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誠情相待

恭錄自《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O一五年春之卷》

原本祥和美好的自然境界,會因人心無明起爭執而受破壞;若心境單純、心念調和,願意相互扶持,則得以安然度日。上人經常教導慈濟人與志業體同仁,人與人之間以「誠」相待,建立「誠之情誼」,彼此相知、相互了解,就不會爭鬥;即使無法立即求得他人同樣以誠心相待,至少不再與人爭執,否則你來我往,社會將紛擾難安。

紮實鋪路 真誠待人


上人從二O一四年年底針對歲末祝福主題,擬定「誠之情誼人間祥兆,教之慇實造福富足」的方向,不斷叮嚀大家朝此目標努力精進。人心欠缺「誠」,言行就會虛而不實;所以要傳達真實的聲音,喚回誠實之心。

與基金會各處室同仁座談時,上人教眾做事及「帶人之道」:「『禮者,理也』,道理建立在禮節上,平時的言語行動都要戒慎虔誠,以最誠懇的心待人處事,真誠地互愛、疼惜,建立『誠之情誼』。」

「對內,誠之情誼要落實;對外,以誠與情與人互動,帶人要帶出深厚的感情。過去慈濟人一路用愛將這條路鋪得很紮實,鋪的是真實路;現在的時代及大環境,則偏向虛擬的網路世界,我們仍然要真誠應對。菩薩遊戲人間,也要以誠懇的心隨順眾生而遊戲,因為每一個起心動念、言語動作都有因果,都要謹慎。」

聲色柔和 言語謹慎


彼此溝通時,雖然有話直說、就事論事,聲色仍然要柔和,用鼓勵性的語詞代替氣憤指責,心平氣和地提出見解,彙整出處理事務的方法。會說話的人,說的是發自內心的真誠話語,能感動人心,而非煽動人心;唯有「誠」才能感動人,要說真實的話、做真實的事帶動人。

上人說,口說善法利益他人,如氣候均勻調和,降雨普潤大地;若是徒具知識而缺乏智慧,逞一時快意而惡口傷人,會讓一些不了解或是非不明的人起心動念,阻礙、破壞利益人間的善法,導致社會不安。所以聽話、說話都必須謹慎。

開菩薩網 悲智應對


上人教眾,大家天天聞法,聽法入心,也要用法對治人心之病;法就是理,理則表現在待人接物的禮節上。要用誠與情、理與禮開展菩薩網,讓大家懂得在面對境界時,用智慧與人應對。

「一般大眾對慈濟、慈濟人都是高標準看待,也會以高標準要求在志業體工作的同仁,所以承擔志業的人會更加辛苦。但若感到辛苦、難以負荷,就覺得『不如歸矣』,這些辛苦的事誰來做呢?希望大家愈是遭遇困難,愈要勇猛精進,而且要以慈悲、大忍、大勇的心情去面對。」上人叮嚀眾人身心言行都要戒慎虔誠,有理也要有禮。

閱讀全文: 誠情相待

解脫無明網 鋪展菩薩網

恭錄自《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O一六年春之卷》

「此時此世的眾生無明迷惘,尤其電腦網路傳訊普遍而快速,既能讓人通達一切世間事,也能將人心網住,讓智慧受限無法發揮,迷於網中而解脫不了。」網路訊息發達,無明言語四處流竄,影響人心;上人教大家廣鋪菩薩網,引導心亂無明而迷失方向的凡夫脫離「迷網」。


閱讀全文: 解脫無明網 鋪展菩薩網

內修外行度眾生

恭錄自《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O一七年春之卷》

「新春期間,美國慈濟人返回精舍向上人拜年,上人殷殷叮嚀弟子們,美國在國際間具有影響全球的重要地位,期待大家合和互協,就地發揮淨化人心的力量。

「慈濟法門源自佛陀教導的『六度』,第一個『布施度』就需要走入人群付出。眾生多苦難,我們已經走入國際,為天下的苦難人付出,何況在美國這個國際舞臺,更要藉環境發揮良能。」

走入人群,修「六度」去「五毒」


「導師教我──為佛教,為眾生,這就是我此生修行的方向。我既不參禪,亦不教人專事念佛。專注念佛是為了去除雜念,並非念佛就能往生西方,《阿彌陀經》是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慈濟也提倡長養善根;要使善根增長,就要深植信根,而且走入人群磨練、修除煩惱習氣。」

