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因愛生恨毀前程

證嚴法師說故事

《因愛生恨,毀前程》

佛世時,有一戶人家的女兒長大了,父母想為女兒選擇好的對象,偏偏女大不中留,女兒已經有了自己喜愛的人。對方的家境很貧寒,但是他們努力爭取,最後終於得以結為連理。這對年輕夫妻雖然很恩愛,家庭卻很貧困,為人父母的愛女心切,一直想盡辦法,要將女兒從貧困的家庭中帶回。

然而這對恩愛夫妻難分難捨,縱使父母千般阻攔,也強力爭取,但他們仍堅持彼此廝守。最後父母只好趁女婿不在家時,將女兒強行帶回娘家。女婿回到家裡,發現太太不見了,也心急如狂地四處詢問,村裡的人就告訴他,太太被父母強制帶回去了。

凡夫顛倒 迷情牽纏


他急忙趕往丈人家,並且帶了一把刀在身上。到了丈人家,他一副來勢洶洶的模樣,讓大家看了很驚嚇,也就老實告訴他太太在後面牆外織布。年輕人直衝到太太面前,急急地問:「妳要跟我回去,還是要留在這裡?」太太一時情急,答道:「我想回去,但是由不得自己。」

這位年輕人一聽,心想:兩個人想要好好的生活,過著平順沒有困擾的日子,卻無法完成心願!所以,他就拿出刀子刺死太太,而自己也同歸於盡。這就是因為恩愛難割捨的結果。

消息傳到佛陀耳中,佛陀非常慨嘆地說:「凡夫就是顛倒!為了愛欲而毀滅自己;為人父母者也是為了愛,反而毀滅了自己的女兒。這都是心的一念無明所造成,彼此受情愛牽制,真是可憐!」
不只佛世時如此,現今每天的社會新聞,哪一天沒有情殺、凶殺等等的事件發生,這都是因為一念貪心色欲。情欲難收,就會因愛生恨,因恨成仇而互相傷害,為了情欲毀滅前程,造成很多人生的苦難。

我們若知道用盡心機,貪財貪色、貪名貪利,最終的人生,不也是「無常來時一場空」?如果我們懂得這些道理,自然就會知足常樂,對境不起貪戀,那麼忍色忍欲又有何困難?色與欲,根本不會在內心產生作用,沒有貪戀的心,又何須要「忍」?所以要將心念調適好,不要被外面的境界影響,這樣就會天天平安,時時快樂!
文字:證嚴上人開示 / 繪圖:《靜思人文》陳敏政

閱讀全文: 因愛生恨毀前程

知福、惜福、再造福

證嚴法師說故事

《知福、惜福、再造福》

在日本的大本願寺,有一天早課下殿後,方丈在回寮房的途中,在走廊地面上看到有樣東西,由於當時天色昏暗,看不太清楚,於是他彎腰將它撿起。弟子說:「師父,好像是張用過的紙。」師父說:「雖然寫過字,但它還有再使用的功能。」

這位方丈就是第八任住持蓮如禪師,他領導寺院大眾,在當地弘揚淨土法門,教化人民。

把握當下 及時精進


蓮如禪師小的時候家境十分貧困,六歲時,有天晚上母親哀傷地告訴他:「我們家很窮,我已無力扶養你。貧窮是件很痛苦的事,希望你能用心學佛,要將佛法存於內心,並時時應用在日常生活中,更要廣為宣揚,讓心靈受苦的人都能得到自在、輕安。為了使普天下眾生離苦得樂,你一定要難忍能忍、難行能行,精進於道,即使媽媽不在你身邊,也要記得媽媽的話,無論環境多麼困難,一定不能放棄。」

六歲小孩聽了這番話,似懂非懂。隔天清晨,大雪紛飛,他的母親竟然不知去向,於是小男孩被送至大本願寺當小沙彌。小男孩失去母親,常常偷偷地流眼淚,呼喚著媽媽。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他一直記得媽媽的叮嚀:「為了要救天下眾生,不論多麼辛苦也要忍苦耐勞。」他擦乾眼淚,勇敢面對逆境。
大本願寺物質很缺乏,生活困難。當時沒有電燈,比較富有的人都買棉線和油,藉著火光照亮四周。年輕的蓮如禪師沒錢買燈油,但他相當精進,為了閱讀經藏,只好常常在煮飯時,利用大灶的火光來唸書。

