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獨角牛

證嚴法師說故事

《獨角牛》

有一戶農家飼養的母牛生了一隻稀有的獨角小牛,主人非常疼惜;獨角牛受到主人無微不至的照顧,心存感恩而尋思報答。

有一天,獨角牛聽到外面有人大聲吆喝著:「我有一頭牛力氣很大,能夠拖動一百輛車。如果村裡有其他牛可以贏過牠,我願意付出一千兩金。」獨角牛對自己很有信心,認為可以為主人贏得賞金,便要求參賽。

比賽當天,全村人都來觀看。邀約比賽的人讚揚自己的牛力大無窮,並讓牛展示拖動一百輛車的大力氣;獨角牛上場時,主人卻說:「我這頭牛天生有缺陷,只長了一支角。」

獨角牛瞬間失去鬥志,輸了這場比賽。

有信心,就有往前精進的力量


回家後,獨角牛對主人說:「我真的有實力,只是您的一番話讓我深感自卑,因而失去信心。請您再向對方邀約舉行一場比賽,只要您對我讚歎、鼓勵,我一定會贏。」

於是,主人以兩千兩金為賭注,再度邀約比賽。開場時,主人褒揚獨角牛的種種優點,而獨角牛也信心滿滿,最後終於贏得比賽。

人人都有無限潛能,要提起自信心,相信自己也能修行成佛。「莫以根機愚鈍自我障礙,應提起自信心,勇往直前;有信心,就有往前精進的力量。」
文字:證嚴上人開示 / 繪圖:《靜思人文》陳敏政

閱讀全文: 獨角牛

蟾蜍的願望

證嚴法師說故事

《蟾蜍的願望》

某一間古寺前有一個水池,水池裡住了很多隻蟾蜍,蟾蜍們忽而跳入水池,忽而跳上池塘邊;而寺裡常有修行人跑香念佛,拿著念珠踏著方步。這群蟾蜍跳到池塘邊上,看到身穿海青的修行人,踏著莊嚴的腳步,嘴裡念著響亮的佛號,牠們心裡都很羨慕。

其中有一隻,當人家在大殿開始拜佛時,牠就會跳到大殿門外非常虔誠的祈禱,希望佛陀能賜給牠兩足站立的能力,可以像人類一樣以雙腳來走路。由於牠的虔誠,所以感動了一位天神,於是就滿了牠的心願。牠覺得很歡喜,因為所有的蟾蜍都必須四腳跳躍,只有牠能兩足站立而行,所以牠覺得很高興也很驕傲。

見性學道難


有一天,草地上忽然來了一條蛇,很多蟾蜍看到兇惡的大蛇,就趕緊跳到水池裡躲起來,那隻兩足立行的蟾蜍心裡也很慌張害怕,但是兩足走路總比不上四足跳躍快,再說現在的牠已經失去了四足跳躍的功能。最後,牠還是被蛇追到了且一口咬住,就在牠痛苦掙扎時,心裡非常後悔,牠想:「我何苦放棄原本具有的功能?只為了追求兩足立行,最後竟落得亡命於蛇口!」

這雖是個童話故事,但也可以做為我們最好的警惕。學佛就是要啟發原本的功能本性;若是超過自己能力範圍的事,卻不擇手段去追求,終究會失敗的。有些人到寺院去說要學道,卻迷於追求神通,因而常會走火入魔,不但亂了精神且斷了慧命,這樣就太可惜了!希望大家都能透徹瞭解我們的本性功能,若無法透徹了悟,即使面對至道,也很難體會真理,所以佛陀才有「見性學道難」之嘆。
其實,純淨的真如慧性和自己最近,然而人們往往捨近求遠;我們的眼睛能看清別人,卻看不見自己的頭臉,距離最近的反而看不到或被疏忽了。學佛無非要我們從最近的地方做起,而最貼近、最簡單的方式就是 ── 發揮自己與生俱有的功能,切莫捨近求遠啊!
文字:證嚴上人開示 / 繪圖:《靜思人文》陳敏政