上人說,走入人群不只是為眾生付出,也要融入慈濟團隊,和師兄師姊互動,在長時間的共事中產生默契。「貪、瞋、癡、慢、疑,這凡夫五毒都修除了嗎?可以不貪,但是瞋心真的沒有了嗎?都不會發脾氣嗎?修養比較好的人還是會生悶氣、心裡不舒服,煩惱依然沒有去盡;而慈濟人要開闊心胸去愛人、學會原諒人,這些功夫都需要在人群裡磨練出來,如果沒有在人群中磨練,也度不到人。」

「佛陀教導的法,我盡量做到,可說布施、持戒、忍辱、精進都做到了;不敢說到達禪定,唯有用心去做,做到心很專注,遇到境界還是有進無退,無論如何都要堅持志向。」

以法內修,實行「四弘誓願」


上人表示,「靜思法脈勤行道」,當年於克難中創立慈濟,常住生活再如何困苦,都堅持不占用慈濟基金一分一毫,即使必須向外借米、借油,也堅持煮鹹粥供應發放日的中餐。直到現在,精舍仍然是慈濟的後盾,供應全球慈濟人返回精舍這個「家」的飲食、生活。

「過年期間,天天都有幾千人在精舍用餐、用點心,常住師父們則從過年前十天就開始忙著製作發糕,讓前來拜早年的慈濟人帶年禮回家;師父們天天辛勤勞動,不只自力耕生,也要承擔起這些用度。

對師父們來說,緊湊的生活日程與辛勤的勞動,就是修行的一部分。」
上人指出,慈濟宗門要以靜思法脈為精神核心,「以法內修,才能向外推行志業,所以要先自我樹立誠正信實的精神,才能實行『四弘誓願』;修除煩惱除習氣,心清淨無雜念,沒有人我是非的成見,才能真正為天下眾生『挑米籮』。」

「國家要平靜,社會要祥和,總是要從人心做起;人心需有宗教的精神,找到正確的方向。」上人言,雖說慈濟志業以法為核心,但是有法也要有情、有理,否則只講法條卻無情、無理,諸事還是行不通。倘使情、理、法兼具,即使環境克難,只要大家的精神理念都很充足,無論什麼困難都能克服。
恭錄自《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O一七年春之卷》

閱讀全文: 內修外行度眾生

正信不迷

恭錄自《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O一八年秋之卷》

宣導正信、破除迷信
須以身作則長期帶動

精舍舊大殿自一九六九年落成啟用,就是全球慈濟人的心靈故鄉;小小的人字形屋宇建築,是遊子依歸之處。與廖群師兄等人談話時,上人談到慈濟功德會在克難中成立時,自己還帶著常住借住在普明寺,後來由師媽購下這片土地,除了耕種以外,也規畫建精舍。

上人談到承建精舍的黃演言先生,太太是慈濟委員,因此承擔建築重任,至於精舍的設計師,其實是自己:「這張圖是由一位會畫建築設計圖的慈濟委員兒子,照著我的意思規畫、修改完成的。所以有人問精舍的建築設計師是誰?可以說就是我。

黃先生拿到這張圖以後問:『師父,要朝哪個方向、位置?』我們當時就站在田裡討論,我說,前方要留空地,後方也要與其他住家有一點距離;蘇花公路就在前方不遠處,精舍建築面向大馬路就好。他問:『難道不必拿羅盤來看方位,看看什麼時候開工?』我說:『工人叫來就是了。』」

「蓋好以後也沒有裝潢,只在中間設佛龕,從五十年前擺下去到現在都沒有變動,只有挪後而已;以前佛龕的後面就是我們晚上休息的寮房,兩邊用日式的活動拉門簡單隔間,白天打開拉門,就是知客室與慈濟的辦公室,晚上才拉上拉門睡覺。」

「主體建築蓋好了,佛龕放置妥當,那天晚上我們還在清掃,隔天一大早做早課,就算啟用了。佛像沒有開光,沒有做灑淨等儀式,也沒有看時辰,清掃好了就搬進來開始使用了。」

上人另談及建設花蓮慈濟醫院時,之所以有動土的儀式,是因為這是集合許多人的愛心,一點一滴成就的志業,好不容易動工了,一定要讓海內外的慈濟人與護持者知道,並且以尊重的心邀請佛教界法師來主持動土典禮,還要廣邀各界人士、新聞媒體參與,讓大家知道慈濟醫院動土了。

