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國馬與駿馬

證嚴法師說故事

《國馬與駿馬》

國馬與駿馬的主人為好友,一天,兩人牽著馬同行,駿馬冷不防地朝國馬的頸部狠咬一口;國馬雖感疼痛,卻只是低吟,注視駿馬片刻,又繼續前行。

自那天起,駿馬心事重重、不吃不喝,任憑主人百般哄勸都無效,眼看著牠日漸虛弱,四肢抖動無法站穩,心疼之餘向國馬的主人提起此事。國馬的主人似心中有數,帶著國馬前往探視。抵達後,國馬不斷地以鼻嗅聞、碰觸駿馬的臉;過了一會兒,駿馬也開始用鼻觸碰國馬的臉,並恢復了往日的活潑。

原諒別人就是美德


常說「原諒別人就是美德」。一匹馬為一時做錯而耿耿於懷,另一匹則用愛寬諒,連動物都能有此般寬闊、懺悔的心,人人實應多反省與懺悔。人與人之間和睦相處、彼此關懷、相互尊重,就是最幸福而平安的世間。然而,許多人愚昧無知,無法察知己過,在貪瞋癡中一錯再錯,不明是非、不能反省,只是一味地謾罵他人;如此社會必然難安。

天災人禍不斷,皆起於人與人之間相互爭鬥,以致濁氣重,而安穩幸福的人生,是在人與人之間和諧互動中創造出來的。
文字:證嚴上人開示 / 繪圖:《靜思人文》陳敏政

閱讀全文: 國馬與駿馬

啞巴和尚的故事

證嚴法師說故事

《啞巴和尚的故事》

古時候,據說安徽省境內有一個名叫「彩石磯」的地方,它的地名來源有一段很感人的故事。

那個地方曾有好長一段時間乾旱無雨,井水陸續乾涸,連長江也漸漸變成細流。村民們為了取水,必須越過數十里如沙漠般的黃土路才能取到水,有人因此跌傷腿或斷了手;甚至,有人想利用牛車運水,可是還沒運到水,牛就突然倒地暴斃。大家覺得很奇怪,就把牛的肚子剖開,發現牛肚裡含有大量的泥沙,原來是水質太差,讓人畜都受到極大的折磨和傷害。

就在距離當地五、六里外的山丘上有一座廣濟寺,裡面有位老師父帶著幾位弟子一同修行,其中有位啞巴和尚負責擔提全寺的用水。當啞巴和尚聽到有人為了提水而受傷、牛隻突然倒地死亡時,心裡很難過。有一天,他提水回到寺院後,就跑到觀世音菩薩像前祈求;雖然他無法說話,內心卻十分虔誠。

啞巴的因緣


不久,他突然感到全身發熱,雙手不斷冒出水珠來。他心裡一驚,趕緊跑到方丈室找他的師父。老和尚聽到他咿咿呀呀的聲音,又看到他滿手的水珠,知道他的意思,便說:「大概是觀世音菩薩對你的啟示吧!也就是說,這次的乾旱,只有借重你的雙手才能解除。」

啞巴弟子聽了似有所悟。於是他跑到寺外,每見一棵樹,就丟一顆石頭在樹下;後來,發現其中一棵楓樹下竟長出一叢草,草堆中似乎有股綠色的水霧。他想起師父說過的話:「青霞起處心有泉」。他靈機一動,就在草叢旁插了棍子做記號,然後開始破土挖井。
挖著挖著,他回想起自己幼年的遭遇。啞巴和尚並不是一出生就是個啞巴,當他還是個牧童時,會唱好聽的山歌、說話伶牙俐齒。那時家鄉同樣發生乾旱,唯一的泉脈卻被一位大財主封住了,鄉人也無可奈何。

有一天,小牧童和一群在外工作的莊稼人實在渴得無法忍受,便四處尋找另外的水源。他們找到一口廢棄的古井,但裡頭的水已經泛黃。小牧童看到水非常歡喜,馬上捧水喝了一口;沒想到水一到喉嚨,頓時覺得又熱又辣,他想要喊出來竟無法出聲,從此就成了啞巴。

