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羅睺羅度化毘低羅

證嚴法師說故事

《羅睺羅度化毘低羅》

萬相莊嚴,令人一見即心生歡喜的佛陀,也有與他無緣的人。須達長者是位虔誠恭敬三寶的佛教徒,但長者家中的老婢女卻認為佛陀所言所行和僧團比丘的托缽生活,對社會並無貢獻。她看不慣長者長期供養僧團醫藥物資,因而對三寶心生厭煩、慳吝,甚至常毀謗三寶、批評僧團。

消息傳到國王宮中,末利夫人覺得很奇怪,大家對佛、僧都很敬重,為什麼老婢女會這麼不高興?於是她邀請佛陀和僧眾來到宮中為眾說法,老婢女亦無可奈何地坐在眾人之中,靜聽佛陀開示,然而內心卻是十分懊惱。佛陀說完後,人群散了,老婢女馬上逃避離開。佛陀就說:「老婢女與我無緣,但她會喜歡羅睺羅。」

若多少有聞,自大以憍人


羅睺羅是一個年幼的小沙彌,蹦蹦跳跳的,很活潑。他跑到老婢女面前,老婢女只聽到、看到羅睺羅活潑可愛的聲音、形態,內心就生起無比的歡喜心。羅睺羅慢慢地親近她,她也因而漸漸地接近僧團,最後就這樣引她入佛門。

學佛者不得不相信因緣果報,連佛陀也離不開因緣果報。無緣相對只會引起怨厭,所以我們要時時與人結好緣,任何時候都要讓人起歡喜心;並且最重要的是,要結「清淨緣」── 和眾生的緣是沒有污染、煩惱的愛,這就是修行的目標。
文字:證嚴上人開示 / 繪圖:《靜思人文》陳敏政

閱讀全文: 羅睺羅度化毘低羅

執著「名相」的傭人

證嚴法師說故事

《執著「名相」的傭人》

佛典中有一個故事 ──

有一天,主人要出門時,特別交代守門的傭人說:「我出門時,你要看好門戶,也要注意驢子,不要讓牠走失了。」傭人說:「一個人怎麼能同時看守門戶又要注意驢子的行蹤,這怎麼做得到呢?」 主人告訴他:「你只要專心把門看好,用繩子將驢子綁住就行了。」主人出門後,傭人就拿張椅子坐在門前,同時看著用繩子綁好的驢子。

這時,村裡正在演野臺戲,傭人聽到遠處戲臺傳來熱鬧的鑼鼓樂聲,心裡很想去看戲,但眼前他又必須顧好門戶及驢子,根本出不了門。於是他就想了一個自認兩全其美的方法──他將門板拆下來,再將門板用繩子綁在驢背上,就這樣帶著門及驢子到戲棚下看戲,直到曲終人散,他才牽著驢子緩步地走回家。

凡夫執著在「名相」


此時,主人正好回來,望見家中凌亂的情形,感到很憤怒!不僅大門不見蹤影,連一些好的家當都被小偷搬空!又看到傭人安然自在、邊走邊唱歌地牽著驢子回來,他非常生氣地說:「叫你看好門戶、注意驢子的行蹤,你怎麼沒有做好本分事,讓門戶大開呢?」傭人說:「有啊!您交代的事我都做到了,您看,門不是在這裡好好的嗎?驢子也在啊!還有哪裡不對呢?」這下主人更生氣了,忍不住又說:「我要你把門戶看好,不要讓小偷進去;現在門被你拆掉,小偷直接進去把值錢的東西都偷走了,你只看好這個『門』,又有什麼用呢?!」
修行,是從內心找出與佛同等清淨的本性,這才是真正修行人的本分。但凡夫卻迷失了,心念時時被外境所引誘、隨著境界打轉,不知道要往自己的內心去尋找本性,所以就會在人生道路上活得非常辛苦!