要改變習慣
須先改變觀念


「信仰佛法是為了解脫煩惱,輕安自在,所以慈濟人多年來不斷宣導,農曆七月是吉祥月,不必在門口拜拜、不需要燒紙錢等等。這是臺灣長久以來的習俗,要大家不燒紙錢,其實很難改變習慣,所以慈濟人好話說盡,以身作則來帶動,也經過了好幾年的努力。」

上人提及 目犍連尊者救母的佛教典故與後世「普度」的演變,指出盂蘭盆是「救倒懸」,意思是救拔如同倒吊般痛苦的眾生,豈料後來演變成殺生大拜拜,造福不成反造業。「過去整個農曆七月都在大拜拜、燒紙錢;除了慈濟人推動吉祥月,政府也從環保角度向民眾宣導集中在某一天祭拜,以及『以功代金』,將燒紙錢的花費轉為行善捐款,也有寺廟減香,不燒大把香、不燒紙錢等等。」

上人表示,要改變習慣,須先改變觀念,這並不容易;剛開始要先安民心,慈濟人以身作則,用各種方法帶動大眾轉迷為悟,已經開出了一條道,現在就要趕緊依照這條道的方向鋪平路,讓人人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徹底破除迷信。

「佛法講究的是發自內心真誠的信仰,是心理法、科學法、生理法,也是物理法,值得深入了解。眾生根機不同,有上根智的『上士』,中根智的『中士』,下根智的『下士』──同樣聆聽佛法,上根智的人一聽就很清楚這是一條行得通的道路,知而能行,並且開道鋪路,自身勤行,還能接引人同行;中根智的人聽了覺得有道理,但是道心不堅定,時進時退;下根智的人對於所聽的道理懷抱疑問,既不接受而一笑置之,還拿出很多的理由擋自己的路,甚至生毀謗、起無明。」

上人說,慈濟人隨處救助苦難,用心付出無所求,不怕辛苦,付出者與受助者皆大歡喜;尤其慈濟人付出之後滿懷感恩,還會不斷地爭取付出的機會,人人以菩薩心力行菩薩道,都是自度度人的上根上智者。

根有利鈍悟有前後

農曆七月在佛教而言是吉祥月
也是佛的歡喜月
更是眾生的報恩月

虔誠懺悔淨自心,茹素護生淨天地

前行政院長張善政先生來訪,適逢高雄靜思堂正在進行《父母恩重難報經》經藏演繹,上人為眾說明這是為農曆七月吉祥月舉辦的莊嚴大法會,引導大眾具有正信,虔誠懺悔淨自心,茹素護生淨天地。

「從過去到現在,慈濟人不斷教大家『轉迷為悟』,要轉迷信為智慧。雖然一直呼籲大家不再燒紙錢,減少污染,讓環境更清淨,但是要改變長久以來的習慣並不容易。所以慈濟人設法引導大家將買紙錢、準備牲禮大拜拜的花費轉為善款,救助苦難、自我造福;慈濟也在農曆七月舉辦吉祥月活動,帶動大家提起恭敬、虔誠的心祈禱,觀看經藏演繹,了解道理並且身體力行。」

這幾天在高雄靜思堂舉行的七月吉祥月祈福會,每一場都有一千多人參與;全臺各地陸續舉辦大型吉祥月祈福會,或在社區裡帶動居民虔誠祈禱。上人談及參與祈福會的志工、會眾,都以虔誠之心齋戒茹素一段時間,如同過去臺灣村落「造醮」,事先全村茹素齋戒,直到醮期圓滿;慈濟在七月舉辦祈福會,帶動大家茹素齋戒,亦是為臺灣、為天下祈求平安。

「為天下祈求平安,不是用街頭大拜拜的方式,既增加殺業,也難顧及衛生。這項習俗在農業社會是因為民眾生活普遍清苦,藉年節吃得較為豐盛以補充營養;現在大家營養過剩了,不需要為了吃而準備這麼多牲禮,也不要造成衛生問題,更不能因此殺生,要回歸茹素持齋,虔誠祈求平安。」
恭錄自《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O一八年秋之卷》八月四日