在晃動、微弱的灶火下努力閱讀佛典,確實十分吃力。有時候他讀累了,閉上眼睛,彷彿又聽到媽媽溫和的話語:「要忍耐啊!」所以,無論多麼艱難的逆境,他都能把握當下、珍惜時間,並及時精進,及時付出。

蓮如禪師二十多歲時,老方丈傳位給他。雖然他學有所成,並身為住持,常常對廣大的信眾講經說法,但仍然持守勤儉愛物的原則,力行惜福、愛物的精神。

學佛、修行必須尊重一切生命,這是大愛,也是慈悲。如果人人都有「惜福」觀念,懂得疼惜生命,甚至連一切的物質也能愛惜,那麼社會上就不會有過多的「消費」與「垃圾」問題了。
文字:證嚴上人開示 / 繪圖:《靜思人文》陳敏政

閱讀全文: 知福、惜福、再造福

維摩詰說法度魔女

證嚴法師說故事

《維摩詰說法度魔女》

持地菩薩有一天在打坐時,魔王忽然帶領一萬二千名美女來到他的面前,恭敬禮拜,持地菩薩誤以為是天帝來了,也很高興地接待他們。

持地菩薩向他說:「過去生你修了福,所以能享天福,領導天眾。要知道享福受樂是無常的,你雖在福中不該沉迷於享福,應該趕快再造福人群。」魔王說:「因為我有這麼大的福報,所以我要把快樂布施出去,請你接受這些天女好嗎?」持地菩薩說:「我是出家人,不應該接受她們。」魔王又說:「她們可以為你灑掃環境,又可以唱歌跳舞,給你最好的娛樂獻供。」

維摩詰居士說法


就在這時,維摩詰居士及時出現了,他說:「波旬魔王,持地菩薩不敢要,那就送給我吧!」又向持地菩薩說:「他是魔王不是天帝,他是來擾亂你的道心、破壞你慧命的!」魔王非常吃驚,急著要逃,但維摩詰居士的法力讓他難以遁走。維摩詰居士告訴魔王說:「你把這群魔女留下就可以走了!」魔王只好留下魔女,自己逃之夭夭。

維摩詰居士於是開始為這群魔女說法,他分析道:「人生的欲望無窮,應有四信才能脫離五欲,去除五欲才能得到常住快樂。四信即信佛、信法、信僧、信戒。信為道源功德母,首先要信佛,瞭解佛陀的偉大和智慧,並接受佛陀的教法,得一法而拳拳服膺,這樣才會有堅定的信仰,也就是信法。

止惡、信戒、守戒


接下來是信僧,佛滅度後以僧團為主,僧伽為傳法之人,他們宣說佛法,你們應該如法信受奉行,尊重恭敬。此外要信戒,僧伽以戒為師,他們說的規戒,若能信受而去惡修善,就不會再於六道中輪迴,而得到永恆的快樂。」

維摩詰居士說:「戒是去除五欲的第一個要件,人之所以造罪,就在於貪愛五欲,貪求五欲就難以控制自心,若想止惡而得到永恆的法喜,就要信戒、守戒,脫離五欲。」魔女們聽得滿心歡喜,心裡想:即使住在天堂享天樂,難免還有滿心的煩惱,因為心裡仍有追求,也有恐懼。她們聽完維摩詰居士的說法後,深覺法喜無窮,從此改邪歸正。
信為道源功德母,所以要信佛、信法、信僧,信仰三寶無非是要人去惡防非,也就是「戒」。有惡即止,並要好好預防,不去造惡;不犯戒自然就不造罪業,才能清淨自在,法喜一生。
文字:證嚴上人開示 / 繪圖:《靜思人文》陳敏政