事後,小牧童擔心有人會來喝這口井的水,所以決意要守在井旁,直到百里之內的人都知道這是口「啞泉」而不敢取用時,他才放心離開。

一切唯心造


啞巴和尚一邊掘井,一邊想:「如果這又是一口『啞泉』該怎麼辦?」他便暗下決定:當這口井掘出水時,他要喝第一口水;若是啞泉,就算喝了會死也心甘情願。就這樣,他夜以繼日地工作,漸漸地人變得愈來愈消瘦。

老和尚發現這位弟子日漸消瘦,就開始注意他的行動。一天晚上,他看到啞巴弟子又出去,便暗中跟隨。當啞巴和尚來到一棵楓樹下,正要撥開草堆進入洞裡時,老和尚一手把他拉住。啞巴和尚轉身看到師父,露出憨憨的笑臉,老和尚明白他的意思,深被弟子勤懇的行為所感動,師徒倆就結伴開井,其他人並不知情。
但是,老人家的體力無法長期負荷沉重的工作。有一天晚上,老和尚想走出大殿時,感到全身無力,就回到佛前的座位上。弟子們發現師父有異樣,趕緊圍上前服侍。這時,老和尚才以微弱的聲音對弟子們說出啞巴和尚每天晚上都去掘井的事,希望大家能發心幫助他,並祈求觀世音菩薩助他一臂之力,說完就安詳往生了。

當時啞巴和尚正在洞中掘井,師兄弟們跑到井邊喊他,都沒有回音,於是就拿著火把進入洞中探看,發現啞巴和尚倒在地上不省人事,雙手還抱著一塊大石頭。眾師兄弟們將他扶到外面後,便合力把大石頭吊上來,一看,原來是一塊五彩繽紛的結晶石。於是他們合力繼續往下挖,沒多久,果然冒出一股泉水來。頓時,大家歡聲雷動!

啞巴和尚聽到大家的歡呼聲,強打起精神,也跟著咿咿呀呀地叫喊著。其中一位年紀較長的師兄會意地說:「好不容易才挖到泉水,第一口水先請他喝吧!」啞巴和尚喝下水後,竟然開口說:「這水好甜、好涼呀!」他奇蹟似地恢復說話的功能,大家都感到既驚奇又感動,也都歡喜地捧水來喝。

傳說啞巴和尚挖的那口伏泉,水道通達長江,由於水脈被那塊大彩石壓住,所以長江才會缺水。啞巴和尚知道老和尚往生後,為了感念師恩,就親手把那塊大彩石刻成一座香爐,天天焚香供養師父。後來當地改名為「彩石磯」,就是為了紀念啞巴和尚挖井的辛勞。

這雖是一則傳說,卻也帶給我們很深的啟示:一切唯心造。凡事只要肯用心、努力付出,一定能夠獲得甘美的果實。
文字:證嚴上人開示 / 繪圖:《靜思人文》陳敏政

閱讀全文: 啞巴和尚的故事

執相而求的供僧

證嚴法師說故事

《執相而求的供僧》

《金剛經》上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說明執相而求容易顛倒迷惑,無法與清淨平等的佛心相應。

佛典中有則故事 —— 一位居士平日敬仰三寶,時常禮拜文殊菩薩,每每見到菩薩身披瓔珞、手持智慧劍,心生歡喜,便祈求文殊菩薩現身為他開智慧。

但他日日祈求都無法如願,便決定虔誠供養僧眾,期待文殊菩薩能前來應供。

法會迎文殊


供僧法會相當隆重,居士並準備了一張高廣座椅等待文殊菩薩到來。期間來了許多出家人,其中有位衣衫襤褸、其貌不揚的老人拄著拐杖,大搖大擺地逕往那張豪華高座上坐。

居士見狀,趕緊請他下來,但才一轉眼,那僧人又登上高座了。就這樣來來回回七次,居士心生不悅:「我虔誠歡喜供僧,要迎請我最敬仰的人,你怎麼一再上來這個座位?」

僧人聽了便退到角落,默然接受這一餐。

執著與分別


居士的心願最後還是落空了,當晚他便夢見文殊菩薩:「你不是很期待見我?為何我上座七次,你都把我拉下來?」居士聞言頓時驚醒,內心懊悔:「都是我的執著和分別,才會錯過大善知識 ...」

佛陀說「慈悲等觀」,布施要有平等觀,不能在外相上起分別執著,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付出無所求,還要說感恩」。
文字:證嚴上人開示 / 繪圖:《靜思人文》陳敏政