閱讀全文: 蟾蜍的願望

虔誠的力量

證嚴法師說故事

《虔誠的力量》

我們每天以最虔誠的心入道場,這一念虔誠的心是遍三千界,能夠通達諸佛菩薩聽。

虔誠的力量不可思議,如同我們曾講過的一個故事。以前有一位縣太爺,他為官清廉,愛民如子,得到人民的敬愛與尊重。當他年紀大了要告老還鄉,身邊只有一個女兒陪同回到家鄉。幾年後,這位縣太爺生病了,沒有錢看醫生,所住的地方又那麼偏僻,該怎麼辦?女兒覺得應該要虔誠禮佛,但是父親需要人照顧,她因此無法常常去寺院。寺院的師父告訴她:「只要妳一念虔誠,無論離得多遠,諸佛菩薩都會聽到。妳只要在家門口擺上香案,向著寺院方向就地禮拜,虔誠祈求就行了。」
女兒很孝順也很用心,聽到師父這樣說,她在回家的路上就開始計算腳步、時間,知道從家裡到寺院,要走幾步路、需花多久的時間。於是她每天早上在香案前,虔誠地將每一拜當成一步;需要走幾步路,就禮多少次佛,甚至禮佛之後還在那裡繞佛。也許是她的虔誠有了感應,父親的身體一天天強健起來,但她還是繼續禮拜,希望父親能身心安樂。

心誠則靈


同年,有一位年輕人中了狀元要回鄉祭祖。狀元的母親覺得這是佛菩薩的庇佑,既然風光回鄉,應該先到寺院禮拜,於是派人告知寺院,說:「我的狀元郎兒子明天要來燒第一炷香。」隔天早上,這位狀元很早就到了寺院,卻發現已經有三炷香在香爐裡。他心想:「明明是我要來燒第一炷香,為什麼會這樣呢?沒關係,明天我會更早來。」

隔天,狀元雖然更早到,但香爐裡同樣有三炷香,心裡很不高興。住持說:「奇怪,我們真的沒有人去燒香,為什麼每天都有這三炷香呢?」狀元郎雖然相信出家人不打妄語,但仍覺得奇怪,於是心生一計,就說:「好,我今晚就住在這裡,看看是誰一早就來燒香。」
第二天天未亮,他就很留意。「有啊,明明有一位女孩。」他看得很清楚,寺門都還沒開,她就已經進來虔誠禮拜、繞佛。他把看見的情形告訴住持。這時住持師父才想到:「有,你說的這位女孩,是以前縣太爺的女兒,縣太爺不久前身體欠安,她在身邊日夜守護,但也很想要禮拜。我曾告訴她,可以每天在家門前設香案,向著寺院方向虔誠禮拜。是不是每天的這個時刻,當她禮拜時,那念虔誠的力量就來到這裡了?」

狀元覺得很不可思議,竟有這樣的事情。他就去拜訪這位縣太爺,看到女孩端茶出來時,他很吃驚:沒錯,一早就到寺院燒香禮佛的就是眼前這個長得很美的女孩。狀元看了很感動,也很喜歡這個女孩,回去就告訴他的母親。母親趕快找人提親,因此成就了一樁大家津津樂道的美事。

由此可知,心誠則靈,一念虔誠就能上達諸佛菩薩聽,也能遍三千世界,就看我們虔誠的力量到什麼程度,何況諸天護法永遠都會守護著。
文字:證嚴上人開示 / 繪圖:《靜思人文》陳敏政

閱讀全文: 虔誠的力量

比丘與毒蛇

證嚴法師說故事

《比丘與毒蛇》

佛陀在世時,有一段時間住在竹蘭園精舍,比丘們則散居在山洞或樹下,各自用功修行。有一天,一位拘那羅那先比丘在山岩下一個洞窟裡打坐時,忽然聽到聲音,睜開眼睛,赫然看到一條毒蛇!

拘那羅那先本能地揮手要撥開那條毒蛇,而毒蛇也本能地轉頭咬了他的手,而且正好咬在血脈上!拘那羅那先趕緊喊叫洞外的舍利弗。舍利弗聽到聲音,立刻進去探望,拘那羅那先說:「我被劇毒的蛇咬了,大概有生命危險。」

舍利弗把拘那羅那先扶到外面,安慰他說:「我們的身體只是四大假合之物,因緣會合即成此身,因緣散壞就解脫而去,你要看透徹,把心安定下來。」 拘那羅那先一向很有修持,雖然一時心慌,但很快就回復安詳的心境;漸漸地毒氣擴散而昏迷,不久就斷氣了。