閱讀全文: 維摩詰說法度魔女

稚兒虔心供佛

證嚴法師說故事

《稚兒虔心供佛》

佛陀在舍衛國祇園精舍時,城裡一位大長者家誕生了一個可愛的男嬰,出生不久就會說話,第一句話就問:「佛陀還在世嗎?」父母回答:「在啊!」男嬰繼續問:「舍利弗、阿難尊者等大比丘還在嗎?」父母告訴他:「都在,佛陀的僧團在祇園精舍。」

面對孩子有此異象,這對父母心懷疑懼,於是前往祇園精舍請教佛陀,如此是否不祥?佛陀說,不用擔心,這孩子有大福。他們便安心返家。

親近佛法、供養三寶


知道佛與大比丘們尚在,男嬰便請求父母供佛、供僧。長者說,供佛、供僧要很慎重,需要花一些時間準備。孩子說:「只要將環境清理乾淨,用虔誠的心備辦飲食,佛陀自然會來。」孩子並且請求設三個高座──請佛坐上首座,前世母親坐第二高座,今生母親坐第三高座。

長者照著孩子所說的地址,到波羅奈國找到了他前世的母親,將她請來。一切備辦妥當,佛陀也帶著僧團抵達,與孩子前世、今生母親次第坐定,接受飲食供養。之後佛陀為眾說法,眾人皆大歡喜。

男孩長大後,請求父母准許出家;他在僧團中用清淨的智慧深入佛法,很快就證得阿羅漢果。僧團中的修行者,見這位少年比丘根機穎悟、了知前世,而且懂得親近佛法、供養三寶,很不可思議;遂由阿難尊者代表請問佛陀:少年比丘過去有何特殊因緣?

佛陀說因緣


佛陀說,少年比丘過去生是波羅奈國一位長者的兒子,長者往生後家境艱難,他雖然有心供養三寶卻沒有能力,所以來到另一位長者家,請求為其工作一年,「不論要我做什麼事,即使必須捨棄生命我都願意,只希望你能給我一千兩金作為報酬。」

一年過後,他順利賺到一千兩金。長者問他:「你這麼努力賺錢,是想娶妻嗎?」他回答:「不是,我想要實現供佛、供僧的心願。」長者聽了很歡喜,對年輕人說:「我會滿你的願,也會幫忙你備辦飲食,但請你在我家供佛、供僧,讓我也能一起參與。」年輕人歡喜接受。供養佛與僧的心願圓滿後,不久他就往生了。

佛陀說:「這位年輕人就是現在的少年比丘,因為聞法得道,今生投生在長者家,一出生即能聽聞大法、修行得道。」
文字:證嚴上人開示 / 繪圖:《靜思人文》陳敏政

閱讀全文: 稚兒虔心供佛

天帝釋供養佛陀

證嚴法師說故事

《天帝釋供養佛陀》

在《撰集百緣經》中,記載天帝釋供養佛陀的故事 ── 佛陀在王舍城時,僧團中的提婆達多嫉妒佛陀廣受敬重,於是慫恿阿闍世王下令,要所有人民停止供養出家人,藉以考驗佛陀有多麼神通廣大,如何領導僧團生活下去。

聖旨傳下後,人民不敢違背,但憤怒且悲慟之心,卻撼動了天界。天帝釋率眾從天而降,以寶器盛裝美食,請求佛陀讓諸天終身供養,但佛陀沒有答應。天帝釋鍥而不捨,把終身供養縮短到五年、五個月......直到縮減為五天時,佛陀終於答應了。

在這五天中,天人虔誠供佛,全城展現瑞相。阿闍世王見此瑞相,感到後悔與懊惱,向佛懺悔之後收回禁令,讓人民恢復供養僧眾。佛陀於是為眾人說法,皆大歡喜。

真正的供養


即使是佛陀,在修行過程中也會遭遇人我是非;提婆達多是佛陀的堂兄弟,自認也了解佛法,應該受人尊重,但他的智慧與德行不足,難以領眾,卻又嫉妒佛陀,因此處處障礙佛陀。而佛陀不願接受天人終身供養,是希望讓眾生藉供養的機會接觸僧團,體會普遍虛空、歷久常新的真實法。