這個故事裡的傭人,就如同凡夫只執著在「名相」的心態,平常只會說:「照顧好自己的心」,卻沒有真正深入內心,尋找本性的智慧和清淨的大愛。

人生的道路是很簡單的,但是我們常常不去體會、不從正路走向目標,往往走向岔路,這就是平時欠缺真正的用心!
文字:證嚴上人開示 / 繪圖:《靜思人文》陳敏政

閱讀全文: 執著「名相」的傭人

琉璃王滅釋迦族的因緣

證嚴法師說故事

《琉璃王滅釋迦族的因緣》

自古以來,聖賢對人的教育都是談一念心,「人心」如果充盈了愛,及時化解怨與恨,世間就充滿祥和幸福。

有一則關於佛陀在世時的公案──佛陀成道後,回到迦毘羅衛國向人民說法。當時的釋迦族人自認至高無上,智慧也最高,他們的太子修行成佛,受到普天下人的尊重和敬仰,所以每個族人的心性都很驕傲。

「業」從「一念心」起


當時舍衛國的新王剛登基,名叫波斯匿王,這位新王很仰慕釋迦牟尼佛,所以起了想與釋迦族聯姻的心願,但釋迦族知道消息後,有人很排斥,他們認為自己的種族很優秀,舍衛國憑什麼來娶他們的人。

一天,波斯匿王遊獵到迦毘羅衛國的茉莉園時,感到有點疲倦,因此下了馬車進園休息。這個花園種滿了茉莉花,由一位長得很美麗又溫柔的明月姑娘負責照顧,她時常把花穿成花鬘獻給國王,所以又名勝鬘夫人。

波斯匿王看到這位姑娘如此的溫柔、善解人意,滿心歡喜,就問她是誰家的女兒,明月回答:「我是摩訶南王的婢女」。這時,剛好波斯匿王的侍衛跑來請他離開,波斯匿王一時沒聽清楚,以為女孩是摩訶南王的女兒,就趕緊叫人去提親。摩訶南王想到舍衛國的兵力強盛,得罪不起,因此收明月做乾女兒嫁了過去。
明月嫁到舍衛國後,夫妻極為和好,國王把明月的名字改為末利,因為他們是在茉莉花園認識的,佛教中有很多經典都有末利夫人的事蹟。他們生了一個兒子名琉璃太子,琉璃太子長到八、九歲時,波斯匿王為了讓他學習詩書六藝,便送他到迦毘羅衛國留學,還派幾位大臣和童子同去。

到了迦毘羅衛國,當地有很多人知道琉璃太子是摩訶南王的婢女所生的,所以都瞧不起他,但也不敢得罪他。有一天,琉璃太子由一群童子陪伴到外面練習射箭時,看到了一座建築中的大講堂蓋得很漂亮壯觀。原來迦毘羅衛國的百姓希望佛陀能常回來說法、教化人民,所以花了很多錢蓋講堂。講堂的中央放了一張椅子,是預備給佛陀坐的,不准任何人碰它。這群童子看到講堂很漂亮,就走進去,琉璃太子很大方的坐上了椅子,一旁監工的大臣看了,很兇悍地把他拉下來,邊推邊罵他是婢女之子,還把他趕了出去。

琉璃太子當時才九歲,受此侮辱心中又怨又恨,因此向身邊一位同齡的童子說:你一定要幫我記住今天的侮辱,甚至每天要提醒我三次,這個仇我一定要報。從此之後,這個童子每天三次向太子提到此事。

琉璃王的復仇


經過了十幾年,太子長大成人了,他每天都聽到報仇、報仇的聲音,每次想到這件事就恨得咬牙切齒,也因為心中有怨、有恨,所以看每個人都不可愛,包括他的父母在內。他一心想著能早日執政,因為唯有執政才有機會報仇;他發願登基後,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報仇。

