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國王與清信士

證嚴法師說故事

《國王與清信士》

過去某一小國,國王身行清白,愛民若子,所期待的就是人民都能守持五戒善法。他常深入人群觀察,發現很多人民表面善良,守戒奉道,暗地裡卻是邪行不受正道。國王心想:百姓虛以委蛇者多,如何才能選出身心清白,真正具梵行之人?想了一想,於是他下了一道命令,要大臣向人民宣告:凡是信奉佛法、聽經、行佛道者,治重罪,當街示眾!

不棄佛法的清信士


沒想到告示一出,一些民眾馬上現出原形,摒棄正法、大張邪教,享樂奢怠,為所欲為。其中有位在家修行的清信士,看到許多學佛者都不敢再去聽經,或表達自己是佛弟子,又看到很多人公開表達不信佛、不聽經,不再守持佛戒,一些邪行邪法公然化暗為明,他實在很擔憂,不明白國王為何發出這種法令?但他還是信佛虔誠,照樣聽經聞法,他認為人要懂得道理,就要有信仰,唯有佛法才能讓人真正明理,心境透徹清淨,所以還是繼續堅守著他的信仰。

他悲憫眾生自投三途,蹈犯五戒、不守十善,將來必在地獄、餓鬼、畜生三道中輪轉;而自己有幸得人身,是過去生所造之福,更難得的是信奉三寶、得聞佛法,且能生起堅定佛道的信念,這麼多難得而能得,怎能因一紙法令而放棄?即使赴湯蹈火、當街示眾,我也一樣不能放棄。
執法的官員聽聞有人不肯放棄佛法,就去問這位清信士:「為什麼大家都放棄了,就算有信仰也不敢表達出來,而你卻那麼堅持?」清信士回答:「我崇信佛法,對天對地問心無愧,就算國王要治我的罪,我寧死也不願捨棄信仰。」於是官員就將清信士押去見國王。

佛陀、彌勒菩薩過去生因緣


國王聽執法官敘述經過,心中非常歡喜,忍不住走上前去,握住清信士的手:「你就是我要找的人!我一心期待全國臣民皆能奉法行道,但是很多人只是做表相功夫,一邊信佛聽經,其實暗地裡行邪道。我希望能找到真正學佛守志的人替我行教化,不得已才用了這個法子,終於讓我找到你了。」國王於是將清信士奉為國相,委以感化臣民奉守正法的重任。

在這段過去因緣,清信士即是佛陀的前身,那位國王則是彌勒菩薩前身。佛陀生生世世化為各種形態感化人民,因此學佛者,無論在家、出家,梵行清白都是我們的本分事。
文字:證嚴上人開示 / 繪圖:《靜思人文》陳敏政

閱讀全文: 國王與清信士

剎帝利與婆羅門的比賽

證嚴法師說故事

《剎帝利與婆羅門的比賽》

在無量劫之前,有個小國家舉行一個大祭典,國王下令大家做競賽活動,其中有個節目是展現體力互相打鬥,如同現在的摔角一樣。大家選出一位剎帝利的貴族,和另外一位婆羅門的宗教者,讓他們對決,這對人選彼此都孔武有力,勢均力敵,而看起來婆羅門勝過剎帝利。 他們一上場,婆羅門就向剎帝利低聲說:「請你稍微禮讓我一些,如果我勝利了,我會重金報答你。」剎帝利認為禮讓一些也沒有什麼關係,何況又有重金要禮謝。因此正當打鬥到最緊要關頭時,剎帝利真的禮讓一些,因此兩人打成平手,都獲得了國王獎賞。

當第二回合要開賽前,婆羅門又要求剎帝利讓他,剎帝利也答應了,因此由婆羅門獲勝。第一、二回合比賽完畢,婆羅門雖然獲得了很多的得勝金,但卻沒有一點要報答剎帝利的心態,剎帝利心中有些不舒服。在第三回合要開始前,婆羅門又向剎帝利說:「在第一、二回合時你已經禮讓我了,第三回合也請你繼續讓我,結束後,我再一起報答你,賞賜你。」但剎帝利心中卻不這麼想,他認為:「連續二回合都讓你了,你不但未表示感謝,還要我讓第三回合?」因此他只是笑一笑,沒有答應。

