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不飲酒戒」的由來

證嚴法師說故事

《「不飲酒戒」的由來》

學佛要懂得把握自己的心志方向,堅持善行,斷除惡行;如此才能保持身心清淨,成就信實誠正的品格。

佛陀在世時,曾於某年的「結夏安居」後帶著弟子遊化各地;他們到達某個人潮聚集的村落,村民見到佛陀都很恭敬。當佛陀與弟子們走出村外,往拔陀越村的方向走去時,這些敬重佛陀的民眾關心地告訴佛陀說:「那個拔陀越村去不得啊!因為村裡有一所修道院,院裡盤據著一條毒龍,一靠近就會有生命危險,千萬去不得啊!」佛陀微笑表示謝意,不過還是向修道院走去。

佛陀的隨從弟子中有一位善來長老,他在皈依佛陀之前曾是外道教徒,具有降伏毒龍的神通本領。他自告奮勇要去修道院伏龍,佛陀默許了,於是善來長老獨自一人前往修道院,在院內某個角落靜靜地打坐。沒多久,毒龍果真出現了,牠口吐毒氣要傷害善來長老,而善來長老則聚精會神地加以對抗,僵持一段時間後,毒龍終於被降伏了。佛陀隨後也來到修道院,並慈悲地為毒龍開示佛法要義及皈依意旨,然後帶領一行人回到村裡。
村民看到佛陀等人安然無恙地回來,都很高興地歡呼,以為是佛陀的威德降伏了毒龍。佛陀告訴村人是善來比丘降伏的,大家聽了,都來到佛陀座前向佛陀敬禮,並向善來長老行禮,表達敬愛和感恩之意。村民紛紛表示願供養佛陀和善來長老,佛陀默然,善來長老也沒回答,雖然如此,大家還是很用心地準備要供養佛陀的齋食,另外也有許多村民請善來長老到家中受供,並且以「無色酒」來供養他。

精神清明、嚴持戒律


善來長老喝了很多酒,當他離開村人家裡,搖搖晃晃地走到村口,突然醉倒在地。佛陀和比丘們在受供後返回精舍途中,看到善來長老躺在地上,比丘們趕緊將他扶回精舍,然後把他扶到佛陀面前,讓他躺在地上,頭向著佛陀。酒醉中的善來長老翻來覆去,翻到後來變成腳朝向佛陀。當他醒來,發現自己的腳向著佛陀,感到很慚愧,馬上起身頂禮佛陀。

佛陀問比丘們:「以前的善來長老是不是很尊重佛?」大家回答:「是!」佛陀又問:「現在他的腳朝向我,這樣是否有恭敬心呢?」大家回答:「已失去恭敬了。」佛陀再問:「他降伏毒龍時很勇猛,可是醉倒之後,有沒有辦法降伏一條蚯蚓呢?」弟子們回答:「不可能。」因此佛陀強調:「喝酒會讓修行者的智慧和毅力消失,失去自持的力量,也會破壞莊嚴端正的形象,所以大家絕對不能喝酒,要潔身自愛。」從此,比丘僧團就有了不能飲酒的戒律。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知道,唯有精神清明、嚴持戒律,才不會失去杜絕惡行的智慧和毅力。就像善來比丘很勇敢,能降服毒龍,但幾杯酒下肚就變得糊里糊塗,所以有心修行者豈可不慎?精進奮勇地行持戒律、遵守規範,努力行善、斷惡,是人人的本分;如果能把持戒守規的本分做好,則一切的法都容易通達。大家要多用心啊!
文字:證嚴上人開示 / 繪圖:《靜思人文》陳敏政

閱讀全文: 「不飲酒戒」的由來

把牛奶「存」在牛肚裡

證嚴法師說故事

《把牛奶「存」在牛肚裡》

有一位養牛人,他養的牛,乳汁特別多,他覺得自己養牛的技術比別人好,因此很驕傲的逢人便說:「我養的母牛能出很多乳汁喔!」有人說:「既然你的母牛乳汁那麼多,你應該展示一下啊!」他洋洋得意地說:「當然可以!幾天後,隨便你們來多少人,我都能供應你們新鮮好喝的牛奶!」