佛法真理千古不變,我們既有因緣學佛,要體會佛心,用心聞法,更要以懇切之心求法。常有人說「知道了」,但沒有透徹了解,也沒有身體力行,隨著人、事、物考驗,無明愈多,因而忘失初發的善念。心不專、意不誠,任由無明覆蓋本性、煩惱不斷困擾自己,也會愈來愈背離清淨本性。
佛陀具足「福」與「慧」,稱為兩足尊,威德雄猛,讓人感到溫暖而想親近;他視眾生如己子,期待人人通徹道理,成為覺悟的有情人。如《法華經‧化城喻品》所云:「以大慈悲力,度苦惱眾生」,對於煩惱重重的人,佛陀慈悲開示,讓他心開意解,解除心靈疑惑,充滿法喜。

真正的供養,不是布施財物,而是學習佛陀的慈悲與智慧,守志奉道,且要深入人群付出;人生有物質上的苦,也有心靈之苦;佛法是應世良藥,可以救治種種苦,就像黑暗中的一道光明,指引人人開啟心眼,看清道理、走在正軌。

我們要效法佛陀的悲智宏願,以真誠的愛拔苦予樂,引導人人將煩惱轉為智慧,就是「有法度」,期待人人都能聞法、說法、傳法,讓真理之光照亮人心的無明。
文字:證嚴上人開示 / 繪圖:《靜思人文》陳敏政

閱讀全文: 天帝釋供養佛陀

善妒的國王

證嚴法師說故事

《善妒的國王》

佛經上有一則故事 ── 在遠古時代,摩伽陀國有一位國王飼養了一些象。其中有一頭象很特殊,牠全身白皙,毛又柔細光滑,由一位馴象師照顧牠的生活起居,也用心教牠;白象十分聰明、善解人意,過了一段時間,他們已建立起良好的默契來。

有一年,這個國家舉行大型慶典,國王也在官員陪同下,騎著白象進城看慶典。由於白象實在太漂亮了,民眾都圍攏過來,讚歎並高喊:「象王!象王!」這時,象背上的國王覺得光彩都被白象搶走了,心裡十分嫉妒。他很快地繞了一圈後,就不悅地返回王宮。

國王置白象於死地


一入宮,他問馴象師:「這頭白象,有沒有什麼特殊技藝?」馴象師問:「不知道國王指的是哪方面?」國王說:「牠能在懸崖邊展現牠的技藝嗎?」馴象師說:「應該可以。」國王就說:「好。那明天就讓牠在波羅奈國和摩伽陀國相對的懸崖上表演。」

隔天,馴象師依約把白象帶到懸崖邊。國王說:「牠能以三隻腳站立在懸崖邊嗎?」馴象師騎上象背,對白象說:「來,用三隻腳站立。」果然,白象立刻縮起一隻腳。國王又說:「牠能用兩腳站立嗎?」馴象師就叫牠縮起兩腳,白象也聽話照做。國王接著又說:「牠能不能只用一腳站立?」
馴象師一聽,明白國王存心要置白象於死地,就對白象說:「你要小心一點,用一腳站立。」白象也很謹慎地照做。圍觀的民眾看了,熱烈地為白象鼓掌、喝釆!國王愈看,心裡愈不平衡,就對馴象師說:「牠能把後腳也縮起,全身懸空嗎?」

這時,馴象師悄悄對白象說:「國王存心要你的命,既然他無道、無德,我們在這裡會很危險。你能騰空飛到對面的懸崖吧?」不可思議地,這頭白象竟然真的懸空飛起,載著馴象師飛越懸崖,進入波羅奈國。

波羅奈國的人民看到白象飛來,全城都歡呼了起來。國王很高興地問馴象師:「你從哪兒來?為何會騎著白象來到我的國家?」馴象師便將經過一一告訴國王,國王嘆道:「人為何要與一頭象計較、嫉妒呢?」

