣、絕緣。前一陣子有一位資深委員說,現在一些新的委員已經不認識她了!我說:『妳沒有與人互動、一起做事,人家怎麼會認識妳?』資深慈濟人還是要持續做慈濟事,將做事經驗傳承給年輕人,自己也能夠保持身心健康,不會快速老化、衰退。」

上人表示,無論是「四合一」、「三加一」或「一加三」,所要表達的是同樣的精神理念,只是因應眾生根機而說法不同。佛陀所說法,亦是 三乘歸一,所要傳達的真實道理都是一樣的,只是應眾生根機廣設方便;例如人心煩惱不離貪、瞋、癡、慢、疑,若再細分,這五毒又可各自細分出多種微細煩惱,各種煩惱都有方法對治,但是萬變不離其宗,都來自相同的法源。

上人以人體血管比喻法脈,在主要的動脈與靜脈上分出較小的動脈、靜脈,全身更是分布了密密麻麻的、肉眼難見的微血管,才能讓隨著血液輸送的養分送達身體各部位、臟器、組織;同理,法脈也是從中心主軸逐步細分,分得很微細,有各式各樣的法理與名相,雖然很龐雜但是有系統,可以讓人見微知著,無論從何處接觸到法,就能通達中心脈絡。

過去已出版的著作,和現在所說,都通達相同的法源;只是人都有好奇心,會想要知道師父最近說了什麼,只要有新出版的法脈叢書,就會吸引慈濟人請購、閱讀,加深法的記憶。「法脈不能斷;要讓法脈通暢、永續,就要靠文字記錄、編輯、出版,才能廣傳於當世、流傳於後世。即使現在科技發達,每天晨語志工早會 ,都有全球各地慈濟人,在各道場透過網路連線同步聆聽,但是如果沒有留下文字,大家聽了就過了;有經過整理以後的出版品,就能讓大家留存,隨時可以閱讀。這就是法脈,無論從哪一個段落看起,隨時都可以接得上。」

人間菩薩的言行思想,突顯佛法之「用」


上人強調,佛陀說法四十多年,最後述佛本懷講大乘法、教菩薩法,希望學佛者身體力行;而慈濟人行菩薩道已超過半世紀,每一位人間菩薩救災助苦的真實見聞與深刻體會,都是非常真實而寶貴的法。各地都有很用心的人文真善美志工,長時間完整記錄每一則個案關懷,不只記錄了人間苦相,也記錄了人間菩薩度眾生的言行思想,包含了法脈宗門的精神理念。

「人間菩薩的思想理念,灌注在慈濟宗門裡;這群人間菩薩不是只有聞法、在字面上理解法,他們知而能行,信、願、行具足。就如人體的微血管遍布全身,都在發揮功能;即使是再微小的慈濟事,也在發揮法脈宗門的功能。若是這些人間菩薩行沒有編錄,只是提到哪一年有什麼慈濟事,精神理念無法彰顯,思想也無法伸展,法脈會被隔斷,無法說明人間菩薩出現在此時此世。眾生本具佛性,即使讀了佛經、聽聞佛法而知此道理,知又何用?慈濟人所做的一切都在突顯佛法之『用』。」

上人續言,慈濟的精神理念,由臺灣擴及海外,僅在馬來西亞,就有二十多年的發展歷史,而且他們認真推動「百萬好菩薩」,不分種族,就地廣邀居民行善,目前全馬慈濟人正在朝招募三百萬慈濟會員而努力。每一個國家的慈濟志業發展脈絡,都是很重要的慈濟文史,要詳細記錄,以使流傳後世,讓後世的慈濟人隨時都能追溯源頭,延續這分精進力量,讓菩薩種子傳播到更多國家,再為慈濟歷史續寫新頁。若是源頭沒有記錄,後世就無以為繼。

「佛陀有充分的理想,但是沒有充足的時間,缺乏人力,也沒有助緣施行菩薩法,只能先將理想告訴大家、流傳後世;經過了四十多年的說法,大家對佛法已經有一定的認識,到後來說《法華經》,就教大家用方法實行,只是因緣不具足,難以推展開來。所以因緣很重要,如果只寫出精神理念,刪略了人間菩薩行跡,與眾生斷緣、隔緣、絕緣,即使有方法也沒有用了;全球慈濟人這麼認真地在各地推動志業,都以花蓮本會為精神本源,這裡應該是一股泉湧不絕的活泉。」
恭錄自《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O一八年秋之卷》七月二十七日

閱讀全文: 如是我聞

謹慎因緣 自利利他

謹慎因緣 自利利他

恭錄自《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O一五年夏之卷》

種種業力從「因」而起,
上人教眾時時謹慎觀照自己的身、口、意,莫自種惡因,
也不要在別人的心中種下惡因;
否則因緣牽纏不休,惡因、惡緣不止,
皆是修行的阻礙。

感恩「逆增上緣」


上人說:「即使是無心之過,有心人看了卻會放在心裡,就此種了一顆惡的種子,往後我們做什麼事,別人已有成見,不僅惡待個人,還會遷怒團隊。此等心態轉變,都從一個很小的『因』開始。解鈴還需繫鈴人,在分析了解原因之後,就要從根本化解。」