閱讀全文: 執相而求的供僧

撿栗子

證嚴法師說故事

《撿栗子》

有一則日本童話故事 ── 山裡有一棵野生栗子樹,突然一陣風吹來,許多成熟的栗子掉了下來。一群猴子看到栗子自動掉下來非常高興,趕快拿籃子來撿,除了自己要吃的,也多撿一些帶回去給其他同伴享用。

當牠們正在撿的時候,樹上的栗子又掉下來,其中一隻猴子向同伴們說:「夠了就好,剩下的栗子留著,狐狸等一下會來撿。」不久狐狸真的來了,看到地上有栗子,也很高興地撿拾。撿了一會兒,牠想:「還是留一些給夏鼠撿吧!」於是牠適量地撿了一些就回去了。

「和敬」致祥和


果然,夏鼠也跑來撿栗子。牠們看看四周,好像沒有其他動物會再來了,於是把地面上的栗子撿乾淨,然後離開了。沒想到有一隻鼬狸也來了,牠看地上沒有栗子,嘆息地說:「都怪我跑得慢,已經沒有栗子好撿了。」牠抬頭看到樹上有很多栗子,自言自語道:「不是自然掉下來的果實,可以摘取嗎?還是要守規矩啊!」

此時,有隻烏鴉看到鼬狸很失望的樣子,就飛到樹上,用頭在枝葉間搖啊搖,樹上的栗子就一粒粒掉下來了。鼬狸很高興地撿栗子,烏鴉看到鼬狸那麼歡喜,牠自己也很快樂!
這雖然只是一個童話故事,但給予我們很大的啟示 ── 天地宇宙之間,所有生命群居之處,必定要求得一個「和」字。譬如:國家需要和平、社會需要祥和、人們需要和睦。人與人之間只要有這分「和敬」,就是一個祥和的世界!
文字:證嚴上人開示 / 繪圖:《靜思人文》陳敏政

閱讀全文: 撿栗子

孝順的哥哥

證嚴法師說故事

《孝順的哥哥》

很久以前,在日本一個小村莊裡,有一戶人家,女主人往生後留下一個孩子;不久,男主人續絃,也生下一子。繼母為了自己的孩子,不但不疼愛前妻之子,反而為了財產,千方百計地想要謀害他。

但是,前妻的孩子卻非常乖巧而且守本分,他知道不要讓父親增添煩惱,對於繼母的虐待總是萬般忍受,在父親面前也表現得很快樂、天真,父親以為再娶的太太待兒子很好,便頗為放心。

有一天,繼母叫前妻的孩子送東西過河去給外公。河水非常湍急,一個九歲的孩子單獨過河非常危險,不過,這孩子很懂得自我保護,就在岸邊一直等到有人要過河時,才結伴同行。

繼母餵食毒包子


同行的村人問孩子:「你媽媽是否疼你?」孩子回答說:「是的,感謝父親娶這位媽媽來疼愛我,照顧我衣食溫飽。」這位村人聽了,也以為他的朋友娶了一位賢慧的太太。

繼母的父親非常慈祥,他覺得雖然這孫子不是女兒親生的,但是很乖巧,因此疼愛他就有如親孫子。他看到孫子單獨前來,納悶地問:「路途這麼遠,而且河水這麼湍急,你媽媽怎麼忍心讓你單獨渡河呢?」小孩為繼母辯解道:「媽媽很關心我,所以拜託村人一路小心地帶我到這裡。」
回程時,外公便請佣人送他到對岸去。小孩很歡喜地回到家,父親不在,繼母見到小孩回來,態度十分和善地說:「辛苦你了,肚子一定餓了吧?這包子給你吃。」這孩子從來沒有看過繼母這麼客氣的態度,心裡非常歡喜,拿起包子就要吃了......。此時,剛好七歲的弟弟看到,就說:「我也要吃!」於是另外拿了一個包子,媽媽看了趕緊把弟弟的包子搶走,說:「這是哥哥要吃的東西,你怎麼能吃?」