為了多儲存一點,讓大家都可以喝到鮮美的牛奶,於是他趕緊去擠牛奶;隔天卻發現,昨天擠的牛奶都酸掉了。當時還沒有冰箱,無論怎麼收藏,都會很快酸掉。於是,他心想:既然這樣,倒不如囤積在母牛的肚子裡,那就不必擔心了。他仔細盤算,一隻母牛一天可以擠五桶牛奶,五天就有二十五桶,乾脆等五天後再來擠奶。
這期間,他把小牛牽走,不讓小牛吃奶,又讓母牛一直吃草,增加營養。五天後,他高高興興地要去擠奶時,卻發現一滴也擠不出來!就像人類哺育一樣,媽媽哺餵孩子母奶,如果孩子每天按時吃,時間到了媽媽自然就有乳水,孩子也能吃得很飽;如果孩子幾天不吸奶,媽媽的乳水就沒有了。牛也是一樣的情形啊!

今日事,今日畢


人有無限的可能、無限的力量,但是有時會因某些想法或因素,讓人在面對工作時,想要「等一等」,當下不做,要累積多一點再一起做。於是,工作囤積多了,簡單的事也變得複雜、不好處理;加上工作累積到一定數量,就得特別挪出時間去做,無端增加工作時間。

更重要的是,人的力量也像牛乳一樣,當下不去利用的話,這分力量是無法「儲存」到以後再用的。所以「今日事,今日畢」,只要善於利用瑣碎的時間把事情隨手做好,就能免除許多「後患」,不但利人利己,也是真正在享受人生的使用權。
文字:證嚴上人開示 / 繪圖:《靜思人文》陳敏政

閱讀全文: 把牛奶「存」在牛肚裡

人人都有財產「三千億」

證嚴法師說故事

《人人都有財產「三千億」》

佛陀發現了宇宙人生的真理,又把這分清淨光明的智慧傳授給我們,我們從佛的口中接受了佛法而後身體力行,所以我們的慧命是從佛口所生,因此佛弟子又稱為「佛子」;我們若是用心,再將佛的教法傳遞出去,那也就是續佛慧命。

在《阿含經》中有一段故事 ──

一位國王出宮巡視人民的生活,來到城中,放眼望去都是富麗堂皇的樓房和熱鬧富裕的市集,國王心想:「我的國家真的很富有,百姓生活過得很好,物質也很豐富。」於是他想進一步了解:國內有多少富人?而這些富人又有多少財產?
有一天,他到一位號稱全國最富有的長者家中,請問長者有多少財產?長者回答:「我內外的財產總共有四千億。」國王說:「我擁有整個國家,財產也不過四千億;為什麼您能夠擁有四千億呢?所說的內、外財產又是什麼呢?」

長者答道:「國王,我外在的財產有一千億。我能擁有這些財產首先要感恩您,因為在您的國土上,由於國家安定,民生富裕,讓我能自由地從事貿易。再來要感恩人民,因為他們提供我有形的財產。我也要感恩我的奴僕眷屬,因為他們為我努力付出,所以我有形的財產是來自貿易、人民、國家,三者合起來大約有一千億。」