具足大慈悲心


舍利弗辦妥拘那羅那先的後事後,回去向佛陀報告。

佛陀聽了很悲傷地說:「毒蛇爬到面前,只要不去傷害牠,牠就不會隨便咬人;如果拘那羅那先有較深的定力,就不會有揮手的動作。」

「人生要互愛互助,對於物類也應一視同仁;只要透徹了解『慈悲喜捨』的意義,就能具足定力,即使危機來臨也不會心慌意亂。」修行的目標,即是在日常生活中,對眾生具足大慈悲心。當然這需要時時刻刻多用心啊!
文字:證嚴上人開示 / 繪圖:《靜思人文》陳敏政

閱讀全文: 比丘與毒蛇

涉水渡河的求法者

證嚴法師說故事

《涉水渡河的求法者》

某一個時候,在一個村落,那個村落的東莊與南莊隔著一條河,東莊內的眾生常造諸惡業,沒機會聽聞佛法,每天總是在吃喝玩樂、安逸懈怠中度過。佛陀憐憫眾生,因此行化到東莊欲度化他們。

佛陀成佛後,即受到全印度人的崇拜與愛戴,所以東莊的人很虔誠的禮敬佛陀,請佛為他們說法。佛陀說法的那幾天,東莊的人都表現得很虔誠,但心理上卻無法接受教化。佛陀看在眼裡、悲憫在心裡,也只能空嘆無可奈何。

有一天,從河的對岸南莊,來了一個人,全身濕淋淋的走到佛面前虔誠禮拜,那分虔誠恭敬的行儀,使見聞者都產生了衷心的感動與無限的信心。佛陀問來人:「你是什麼人?怎麼來的?到此要做什麼?」來人恭敬的回答:「我是一個愚直的人,我住在南莊那邊。久聞世尊遊化人間,開啟人心智慧,除滅眾生的愚迷煩惱,所以我虔誠一心要來聽受佛陀的教法。一路趕來,但行程中間卻橫隔著一條河,必須渡船才可過,但當時岸邊無船,而我又求法心切,於是我就涉水而來了。」

信能渡淵,攝為船師


佛陀聽了非常感動,讚歎地說:「信能渡淵,攝為船師,精進除苦,慧到彼岸。」信能渡淵,意思是說只要你有信念,即使深淵大河也可以渡過;相反的,沒有信心的話,即使近在咫尺,也無法到達。再說「攝為船師」。攝就是接受,即使沒有渡船,但只要你有信念,肯去接受教法,這個法就像是一條船,可以送你到彼岸。「精進」就能離苦,離此岸的苦而得到彼岸的樂。有智慧就可登彼岸,所以說信心、精進、攝持、智慧,是脫離三界、離開六慾的主要條件。在日常生活中,能看開世間物慾的煩惱,也就能安貧樂道,從凡夫境界昇華到聖人的境域。

佛說這段話,其實是一語雙關,一方面是讚歎從大江對岸,為求佛法不惜險難,游水渡江而來的南莊愚直人;另一方面則在鞭策近在咫尺的東莊人群,雖近於佛前,卻不起誠敬的信念,不生希求、受教、持法、精進、智慧的道心。

東莊人因瞋欲心熾盛,所以求道心念不專誠。道心就是理性,人的本性也是佛性;凡人也都有佛性,但欲念若是擴張下去,就會埋沒理性,而理性如果能發揚起來,就可以制止欲心。
文字:證嚴上人開示 / 繪圖:《靜思人文》陳敏政

閱讀全文: 涉水渡河的求法者

說謊的鳥兒

證嚴法師說故事

《說謊的鳥兒》

在佛陀的僧團中有位年輕的比丘尼,儘管知道修行應離欲念,使身心清淨,仍有「貪」的習氣。這位比丘尼有回獨自托缽,走到一處物資富饒的村莊,村民恭敬地準備了豐盛、精美的食物供養,使他十分歡喜。就在返回精舍的路上,他不禁心想:若是其他人知道了,大家都來這村子托缽,即使村人富有又發心,也難保不會因負擔太重而不再給予豐厚的供養,我必須想個辦法瞞過大家。

於是他昭告精舍大眾:「我聽說某座村莊有很狂暴凶猛的動物,會攻擊陌生人,所以千萬去不得!」大家聽了都牢記在心,不敢前往比丘尼所說的村莊。

然而,這位比丘尼每天都去那個村子托缽,獨享美食。有一天,他又到了這個村子,忽然跑出一隻狂犬把他咬傷。村人將狗趕走,趕快幫他止血、包紮,然後送他回到精舍,並告訴其他僧眾:「這位修行者每天到我們村裡托缽,不知為何今天卻被狗咬傷了?」