弟弟從小受母親寵愛,突然挨了罵,心中非常氣憤,雖然他和哥哥感情很好,仍氣得把哥哥手上的包子搶過來扔掉。恰巧這時來了一隻狗,就把包子吃了。繼母見狀,趕緊又對哥哥說:「來,這裡還有,你趕快吃。」當哥哥接過包子正要吃時,突然看到那隻狗在地上哀叫打滾,不一會兒就死了。哥哥看了嚇得把包子放下就往外跑。弟弟見狀也不客氣地罵:「媽媽,妳的心太狠毒了,我要跟哥哥去......。」說著,也跟著跑出去了。

慚愧懺悔知迷返


哥哥很傷心,一路跑到江邊便跳水自盡,弟弟隨後也到了江邊,看到哥哥投江,難過地說:「沒想到媽媽的心這麼狠毒,我也不想活下去了,就跟哥哥一起去吧!」就這樣也跟著跳了下去!

這時,外公家的佣人在岸邊,突然看到有兩個孩子跳水了,趕緊把船划過去將他們救上來。一看!原來是主人的兩個外孫,於是護送他們到外公家。

外公關心地探詢原因,但是哥哥絕口不提,七歲的弟弟卻清清楚楚地說明原委,還告訴外公說:「從小媽媽就不疼哥哥,好吃的只給我吃,溫暖的衣服也只給我穿,哥哥經常受凍挨餓。今天竟然還要給哥哥吃毒包子,所以我們才......。」外公聽了很生氣,並派人去通知女兒說:「兩個孩子跳水了。」
此時,父親從外返家,聽到消息便急問道:「兩個孩子都平安嗎?」而繼母卻只想到自己的孩子。兩人趕往外公家去,父親看到兩個兒子平安無事,歡喜地流下眼淚。而繼母看到自己的兒子關心地問:「受傷了沒有?吃水了沒有?」又罵前妻之子:「哥哥怎能帶弟弟去跳水?」非常不諒解那孩子。

外公看到女兒如此偏心,很生氣,拿了一把刀就要教訓女兒,九歲的孫子看到趕快拉住外公,並且跪在地上哀求說:「弟弟還很小,爸爸也需要人照顧,去跳水是我一時想不開,請您不要怪罪媽媽!」外公受到孫子孝心的感動,告訴女兒:「妳看,一個九歲的孩子,受到妳長期的虐待,不但沒有一點兒恨意,還對妳這麼孝順,又懂得考慮到弟弟、爸爸。上次來這裡,他也對我說妳很疼他,這麼孝順懂事的孩子,妳怎麼忍心怨恨他?妳良知何在?」

婦人聽了非常慚愧懺悔,趕緊一手抱著哥哥,一手抱著弟弟,並且向大兒子道歉,發誓從此要做一個好媽媽。

人性在貪欲的誘引之下,容易迷失本性,反而是純真的孩子能表現出孝順、善良的可貴情操。現在社會風氣沉淪低迷,不重視家庭倫理,我們應該好好地宣揚孝道,恢復優良的傳統,讓人心回歸純樸,重視家庭道德倫理,社會自然就能安定祥和。
文字:證嚴上人開示 / 繪圖:《靜思人文》陳敏政

閱讀全文: 孝順的哥哥

學佛者,應腳踏實地力行菩薩道

證嚴法師說故事

《學佛者,應腳踏實地力行菩薩道》

《譬喻經》中有一段故事,敘述學佛者,若是沒有真智實力就想度人救人,那是害人害己的事。

經中說,有一位長者之子一心想從事海上貿易,於是用心研讀書籍,學習如何在海上掌舵。他每天都很認真地研究,從書上他學到如何才可度過海難和迴旋的水勢。

自慢所學能掌舵


一段時間之後,對書本的內容已能倒背如流了;他以為自己對船和大海已經很熟悉,於是領導商隊出航貿易。

商隊的人也認為他的學問很豐富,對船和海的研究也很深入,所以很多人都放心地跟隨他到海上。但是,船行途中,舵手突然急病往生了,大家在茫茫大海中,全都期待長者之子來親自掌舵,指導方向;於是他就起來掌舵,突然遇到海浪了,他卻因為缺少實際應變的經驗,手忙腳亂的,不知道要如何操縱,心裡一急,竟讓小小的風浪就把船給吹翻了。

