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從「自修自利」到「入群度眾」

恭錄自《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O一八年冬之卷》

十二月歲末祝福行腳從花蓮到臺東,再從臺東到高雄。行經臺東時看見黃玉女師姊等人,勾起上人回憶:當年毅然離家,與修道法師一起從豐原搭火車南下,先到高雄火車站,再決定搭車往臺東……如今已過五十多年,沿途景物改變甚鉅,當年所接觸的人已經老邁、凋零,但是現在有愈來愈多慈濟人跟著師父走,菩薩隊伍浩蕩長。

曾經,想在太魯閣石洞裡修行


在高雄歲末祝福典禮中,上人敘述與修道法師一起從豐原到高雄、從高雄到臺東的歷程,後來在修道法師俗家二哥的安排下暫住臺東清覺寺。住在清覺寺時,天天聽到一群受雇種薑的原住民開朗說笑,談到花蓮的太魯閣風景很美,於是心嚮往之;後來隨著因緣到了花蓮,也有機會搭車到太魯閣,果然風景優美又幽靜,異想天開地想在中橫公路旁邊的石洞裡修行,並且向退輔會提出申請,還獲得許可。

上人憶道:「從經典看見修行人在石洞裡靜修,所以我也覺得石洞裡好修行。後來北上拜師受戒,再返回花蓮;有次我的師父到花蓮時,我就陪他去太魯閣走一圈,也帶他去看我申請的那個地方。從太魯閣回來以後,我又對他說起要在那個地方修行,他睜大眼睛看著我說:『你敢去那裡住?不可以,修行不可以離開人群孤單一個人,你自己一人住在洞裡太危險了!』於是打消了這個不切實際的念頭。」

後來,走入人群中力行菩薩道


上人再述:「師父當時對我說,修行要在人群中,這句話我從此記在腦海。是啊,行菩薩道也要入人群,無法閉門自修,菩薩道是在人群中成,因為『菩薩所緣,緣苦眾生』,菩薩自度度人,不僅自修自利,也接引人來修菩薩道,這條大道要實際去走、用心去感觸。」

在此場歲末祝福典禮中,並有羅淑珍師姊與同修翁天有師兄上臺分享見證,投入慈濟做志工,導正了師兄的惡習,讓黑白的人生變彩色,讓惡劣的家庭氣氛變得和樂圓滿。上人說,不只是翁師兄因為慈濟轉迷為悟,許多師兄師姊也因為有人走到身邊呼喚、接引,終於找回了自性。

上人教眾,菩薩走入人群中度眾生,受到度化的人要再走入人群去作見證、去度他人,用自己的經驗把迷失的人喚醒,接引回正道,「從迷途走回覺道,還是要有菩薩相伴,才能彼此修正,愈走方向愈明確,這念心愈走愈篤定。」
行菩薩道也要入人群,
無法閉門自修,
菩薩道是在人群中成,
因為『菩薩所緣,緣苦眾生』
恭錄自《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O一八年冬之卷》

閱讀全文: 從「自修自利」到「入群度眾」

誠情相待

恭錄自《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O一五年春之卷》

原本祥和美好的自然境界,會因人心無明起爭執而受破壞;若心境單純、心念調和,願意相互扶持,則得以安然度日。上人經常教導慈濟人與志業體同仁,人與人之間以「誠」相待,建立「誠之情誼」,彼此相知、相互了解,就不會爭鬥;即使無法立即求得他人同樣以誠心相待,至少不再與人爭執,否則你來我往,社會將紛擾難安。

紮實鋪路 真誠待人


上人從二O一四年年底針對歲末祝福主題,擬定「誠之情誼人間祥兆,教之慇實造福富足」的方向,不斷叮嚀大家朝此目標努力精進。人心欠缺「誠」,言行就會虛而不實;所以要傳達真實的聲音,喚回誠實之心。

與基金會各處室同仁座談時,上人教眾做事及「帶人之道」:「『禮者,理也』,道理建立在禮節上,平時的言語行動都要戒慎虔誠,以最誠懇的心待人處事,真誠地互愛、疼惜,建立『誠之情誼』。」