閱讀全文: 正信不迷

證嚴法師說故事

《羅睺羅度化毘低羅》

萬相莊嚴,令人一見即心生歡喜的佛陀,也有與他無緣的人。須達長者是位虔誠恭敬三寶的佛教徒,但長者家中的老婢女卻認為佛陀所言所行和僧團比丘的托缽生活,對社會並無貢獻。她看不慣長者長期供養僧團醫藥物資,因而對三寶心生厭煩、慳吝,甚至常毀謗三寶、批評僧團。

消息傳到國王宮中,末利夫人覺得很奇怪,大家對佛、僧都很敬重,為什麼老婢女會這麼不高興?於是她邀請佛陀和僧眾來到宮中為眾說法,老婢女亦無可奈何地坐在眾人之中,靜聽佛陀開示,然而內心卻是十分懊惱。佛陀說完後,人群散了,老婢女馬上逃避離開。佛陀就說:「老婢女與我無緣,但她會喜歡羅睺羅。」

若多少有聞,自大以憍人


羅睺羅是一個年幼的小沙彌,蹦蹦跳跳的,很活潑。他跑到老婢女面前,老婢女只聽到、看到羅睺羅活潑可愛的聲音、形態,內心就生起無比的歡喜心。羅睺羅慢慢地親近她,她也因而漸漸地接近僧團,最後就這樣引她入佛門。

學佛者不得不相信因緣果報,連佛陀也離不開因緣果報。無緣相對只會引起怨厭,所以我們要時時與人結好緣,任何時候都要讓人起歡喜心;並且最重要的是,要結「清淨緣」── 和眾生的緣是沒有污染、煩惱的愛,這就是修行的目標。
文字:證嚴上人開示 / 繪圖:《靜思人文》陳敏政

閱讀全文: 羅睺羅度化毘低羅

證嚴法師說故事

《執著「名相」的傭人》

佛典中有一個故事 ──

有一天,主人要出門時,特別交代守門的傭人說:「我出門時,你要看好門戶,也要注意驢子,不要讓牠走失了。」傭人說:「一個人怎麼能同時看守門戶又要注意驢子的行蹤,這怎麼做得到呢?」 主人告訴他:「你只要專心把門看好,用繩子將驢子綁住就行了。」主人出門後,傭人就拿張椅子坐在門前,同時看著用繩子綁好的驢子。

這時,村裡正在演野臺戲,傭人聽到遠處戲臺傳來熱鬧的鑼鼓樂聲,心裡很想去看戲,但眼前他又必須顧好門戶及驢子,根本出不了門。於是他就想了一個自認兩全其美的方法──他將門板拆下來,再將門板用繩子綁在驢背上,就這樣帶著門及驢子到戲棚下看戲,直到曲終人散,他才牽著驢子緩步地走回家。

凡夫執著在「名相」


此時,主人正好回來,望見家中凌亂的情形,感到很憤怒!不僅大門不見蹤影,連一些好的家當都被小偷搬空!又看到傭人安然自在、邊走邊唱歌地牽著驢子回來,他非常生氣地說:「叫你看好門戶、注意驢子的行蹤,你怎麼沒有做好本分事,讓門戶大開呢?」傭人說:「有啊!您交代的事我都做到了,您看,門不是在這裡好好的嗎?驢子也在啊!還有哪裡不對呢?」這下主人更生氣了,忍不住又說:「我要你把門戶看好,不要讓小偷進去;現在門被你拆掉,小偷直接進去把值錢的東西都偷走了,你只看好這個『門』,又有什麼用呢?!」
修行,是從內心找出與佛同等清淨的本性,這才是真正修行人的本分。但凡夫卻迷失了,心念時時被外境所引誘、隨著境界打轉,不知道要往自己的內心去尋找本性,所以就會在人生道路上活得非常辛苦!