於是船上所有的人和船一同沉沒於海中 ...。

身體力行菩薩道


佛陀的教法是要我們身體力行,自己真正走過之後才能帶人走。

大家雖然很虔誠精進地學法,但更要用心「體會」,學了要能行得通之後才能說;如果能說卻只叫別人去做,那也不對。一切都要「用心」,不能只在文字上瞭解。學佛者應腳踏實地力行菩薩道。
文字:證嚴上人開示 / 繪圖:《靜思人文》陳敏政

閱讀全文: 學佛者,應腳踏實地力行菩薩道

七彩水珠

證嚴法師說故事

《七彩水珠》

一位國王很疼愛小女兒,為小公主造了一座美麗的花園。小公主站在樓臺上觀景,看到流水在陽光照耀下出現七彩水珠,非常喜歡,要求父王將這些美麗的寶珠送給她。

國王明明知道不可能,但為了討女兒歡心,下令部屬要在七天內取得七彩水珠。大臣們為了活命,只好張貼告示,徵求可以取得七彩水珠的人。

賢者說無常


有位外地來的賢者,看到人們為此煩惱不已,表示有辦法達成公主的要求。

賢者來到皇宮,交給公主一個網子,請她把最美的水珠撈起來。

賢人說:「水從高處流下,形成水泡。如果公主能夠分析,這到底是水還是珠?我就有辦法替您取來。」

公主一下網,水珠就破滅,一試再試,知道這只是水而已。賢人告訴她:「人生,就像這流動不息的水形成的水珠,幻化無常。」

覺悟知假有

公主聞言覺悟,於是將賢人留下,拜為老師,日後成為一位賢明理政的公主。

人生如露亦如電,不要認假為真。世間一切都是過眼雲煙,即使是自己的身體,也只有「使用權」而沒有「所有權」。

人生,要照顧好一念間,念迷了,如酒醉之人心智迷失,是非不分、造作惡業,造成人間不安。一念偏差,禍害人間;一念向善,也能造福人間。要開闊心量、明辨是非,對的事情,認真去做就對了。
文字:證嚴上人開示 / 繪圖:《靜思人文》陳敏政

閱讀全文: 七彩水珠

有正念又信根堅,不怕外力擾亂心

證嚴法師說故事

《有正念又信根堅,不怕外力擾亂心》

佛世時,在給孤獨園,比丘們時時相互論道,某一次佛陀經過時就問大家:「你們今天在討論些什麼道理,其中有什麼無法理解的嗎?」比丘們趕緊恭敬地回答:「有。佛陀啊!在僧團裡,有一位剛出家的年輕比丘,他雖然發了心,但是經常心神恍惚,大家問他為什麼,他說他的心中有一個影像,永遠都無法消滅。」為了這個影子,他的心總是無法安定下來,無法一心定念。

再問他是什麼樣的影像?他就說,是一個女人的身影。是不是很美呢?他又回答:「不是很美,她的身材像水桶一樣,看起來不是很美,但是我的心思卻一直都在這個女人身上,哪怕她長得很醜陋,但是我總是念念不忘她的形影。也就是因為這個形影令我困擾不已,所以我來出家,希望出家後能忘了這個形影,哪裡知道出家之後,這個形影還是無法去除,我一直在思念著這個形影。」比丘們一再勸導他,他都說沒有辦法,所以比丘們才會議論紛紛。

佛陀的開示


現在佛陀問起,比丘們就請教佛陀:「佛啊!像這樣的情形,我們要怎麼輔導他呢?」佛陀說:「來!帶那位年輕的比丘來我這裡。」比丘就把這位初學的年輕比丘帶來。佛陀看一看這位比丘,然後慈祥地問他:「年輕的比丘啊!剛才我聽大家說起你的情形,你的心中是否真的存有這個形影呢?」

這時年輕比丘垂下頭來,極為慚愧、懺悔地說:「佛陀啊!是真的,我很努力想要把她忘記,還是無法忘記,這件事使我心亂如麻,無法理出一個頭緒來,我好痛苦啊!」佛陀很憐憫他,就對所有的比丘說:「比丘啊!大家要憐憫他,這是他過去生中的習氣未斷。他真的是很痛苦,不只是今生此世,在過去生中,就曾經有這樣的事發生在他的身上。」