「對內,誠之情誼要落實;對外,以誠與情與人互動,帶人要帶出深厚的感情。過去慈濟人一路用愛將這條路鋪得很紮實,鋪的是真實路;現在的時代及大環境,則偏向虛擬的網路世界,我們仍然要真誠應對。菩薩遊戲人間,也要以誠懇的心隨順眾生而遊戲,因為每一個起心動念、言語動作都有因果,都要謹慎。」

聲色柔和 言語謹慎


彼此溝通時,雖然有話直說、就事論事,聲色仍然要柔和,用鼓勵性的語詞代替氣憤指責,心平氣和地提出見解,彙整出處理事務的方法。會說話的人,說的是發自內心的真誠話語,能感動人心,而非煽動人心;唯有「誠」才能感動人,要說真實的話、做真實的事帶動人。

上人說,口說善法利益他人,如氣候均勻調和,降雨普潤大地;若是徒具知識而缺乏智慧,逞一時快意而惡口傷人,會讓一些不了解或是非不明的人起心動念,阻礙、破壞利益人間的善法,導致社會不安。所以聽話、說話都必須謹慎。

開菩薩網 悲智應對


上人教眾,大家天天聞法,聽法入心,也要用法對治人心之病;法就是理,理則表現在待人接物的禮節上。要用誠與情、理與禮開展菩薩網,讓大家懂得在面對境界時,用智慧與人應對。

「一般大眾對慈濟、慈濟人都是高標準看待,也會以高標準要求在志業體工作的同仁,所以承擔志業的人會更加辛苦。但若感到辛苦、難以負荷,就覺得『不如歸矣』,這些辛苦的事誰來做呢?希望大家愈是遭遇困難,愈要勇猛精進,而且要以慈悲、大忍、大勇的心情去面對。」上人叮嚀眾人身心言行都要戒慎虔誠,有理也要有禮。

閱讀全文: 誠情相待

柔軟言行 合和互協

恭錄自《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O一五年秋之卷》

「以柔軟的言行,誠懇待人,與人建立誠之情誼,讓人人覺得在慈濟道場裡有歡喜自在的感受,就能合心共事。」與海外慈濟人談話時,上人指出,感恩、尊重、愛,就是讓團隊合和互協的「軟實力」。


 圖(左):印尼鐵路傑哈巴魯區貧民窟關懷,陳黃金色師姊(慈宿,妙妙)合十祝福鐵道居民平安順遂。
圖(右):東方市慈濟志工前往印第安村第五所希望小學,舉辦冬令發放關懷,居民雙手合十感恩志工。

閱讀全文: 柔軟言行 合和互協

解脫無明網 鋪展菩薩網

恭錄自《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O一六年春之卷》

「此時此世的眾生無明迷惘,尤其電腦網路傳訊普遍而快速,既能讓人通達一切世間事,也能將人心網住,讓智慧受限無法發揮,迷於網中而解脫不了。」網路訊息發達,無明言語四處流竄,影響人心;上人教大家廣鋪菩薩網,引導心亂無明而迷失方向的凡夫脫離「迷網」。


閱讀全文: 解脫無明網 鋪展菩薩網

內修外行度眾生

恭錄自《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O一七年春之卷》

「新春期間,美國慈濟人返回精舍向上人拜年,上人殷殷叮嚀弟子們,美國在國際間具有影響全球的重要地位,期待大家合和互協,就地發揮淨化人心的力量。

「慈濟法門源自佛陀教導的『六度』,第一個『布施度』就需要走入人群付出。眾生多苦難,我們已經走入國際,為天下的苦難人付出,何況在美國這個國際舞臺,更要藉環境發揮良能。」

走入人群,修「六度」去「五毒」


「導師教我──為佛教,為眾生,這就是我此生修行的方向。我既不參禪,亦不教人專事念佛。專注念佛是為了去除雜念,並非念佛就能往生西方,《阿彌陀經》是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慈濟也提倡長養善根;要使善根增長,就要深植信根,而且走入人群磨練、修除煩惱習氣。」