有一天波斯匿王和末利夫人一起去看佛陀,琉璃太子知道父王是輕車簡從出門,沒有任何武裝,因此利用父王尚未進城時,發兵篡位。波斯匿王從此失去江山,流離失所餓死在他國。

琉璃太子登基後,身邊的人向他進言:「王啊!你現在已經執政了,身為一國之王,兵權在握,你要記得九歲時的侮辱啊!」於是他發兵攻打迦毘羅衛國,想把釋迦族滅掉。
佛陀知道這個消息,就去坐在半路上。琉璃王率兵一路前來,看到佛陀坐在烈日下,他很尊敬佛陀,趕快下馬向佛問訊,並問佛說:「佛啊!那邊有樹蔭你為什麼不坐,卻要坐在烈日下呢?」佛陀答道:「我的親族之根即將敗壞,哪有樹蔭可以遮蔽我呢?」琉璃王聽了此話,知道佛是為了釋迦族而在半路上阻擋他,因此收兵折回去。

第二、三天,身邊的臣子又向他提到此仇此恨千萬不能不報,於是琉璃王再度發兵前去,佛陀同樣坐在半路上,他只好又折回去。第三次又一樣。如此經過一星期,他內心的怨恨依然沒消失,因此又再度發兵,很順利的把大部分的釋迦族人都消滅掉了。

佛陀的開示


佛陀曾以這個故事教育弟子,人生一切都是因緣果報而相生相滅。由於過去的因緣,現在果報現前,所以釋迦族在琉璃王的手中被毀滅掉,而琉璃王也造了極重的惡業。

這個業是從一念心起,而釋迦族的驕傲我慢也是一念心,因為一念的驕傲我慢、輕視別人,怨和恨就種植在受輕視者的心中,使他產生了報復的心理,以致引發了禍端,因而有了佛教中這段慘烈的故事。
文字:證嚴上人開示 / 繪圖:《靜思人文》陳敏政

閱讀全文: 琉璃王滅釋迦族的因緣

貪心的小豹

證嚴法師說故事

《貪心的小豹》

有一群年輕人,他們原是貴族或大商人的孩子,平時生活富裕又隨心所欲,只因聽到佛陀講經說法,一時感動就相約出家。他們在僧團一段時間後,因為過不慣嚴謹清淨的修行生活,開始心浮氣躁,並經常聚在一起談論過去的種種,言行已影響了其他修行人的道念。

佛陀看在眼裡,於是告訴阿難:「阿難,你去把新出家的比丘們集合起來,我有話對他們說。」阿難明白佛陀的心意,於是召集所有比丘一起來聽佛陀教誨,因為不只新出家的比丘需要警惕,連受到影響的比丘們也需要。大眾到齊後,佛陀說:「新出家的比丘們,你們是否還掛念著世俗的欲樂呢?」然後佛陀說了一個故事,讓比丘們知道「欲念」的可怕。

談世俗的「欲念」


有隻小豹在曠野中獨自覓食,但一直找不到食物,突然間看到有隻大象躺在地上,走近一看,原來大象已經死了。牠好高興,就從象鼻咬下去,但象鼻就像木頭那麼硬!咬象的耳朵,就像在咬鐵片;再咬象的肚子,還是硬梆梆的;就連象尾巴也是硬得像鋼筋!

小豹於是繞著大象轉,好不容易發現象的肛門比較軟,牠高興地一直咬,不知不覺就鑽進大象的肚子裡了。大象肚子裡有很多內臟,牠在裡面大吃特吃,吃飽了就睡,口渴就喝象屍腹中的血水,餓了又繼續吃。

過了幾天,死象的身體受到太陽照射,表皮風乾了,肛門也緊縮了。小豹發覺裡面的空間愈來愈狹窄,就著急地在裡面亂闖。過了幾天,下了一場大雨,死象的身體膨脹、腐爛了,小豹使盡全身的力氣才衝了出來。
「外面的世界多麼寬闊、自由啊!」小豹很快樂,但很快就發覺自己不但虛弱無力,而且全身的毛脫落得一根不剩!因為浸泡在血水裡好幾天,加上在裡面拼命掙扎,所以全身的毛都掉光了。小豹感到很悲哀,為什麼在天寬地闊的環境中不知珍惜,鑽入污穢的世界卻自以為樂;等到好不容易出來了,已經不像原來的自己了!