這個故事裡的傭人,就如同凡夫只執著在「名相」的心態,平常只會說:「照顧好自己的心」,卻沒有真正深入內心,尋找本性的智慧和清淨的大愛。

人生的道路是很簡單的,但是我們常常不去體會、不從正路走向目標,往往走向岔路,這就是平時欠缺真正的用心!
文字:證嚴上人開示 / 繪圖:《靜思人文》陳敏政

閱讀全文: 執著「名相」的傭人

證嚴法師說故事

《琉璃王滅釋迦族的因緣》

自古以來,聖賢對人的教育都是談一念心,「人心」如果充盈了愛,及時化解怨與恨,世間就充滿祥和幸福。

有一則關於佛陀在世時的公案──佛陀成道後,回到迦毘羅衛國向人民說法。當時的釋迦族人自認至高無上,智慧也最高,他們的太子修行成佛,受到普天下人的尊重和敬仰,所以每個族人的心性都很驕傲。

「業」從「一念心」起


當時舍衛國的新王剛登基,名叫波斯匿王,這位新王很仰慕釋迦牟尼佛,所以起了想與釋迦族聯姻的心願,但釋迦族知道消息後,有人很排斥,他們認為自己的種族很優秀,舍衛國憑什麼來娶他們的人。

一天,波斯匿王遊獵到迦毘羅衛國的茉莉園時,感到有點疲倦,因此下了馬車進園休息。這個花園種滿了茉莉花,由一位長得很美麗又溫柔的明月姑娘負責照顧,她時常把花穿成花鬘獻給國王,所以又名勝鬘夫人。

波斯匿王看到這位姑娘如此的溫柔、善解人意,滿心歡喜,就問她是誰家的女兒,明月回答:「我是摩訶南王的婢女」。這時,剛好波斯匿王的侍衛跑來請他離開,波斯匿王一時沒聽清楚,以為女孩是摩訶南王的女兒,就趕緊叫人去提親。摩訶南王想到舍衛國的兵力強盛,得罪不起,因此收明月做乾女兒嫁了過去。
明月嫁到舍衛國後,夫妻極為和好,國王把明月的名字改為末利,因為他們是在茉莉花園認識的,佛教中有很多經典都有末利夫人的事蹟。他們生了一個兒子名琉璃太子,琉璃太子長到八、九歲時,波斯匿王為了讓他學習詩書六藝,便送他到迦毘羅衛國留學,還派幾位大臣和童子同去。

到了迦毘羅衛國,當地有很多人知道琉璃太子是摩訶南王的婢女所生的,所以都瞧不起他,但也不敢得罪他。有一天,琉璃太子由一群童子陪伴到外面練習射箭時,看到了一座建築中的大講堂蓋得很漂亮壯觀。原來迦毘羅衛國的百姓希望佛陀能常回來說法、教化人民,所以花了很多錢蓋講堂。講堂的中央放了一張椅子,是預備給佛陀坐的,不准任何人碰它。這群童子看到講堂很漂亮,就走進去,琉璃太子很大方的坐上了椅子,一旁監工的大臣看了,很兇悍地把他拉下來,邊推邊罵他是婢女之子,還把他趕了出去。

琉璃太子當時才九歲,受此侮辱心中又怨又恨,因此向身邊一位同齡的童子說:你一定要幫我記住今天的侮辱,甚至每天要提醒我三次,這個仇我一定要報。從此之後,這個童子每天三次向太子提到此事。

琉璃王的復仇


經過了十幾年,太子長大成人了,他每天都聽到報仇、報仇的聲音,每次想到這件事就恨得咬牙切齒,也因為心中有怨、有恨,所以看每個人都不可愛,包括他的父母在內。他一心想著能早日執政,因為唯有執政才有機會報仇;他發願登基後,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報仇。

有一天波斯匿王和末利夫人一起去看佛陀,琉璃太子知道父王是輕車簡從出門,沒有任何武裝,因此利用父王尚未進城時,發兵篡位。波斯匿王從此失去江山,流離失所餓死在他國。

琉璃太子登基後,身邊的人向他進言:「王啊!你現在已經執政了,身為一國之王,兵權在握,你要記得九歲時的侮辱啊!」於是他發兵攻打迦毘羅衛國,想把釋迦族滅掉。
佛陀知道這個消息,就去坐在半路上。琉璃王率兵一路前來,看到佛陀坐在烈日下,他很尊敬佛陀,趕快下馬向佛問訊,並問佛說:「佛啊!那邊有樹蔭你為什麼不坐,卻要坐在烈日下呢?」佛陀答道:「我的親族之根即將敗壞,哪有樹蔭可以遮蔽我呢?」琉璃王聽了此話,知道佛是為了釋迦族而在半路上阻擋他,因此收兵折回去。