過去生因緣

接著就為年輕比丘與其他大眾,說起了過去生中的經過 ── 在過去世一處深山中,有一對婆羅門教的父子在此修行。父親是一位婆羅門教授,他對自己的修學非常重視,所以把兒子帶到山上,希望將婆羅門的教法盡皆傳授給他的兒子。年輕人上山之後,有一天在工作時遇到一位女子,女子的體態肥胖,但是很愛撒嬌,年輕人禁不起女子的挑逗,情門一開,就跟女子情投意合。

有一天,老婆羅門看到兒子坐在床上發愣,就問年輕人:「兒子啊!你平時都很勤勞,主動到外面撿柴挑水過生活,最近看你老是無精打采,是不是有什麼心事呢?」
這位年輕人就老實對父親說:「我無法去除內心所發出的情感,整個心思已經無法收回來了。我認識了一個女人,這個女人要我跟她去群居的地方建立家庭,我很痛苦,因為我捨不得離開父親您,但是我更無法離開這個女人。她已經跟我約好了地方,我想去跟她會合,去過平凡人的生活。」

老婆羅門想:既然兒子的心已動,情念一生,再怎麼勸說都沒有用,就順著他的要求讓他去吧!他對兒子說:「你既然做了這樣的決定,我也無法使你的心意回轉。但是如果有一天你改變了心意,要記得,我隨時都歡迎你回來,一起修習這種清淨行。」父親很捨不得兒子離開,兒子此時卻是一心一意想要趕去與女子會合,於是匆匆別離父親。

一到群居之地,女人就說:「我好累啊!幫我整理房間,幫我鋪床,我想休息了。」年輕人就開始整理房間、鋪床等等,所有的雜事他都做了。女人醒來又說:「我想吃東西,我要吃肉,我要吃魚......。」她要吃很多東西,都要年輕人去為她打點,年輕人從早到晚忙得團團轉,一刻都不得休息,每天都是筋疲力竭。

經過一段時間後,年輕人想起了父親:父親給我的恩情那麼多,帶我過著山居生活,無非是要教育我,我只不過做些簡單的工作,所回饋的只是這麼一點點,父親對我的慈愛與包容卻是無限的。但是這個女人不是我的什麼人,我竟然禁不住情欲誘惑,為她百般付出,她卻還是不滿足。我到底在做些什麼? 他若有所悟,於是離開了那位女子,回到父親的身邊。

佛陀說到這裡,就對比丘們說:「你們知道嗎?當時的那位年輕婆羅門,就是現在這位初學比丘;當時那位父親,就是我釋迦牟尼。這位年輕人幾世以來,都是因為情的誘惑擾亂了他的心,這種習氣的根本未除,所以今生此世雖然發心修行,但是潛藏的煩惱習氣還是如影隨形。」

由這個故事,我們就知道要有徹底的信根,而且一定要正信,不要迷信,那位年輕人就是迷於情愛,才會累世帶著這樣的業。我們應該要知道,修學佛法就是要去污歸真,去除污染,使心念歸於真誠的信仰,有了正確的信仰,才能斷除迷邪的心。我們必定要精進,信根信念如果沒有時時培養,很容易就會動搖了,所以我們一定要精進,朝向正確的佛道實行。
文字:證嚴上人開示 / 繪圖:《靜思人文》陳敏政

閱讀全文: 有正念又信根堅,不怕外力擾亂心

美醜在於心

證嚴法師說故事

《美醜在於心》

以前有一位很有名的大畫家,他的畫作備受大家的讚譽,他覺得受到如此的肯定,自己也要更上層樓,就想創作一幅尊貴的佛陀畫像。但佛陀並沒有留下真實形象,因此他花了很多年的時間,慎重尋找模特兒,最後才找到一位長得輪廓分明,看來非常莊嚴的年輕人,畫家覺得這就是他想要表達的聖人形象。

於是他重金聘請這位年輕人當模特兒,當這幅畫完成展出時,的確很震撼藝術界,大家都很讚歎,而畫家的名氣更是轟動一時。

尋找醜惡做對比


一段時間過後,畫家又想:如何讓佛像顯得更完美,最好的方法就是至美與最醜的並列比較。既然佛是最莊嚴的,而惡魔最醜陋,那麼是不是也該畫一幅最醜陋的惡魔像呢?所以,他開始尋找外表長得很醜惡的人,他想要畫出人間最兇惡,讓人看了心裡會驚怕的邪惡形象,最後他終於在監獄中找到一名死刑犯。當畫家快要畫完的時候,這名死刑犯卻忍不住哭了出來,他說:「幾年前,我也當過你的模特兒,那時你畫的是佛像;幾年後你畫惡魔,竟然也選中我。」