佛陀的開示


佛陀告誡比丘們:「凡夫就像小豹,有著種種貪欲,欲念一起就會脫離清淨的世界,走入難以解脫的污穢境界。大家要照顧好自己的心,不要被欲念所迷,傷害自己也無益他人。」

這也在告訴我們,唯有去「貪」就「簡」,我們才能擺脫「強求」的煩惱,擁有清淨、安穩的人生。
文字:證嚴上人開示 / 繪圖:《靜思人文》陳敏政

閱讀全文: 貪心的小豹

阿難入滅的因緣

證嚴法師說故事

《阿難入滅的因緣》

佛滅度後,由大迦葉尊者召集五百阿羅漢,在結夏安居時結集佛法。

此時阿難尚未證得阿羅漢果,他自知負有結集經典的責任,趕緊努力、發憤忘食,經過一天一夜,終於證得道果,以其智慧神通向大迦葉尊者證明自己的修行成果,與大家一起結集經典,使佛法世代流傳。

阿難尊者七十載
遊化宣法解真義


經典結集二十年後,包括大迦葉尊者等大比丘紛紛入滅離世。大迦葉尊者入涅槃前,囑託阿難尊者領導僧團;此時阿難尊者年約七十,直到一百二十歲,仍然四處遊化宣法。

某天,尊者聽到一位年輕比丘誦法句偈:「若人生百歲,不見水潦鶴,不如生一日,得而睹見之。」尊者趕緊喚來年輕比丘說:「我必須糾正你,這句偈正確的說法是:『若人生百歲,不解生滅法,不如生一日,而得解了之。』」

年輕比丘回去稟告,師父卻說:「阿難已經老朽,智慧衰退,他的話不可信,還是照我教的誦就對了。」

憂慮眾生學法偏
執著深重不願改

阿難尊者得知後十分感慨:「眾生學法偏差,卻執著深重不願改正。與自己同世修行的阿羅漢皆已入滅,就像原本可以防風、護水土的大樹林,只剩一棵大樹,擋不住壞滅正法的邪風,再堅持住世也無用了。」於是,尊者以一百二十歲入滅。

「修學佛法,應知道過去、了解現在,才能將法流傳於未來。」我們既有因緣聞法,要感恩佛陀說法、阿難尊者記憶並傳承佛法,時時用心修行。
文字:證嚴上人開示 / 繪圖:《靜思人文》陳敏政

閱讀全文: 阿難入滅的因緣

專心無雜成就妙法的摩陀大師

證嚴法師說故事

《專心無雜成就妙法的摩陀大師》

傳說過去安徽省有座「摩陀山」,這座山名的由來很特別。據說有一位老師父於山中古寺收了一名徒弟,這位弟子雖長得很福相又很清秀,似乎很有智慧,卻是正好相反。

老師父很用心、耐心地教他經文,但教前一句,他忘了後一句,教後一句,又忘了前一句,後來沒辦法只好教他念「南無阿彌陀佛」。但過了幾個月,他連六字佛號都念不完整,於是師父說:「那你念兩個字『彌陀』好了。」沒想到他居然把「彌陀」念成「摩陀」。

恭敬「食物」來供養


由於老師父只收這位弟子,但經年累月的教導還是沒有進步,不免感到心灰意冷,一氣之下就下山雲遊去了。經過半年,老師父聽說山上鬧蟲害,連草也長不出來,老師父心想:我這弟子可能餓死了。便急忙趕回寺裡探視,卻意外發現弟子又白又胖。老師父問他:「山中鬧蟲害沒有食物,你為何還能這麼健壯?」弟子只說:「摩陀、摩陀」。

