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舍小木屋門口前也有一棵相思樹,令人想起上人的孩童時期。
花蓮驟雨過後的幾天,我記起師父說過在精舍小木屋附近有相思樹,只是相思樹是高是矮,粗壯還是嬌細,實在沒什麼概念,但師父的話仍牽引著我的步履來到了小木屋前,「啊,小木屋外植物翠綠叢生,這下怎知道哪一棵是相思樹啊?」
刪去一些認識的植物後,我站在小木屋門前,靜靜端看頭頂上高約 6-7 公尺的不明樹木,或許就是?
人生的溫暖,就是當你有需要的時候,有人在旁邊幫你一把。徘徊樹下一會兒了,突然身後有道稚氣的聲音冒出:「那是相思樹!」
我欣喜回頭,眼前是一位就讀慈小的妹妹,我接著問怎麼確定是相思樹呢?
她粉紅的小臉帶著酒窩,甜甜地雀躍地說:「因為師父都會來撿相思豆回去裝飾啊!」
這下子,這棵應該就是相思樹無誤了!
說來也奇怪,一知道是相思樹後,怎麼一下子就看到樹頂掛著好幾片的豆莢呢?!或許人就是要靜下心來了,才能找到心裡想找的,也才能看得到眼前真實的景象。
心形的「想師豆」,質地堅硬,色澤紅艷,歷久不褪,豆兒雖小,但含意卻甚大。
望著小木屋門前的相思樹,不禁想起上人孩童時期與相思樹的情誼。
上人說過在小時候,家門口有棵高大的相思樹。每當放學後,常與小伙伴們在樹蔭下玩耍,有笑鬧聲,也還有許多老人家辛勤地捆紮柴薪。這樣充滿童趣與溫馨的景象,即使在上人長大後離開故鄉,卻仍一直縈繞腦海,不曾忘懷。
而我站在小木屋前,卻似乎看到了上人小時候在相思樹下嬉戲的這一幕,也更能體會蘊藏在相思豆內的那股懷念之情。
後來大概是 1987 年之際,有位年輕人知道上人喜歡相思樹,便送兩顆相思豆來,還告訴上人,相思豆代表相思,若有兩人彼此想念,相思豆就會跳動。
上人將相思豆放在小抽屜裏,每當拉開抽屜,就會看到相思豆,但卻不曾見過相思豆跳動。上人因此笑說,可能自己待人平等,並無特別想念的人,所以相思豆才不會跳。
1997 年左右,印尼慈濟人得知上人喜歡相思豆,也送來三大瓶。適巧當時來花蓮參加亞澳靜思營的海外慈濟人,即將圓緣賦歸,上人遂送大家相思豆,而在一旁的視聽組黃晴雯師姊聞言,即取其諧音,說是「想師豆」。後來,上人認為此名更好,日後再送人時,也就都說是「想師豆」了。
想想那相思豆的色澤晶瑩鮮紅,永不褪色,其型頗似心形,又仔細看看,發現紅色是由邊緣向內逐步加深,而最裏面又有一個心形曲線圍住那特別深紅的部份,像是大心套小心,猶如上人的佛心相印於弟子的多用心;而其質地堅硬,色澤紅艷,歷久不褪,一般人常用為象徵永恆不渝的愛情,但在慈濟世界裡,更象徵大家永恆的愛,一直都在。
左:「想師包」上串著兩顆「想師豆」,時時刻刻伴著弟子心語。 右:早年師兄師姊結緣的小瓶子,裡面放了相思豆和一些裝飾品。
歷年來,每當營隊圓緣時,上人贈與串著「想師豆」的千年想師包等結緣品,或於委員受證典禮中,別上受證胸花時,現場響起這首輕柔旋律的〈想師豆〉「上人送我紅豆兩粒,感恩之情油然而起,紅豆雖小,含意卻大…幸有紅豆兩粒,和我時常心語,務把想師之情,點滴溶進慈濟。」當下,總會聽到任由音樂也壓抑不了的啜泣聲,那是因為孺慕之情的油然而生。
〈想師豆〉,大約是在 90 年代初期由莊奴老師作詞,王建勳老師作曲,深刻地表達出海外慈濟人對上人的思念之情的一首曲目。因為在海外做慈濟不比在臺灣方便,也不容易跟上人接近,可是大家好像上人就在旁邊一樣,那種愛上人、愛慈濟,而渴望多親近上人一點點的心情,便只能寄於紅豆,將想師之情化為做慈濟的力量。世間父母對小孩的好,小孩雖小但內心清楚;而上人對待弟子,是弟子亦是孩子,心同父母,也因為這樣,每個人想到感動處時,總是不由自主的哽咽。
知道〈想師豆〉的寫作插曲,也才體會到為什麼「想師豆」是兩粒,而不是一粒或三粒。在當時,莊奴老師寫好詞後拿去讀給上人聽,但卻沒想到歌詞的第一句「上人給我紅豆一粒」就被「糾正」了;上人對他說:「我給你的是兩粒」,原本莊奴老師寫「一」是表達無限祝福之意,但上人卻提醒他要更用心,「二」應是「人與我同在」的意思,也更提醒了大家「不能只想著自己,而是時時刻刻要想到他人」的慈濟精神。
「想師豆」除了是上人給予我們的深深祝福之外,同時也叮嚀著身為弟子要多多體會師父的教誨,謹記上人對眾生、對社會、「為佛教、為眾生」的弘願,一起肩起佛陀精神與承擔一切利益眾生的志業,多多發揮自己的常才,繼續接引更多的人間菩薩。
再望望小木屋前相思樹上青綠的豆莢,不知道何時會成熟迸裂,成為灑落一地的火紅「想師豆」,然後,隨著時間、空間、人的因緣輾轉,小小的紅豆兩顆,也許下一次就在您手中;然後輕輕地,在每個人心中埋下了一顆名為「為佛教、為眾生」的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