第二、三天,身邊的臣子又向他提到此仇此恨千萬不能不報,於是琉璃王再度發兵前去,佛陀同樣坐在半路上,他只好又折回去。第三次又一樣。如此經過一星期,他內心的怨恨依然沒消失,因此又再度發兵,很順利的把大部分的釋迦族人都消滅掉了。

佛陀的開示


佛陀曾以這個故事教育弟子,人生一切都是因緣果報而相生相滅。由於過去的因緣,現在果報現前,所以釋迦族在琉璃王的手中被毀滅掉,而琉璃王也造了極重的惡業。

這個業是從一念心起,而釋迦族的驕傲我慢也是一念心,因為一念的驕傲我慢、輕視別人,怨和恨就種植在受輕視者的心中,使他產生了報復的心理,以致引發了禍端,因而有了佛教中這段慘烈的故事。
文字:證嚴上人開示 / 繪圖:《靜思人文》陳敏政

閱讀全文: 琉璃王滅釋迦族的因緣

證嚴法師說故事

《貪心的小豹》

有一群年輕人,他們原是貴族或大商人的孩子,平時生活富裕又隨心所欲,只因聽到佛陀講經說法,一時感動就相約出家。他們在僧團一段時間後,因為過不慣嚴謹清淨的修行生活,開始心浮氣躁,並經常聚在一起談論過去的種種,言行已影響了其他修行人的道念。

佛陀看在眼裡,於是告訴阿難:「阿難,你去把新出家的比丘們集合起來,我有話對他們說。」阿難明白佛陀的心意,於是召集所有比丘一起來聽佛陀教誨,因為不只新出家的比丘需要警惕,連受到影響的比丘們也需要。大眾到齊後,佛陀說:「新出家的比丘們,你們是否還掛念著世俗的欲樂呢?」然後佛陀說了一個故事,讓比丘們知道「欲念」的可怕。

談世俗的「欲念」


有隻小豹在曠野中獨自覓食,但一直找不到食物,突然間看到有隻大象躺在地上,走近一看,原來大象已經死了。牠好高興,就從象鼻咬下去,但象鼻就像木頭那麼硬!咬象的耳朵,就像在咬鐵片;再咬象的肚子,還是硬梆梆的;就連象尾巴也是硬得像鋼筋!

小豹於是繞著大象轉,好不容易發現象的肛門比較軟,牠高興地一直咬,不知不覺就鑽進大象的肚子裡了。大象肚子裡有很多內臟,牠在裡面大吃特吃,吃飽了就睡,口渴就喝象屍腹中的血水,餓了又繼續吃。

過了幾天,死象的身體受到太陽照射,表皮風乾了,肛門也緊縮了。小豹發覺裡面的空間愈來愈狹窄,就著急地在裡面亂闖。過了幾天,下了一場大雨,死象的身體膨脹、腐爛了,小豹使盡全身的力氣才衝了出來。
「外面的世界多麼寬闊、自由啊!」小豹很快樂,但很快就發覺自己不但虛弱無力,而且全身的毛脫落得一根不剩!因為浸泡在血水裡好幾天,加上在裡面拼命掙扎,所以全身的毛都掉光了。小豹感到很悲哀,為什麼在天寬地闊的環境中不知珍惜,鑽入污穢的世界卻自以為樂;等到好不容易出來了,已經不像原來的自己了!

佛陀的開示


佛陀告誡比丘們:「凡夫就像小豹,有著種種貪欲,欲念一起就會脫離清淨的世界,走入難以解脫的污穢境界。大家要照顧好自己的心,不要被欲念所迷,傷害自己也無益他人。」

這也在告訴我們,唯有去「貪」就「簡」,我們才能擺脫「強求」的煩惱,擁有清淨、安穩的人生。
文字:證嚴上人開示 / 繪圖:《靜思人文》陳敏政

閱讀全文: 貪心的小豹

證嚴法師說故事

《阿難入滅的因緣》

佛滅度後,由大迦葉尊者召集五百阿羅漢,在結夏安居時結集佛法。

此時阿難尚未證得阿羅漢果,他自知負有結集經典的責任,趕緊努力、發憤忘食,經過一天一夜,終於證得道果,以其智慧神通向大迦葉尊者證明自己的修行成果,與大家一起結集經典,使佛法世代流傳。