佛陀說因緣


上場後,婆羅門認為剎帝利一定會讓他,但剎帝利卻是有備而來,步步逼進,直到婆羅門招架不住被撲倒在地,剎帝利一手抓住婆羅門脖子,一手抓住他的腰椎,也扭斷了他的脖子,然後把他摔到地上,婆羅門因而往生了。 但這種比賽不管對方是傷是死,只要是贏方,就是英雄。

佛陀說完這件事時向弟子說明:「那位剎帝利就是我,婆羅門也就是提婆達多。我過去生因一時的無明,對提婆達多下毒手,所以無量劫以來,不管我到那裡,提婆達多的怨氣總是跟著我,如影隨形般的到處都有他報復我的業障。」佛陀說:「現在我的腰椎疼痛,那是因為餘業未盡。」
佛提及他過去生中與提婆達多的過節,也只不過是要告訴弟子們,他雖已開悟證果,但因過去的無明,造成今生的業報現前。過去生中既然已造了業,今日他也只有歡喜受報啊! 現在遭受種種的不如意,是過去的無明所造的業,我們千萬不要因為現在的不如意而再造身口意業。學佛就是學不要再造惡業,以免未來再遭受果報。

法華經中,曾提到不要輕易讚歎別人的好,也不要動不動就說別人的過惡。為什麼不要輕易讚歎別人的好呢?有時候你讚歎別人也會生出毛病的──因為對方到底對不對?有沒有這麼好?我們其實並不知道,萬一誤導別人盲從也不好。所以我們一定要深入了解別人的好或不好,是否確實值得我們讚歎?以免造成錯誤,這是佛陀對我們的教育。
文字:證嚴上人開示 / 繪圖:《靜思人文》陳敏政

閱讀全文: 剎帝利與婆羅門的比賽

鞭打死屍

證嚴法師說故事

《鞭打死屍》

有一則佛典故事,教眾把握當下、及時付出 ——

有一人走在路上,看到路邊有一鬼在鞭打死屍,遂大著膽子上前探問:此人已死,何故鞭之?

鬼答:「這是我的前身。在生之日不孝父母、事君不忠、不奉敬三寶,導致我現在要受罪受苦,所以氣得鞭打自己的屍體。」

天人散花說因緣


再往前走一段路,看到一位天人在一具屍體上散花,且輕柔撫摸;也上前探問。

天人回答:「這是我的前身。在生之時孝從父母、忠信事君、尊奉三寶,令我得以生天享福,所以來表達感恩。」

天人食穢訴因緣


再往前走,又見另一天人衣著光鮮、形象端正,理應享用上好的飲食,卻摘採路邊的酸棗食用;好奇探問緣故。

天人嘆:「我在生時孝順父母、忠信事君、尊奉三寶,作諸功德;唯獨不喜歡布施飲食,所以往生後雖得生天道,卻常吃不飽,只好採酸棗吃......」

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此生處於安樂的環境,有能力布施助人,就要把握當下、及時付出。
文字:證嚴上人開示 / 繪圖:《靜思人文》陳敏政