身、口、意三業


大家知道真相後,彼此議論紛紛,傳到佛陀耳中。佛陀對眾說:「你們既然發心修清淨行,必須注意身、口、意三業,修真實行,心要真,口要實。在十種惡業中,口業便佔了四項,所以謹守口業對修身修心非常重要。這位同修雖然發心修行,卻不修口業,便是源自於內心的貪念。」

佛陀接著講述這位比丘尼過去的因緣。無量世以前,有一群鳥住在靈鷲山附近的樹林中,因為氣候轉變,鳥王便帶領群鳥往南飛,在途中遇到滿載著貨物的商隊。有隻鳥發現車隊的貨物袋掉出許多豆子及米粒,心想:「我得趕快去撿,但是如果現在回頭,很多同伴也會隨著去搶。」所以就先按兵不動,見機行事。
當鳥群停下來休息時,這隻鳥就對大家說:「我剛才在飛行途中,看到路面有很多凶猛的野獸,還有可怕的人類,我們絕對不要再飛回頭。」鳥兒們都信以為真。但這隻鳥卻是趁機脫隊,飛回去撿食散落一路的米和豆。當牠吃得正高興時,完全沒有警覺到後面有輛馬車急駛而來,牠當下就被輾斃。這隻鳥就是現在受傷的比丘尼。

學佛,必須身、口、意三業清淨,修行最難就在於「境動心轉」的時候;所以面對任何境界,要保持內心的清淨,否則心念鬆懈散亂,就會造作錯事而後悔莫及。
文字:證嚴上人開示 / 繪圖:《靜思人文》陳敏政

閱讀全文: 說謊的鳥兒

晝執火把的修行人

證嚴法師說故事

《晝執火把的修行人》

佛陀在世時,社會也是分歧動盪的局勢,有些修行者認為,修行就是要離開亂世,得道之後,再來教導眾人。當時有位修行者修持非常認真,但愈是修行,愈對社會亂象感到不平,總覺得大眾都是心地黑暗,都是很愚癡的。他自認智慧高超,只要有人提問,他一定能以最好的道理來引導大眾。

為了吸引大眾,他在大白天拿著一支火把,到處喊叫:「這世間太黑暗了,我要以這支火把為大家引路,照亮你們的內心。」旁人看了大都一笑置之;有的人則不斷搖頭,覺得他很可憐。佛陀聞悉,覺得這位修行者本意是善,只是欠缺智慧,才會自大妄為。

若多少有聞,自大以憍人


佛陀就問這一位晝執火把的修行人:「你真的什麼事都知道嗎?」
這位修行者說:「你有什麼疑問儘管提出,我都能回答。」
佛陀就問他:「天文地理、四時循環的道理,不知道你懂不懂?」
「這未免太高深了吧!」

佛陀又問:「你知道如何治國而能使人人致富、社會祥和嗎?若有外國侵犯,又如何調兵遣將來防患?」這位修行者心想:我既不知天文地理,也不懂如何治理國家、防範外侵,原來我知道的事情竟然是這麼的少。他頓時心生慚愧,於是放下火把,虔心向佛陀求教。
佛陀說:「若多少有聞,自大以憍人。」意思是不能只聽聞一點道理就貢高驕傲;「是如盲執炬,照彼不自明」,自己拿著火把卻不認得路,還想要為人引路,那就是以盲導盲了。要知道在人群中,無論是個人或是一己所知的道理,其實都如微塵一般。

譬如我提倡發揮愛心,有的人就說:「我也很有愛心。」問他做了些什麼善事?又說:「總之不害人就好了。」然而不害人只是獨善其身,沒有兼利他人,那就不夠;心中有愛定要付出,才是真實的愛。

一個人的見解有限,所看的境界能有多遠?所見的景象,能分辨真實嗎?看到前面一片樹林,卻無法分別每棵樹的種類,因為太遠了。又如抬頭看,見天是藍的,雲是白的,實際果真如此嗎?宇宙何來顏色,只是距離與光線照射,眼睛看來就覺得是藍的。

我們要學習觀境練心,能夠感到自我的渺小;縮小自己,感恩人人,對人事物尊重,發揮內心本具的真誠之愛。
文字:證嚴上人開示 / 繪圖:《靜思人文》陳敏政

閱讀全文: 晝執火把的修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