我們要知道,修行最重要的是調好自己的心,平時待人處事,要抱著一顆圓融、和睦的心。俗話說:「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別人有所成就,我們不要心存嫉妒,應該要起讚歎、歡喜心,這是擁有幸福人生的祕訣。
文字:證嚴上人開示 / 繪圖:《靜思人文》陳敏政

閱讀全文: 善妒的國王

有心有福、有願有力

證嚴法師說故事

《有心有福、有願有力》

發願投入救世的行列,一定要有非常堅定的毅力。百年前,日本有位堅毅非凡的鐵眼和尚,為了宣揚佛法,發願籌募經費,翻刻佛經,以廣為流傳。

有一年,日本下了大風雪,整個京城籠罩在冰雪之中,當時鐵眼和尚為了籌募經費,常常在進城要道的鴨川橋上,請過路人發心捐助。雖然天氣非常寒冷,寒風吹得他全身打顫,但仍以宏亮的聲音,向過路人呼籲勸募。

有的人看到和尚如此辛苦,欽佩他的精神,而捐出一些錢;但也有人以不屑的眼光看他或視而不見。一天有位武士經過,和尚趕緊到武士的馬前,向武士說明:「我是鐵眼,發願要刻一部大藏經。這部大藏經對我們非常重要,能淨化人心、拯救人類,請您發心捐助。」

有心就有福,有願就有力


那位武士不信憑個人能力,一分錢、兩分錢地勸募,就能完成一部大藏經的工程,因此不以為然、自顧自地走了。

和尚不放棄,邊追邊說服武士:「請您發發心,成全這分善願。哪怕只捐一分錢,我也很感激您的。」武士不堪其擾,只好丟了一分錢到和尚的缽裡;當他回頭看到這位滿身雪花的和尚,在向他鞠躬道謝時,內心不禁一震,非常感動,但因顧及武士的尊嚴,仍毫無表示就走了。

後來大雪溶化,釀成大水災,許多人的家園遭了殃,生活無著地在生死邊緣中飢寒交迫。鐵眼和尚很不忍心,就將預備要刻經的錢拿去買米,每日分送給災民,最後將刻經的錢全用於救濟災民了。
這場災難過後,鐵眼和尚又開始出去勸募刻經的錢。有的人佩服他的愛心,因此隨力贊助;也有的人很不諒解,認為他是騙子,利用刻經名義做其他的事。 鐵眼和尚救濟災民卻招來毀謗、辱罵,甚至有人拿石頭丟他。但他仍然抱著堅定、忍耐的心情,毫不退縮地繼續勸募。他打算要用六萬片櫻花木,請一百位刻工來做這項浩大的工程。

那位武士得知這個消息,內心更為震撼,心想:這位和尚好偉大!為了救濟災民,刻經的工作又中斷,不得不忍辱再向大眾勸募。因此,武士發了一分善願:我一定要幫助他,讓他早日完成這個心願。

武士從奈良運來六萬片櫻花木送給鐵眼和尚,刻經的工程總算穩定。等到完成六千九百六十五卷的經書時,前後已花了十七年的時間,終於完成日本第一部大藏經。

聽說這六萬片櫻花木刻板,至今仍保存著,許多經典都是由這些刻板印刷出來的,這就是鐵眼和尚依靠無比的毅力所完成的大工程。

可見毅力和願力是多麼重要!而不論多大的毅力和願力都起於一念心,正所謂「有心就有福,有願就有力」,所以我們都要照顧好自心,恆持初發心。
文字:證嚴上人開示 / 繪圖:《靜思人文》陳敏政

閱讀全文: 有心有福、有願有力

醜公主的因緣

證嚴法師說故事

《醜公主的因緣》

佛陀在世時,有一位聖君之女,這位公主有十二種醜陋之相,因此年齡很大了還嫁不出去,國王為此感到很沒面子,也非常煩惱。但當時門當戶對的人家都不願娶她,國王只好宣布:只要不是奴隸身分且家世清白,即使家境貧窮,也願意將公主嫁給他。