老師父這下更失望了,心想:「半年了,『彌陀』還是念成『摩陀』,你念「摩陀」,摩陀也不會變食物給你吃。」老師父又問:「你到底吃什麼維生?」弟子還是口口聲聲說:「摩陀、摩陀」。老師父實在無法理解。只見弟子拿一口鍋子加水起火,從一堆閃閃發亮的白石頭中,拿出石頭放在鍋裡煮,口中不斷地念著「摩陀」,等到水開了,便很恭敬地用鍋中的「食物」來供養師父。
老師父覺得很奇怪,明明是石頭,竟煮成略呈黃色、色澤很漂亮的「食物」。再試著吃一口,沒想到竟然就像芋頭般又軟又鬆,食用後全身舒暢,半年來在外奔波的疲倦也消除了。老師父非常感動,說:「徒弟呀!原來你只念『摩陀』也已經念出了摩陀妙法來了......。」於是寺名便改成「摩陀寺」,這座山也命名為「摩陀山」,後來這位弟子被稱為「摩陀大師」。

專一無雜,成就妙法


傳說摩陀山上的石頭能治百病,幾十年後,這座道場很興盛,當摩陀大師要往生時,他用一盆水灑遍了整座山,這山中的石頭長滿了草藥,藥性都很靈驗,可以為人治病。

其實學佛貴在專心,像摩陀大師能專一無雜,因此成就妙法。常說「想過去是雜念,想未來是妄想」,最好把握當下的時刻,將佛法融會貫通、應用於日常生活中,這才是真學佛者。
文字:證嚴上人開示 / 繪圖:《靜思人文》陳敏政

閱讀全文: 專心無雜成就妙法的摩陀大師

王子與仙人

證嚴法師說故事

《王子與仙人》

過去無量劫以前,有一個國家的王子,他生性嫉妒,對人總是心存怨恨,不論別人多麼愛護他,他都沒有一點的感恩心,對人更無絲毫愛護之意。隨著年紀增長,他的嫉妒怨恨和瞋怒也同時增長,但大家都是敢怒而不敢言。

有一天,他心血來潮想到湖邊游泳,當時天色已暗,但他不聽別人勸告,仍執意要去。到了湖邊,那些長久以來受他欺負的人,就趁著風雨漸漸變大時,把他推落湖中,而王子的隨從卻一轉身就跑回去了。

當王子被推落湖中時,風雨很大,他在水中掙扎,正好抱到一根大木材,好不容易掙扎爬到上面,這時也游來了一條蛇和一隻老鼠,還有一個被風吹落的鳥巢,落水的小鳥也停留在這根木材上,他們在湖中漂浮著,王子害怕地大聲呼救,那聲音聽來非常淒厲。
當時,湖邊有一個茅棚,裡面住著一位仙人,他聽到有人求救的聲音,立即不顧自身的安危跳入湖裡,用力將木材推上岸。他先將王子拉起來,又看到蛇、鳥和老鼠也是傷痕累累,於是小心翼翼地把牠們全都救起來,帶回茅棚裡。

「報仇」與「報恩」?


仙人立即生起火堆,先為蛇敷藥,再料理老鼠、鳥,最後才去照顧王子,向他問安。那時王子不但沒有感恩心,還生起一分瞋怒。他覺得自己受到輕視,心想:我是一國的王子,你不先對我好,倒先去關心鳥、蛇和老鼠。當下,他的內心就很不平衡。