閱讀全文: 鞭打死屍

警惕無常 歡喜消業

證嚴法師說故事

《警惕無常 歡喜消業》

生病有時是一種警惕,讓我們知道人生的無常,警惕我們要趕快把握人生 ── 今天不做、今年不做,不知道是否還有明天、明年可做?因而時時警惕自己不敢鬆懈。

不只凡夫身有病,就連佛也會有病!有一天佛陀和阿難出去托缽,當他們走到樹林和鄉村交界處時,佛陀一不小心腳底被斷裂的樹根刺到而痛徹心肺,弟子們趕快扶他回到居住的精舍,並用土方為他敷傷。可是佛陀的腳仍然又痛又腫,人也昏迷不醒,很多弟子都非常的擔心,在家的居士也很驚慌,生怕佛陀因而消失在人間。
一位大臣聽到消息也急忙趕往王宮向國王報告:「不得了,佛陀的腳被樹枝刺傷,現在非常的危急。」國王聽了,心中非常著急,等到心定下來時,交代隨從說:「我們現在趕快去探望佛。」當車子一到精舍門口他就趕快下車,並把王冠拿下,衣服整理好,以表示對佛的敬重。國王來到佛陀床前,看到佛陀仍舊昏迷不醒,於是屈膝在床前,牽著佛的手說:「佛啊,我是阿闍世,請您一定要憐愍眾生,世間國家都需要您,您走不得啊!」

佛軀亦不離無常


佛陀睜開眼,牽著國王的手說:「你起來坐著。」國王就坐在床邊,佛陀也由弟子扶著坐了起來,當弟子們全都圍靠過來,佛陀就向四眾弟子說:「人在世間,總是乘業而來,帶業而去卻又乘業而來。過去生中,我雖生生行善道,難免也有一些觀念錯誤;一念差錯,千劫難逃,所以每一世我都歡喜的消業。雖然該消的業消了,但未消的餘業猶存,所以我還繼續在消受餘報啊!」

從這個小故事就可以知道,佛陀雖然已經成佛了,但他的身軀還是父母所生的肉體,所以一根樹枝就能傷到佛的腳,細菌也會使他的傷口腫起來,甚至到了昏迷的程度,何況是我們凡夫呢?
正因為我們是凡夫,就該知道身體病痛是正常的事,只要身病心不病,將身體的小病痛視為自然現象,並時時警惕自己人生無常,好好把握人生,有一分的力量就要趕緊付出;付出才是我們的本分,助人也是快樂的根本。如果我們都能這麼想,做一分就可得一分;若是做了一點點,就想著「我已經有做了,為什麼還會生病?」那就不只是身在病,連心也有求不盡的病了。
文字:證嚴上人開示 / 繪圖:《靜思人文》陳敏政

閱讀全文: 警惕無常 歡喜消業

施慈用悲

證嚴法師說故事

《施慈用悲》

很久以前有位長者,生意做得非常成功,也很富有,然而這位長者卻覺得財富無常,就像鏡花水月般;又看到許多人處在貧窮、病痛中苦不堪言,他於是發願要對貧者施糧、病者施醫藥。漸漸地長者布施的名聲遠近馳名,受到人人的尊重,更有許多病患不辭路遙前來求取醫藥。

這位長者依舊和商隊一起到遠方貿易。有一次在回程中,天氣非常炎熱,商隊一行人好不容易找到一口井,大家爭先恐後地搶水喝。長者看大家喝了水又提振了精神,這時他才高興地取水喝。
此時,商隊中有人看見長者的包袱裡,有好多價值連城的珠寶,就心生歹念,趁長者取水時,將他推入了井裡。大家分了珠寶,就回國了。國王看到商隊回來,卻不見長者歸來,懷疑商隊的人在半途陷害長者,但苦無證據,也無可奈何。

另一方面,掉入井中的長者很幸運,這口井並不深,跌下去沒有受傷,很快就脫困回家了。國王看到長者回來,非常歡喜,但是看到他一身狼狽,心中更加疑惑,一直追問長者:「為什麼沒和商隊一起回來?」長者不願拖累他人,只對國王說:「我這回什麼寶物都沒得到,只因路途遙遠,所以才這麼狼狽,是我自己沒有福氣。」

悲心憫念一切眾生


國王仍然不相信,決定要嚴辦那群商隊。長者知道後,趕緊向國王求情:「國王,這些人只是一時的利欲熏心,而起了貪念,不值得國王動怒。還有很多家庭需要靠他們生活,請讓他們有機會能改過遷善。」他一再懇求國王饒恕他們。