自耕福田,自得福緣


國王問:那另外的三千億呢?長者說:「另外的三千億是內在無形的。因為我『心中有佛』,佛陀的莊嚴以及慈悲、智慧豐富了我的心,這就值一千億;此外,我『口中有法』,口說好話,結了很多善緣、善友,所以又有一千億的價值;我天天『身行好事』,助人為樂,也值一千億。所以內在價值總共三千億,加上外在的財物一千億,我的人生內外財產共有四千億。」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心中有佛、口中有法、身行好事,就是我們內在的豐富資產,而且是用不完的財富。「心中有佛」,就是我常說的「以佛心為己心」,佛心是大慈悲心,這分慈悲表現出來就是大愛。常發出柔和善順的語言,常說好話就是「口中有法」,口說好話也就是莊嚴自己。不過單是「心中有佛」、「口中有法」還不夠,最重要的是要身體力行;能夠「身行好事」自耕福田,才能自得福緣。
文字:證嚴上人開示 / 繪圖:《靜思人文》陳敏政

閱讀全文: 人人都有財產「三千億」

老禪師的叮嚀

證嚴法師說故事

《老禪師的叮嚀》

有位禪師帶著一位小沙彌在山上苦修,生活過得非常清苦。有一天,師徒倆下山化緣,看見一位老乞婆餓倒路邊,禪師便教小沙彌將化緣所得分給老乞婆。

小沙彌想,這點物資師徒兩人都不夠吃了,還要分給老乞婆?禪師看出他心不甘情不願,便說:「生死功德都在一念間。」小沙彌不得不照著師父的吩咐去做,卻還是不以為然,認為應該等到行有餘力時,再來做功德。

多年後禪師老邁,將寺院交給徒弟打理。青年僧人很能幹,沒多久就將寺院翻修得富麗堂皇、香火鼎盛。老禪師提醒徒弟:「生死功德都在一念間。」青年僧人不以為意,認為現在寺院初有規模,必須趁勢拓展,將來再談布施行善。 再過幾年,老禪師臨終時,交給徒弟一本經書。青年僧人成了方丈,終日汲汲營營,寺院在他的經營下,廣置田產。

生死功德都在一念間


歲月流逝,青年方丈也老了、病了,自知人生走到盡頭,想起師父所說「生死功德都在一念間」,找出師父臨終時交給自己的經書,書頁前面寫著:「助人一次,勝似誦經十年。」他若有所悟——勞碌一生,總是在人、事、物相中打轉,功德、道業絲毫未長,徒然累積無明業力;此生將盡,要行善助人已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只能隨著業力而去......

人生苦難皆因無明生——為了追求名利而勞勞碌碌,不斷複製煩惱、累積業力。要照顧好心念,時時存虔誠助人的好念,莫隨境界起伏而自障道業。
文字:證嚴上人開示 / 繪圖:《靜思人文》陳敏政

閱讀全文: 老禪師的叮嚀

小男孩的心願

證嚴法師說故事

《小男孩的心願》

某個小鄉村裡,有位婦人生了一個白白胖胖、十分可愛的男嬰,但是男嬰到了周歲時仍不會爬行,他的父母著急地四處求醫,然而這孩子卻日漸消瘦,到了七歲仍然只能躺在床上,無法行動。

有一天,小男孩告訴母親:「媽媽,我知道您養育我很辛苦,我也很希望身體趕快好起來。每天早上聽到鳥叫聲,真想走到庭院看看小鳥在樹梢快樂歌唱的模樣;傍晚聽到外面很多小孩開心玩耍的歡笑聲,我也好羨慕啊!尤其到了晚上,真想在美麗的月色下散散步。這些對其他小孩都是很容易的事,但是我都沒有辦法做到。」

母親聽了心好痛,她告訴孩子:「雖然為了治療你的病而賣掉以前的大房子,不過我和你爸爸一點也不後悔!只希望你能恢復健康,你一定要努力喔!」小男孩含著淚說:「我會努力的!」