那位仙人很有愛心地準備好食物,同樣也是讓鳥、蛇、老鼠吃完後,才拿另一份給王子吃。經過一天一夜的療養,他們體力都已復原,仙人就說:「現在你們都已復原,可以各自回去自己的地方了。」
離去前,那條蛇就對仙人說:「你的恩德我永遠難忘,你有困難時,不論在何處,只要叫聲:『蛇啊!蛇啊!』我就會馬上來幫助你。」這時老鼠跟小鳥也說:「是啊,我們也感恩你的恩德,讓我們也來回報你,當你有需要時,只要呼叫我們,我們就會馬上出現了。」說完,牠們都各自回去了。

王子聽到蛇、鳥跟老鼠都這麼說,他也告訴仙人:「謝謝你救了我,我若登基後,你來找我時我會好好的報答你。」雖然他嘴裡這麼說,但心裡想的卻是報仇,而不是報恩。

恩將仇報的習氣


不久王子繼承了王位,那位仙人也前往參加登基儀式。走在路上時,他想試試蛇會不會依約出現?他就叫:「蛇啊!蛇啊!」蛇真的出來了,對他說:「你是我的救命恩人,所以我要告訴你,我在過去生中存了一些金條埋在地下,也因為貪執而生為蛇身,只有把這些金條給你,我心無掛礙才能解脫。」仙人說:「只要你有這分心,這些金條就暫時放著吧!」

又走了一段路,他心想老鼠不知如何?就叫「鼠啊!鼠啊!」那隻老鼠也很快就出現了,說:「我和蛇過去生是好朋友,彼此都想賺取錢財,並且希望永遠為己所有。但人生無常,不多久我就往生了,為了守護這些錢財才淪為畜生類,我現在覺得很痛苦,希望你能接受這些錢,讓我能心無掛礙。」仙人也告訴他:「先放著,將來用得到時我會來。」
再向前走,仙人又隨口叫著:「鸚鵡啊!鸚鵡啊!」鸚鵡也飛來了,鸚鵡說:「恩人啊!你若需要時,我可以召來一大群鳥,將稻種集中在一起來回報你。」仙人說:「我很感恩,等我需要時再召喚你。」

仙人繼續前行,進城時正好遇到王子在街上遊行。王子遠遠看到他,就向侍衛說:「前面走來的是個很怪異的人,你們把他捉起來打,再把他趕出城,不要讓他見到我。」侍衛抓了仙人,不由分說就打,仙人向前跑,他們就邊追邊打。仙人被打得遍體鱗傷,便喊道:「古聖先賢說人心、獸心同一類,我救的人竟然叫人毒打我!」

侍衛覺得很奇怪,其中一位就叫大家停手,問他為何這麼說?此時大家才知道原來王子落水時就是被他救起來的!知道真相後,大家對國王都感到相當厭惡,就將國王趕出城外,迎接仙人進城,為他敷藥療傷,等他復原之後即擁戴他成為國王。仙人很受人民的愛戴,後來想到之前老鼠和蛇說的話,就告訴人民去取出金條來布施,隨後又舉行「無遮大會」,布施財物給窮困的人。

佛陀的開示


佛陀說:「當時那位王子就是現在的提婆達多,而仙人就是我;累生累世以來,恩恩怨怨一直延續到今生,而提婆達多恩將仇報的習氣仍未斷除。」人心就是這麼善變,有的人懂得感恩圖報,有的卻比獸類還要兇狠,無法體會他人的恩德,這就是善變的心啊!
文字:證嚴上人開示 / 繪圖:《靜思人文》陳敏政

閱讀全文: 王子與仙人

賞劍師的鼻子

證嚴法師說故事

《賞劍師的鼻子》

僑薩羅國的國王有種特別的興趣──喜歡玩劍。因為當時僑薩羅國很強盛,所以很多小國家都會進貢,而想跟國王交往的社會名流也會送禮物;大家都知道國王喜歡玩劍,所以多數人都送劍給國王。