國王見長者這麼仁慈,就對商隊的人說:「看看這位長者的仁德慈愛,難道你們都不受感動嗎?」大家都非常懺悔,向這位長者叩頭感恩說:「所有的寶物都歸還給您。您向來濟貧救病,財物在您的手中,可以救很多人;財物在我們手中,卻是造惡業,我們也要跟隨您學習如何行道、自我懺悔、洗淨自心。」
人生就是一念心,長者「施慈用悲」,將一切眾生當成自己的家人,不斷地付出仁德大愛,即使遇難,還是以悲心憫念一切眾生。

我們也要以「同體大悲」的心,視眾生的貧病,如自己的貧病。為了讓眾生幸福,所以施慈;不忍心眾生的苦難,所以用悲,即使遭受傷害也要平心靜氣,這分的寬宏大量,就是菩薩心。
文字:證嚴上人開示 / 繪圖:《靜思人文》陳敏政

閱讀全文: 施慈用悲

紫雲寺靈蛇

證嚴法師說故事

《紫雲寺靈蛇》

民國初年,福建省漳州南山紫雲寺有位妙蓮老和尚,八十多歲時身體仍然很健康,常常以深入淺出的佛法教育當地居民慈悲、戒殺及因果報應的道理;不管男女老少,聽到他的開示都能衷心信服。紫雲寺每逢初一、十五都會舉行三天法會,由妙蓮老和尚開示;每月到了這幾天,寺內總是人山人海,大家都想來聽老和尚開示。

老和尚每日凌晨必獨自攀山越嶺,繞紫雲岩一周,風雨不輟,霜霧不停。有一天,他在距離紫雲岩數百步的草叢中,發現一條長二尺許的病蛇,首尾都負傷,血漬汙臭,已奄奄一息。

老和尚慈悲為懷,決定為蛇療傷。他找來幾種藥草,搗爛後敷在蛇的頭部及尾巴上,處理妥當後,才回到寺裡。隔天,老和尚再去探視那條蛇時,牠已經不見了。

靈蛇有靈知感恩


半個月後寺裡舉行法會,老和尚正在說法時,忽然有一條蛇爬進寺裡,信眾雖然害怕,但沒有人傷害牠。老和尚認出牠就是半個月前自己救的那條蛇,就說:「大家不用怕,讓牠進來吧!」這條蛇的傷已經完全好了,牠一直爬到老和尚面前,然後乖乖盤起身子,抬起頭來,注視著老和尚。

老和尚的開示,這條蛇似乎也聽得懂;法會結束後,牠就爬出去了。往後每逢寺裡舉行法會,牠都按時來聽老和尚開示,只要聽到「戒殺」的道理,就會有肅然領悟的神情。

如此經過年餘,這條蛇已長及三尺許,寺內僧眾、信眾都稱牠為「紫雲寺靈蛇」。
某年,當地突然流行一種傳染病,很多人因乾渴高燒、藥石失效而死。大家束手無策,既傷心又驚慌,眼睜睜地看著許多人喪命。

老和尚常常帶著弟子去探望病人,但是也沒有辦法治好他們的病。有一天,老和尚發現靈蛇咬了許多藥草堆在紫雲岩側;靈蛇看到老和尚來了,就抬頭看著他,好像要說什麼話似的。老和尚仔細審視那些藥草,發現都具有解毒退火的功能;他靈機一動,把這些藥草全部分送給病人,病人煎熬服用後立即藥到病除。

之後,老和尚再採集相同的藥草搗爛風乾製作片狀,成為漳州盛行的名藥──「片子癀」,俗稱「和尚藥」,不知救治了多少人!