發揮良能,利益眾生


但是,小男孩的身體還是愈來愈衰弱。有一天,他忽然呼吸困難,陷入昏迷。朦朧恍惚中,他好像從床上起身,走進庭院,看到一些花即將凋謝,他領悟到人的生命就像花朵一樣,終將消逝,這是很自然的事。小男孩感到釋懷,露出微笑。忽然,不遠處傳來「叮叮咚咚」清脆的金屬聲音,原來是一個可愛的孩子拿著竹子推著鐵環在地上滾動,玩得很開心!小男孩看得很入神。沒多久,那個孩子推著鐵環漸漸走遠,突然回頭向小男孩微微一笑,小男孩覺得很親切,正想跑向前去追那個小孩時,忽然聽到母親在叫他,就醒了過來。原來當時他已停止呼吸,所以母親非常焦慮地叫喚他。

小男孩氣若游絲地說出剛才看見的境界,母親悲傷地說:「孩子,你千萬不要離開我們啊!」小男孩說:「花兒總有凋謝的時候,但是它的種子落入土中,將來還會長出美麗的花朵。」母親聽了有所覺悟,忍痛對孩子說:「我們母子都已經很盡心了,也許我們的緣分就只有這樣,你安心地去吧!」小男孩便帶著微笑,安詳地離開世間。
生命真的很脆弱,隨時可能生病或發生意外,身體的功能一旦受到破壞,原本毫不費力的事就再也做不了。平安健康時,吃得下、睡得著,能自由自在地做自己想做的事,這就是福氣。但是很多人「身在福中不知福」,不懂得運用健康的身體多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整日無所事事或陷入追求名利地位的煩惱中,實在太可惜了。

生命的功能要用對地方,才是有價值的人生。我們此生若能盡心發揮良能來利益眾生,人生歡喜充實不虛度,則在生命的終點就能帶著微笑,安詳自在地邁向來生。
文字:證嚴上人開示 / 繪圖:《靜思人文》陳敏政

閱讀全文: 小男孩的心願

貧苦夫妻中秋賞月

證嚴法師說故事

《貧苦夫妻中秋賞月》

有一對貧苦夫妻,每天做苦工勉強維持生活,就連住的房子屋頂破了洞,也無力修補。某年中秋月圓,家家戶戶在屋外團圓賞月、吃月餅;他們因為一貧如洗無餅可食,決定早早上床安寢。進到房內,看到地上有兩個圓圓亮亮的影子,妻子驚喜地說:「老伴,我們有兩個銅錢呢!」

兩人於是開始計畫如何利用這錢做一番事業——丈夫打算拿去買小雞,等養大了生雞蛋、孵小雞,就有一大群雞可以賣;賣雞的錢再買一隻小羊,放羊吃草;小羊養大之後,再依樣畫葫蘆,又可以變賣來買牛。到時候,賣牛的錢用來做小生意;生意做大了,就可以開行坐店了......

節制私欲、造福人群


妻子當然很歡喜能當老闆娘,丈夫也覺得做老闆很風光,一時得意忘形,說著接下來的美夢——要娶一房「細姨」......妻子聽了怒火攻心,就與丈夫吵了起來,驚動了在外頭賞月的鄰居,走來一看,兩人已經打起架來。

鄰居問出爭執的緣由後,就在地上找尋那兩枚「銅錢」,這才發現——那只不過是月光透過屋頂破洞投射在地上的光影而已。

人心的無盡欲望與空幻追求,其實都是妄想;想入非非,終得苦果。何不擴大心量、節制私欲,用心用愛來造福人群?
文字:證嚴上人開示 / 繪圖:《靜思人文》陳敏政

閱讀全文: 貧苦夫妻中秋賞月

小鳥與阿育王

證嚴法師說故事

《小鳥與阿育王》

印度有一個古老的小故事 ──

某個安適的午後,人們正在樹下乘涼、聊天時,突然聽到一隻小鳥奮力鼓動翅膀的聲音,以及哀淒無奈的叫聲。仔細一看,原來有隻小鳥飛得低低的,一下子就掉落下來;再一次掙扎著飛起來,卻又掉了下來,看來非常痛苦的樣子。可是有一群小孩卻很興奮地追逐牠,大人們看到了,也當成好玩的事,哈哈大笑。