這時有一位外地來的年輕人,他雖落魄流浪到此地,不過他出身望族也願意娶醜陋的公主。成婚後,夫婦倆相處得很好。有一天,駙馬帶著公主風光地回到故鄉,許多親朋好友都來慶賀,覺得這是樁光耀門楣的姻緣,因此想要看看公主的風采。但是,駙馬總是推三阻四,不讓公主出來見人,親友們都覺得奇怪,因而議論紛紛。駙馬只好一五一十地把心事告訴公主,要求公主不要出去,並且把門鎖起來,以免被人闖進去。
公主在房裡每天都很傷心,攬鏡自照更是煩惱,一時想不開竟上吊自殺,沒想到繩子突然斷了,連尋死都不成。當時她百感交集,不禁悲從心生,哭得很悽切......。此時,公主突然想到佛陀,便雙手合掌,至誠懇切向佛陀居處的方向祈求。

相由心生


也許是太專注了,她彷彿聽到佛陀告訴她:「因果不爽,過去生妳造福人群,歡喜布施,所以今世生於王家,享受豐富的物質。但是,也因為妳脾氣暴躁,動不動就鞭打奴婢或怒目以對,因此招來醜陋之報,大家見了妳就會害怕。 總之,福與禍都是自己造的,現在要趕快從心懺悔,好好觀想佛的相好莊嚴,觀想眾生的苦,並培養慈心,發揮愛的功能,這樣自然能解決妳的難題。」

公主聽了佛陀的話之後,即用心觀想佛陀慈祥的面容,以及用慈心對待眾生的言行。那時,駙馬被人灌醉了,大家就從駙馬的口袋中找出鑰匙,進入他家想看看新娘的廬山真面目。門一開,大家從側面看到公主非常端正莊嚴,個個心服口服,也滿足了好奇心。他們回去叫醒駙馬,並祝賀說:「恭喜你呀!你不只當上了國王的女婿,連夫人也如此美貌!」
駙馬聽了一頭霧水,心想:明明公主那麼醜,怎麼他們都說很美呢?他趕快回去看個究竟。其實公主的容貌沒變,但是氣質高雅,態度謙和,給人一種很親切、很投緣的感覺,簡直判若兩人,這大概就是所謂的「相由心生」吧!
文字:證嚴上人開示 / 繪圖:《靜思人文》陳敏政

閱讀全文: 醜公主的因緣

目犍連尊者供僧救母

證嚴法師說故事

《目犍連尊者供僧救母》

「神通第一」的目犍連尊者,在結夏安居將圓滿前的某一天打坐時,突然想起生身的母親,不知母親往生後,到哪裡去了?念頭一起,忽然間,他好像靈魂脫體,飄飄然來到一個境界。

他看到很多很多的眾生在地獄中受苦刑,哀嚎、痛苦,看著實在很不忍心。再往前走,看到一群餓鬼,肚子很大、脖子卻很細小,根本吃不下東西......就在這時候,他看到他的母親。

目犍連尊者忙問:「母親,您為什麼會變成這種形態呢?」他的母親說:「因為我在世時,輕視三寶且慳貪、嫉妒,造了種種惡業,所以死後墮入餓鬼道,承受『求不得』的苦難,現在只有你可以救我。」

業如須彌山,造業自己受


目犍連尊者於是運用神通,變出一缽飯來。母親看了,趕緊用雙手接下;但是,她一張開嘴巴,火焰就從她的口中吐出來,白米飯立刻變成焦炭。

目犍連尊者難過地想,我雖然神通第一,卻無法解救母親,到底該怎麼辦呢?心念一動,他心想,我應該去求佛陀。

出定後,他馬上趕到佛陀說法的地方跪地請求,「佛啊!請您救救我的母親,她已落入餓鬼道中,不得飲食,飢餓難耐,懇請佛陀慈悲,消除我母親的業力。」
佛陀無奈地搖搖頭說:「業如須彌山,自己造業要自己承受,任何人都無法為他人拔除業力。」目犍連尊者聽了很難過,說「我的身體來自母親,有了這個身體才能遇見佛陀,求得妙法,得到身心解脫。我怎忍心自己證得果位,卻讓母親在餓鬼道中受苦?請您指點我方向,如何消除母親的苦難?」
佛陀告訴他:「你看!現在有這麼多的僧眾,經過三個月的修行,戒、定、慧具足,他們的功德、福力無量,你可以供養他們,請求他們以最虔誠、悲憫的心,為你的母親祝福,救拔她。」