眾生皆具佛性,同樣具足大愛,那條靈蛇就是最好的例子。希望大家除了愛人類之外,也愛護一切生靈,即使如蟲蟻一般微小的生命,我們也要尊重。慈悲護生招感福緣,殘害生靈苦果難免,請大家要時時刻刻多用心!
文字:證嚴上人開示 / 繪圖:《靜思人文》陳敏政

閱讀全文: 紫雲寺靈蛇

須賴與天帝釋

證嚴法師說故事

《須賴與天帝釋》

人生難免遭遇障礙,精進者能克服環境,懈怠者會被環境克服。在《佛說須賴經》中記載,佛陀在舍衛城說法時,有一位修行者須賴,他一貧如洗,卻能用心聽佛說法且虔誠引法入心;他深信佛陀所說:「行菩薩道不須富有錢財、擁有權勢,只要有心、有愛就能力行。」充滿愛心的須賴,看到眾多飢餓貧病、無衣無食的人,總是想辦法做工賺錢,將辛苦所得毫無保留地用來幫助人。

有一天,天帝釋發現須賴雖一無所有,卻能照顧那麼多貧病、孤寡的人,且號召人人來聽佛說法,不禁恐懼起來,「世間竟有這樣的人,修這麼大的福報,將來是不是想來篡我的位?」於是他化身為一群人,到須賴的破屋外大聲叫罵,企圖擾亂他修行,但須賴完全不受外界聲音影響。
這群人遂衝進破屋內欲鞭打、殺害他,須賴還是微笑沉浸於佛陀說法的境界中。接著其中一人撥開眾人說:「他們都不了解你是樂善好施的人!」於是獻上金銀珍寶,請須賴拿去換取金錢做布施,但須賴不為所動,且微笑婉拒:「不是我自己賺的錢,我有何德可接受呢?不義之財不能取。」天帝釋見威嚇、財誘都無法讓須賴動心,又再獻出美女引誘,須賴更是提高警覺,不對美色有非分之想,修法的心更加堅固。

雖貧卻無苦


天帝釋無計可施,只好現前詢問:「你這樣精進修行,到底求什麼?」須賴回答:「我不求什麼,只要天下人人平安,人人接受佛法、脫離苦海、向善而行,就是我一生最大的願望。」天帝釋聞言深受感動:「你已非六道中人,而是超越六道的菩薩。」遂歡喜讚歎而去。

佛陀因此藉此事教育弟子:「須賴在過去生中不斷薰修佛法,今世雖貧卻無苦,貧窮是他修學佛法最好的『增上緣』。」芸芸眾生,心念常在愛恨情仇中起伏,在人我之間糾纏,衍生無明也影響求法的心。有志修行,道心一定要堅定,不受外境動搖;信根一定要穩固,才能讓點滴法水入心,進而運用在生活中,這才是真正入法的境界。
要學菩薩法,就要深入人群。人人身上都有一部藏經,都有值得我們學習的法,天地萬物也時時在對我們說法,實是「無量法門,悉現在前」;若能用心體會,則能「得大智慧,通達諸法」。
文字:證嚴上人開示 / 繪圖:《靜思人文》陳敏政

閱讀全文: 須賴與天帝釋

光明皇后

證嚴法師說故事

《光明皇后》

一千多年前,日本有一座古城,城主的小公主像秋月般清明柔和;人們心中若有煩惱,一見到她就自然而然生起歡喜心,因此大家都稱她為「光明女子」。

公主十四、五歲時,向父親請求說:「我希望到城裡去,看看百姓的生活情形。」城主也覺得女兒已長大,應該多了解世間的人事物。

美麗且智慧


小公主進了城裡,當她走到一家布行門前,聽到裡面有人大聲吵鬧,原來是買賣雙方起爭執,買方說:「你給我的布不夠長。」賣方卻說:「你要的長度我已經給你了。」兩人因而爭吵不休。

公主親切地對他們說:「你們為了這點事情而吵架,不是很傷感情嗎?來,我替你們量量看。」

她拿了一支標準尺來量布,然後說:「用標準尺來量是最公平的,若是重量,就用磅秤來秤。人人皆以標準的方法來計量,就不會產生紛爭了!」大家都讚歎小公主不只長得美麗,也很有智慧。