這時,一位身穿樸素白衣的人走過來,擋住那群小孩,並且彎下身,雙手小心地捧起小鳥。噢!原來小鳥的脖子綁著一條繩子,繩子尾端綁著一顆石頭,難怪牠飛不起來啊!白衣人心生憐憫,想救這隻小鳥,那群孩子卻說:「小鳥是我們的,還給我們!」「那我把小鳥買下來,要多少錢呢?」孩子們聽到有錢可拿,都很高興,就把小鳥賣給他。白衣人輕輕地鬆開繩子,小鳥非常歡喜地展翅飛翔,在白衣人頭上繞了好幾圈,叫聲變得很快樂、好聽,令人心曠神怡。

付出愛心、護惜生命


白衣人摸摸孩子們的頭,說:「你們看,小鳥自由飛翔、快樂唱歌,這樣是不是很美呢?每個生命都有其生存的價值和權利,這就是天地間的生命之美!」小孩們低下頭來,旁邊的大人們也覺得很慚愧。白衣人再次摸摸每個孩子的頭,然後向前走了。大家望著他的背影,都覺得他氣度不凡,說的話也很有道理,不像個普通人。一個孩子突然大叫:「我想起來了,他是我們的國王!」小孩所說的國王,就是「阿育王」。

當時正是阿育王的時代,他是虔誠的佛教徒,愛民如子,經常穿著白衣走入人群,了解民情,在鄉村陋巷親手救濟貧民。仁德之人才知道生命之美,也才知道要及時付出愛心、護惜生命。希望大家能好好地體會天地間生命之美,培養對一切生靈的疼惜之心。
文字:證嚴上人開示 / 繪圖:《靜思人文》陳敏政

閱讀全文: 小鳥與阿育王

將軍的杯子

證嚴法師說故事

《將軍的杯子》

古時有位很勇敢的將軍,戰鬥時出生入死,可說萬夫莫敵。這位將軍在國家沒有戰事,世局安定的時候也有一些愛好,他喜歡陶器,也有不少收集品,一有空就拿出來把玩欣賞。

有一天,他把一個心愛的杯子拿在手中欣賞時,心裡正高興,忽然手一鬆,杯子差點滑落在地,還好他動作很快,又把杯子捧住。東西險些滑落時,我們的心會猛嚇一跳,甚至會嚇出一身汗,這種經驗,我想應該人人都有過。

去除貪愛、即無恐懼


這位將軍也是這樣,尤其那是他最喜愛的一個杯子。事後他就想:為什麼我平時身經百戰,刀、槍都不怕,竟為了這個杯子而嚇出一身汗?他一直在心裡自問:為什麼?

忽然有個念頭在他腦海裡閃動──這都是為了「貪愛」,有這分貪愛,就會有恐懼!於是他把手中這個很喜愛的杯子重重地摔破了。當下覺得一身輕鬆,沒有掛慮,不必再為了這個杯子的圓缺而掛心。

這是一種啟示,我們平時可能會覺得自己很強,沒有惶恐,其實人人都有弱點。修行的人也一樣會有弱點,平時以為自己有了一些修為,一切都能為他人,不為自己;一旦到了利害關頭,可能又會興起要如何保護自己、勝過他人的心態,這就是人性的弱點。
文字:證嚴上人開示 / 繪圖:《靜思人文》陳敏政

閱讀全文: 將軍的杯子

女人與狼狗

證嚴法師說故事

《女人與狼狗》

佛經裡有個小故事── 有位女人,家庭很幸福,不但生活富裕,先生也很疼愛她。有一天,她認識了一位年輕人,這年輕人的甜言蜜語使她心動了,兩人發生不正常的感情。後來年輕人對她說:「偷偷摸摸的不自由,我們乾脆離開家鄉,到新天地建立屬於我們的家。」女人聽了覺得很有道理,就趁先生外出時,拿了家裡所有最值錢的財物,到港口與年輕人會合。