國王請了一位對劍很內行的人來鑑定這些劍,但這位行家很自大,他說:「我只要把劍拿來聞一聞,就知道劍的好壞。」國王很相信他,所以如果有人送劍來,必由他來鑑定。

貪心的果報


可是這位賞劍師很貪心,送劍來的人事先有送禮物巴結他,這把進貢給國王的劍才是「好劍」;假使沒送禮物,那麼送到國王面前的劍,一定是「不及格的劍」,所以每一位送劍來的人都會先巴結他。

有一天,某個小國家也送來一把劍,他們故意在劍上灑一些胡椒,再把劍封起來送給國王。國王照例請那位賞劍師來鑑定,賞劍師本來就打算要讓這把劍不及格,可是仍裝模作樣地把劍抽出來,靠近鼻子聞一聞。

忽然他打了一個噴嚏,利刃劃到鼻子,把鼻尖削了下來。這時大家都很緊張,國王請了好多醫生來幫他治療,但是他的鼻尖已被削掉,只好用蠟造一個假鼻子,覆蓋在鼻樑上。

佛陀的開示

佛陀告誡弟子,這就是忘失自己、對人沒有誠意;心中沒有『誠』,最後損失的還是自己!
文字:證嚴上人開示 / 繪圖:《靜思人文》陳敏政

閱讀全文: 賞劍師的鼻子

入地獄行大悲的地藏菩薩

證嚴法師說故事

《入地獄行大悲的地藏菩薩》

佛陀住世時,有大悲觀音、大智文殊、大願地藏、大行普賢四大菩薩協助應化人間,直到佛陀滅度後,他們還是本著那分悲智願行,不斷顯跡人間,救度眾生。而中國的四大名山 ── 五臺山、峨嵋山、普陀山、九華山,就是四大菩薩的道場,其中九華山是地藏菩薩顯跡的地方。

地藏菩薩在九華山顯跡,大約是在釋迦牟尼佛滅度後的一千五百年間,那時在新羅國──即現在的南韓,王族中有位名叫金喬覺的年輕人,他因喜好佛學而出家修行。出家後,他想一定要到中國才能求得佛法,於是帶著白狗「善聽」渡海到中國安徽省,在沿海遇到一陣大風將船吹至岸邊,他便棄船向著山的方向前進。
他在山中找到了一處洞穴為家,生活非常艱難,僅以野草、山果充飢,傳說中他甚至吃土維生,稱為「觀音土」,其生活的刻苦由此可以想見。山洞中也缺水,需到山崖下五百公尺處提水,每天上上下下非常辛苦。一天早上,當他在打坐時,忽然被蟲咬了,他嚇一跳出定後,見到一位身穿黑紗的婦人在面前叩頭跪拜說:「我的兒子不懂事,冒犯了聖體。為表示懺悔和恭敬之心,所以在石崖邊化出一道清水供您取用,以表心意。」婦人說完後隨即消失,之後離洞口不遠處果然出現一股清水,無論天候如何乾旱,泉水仍是不斷流出,這也是傳奇之一。

金喬覺比丘在九華山修行經過多年,一天有一群詩人到那裡遊山玩水,無意間來到山洞口,大家探頭往洞內看,原來有一位修行者在打坐。大家就在洞口靜靜地等待,一直到中午時分,修行者終於出定,走出洞來。他看起來不像中國人,據傳奇的記載地藏菩薩的相貌很特別,他身高約七尺,額頭很高很寬,那些詩人問他從何處來?比丘即自我介紹,並說他來自新羅國。

「袈裟大」的精舍


詩人們聽了很慚愧,因為他們就住在山下,竟然不知有位修行者已在山上住了這麼多年,生活又如此的刻苦,從此詩人們就成為他的護法,他們又去稟告山主閔公。閔公是位虔誠的佛教徒,知道有這位高僧時非常歡喜,於是趕緊去拜訪。看見金喬覺住在簡陋的山洞時,很不忍心,便決定和詩人們一起為他蓋一座簡單的精舍。