三輪體空


三年後,公主被日本皇室選為聖武天皇的妻子,成為光明皇后。皇后篤信佛教,賢慧過人,她請求天皇建造「大悲院」行善布施;第二年再請建「施藥院」,為貧病孤老人提供醫藥。

由於當時日本人要洗澡相當不方便,所以她又要求天皇建一千個浴池,並且發願為一千位不方便自己洗澡的人服務。天皇很感動,馬上答應皇后的請求。浴池建好後,皇后天天親自清洗浴池,放乾淨的水讓民眾沐浴,親自為老人、兒童、病患洗澡。

經過兩年多,皇后已服務了九百九十九人,當第一千位來到浴池邊時,皇后身邊的人都悄悄躲開了!因為他全身潰爛惡臭,連頭髮和鬍子也因皮膚潰爛而幾乎掉光了……
皇后看了也很震驚,不過她還是面帶笑容,默默地向佛祈禱,希望自己能有清淨光明的心與良善的德行,不要排斥眼前這位可憐人。她不斷地祈禱,臉上流露慈祥的光輝,開始為他洗澡。

此時,這個病人喃喃自語說道:「我的病已經很多年了,看醫生、吃藥都無效,不過曾有一位名醫指示說,若有一位高貴且心地善良的人願意為我吸除身上的膿血,那我的病一定會好。」「如果幫你吸掉身上的膿血,你的病真的會好嗎?」

「是的,若能如此,我就可以脫離病苦。」「只要你的病能好,我願意為你服務。」於是皇后真的趴下來為病人吸出身上的膿血。

就在此時,病人的身體散發一片光明與清香,現出觀世音菩薩潔淨莊嚴的法相,讚歎皇后:「妳身心合一、清淨光明,是真佛子啊!」然後就消失不見了。皇后內心非常歡喜,覺得自己做了一件別人做不到的事。

當晚入睡時,她聽到一個有力而溫和的聲音說:「請照顧好自心,不要驕傲啊!」皇后覺得很慚愧,幸好這種自大的心念一生起,菩薩就及時教導她;她很感恩,趕緊到佛像前頂禮膜拜、懺悔。此後,她更加虔誠地為百姓服務。

聖武天皇與光明皇后以慈悲仁念對待人民,他們在位期間,是日本的太平盛世。

行善布施,須抱持「三輪體空」的精神,分秒都不可讓清淨的心念,受到自大自滿心態的污染!
文字:證嚴上人開示 / 繪圖:《靜思人文》陳敏政

閱讀全文: 光明皇后

阿難的洗澡水

證嚴法師說故事

《阿難的洗澡水》

阿難是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具有莊嚴之相──佛陀三十二相,阿難三十相。 有次舉行法會,佛陀帶領許多弟子應供,阿難沒有跟上,於是就單獨托缽,一路往西走。

走了很久來到一個聚落,缽還是空的,阿難又熱又餓又渴。剛好前面有一口古井,一位女子正在那兒打水,阿難走到井邊,這名女子抬起頭看見這位出家人,眼前一亮,心中不禁發出讚歎:「多麼莊嚴的比丘啊!」

這名女子名叫摩登伽女,她一看到阿難,心裡生起強烈的愛念,所以高興地將水倒入缽中,並且瞪大眼睛注視著阿難,直到他離開。

觀身不淨 貪愛消散


她一回到家,就要求母親設法讓她擁有阿難。母親知道比丘是神聖不可犯的,女兒這種愛戀之心,根本不可能實現。可是女兒死求活求,一心只愛這位比丘。母親愛女心切,只好用邪術迷引阿難,使他迷迷糊糊,身不由己地走進摩登伽女家。