上人說,走入人群不只是為眾生付出,也要融入慈濟團隊,和師兄師姊互動,在長時間的共事中產生默契。「貪、瞋、癡、慢、疑,這凡夫五毒都修除了嗎?可以不貪,但是瞋心真的沒有了嗎?都不會發脾氣嗎?修養比較好的人還是會生悶氣、心裡不舒服,煩惱依然沒有去盡;而慈濟人要開闊心胸去愛人、學會原諒人,這些功夫都需要在人群裡磨練出來,如果沒有在人群中磨練,也度不到人。」

「佛陀教導的法,我盡量做到,可說布施、持戒、忍辱、精進都做到了;不敢說到達禪定,唯有用心去做,做到心很專注,遇到境界還是有進無退,無論如何都要堅持志向。」

以法內修,實行「四弘誓願」


上人表示,「靜思法脈勤行道」,當年於克難中創立慈濟,常住生活再如何困苦,都堅持不占用慈濟基金一分一毫,即使必須向外借米、借油,也堅持煮鹹粥供應發放日的中餐。直到現在,精舍仍然是慈濟的後盾,供應全球慈濟人返回精舍這個「家」的飲食、生活。

「過年期間,天天都有幾千人在精舍用餐、用點心,常住師父們則從過年前十天就開始忙著製作發糕,讓前來拜早年的慈濟人帶年禮回家;師父們天天辛勤勞動,不只自力耕生,也要承擔起這些用度。

對師父們來說,緊湊的生活日程與辛勤的勞動,就是修行的一部分。」
上人指出,慈濟宗門要以靜思法脈為精神核心,「以法內修,才能向外推行志業,所以要先自我樹立誠正信實的精神,才能實行『四弘誓願』;修除煩惱除習氣,心清淨無雜念,沒有人我是非的成見,才能真正為天下眾生『挑米籮』。」

「國家要平靜,社會要祥和,總是要從人心做起;人心需有宗教的精神,找到正確的方向。」上人言,雖說慈濟志業以法為核心,但是有法也要有情、有理,否則只講法條卻無情、無理,諸事還是行不通。倘使情、理、法兼具,即使環境克難,只要大家的精神理念都很充足,無論什麼困難都能克服。
恭錄自《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O一七年春之卷》

閱讀全文: 內修外行度眾生

正信不迷

恭錄自《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O一八年秋之卷》

宣導正信、破除迷信
須以身作則長期帶動

精舍舊大殿自一九六九年落成啟用,就是全球慈濟人的心靈故鄉;小小的人字形屋宇建築,是遊子依歸之處。與廖群師兄等人談話時,上人談到慈濟功德會在克難中成立時,自己還帶著常住借住在普明寺,後來由師媽購下這片土地,除了耕種以外,也規畫建精舍。

上人談到承建精舍的黃演言先生,太太是慈濟委員,因此承擔建築重任,至於精舍的設計師,其實是自己:「這張圖是由一位會畫建築設計圖的慈濟委員兒子,照著我的意思規畫、修改完成的。所以有人問精舍的建築設計師是誰?可以說就是我。

黃先生拿到這張圖以後問:『師父,要朝哪個方向、位置?』我們當時就站在田裡討論,我說,前方要留空地,後方也要與其他住家有一點距離;蘇花公路就在前方不遠處,精舍建築面向大馬路就好。他問:『難道不必拿羅盤來看方位,看看什麼時候開工?』我說:『工人叫來就是了。』」

「蓋好以後也沒有裝潢,只在中間設佛龕,從五十年前擺下去到現在都沒有變動,只有挪後而已;以前佛龕的後面就是我們晚上休息的寮房,兩邊用日式的活動拉門簡單隔間,白天打開拉門,就是知客室與慈濟的辦公室,晚上才拉上拉門睡覺。」

「主體建築蓋好了,佛龕放置妥當,那天晚上我們還在清掃,隔天一大早做早課,就算啟用了。佛像沒有開光,沒有做灑淨等儀式,也沒有看時辰,清掃好了就搬進來開始使用了。」

上人另談及建設花蓮慈濟醫院時,之所以有動土的儀式,是因為這是集合許多人的愛心,一點一滴成就的志業,好不容易動工了,一定要讓海內外的慈濟人與護持者知道,並且以尊重的心邀請佛教界法師來主持動土典禮,還要廣邀各界人士、新聞媒體參與,讓大家知道慈濟醫院動土了。