金喬覺比丘生活安定後,更加用功修行、研習佛法,護法的這群人也常來請教佛法。尤其是閔公,他非常敬重三寶,每一天都要供養一百位僧眾,但是不管如何努力邀請,總是只有九十九位,一定要專程去邀請金喬覺比丘,才會正好滿一百位,長此以往金喬覺比丘經常到閔公家應供,而閔公對這位高僧也非常恭敬,於是讓兒子隨他出家。
有一天,閔公向金喬覺比丘說:「您看,前來求法的信眾愈來愈多,將來也會有人來此安住修行,您是不是要擴建道場呢?這整座九子山都是我的,您需要多大的地方都可以。」

金喬覺比丘說:「我只要有一件袈裟大的範圍即可。」閔公說:「那怎麼夠呢?」金喬覺比丘說:「這件袈裟的影子能蓋住的地方,就夠用了。」閔公似懂非懂地答應了。只見金喬覺比丘將身上的袈裟脫下,向空中揚去,霎時間就如烏雲遮住了陽光,整座山被烏雲遮蓋,猶如被袈裟遮蔽一般。閔公見此情形,頓時大為驚奇,直呼不可思議,因此歡喜地把整座山奉獻給金喬覺比丘。

這群詩人即思惟著:該怎麼為這座山命名呢?應稱為「九子山」還是「九方山」?若以看蓮花的心看這座山,它就像九瓣層疊的蓮花,於是大家提議以「九華山」定名。從此,護法的人愈來愈多,道場也很順利地擴建完成,這位金喬覺大師在當時度人無數,從韓國渡海來跟隨他出家修行的人也很多,後來僧眾太多,發生缺糧的情況,還因此傳衍出了「僧多粥少」這句成語。金喬覺比丘想把僧眾分一些出去,但是大家好樂佛法,雖然生活困頓,還是為法忘軀要跟隨金喬覺法師;這時有很多人就以「枯槁眾生」,來形容那些好樂求法的人。

度幽冥眾生


後來大家便尊稱金喬覺為地藏菩薩的化身。因為,白天金喬覺為弟子們說法,一到黃昏時,他就入定了;到了夜晚,九華山的周圍常常會發出地獄刑具的聲音。很多人便傳說金喬覺法師於夜晚時分,會到幽冥界去度眾生,因此尊稱他為「化蹟的地藏菩薩」,也有人尊稱他為「金地藏」。

金喬覺自二十四歲上九華山,直到九十九歲的七月三十日圓寂;在九華山度過了七十五年的歲月,可見地藏菩薩和中國的眾生特別有緣。
文字:證嚴上人開示 / 繪圖:《靜思人文》陳敏政

閱讀全文: 入地獄行大悲的地藏菩薩

追求公平 總是求一缺九

證嚴法師說故事

《追求公平 總是求一缺九》

佛經裏有一段故事 ── 一位家財萬貫的長者在臨終前,交代族裏一位長老為他分配遺產給兩個兒子。這位長老心想:「財產如果沒有公平分配,兩兄弟都會有話說。」

為了公平分配,這位長老想到一個方法 ── 將每樣東西都分成兩份。桌子鋸成兩半、碗及盤子敲成兩半、衣服剪成兩半......,所有的東西都分割成兩半,以示公平。

只因人心有分別


想想看:為了要爭到完全公平,最後的結果居然是兩敗俱傷。這是真正的公平嗎?這是愚癡啊!人再怎麼追求,都是求一缺九啊!

人世間要求與人平等、高人一等,實在很難!相同的東西,只因人心有分別,所以才有不同的價值。

何謂公平、何謂不公平?真的很難定論。只要我們的心知足了,一切就公平;心知足了,就會覺得一切富足。

學佛就是要時時心安、了解道理;這個道理如果能看透,就沒什麼好爭的。
文字:證嚴上人開示 / 繪圖:《靜思人文》陳敏政

閱讀全文: 追求公平 總是求一缺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