佛陀知道了,趕緊派遣文殊菩薩到摩登伽女家去找回阿難,並且叫所有的比丘要全心一意持楞嚴咒。此時,阿難正在摩登伽女的室內,在即將破戒之時,忽然間清醒過來,馬上離開摩登伽女,跑回佛陀的修行地。
摩登伽女見阿難忽然離她而去,心中非常難過,便一路追奔,來到佛陀面前,請求佛陀成全她。佛說:「妳真的很愛阿難?」摩登伽女說:「我真的非常愛他。」阿難正入內洗浴,佛就叫人把阿難洗浴的水端出來,問她:「你真的愛阿難,絕不後悔?妳愛阿難哪裡呢?」她說:「我愛阿難全身。」佛說:「妳既然那麼愛阿難,這盆水是阿難的洗澡水,妳就將它喝下吧!」摩登伽女嚇了一跳說:「佛,你是大慈悲者,這麼髒的水為何叫我喝呢?」

佛說:「每個人的身體原本就是這麼髒的,現在阿難健康時妳就已經嫌髒了,那他將來老死敗壞時,妳又將作如何想呢?」摩登伽女聽了佛的話,忽能觀察人身的不淨,再也愛不起來 ── 原來阿難的身體一樣這麼髒,那還有什麼可以愛的?從此愛念、貪念都消除了,頓然開悟,證悟初果。

這就是「不淨觀」。對治貪心唯有不淨觀,若能善用不淨觀,有染著的愛欲就會消滅。
文字:證嚴上人開示 / 繪圖:《靜思人文》陳敏政

閱讀全文: 阿難的洗澡水

除糞者尼提

證嚴法師說故事

《除糞者尼提》

佛陀在舍衛國時,知道城中有一位四姓階級中最卑微的除糞者尼提,他的得度因緣已熟,便往舍衛城走去。尼提手上提著糞桶,正要到城外去清洗,遠遠地看到佛陀與弟子們走來,恭敬心油然而生,同時卻又自慚形穢,趕緊閃避到小巷子裏;想不到當他走出城時,又看到佛陀迎面而來,就在驚慌之餘,不慎將糞桶打翻了,身上因此沾滿了糞尿,心中更是無比的愧疚,不敢抬頭見佛。

佛陀趨前問他:「你想出家嗎?」尼提難以置信地說:「佛弟子皆是至尊至貴之人,而我如此下賤卑微,有何資格出家?」佛陀告訴他:「不分貧富貴賤,只要發心探討人生真理,就有資格做我的弟子。」接著囑咐阿難尊者,陪同尼提到河邊洗浴,並帶他回到祇園精舍。
尼提來到佛前恭敬作禮,佛陀為他說法,尼提心開意解,求佛為他剃度、皈依;得佛歡喜允諾。尼提出家的消息在舍衛城中傳開,當時階級觀念根深柢固,居民們無不議論紛紛。有人擔心,日後尼提比丘要是上門托缽,豈不是污染了自家?各種的批評話語,傳到波斯匿王耳中,波斯匿王特為此前往祇園精舍求見佛陀。

法性平等


來到精舍門外,波斯匿王見一位莊嚴的比丘坐在大石上,便恭敬地請比丘通報佛陀。只見比丘突然消失,瞬間又出現在大石之上,並告訴國王:「已稟報佛陀,請您入內見面。」

波斯匿王大為震撼,見到佛陀時暫將來意擱在一旁,請問佛陀門外的比丘為何有此莊嚴神變?佛陀言,這位就是尼提比丘;接著對國王講說,眾生平等、人人皆有佛性,無分種姓,只要有虔誠修行之心,皆能皈依、出家。

這個故事在教導我們「法性平等」。「皈依」,是從凡夫地,開始往聖賢方向前進,將無明的凡夫心,轉為聖賢的清淨無染之心。我們應把握啟動心輪的機緣,跟隨佛陀的指引精進修行;法入心,心輪常轉,則法輪常轉。
文字:證嚴上人開示 / 繪圖:《靜思人文》陳敏政

閱讀全文: 除糞者尼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