要改變習慣
須先改變觀念


「信仰佛法是為了解脫煩惱,輕安自在,所以慈濟人多年來不斷宣導,農曆七月是吉祥月,不必在門口拜拜、不需要燒紙錢等等。這是臺灣長久以來的習俗,要大家不燒紙錢,其實很難改變習慣,所以慈濟人好話說盡,以身作則來帶動,也經過了好幾年的努力。」

上人提及 目犍連尊者救母的佛教典故與後世「普度」的演變,指出盂蘭盆是「救倒懸」,意思是救拔如同倒吊般痛苦的眾生,豈料後來演變成殺生大拜拜,造福不成反造業。「過去整個農曆七月都在大拜拜、燒紙錢;除了慈濟人推動吉祥月,政府也從環保角度向民眾宣導集中在某一天祭拜,以及『以功代金』,將燒紙錢的花費轉為行善捐款,也有寺廟減香,不燒大把香、不燒紙錢等等。」

上人表示,要改變習慣,須先改變觀念,這並不容易;剛開始要先安民心,慈濟人以身作則,用各種方法帶動大眾轉迷為悟,已經開出了一條道,現在就要趕緊依照這條道的方向鋪平路,讓人人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徹底破除迷信。

「佛法講究的是發自內心真誠的信仰,是心理法、科學法、生理法,也是物理法,值得深入了解。眾生根機不同,有上根智的『上士』,中根智的『中士』,下根智的『下士』──同樣聆聽佛法,上根智的人一聽就很清楚這是一條行得通的道路,知而能行,並且開道鋪路,自身勤行,還能接引人同行;中根智的人聽了覺得有道理,但是道心不堅定,時進時退;下根智的人對於所聽的道理懷抱疑問,既不接受而一笑置之,還拿出很多的理由擋自己的路,甚至生毀謗、起無明。」

上人說,慈濟人隨處救助苦難,用心付出無所求,不怕辛苦,付出者與受助者皆大歡喜;尤其慈濟人付出之後滿懷感恩,還會不斷地爭取付出的機會,人人以菩薩心力行菩薩道,都是自度度人的上根上智者。

根有利鈍悟有前後

農曆七月在佛教而言是吉祥月
也是佛的歡喜月
更是眾生的報恩月

虔誠懺悔淨自心,茹素護生淨天地

前行政院長張善政先生來訪,適逢高雄靜思堂正在進行《父母恩重難報經》經藏演繹,上人為眾說明這是為農曆七月吉祥月舉辦的莊嚴大法會,引導大眾具有正信,虔誠懺悔淨自心,茹素護生淨天地。

「從過去到現在,慈濟人不斷教大家『轉迷為悟』,要轉迷信為智慧。雖然一直呼籲大家不再燒紙錢,減少污染,讓環境更清淨,但是要改變長久以來的習慣並不容易。所以慈濟人設法引導大家將買紙錢、準備牲禮大拜拜的花費轉為善款,救助苦難、自我造福;慈濟也在農曆七月舉辦吉祥月活動,帶動大家提起恭敬、虔誠的心祈禱,觀看經藏演繹,了解道理並且身體力行。」

這幾天在高雄靜思堂舉行的七月吉祥月祈福會,每一場都有一千多人參與;全臺各地陸續舉辦大型吉祥月祈福會,或在社區裡帶動居民虔誠祈禱。上人談及參與祈福會的志工、會眾,都以虔誠之心齋戒茹素一段時間,如同過去臺灣村落「造醮」,事先全村茹素齋戒,直到醮期圓滿;慈濟在七月舉辦祈福會,帶動大家茹素齋戒,亦是為臺灣、為天下祈求平安。

「為天下祈求平安,不是用街頭大拜拜的方式,既增加殺業,也難顧及衛生。這項習俗在農業社會是因為民眾生活普遍清苦,藉年節吃得較為豐盛以補充營養;現在大家營養過剩了,不需要為了吃而準備這麼多牲禮,也不要造成衛生問題,更不能因此殺生,要回歸茹素持齋,虔誠祈求平安。」
恭錄自《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O一八年秋之卷》八月四日

閱讀全文: 正信不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