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守舊行新,守古用今

志業日新又新、生生不息
道業從學到覺、共證菩提

方才,大家談起「新」與「舊」的融合關係,這讓我想起上人曾提過的「守舊行新」;前幾天,上人則提到「守古用今」四字。守舊行新和守古用今,意義和內涵相同。
融合古今新舊,方向明確清晰

為迎接慈濟六十周年,我部門(靜思人文叢書處)與靜原師姊的部門(慈濟基金會編纂處)要合編《證嚴上人全集》,預計將出版三百六十多本上人的著作。當我們跟上人請示編輯事務後,上人開示說,將近六十年的慈濟人間路,文史團隊要有系統地整理好內容;而在封面設計上,則須兼顧古樸的質感與現代的思維,也就是「守古用今」這個方向。

至於「守舊行新」一詞,是在什麼時候提出的呢?那是在幾年前疫情期間,上人每日清晨對基金會及各醫療院所防疫團隊開示時所提。上人指出,過去的民風質樸,充滿道德感,這股愛的能量值得守護、應當長久保持;而隨著現代科技日新月異,在具體實踐上,則必須與時俱進、持續創新,因此必須「守舊行新」。與時俱進創新,剛才王副總與顏執行長都有提及。
「方法」適應時代,有效度化人間

然而,究竟什麼才是創新?我認為關鍵應該是「方法」,所運用的方法是否有時代的新意,這是重點。因此,我認為我們應該深思:我們是否真正守住了上人所叮囑的人文思想?我們所謂的創新,在方法上是否真正回應了時代的需求與發展?這兩者都是需要深入探討的問題。不論是現任校長或新任校長,包括各志業領導的階層,我們的方式是否真正善用適應當代的新方法,進行有效地度化人間?

剛才聽到大家的分享,關於學校在課程設計上,以及工具與方法的應用上,其實都已因應時代的需求與發展做出相應的調整。包括 AI,還有醫療、長照、茹素、環保、天文地理、植物、美學、運動等課程,展現出適應現代眾生需要所做的與時俱進的努力,也體現出現代科技的應用。由此可見,大家確實都用心守護著上人所重視的各項事務。
奉持內修外行,實踐從學到覺

不過,我也希望在此與大家共勉我們常說的「慈濟人文精神」。慈濟人文精神的核心內涵、價值到底是什麼?我認為就是「內修外行」。上人一直強調,走入慈濟要「內修外行」── 靜思法脈是內修「誠正信實」,慈濟宗門是外行「慈悲喜捨」,此為慈濟獨特的修行法門。誠正信實是慈濟的精神主軸,慈悲喜捨是做慈濟的動力;誠正信實是內修的根本,而慈悲喜捨則是外行的實踐。守持誠正信實之心,將慈悲喜捨落實在生活中與行動中,不只救拔貧病苦難,也使人改除惡習,使家庭和樂、社會祥和。
所以,我們要永遠牢記:誠正信實與慈悲喜捨。如果我們能堅守誠正信實與慈悲喜捨,並同時發展創新方法,才有可能真正實踐「從學到覺」。

從學習邁向覺悟的道路,中間要走的是菩薩道;在這條道路上,我們必須具備「守舊行新」、「守古用今」的自覺。在任何實踐中,在從事各項事務中,都須秉持誠正信實的精神,並結合創新的手法,去從事慈悲喜捨的志業,這正是「從學到覺」的關鍵路徑。若在實踐菩薩道的過程中,遺失了這樣的宗旨︰我們的人文精神違背誠正信實與慈悲喜捨,我們的方法無法呼應當代眾生的需求,亦缺乏因應時代的創新方式,那麼對個人而言,也將難以真正實現「從學到覺」的最終目標。
四大是一家人,同心同行同證

原本我對「從學到覺」的理解,是從個人修學的層面出發,是對自己的期許。但今天早上,聽到上人對人文志業的開示中提及,「四大一體,四大志業本是一家人」;座中諸位皆為自家人,那麼,有什麼是不能說的?有什麼是不能建議的?既是一家人,有什麼是不能光明正大、坦誠面對的呢?至於從學到覺中間所行的菩薩道,上人則說起,大家都要「發心立願,同心同行菩薩道」;上人的意思是,這條菩薩道不是個人獨行、不是個人獨覺,而是大家要合心共行,共同邁向覺悟,共證菩提。

誠正信實、慈悲喜捨是慈濟人文精神的核心價值,走在從學到覺的菩薩道上,不只是個人實踐而已,而是需要大家相勉力行並且同行;我認為,這是上人對我們更深切、也更慎重的期許與叮嚀。感恩。
2025 年 4 月 10 日,德凡師父講於慈濟教育董事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