上人譬喻,他人的言行態度,就如一面照映自己的鏡子,警惕自己切莫顯示引人厭惡的言行態度,而能和顏悅色對待人。所以說,如果能從別人不好的形象中惕厲自己改善態度,那麼對自己態度不好的人,都是修行過程中的「逆增上緣」,真要感恩以待。

唯有感恩心而無怨憎心,才能真正去除煩惱、無明,圓滿自己的人格,這是「自利」;人格圓滿了,自然能與人結好緣、受人信任,讓人樂於親近、接受勸導而改正錯誤,此即「利他」。

斷除「變易生死」


「眾生相很複雜,但是我每天都很感恩,能看眾生相而自我警惕、向善學習。」上人勉眾,知輪迴苦而發願修行,即希望不再受業力牽引而不由自主地輪迴受苦再造業;既要斷「分段生死」,也要斷「變易生死」。

所謂變易,就是觀念、思想的變化;堅持一念清淨道心,不隨人我事相、外境變化而起伏,才能成就自己的品德,接引人同行菩薩道,自利亦利他。

上人說,和修行菩薩道的長時間相較,幾十年的人生微不足道,如何能在長時間的生死流轉中,接續修學佛法、行菩薩道的善因緣,而不是被惡因惡緣牽纏偏失?必須把握此生此世,恆持發願修行的初心,以感恩心化解惡因緣,殷勤累積善因緣,減少來生來世的業障,增加修行的助緣。

有情眾生欲念深重、貪求一切,
求不得則起瞋心,
心靈無明混亂,愚癡不斷造業,
因而輪轉六道。
恭錄自《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O一五年夏之卷》

閱讀全文: 謹慎因緣 自利利他

從「自修自利」到「入群度眾」

從「自修自利」到「入群度眾」

恭錄自《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O一八年冬之卷》

十二月歲末祝福行腳從花蓮到臺東,再從臺東到高雄。行經臺東時看見黃玉女師姊等人,勾起上人回憶:當年毅然離家,與修道法師一起從豐原搭火車南下,先到高雄火車站,再決定搭車往臺東……如今已過五十多年,沿途景物改變甚鉅,當年所接觸的人已經老邁、凋零,但是現在有愈來愈多慈濟人跟著師父走,菩薩隊伍浩蕩長。

曾經,想在太魯閣石洞裡修行


在高雄歲末祝福典禮中,上人敘述與修道法師一起從豐原到高雄、從高雄到臺東的歷程,後來在修道法師俗家二哥的安排下暫住臺東清覺寺。住在清覺寺時,天天聽到一群受雇種薑的原住民開朗說笑,談到花蓮的太魯閣風景很美,於是心嚮往之;後來隨著因緣到了花蓮,也有機會搭車到太魯閣,果然風景優美又幽靜,異想天開地想在中橫公路旁邊的石洞裡修行,並且向退輔會提出申請,還獲得許可。

上人憶道:「從經典看見修行人在石洞裡靜修,所以我也覺得石洞裡好修行。後來北上拜師受戒,再返回花蓮;有次我的師父到花蓮時,我就陪他去太魯閣走一圈,也帶他去看我申請的那個地方。從太魯閣回來以後,我又對他說起要在那個地方修行,他睜大眼睛看著我說:『你敢去那裡住?不可以,修行不可以離開人群孤單一個人,你自己一人住在洞裡太危險了!』於是打消了這個不切實際的念頭。」

後來,走入人群中力行菩薩道


上人再述:「師父當時對我說,修行要在人群中,這句話我從此記在腦海。是啊,行菩薩道也要入人群,無法閉門自修,菩薩道是在人群中成,因為『菩薩所緣,緣苦眾生』,菩薩自度度人,不僅自修自利,也接引人來修菩薩道,這條大道要實際去走、用心去感觸。」

在此場歲末祝福典禮中,並有羅淑珍師姊與同修翁天有師兄上臺分享見證,投入慈濟做志工,導正了師兄的惡習,讓黑白的人生變彩色,讓惡劣的家庭氣氛變得和樂圓滿。上人說,不只是翁師兄因為慈濟轉迷為悟,許多師兄師姊也因為有人走到身邊呼喚、接引,終於找回了自性。

上人教眾,菩薩走入人群中度眾生,受到度化的人要再走入人群去作見證、去度他人,用自己的經驗把迷失的人喚醒,接引回正道,「從迷途走回覺道,還是要有菩薩相伴,才能彼此修正,愈走方向愈明確,這念心愈走愈篤定。」
行菩薩道也要入人群,
無法閉門自修,
菩薩道是在人群中成,
因為『菩薩所緣,緣苦眾生』
恭錄自《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O一八年冬之卷》

閱讀全文: 從「自修自利」到「入群度眾」

柔軟言行 合和互協

柔軟言行 合和互協

恭錄自《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O一五年秋之卷》

「以柔軟的言行,誠懇待人,與人建立誠之情誼,讓人人覺得在慈濟道場裡有歡喜自在的感受,就能合心共事。」與海外慈濟人談話時,上人指出,感恩、尊重、愛,就是讓團隊合和互協的「軟實力」。


 圖(左):印尼鐵路傑哈巴魯區貧民窟關懷,陳黃金色師姊(慈宿,妙妙)合十祝福鐵道居民平安順遂。
圖(右):東方市慈濟志工前往印第安村第五所希望小學,舉辦冬令發放關懷,居民雙手合十感恩志工。

閱讀全文: 柔軟言行 合和互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