這位畫家聽了,整個人愣住了,他說:「怎麼會這樣呢?你以前讓人看起來很歡喜,為什麼會落得今天如此的地步?」死刑犯就告訴他:「那時你畫完之後給我很多錢,我就去吃喝玩樂,甚至耽染了不好的習慣──吸毒、賭博,等錢花完了就去搶劫、殺人,做盡了種種罪業,以至於落得今天的下場。」這位畫家聽了,心裡感慨萬千,也為這位年輕人深感惋惜。

欲念所污 相由心生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知道相由心生。當時這位年輕人的心很清淨,無私無欲,沒有迷失,所以能成為畫家畫佛像的模特兒;後來因為有了錢而迷失,一踏入陷阱後,再也無法自拔,所以做盡壞事,最後竟然變成了惡魔的形象,想想這是多可怕的事!佛由心造,惡魔地獄也是由心造成的。

其實每個人本性都沒有差別,所謂「人之初,性本善」,人一生下來本就具有純真的愛心,只是被後天的欲念所污染了,變成爭權奪利、事事計較,或因一時糊塗,才會一步踏錯就步步皆錯。
文字:證嚴上人開示 / 繪圖:《靜思人文》陳敏政

閱讀全文: 美醜在於心

美女與醜女

證嚴法師說故事

《美女與醜女》

天地萬物,都是在時空中生存幻滅;人生也同樣是在時空中生、老、病、死。平常都說人生的價值就是在追求希望,但希望的方向這麼廣,什麼時候才能得到滿足呢?佛陀不斷教導大眾:要能少欲知足,一念心要自我觀照,不要讓時空白白而過。

佛陀曾舉了個例子。一天,有一位富翁的家裡,來了一位非常端莊、美麗的天女。富翁心裡很歡喜,還沒開口問,天女就說:「我叫功德天,常常在人間散播幸福的種子,帶給人們幸福和財物。我今天跟你有緣,所以來你家拜訪。」富翁聽了很高興,笑說:「請進!請進!我真的是很有福。」這時,外面跟著一位長得非常醜陋的女人。富翁看到她,不由自主地就起了厭惡、惶恐之心。當他正想要問個明白時,這位女人卻先說話了,她說:「我的名字叫黑暗。我會帶來霉運,同時敗壞、消磨一切。」這時富翁心裡就更厭惡了,便說:「我這裡不歡迎妳來,妳趕快出去吧!」

本來無一物


但是,黑暗說:「我和姊姊一直相生相隨,不論做什麼事或是去到哪裡,都會在一起。現在她在你家,你怎能叫我獨自離開呢?」富翁對她說:「不行!我要把妳姊姊留下,但是我不要妳。」姊姊功德天就說:「她是我妹妹,我們姊妹倆永遠相隨不離。既然你要我,就一定要連同我妹妹也接受。」富翁想了想,就說:「那我兩個都不要,妳們都出去吧!」

這對姊妹離開後,又到了一戶貧窮人家,並向窮人自我介紹。窮人聽了,安然自在地向功德天說:「既然妳們想來,我都很歡迎,反正我平常就空無一物,也沒有可消磨的東西。既然歡迎妳,當然就不能排斥妳妹妹,希望大家都能夠和諧相處。」出乎意料之外的是,當窮人一說完這些話,功德天和黑暗卻自動消失了。
佛陀說完這個故事,又說:「人在『有』的時候,就會患失。當幸福之神到來時,心裡就會很高興;當不幸來臨時,就會非常的厭惡。人人都要追求好的、排斥不好的,其實世事本來就是禍福相倚,強求不得。如果人人能了解人生如幻,本來就是空無一物,自然就無增無減,不被境界所拘。該來的總是會來,擁有這種平淡的心,在時空中,自然就能超越人生的苦難與心靈的折磨。」
文字:證嚴上人開示 / 繪圖:《靜思人文》陳敏政

閱讀全文: 美女與醜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