阿難尊者七十載
遊化宣法解真義


經典結集二十年後,包括大迦葉尊者等大比丘紛紛入滅離世。大迦葉尊者入涅槃前,囑託阿難尊者領導僧團;此時阿難尊者年約七十,直到一百二十歲,仍然四處遊化宣法。

某天,尊者聽到一位年輕比丘誦法句偈:「若人生百歲,不見水潦鶴,不如生一日,得而睹見之。」尊者趕緊喚來年輕比丘說:「我必須糾正你,這句偈正確的說法是:『若人生百歲,不解生滅法,不如生一日,而得解了之。』」

年輕比丘回去稟告,師父卻說:「阿難已經老朽,智慧衰退,他的話不可信,還是照我教的誦就對了。」

憂慮眾生學法偏
執著深重不願改

阿難尊者得知後十分感慨:「眾生學法偏差,卻執著深重不願改正。與自己同世修行的阿羅漢皆已入滅,就像原本可以防風、護水土的大樹林,只剩一棵大樹,擋不住壞滅正法的邪風,再堅持住世也無用了。」於是,尊者以一百二十歲入滅。

「修學佛法,應知道過去、了解現在,才能將法流傳於未來。」我們既有因緣聞法,要感恩佛陀說法、阿難尊者記憶並傳承佛法,時時用心修行。
文字:證嚴上人開示 / 繪圖:《靜思人文》陳敏政

閱讀全文: 阿難入滅的因緣

證嚴法師說故事

《專心無雜成就妙法的摩陀大師》

傳說過去安徽省有座「摩陀山」,這座山名的由來很特別。據說有一位老師父於山中古寺收了一名徒弟,這位弟子雖長得很福相又很清秀,似乎很有智慧,卻是正好相反。

老師父很用心、耐心地教他經文,但教前一句,他忘了後一句,教後一句,又忘了前一句,後來沒辦法只好教他念「南無阿彌陀佛」。但過了幾個月,他連六字佛號都念不完整,於是師父說:「那你念兩個字『彌陀』好了。」沒想到他居然把「彌陀」念成「摩陀」。

恭敬「食物」來供養


由於老師父只收這位弟子,但經年累月的教導還是沒有進步,不免感到心灰意冷,一氣之下就下山雲遊去了。經過半年,老師父聽說山上鬧蟲害,連草也長不出來,老師父心想:我這弟子可能餓死了。便急忙趕回寺裡探視,卻意外發現弟子又白又胖。老師父問他:「山中鬧蟲害沒有食物,你為何還能這麼健壯?」弟子只說:「摩陀、摩陀」。

老師父這下更失望了,心想:「半年了,『彌陀』還是念成『摩陀』,你念「摩陀」,摩陀也不會變食物給你吃。」老師父又問:「你到底吃什麼維生?」弟子還是口口聲聲說:「摩陀、摩陀」。老師父實在無法理解。只見弟子拿一口鍋子加水起火,從一堆閃閃發亮的白石頭中,拿出石頭放在鍋裡煮,口中不斷地念著「摩陀」,等到水開了,便很恭敬地用鍋中的「食物」來供養師父。
老師父覺得很奇怪,明明是石頭,竟煮成略呈黃色、色澤很漂亮的「食物」。再試著吃一口,沒想到竟然就像芋頭般又軟又鬆,食用後全身舒暢,半年來在外奔波的疲倦也消除了。老師父非常感動,說:「徒弟呀!原來你只念『摩陀』也已經念出了摩陀妙法來了......。」於是寺名便改成「摩陀寺」,這座山也命名為「摩陀山」,後來這位弟子被稱為「摩陀大師」。

專一無雜,成就妙法


傳說摩陀山上的石頭能治百病,幾十年後,這座道場很興盛,當摩陀大師要往生時,他用一盆水灑遍了整座山,這山中的石頭長滿了草藥,藥性都很靈驗,可以為人治病。

其實學佛貴在專心,像摩陀大師能專一無雜,因此成就妙法。常說「想過去是雜念,想未來是妄想」,最好把握當下的時刻,將佛法融會貫通、應用於日常生活中,這才是真學佛者。
文字:證嚴上人開示 / 繪圖:《靜思人文》陳敏政

閱讀全文: 專心無雜成就妙法的摩陀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