年輕人說:「妳先把東西給我,等我運到對岸再回來載妳,要不然被抓到就不堪設想。」女人也認為有理,就把所有財寶交給他,自己留在原地等待。沒想到,一天、兩天、三天過去了,年輕人就這樣一去不回。她又餓又冷,可是不敢回去,實在萬般無奈。突然,她看到一隻狼狗銜著一隻鳥從她面前跑過去,那隻鳥還在奮力掙扎。狼狗跑到水邊,看到水中有一條魚,就把鳥放下,要去咬魚,結果魚游走了,鳥也飛走了。

提起正念,化解貪欲


女人看了,忍不住笑說:「這隻狼狗真傻,已有一隻這麼好的鳥,居然放棄而去咬魚,結果鳥和魚都得不到,真是傻啊!」狼狗回頭說:「我的傻,只不過讓我挨一頓餓;妳的傻,卻誤了妳一生!」此時,這愚癡的女人才如夢初醒,懊悔地說:「我居然為了那種人,放棄愛我的先生及穩定的家庭,毀了自己一生幸福,這都是貪欲害的啊!」

凡夫總是縱心所欲,雖有短暫的快樂,終究會害了自己。日常生活中難免會遇到一些境界而心動,但是要趕緊提起正念,化解貪欲,才不會因為一時迷失而招來無盡的煩惱折磨。
文字:證嚴上人開示 / 繪圖:《靜思人文》陳敏政

閱讀全文: 女人與狼狗

阿耆達王墮為蟒身

證嚴法師說故事

《阿耆達王墮為蟒身》

佛典中記載一段故事 ——

一位比丘在靜坐時,忽然聽到一陣低沈的聲音由遠而近,他環顧一下四周,赫然發現一條蟒蛇就在他身旁。

比丘大驚。這時蟒蛇開口說話了:「請不要驚惶,我不會傷害你的,我只是想要聽你說法。」這位比丘於是靜下心來問:「你為什麼會變成蟒蛇呢?」

「不知道你聽過阿耆達王嗎?」蟒蛇問。

比丘回答:「我知道,這位阿耆達王常善心布施,很護持佛法。」

「我就是那位阿耆達王。」

一念瞋心,毀整片功德林


「怎麼可能?」比丘說,阿耆達王經常布施,造立佛塔無數;他供養三寶、護持正法,「以此善行,理應往生天界,又怎會墮落為蟒身呢?」

蟒蛇回答:「在我重病臨終之前,侍衛日夜來伺候我,當時天氣炎熱,他在為我扇風時,扇子不小心掉到我的臉上。我非常生氣,氣絕命終,往生後就變成蟒蛇了。」

比丘感嘆,即使造無數功德,只是一念瞋怒,就墮落為蟒蛇身,「這就是因緣果報啊!」
修行,最重要的是照顧好自己的起心動念,不要隨境而起瞋恨、怨怒心。星星之火,足以燎原,而一念瞋心,可能釀成大災;心靈的無明火,會燒毀整片功德林。

慈濟人不忍眾生受苦難,發心立願行菩薩道;然而入人群修行,要能不受眾生習氣染著,且能鍛鍊出殷實的定力與智慧 —— 心靈靜、寂、清、澄,謹守戒律、方向不偏差;無論遭遇什麼境界,都要安忍,堅定守護初心;照顧好身、口、意,莫增添人我對立。

民心良善是國本,也是社會祥和的基礎,更是人間幸福的基本;一旦國家動盪,無論貧與富,人人都難以安居樂業。愛的能量不能只靠少數人,需要人人共同的善念與身體力行,才能成就。

期待人人培養愛心,也維護社會的善與愛 —— 人人一起做好事、說好話、結好緣,伸出雙手利益眾生、呵護大地。
文字:證嚴上人開示 / 繪圖:《靜思人文》陳敏政

閱讀全文: 阿耆達王墮為蟒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