於是目犍連尊者將俗家的資財集中,在七月十五日安居圓滿、僧眾「自恣」這天,以最謙卑的心、恭敬的態度,端水請大家洗手,再將盛滿豐富食物的缽器一一呈給每位比丘。

比丘們應供之後,眾口一心、凝神一志,用最虔誠的心來為他的母親祝願。 當晚目犍連尊者打坐時,一位很莊嚴的天人來到座前叩頭禮拜。目犍連認不出這位天人是誰,她就說:「我是你的母親!」
這段公案就是「目犍連救母」,因為他的孝心,把握七月十五日這天,供養僧眾,以此廣大功德,加上有德僧眾們的祝福,終於讓他母親脫離了餓鬼的境界。
文字:證嚴上人開示 / 繪圖:《靜思人文》陳敏政

閱讀全文: 目犍連尊者供僧救母

城隍爺選拔

證嚴法師說故事

《城隍爺選拔》

有一則民間傳說──有位年輕人因父親早逝,母親為了培育他,吃了很多苦,於是他發願要侍奉母親到壽終正寢。他用功讀書中了秀才,不但有學問且孝順,所以鄉民都很尊重他。當秀才步入中年時,母親已將近八十歲。有一天,他夢到一群人敲鑼打鼓,有人騎馬,有人抬轎來到面前,請他上轎,他便不由自主地坐進去。

他坐在轎子裡搖啊搖的,在一間很堂皇的房子前面下轎,就聽到喊話聲:「某某秀才到了!」他向前走,看到一排考官正襟危坐。大家看到他來了,就說:「時間已到,請某某秀才上座。」他就依照安排坐在座位上。隔壁也有一位,紙筆都有人準備好了,像是要他們應考似的。主考官發下考卷,題目是「一個人、兩個人,有心、無心」。

東府城隍爺的考試


隔壁的人怎麼寫,他不知道,他寫的是:「有心為善,雖善不賞;無心為惡,其惡不罰。」意思是,為了得到讚歎或利益而行善,不值得讚賞。至於無意中做錯事,因為心中沒有惡念,所以不用受罰。

考官們看了秀才的卷子很高興,宣布他考中了,可以馬上接任東府城隍爺的位置。秀才說:「我受到諸位考官的抬舉,非常感恩,但我曾發願不論遇到什麼困難,一定要奉養母親到壽終正寢。」主考官問:「你的母親幾歲?」他回答:「我的母親已經七十九歲了。」

及時盡孝道


主考官很感動,問左右的人:「你們看看他的母親陽壽到何時?」「應該是八十八歲。」主考官向秀才說:「好吧!再給你九年,滿你的願。」說完就送他回去。

秀才醒來,想起他回來之前,主考官曾對隔壁的考生說:「這九年的時間由你來代替。」他記得那位考生好像姓張,住在東村。他當天就前往東村探聽是否有這樣一個人,村民說這人剛好當天往生了,他才覺得這個夢不假。「我要好好奉養母親,我還有九年時間可盡孝道!」果然,九年後母親往生,秀才辦好了後事也安詳往生。

秀才的丈人說,當天清晨睡夢中,見到女婿坐著大轎來到家門口,下轎在門前三鞠躬就上轎離開;天亮後,就接到女婿往生的訊息。這則故事告訴我們,做善事是做人的本分,不是為了別人的誇讚或求平安。大家都做好事,社會祥和,家家平安,自然人人都很幸福。
文字:證嚴上人開示 / 繪圖:《靜思人文》陳敏政

閱讀全文: 城隍爺選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