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 2025 新春拜年
-
澳洲 2025 新春拜年
-
日本 2025 新春拜年
-
菲律賓 2025 新春拜年
-
香港 2025 新春拜年
-
印尼 2025 新春拜年
-
檳城 2025 新春拜年
-
雪隆 2025 新春拜年
-
新加坡 2025 新春拜年
正念是養生之道
證嚴上人開示︰「有正念而無欲念,就是最好的養生之道。」
證嚴上人開示︰
「有正念而無欲念,
就是最好的養生之道。」


《黃帝內經》:
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無量義經》:
其心禪寂,常在三昧;恬安淡泊,無為無欲;顛倒亂想,不復得入;
靜寂清澄,志玄虛漠;守之不動,億百千劫;無量法門,悉現在前;
得大智慧,通達諸法。
-
《黃帝內經》:虛邪賊風,避之有時
《無量義經》:其心禪寂,常在三昧依節候風寒暑濕燥火之變化,
過著順勢而為的自然生活,
冷時暖衣、熱時薄衫,
起居有常,作息規律,
如此就能使身心皆在靜定之中。 -
《黃帝內經》:恬淡虛無
《無量義經》:恬安淡泊,無為無欲深悟何為真實、何為虛幻,
不計外在虛幻的名利權勢,
一切付出以無私存心,
所作所為以明心見性為本務,
不迷失於一意追逐才華的外顯展露,
知足於平淡樸實的生活,
如此就能使身心安然適意。 -
《黃帝內經》:真氣從之
《無量義經》:顛倒亂想,不復得入無雜思妄想、無私欲造作,
身心一無濁氣阻滯、唯有清淨之真氣周流,
如此氣血充足、運行順暢,
就能使身心調和、無比舒暢。 -
《黃帝內經》:精神內守
《無量義經》:靜寂清澄,志玄虛漠;守之不動,億百千劫將好求外物而患得患失之心,
回歸於安住內在的法喜中,
如此專一心志在正道上,
就能使身心邁向解脫的覺悟之道,
感受到自性三寶現前的自信與開闊。 -
《黃帝內經》:病安從來
《無量義經》:無量法門,悉現在前;得大智慧,通達諸法心中了知,念念分明,
能明大是非,能知其所止,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如此正能量充滿,自然疾病不生,
身心康泰,得大自在!
內容來源:撰文 / 釋德𠆩, 手繪 / 釋德慈

學與覺
以單純清淨的赤子之心不斷「學」習,才能看「見」道理,讓佛性「覺」醒。
以單純清淨的赤子之心不斷「學」習,
才能看「見」道理,
讓佛性「覺」醒。

「我們做的事,不是只有人間事,而是做菩薩的覺有情事;我們是覺有情,因為我們在學佛,要從『學』到『覺』,從懵懂的赤子,一路學習,見道、見理,才能覺悟。」上人說,有清淨單純的赤子之心很好,但是要見道理,才能用智慧面對人與事。
上人說,世間無常,國土危脆,人生在世苦難多,無論是天災、人禍,無常生滅瞬息間。所以說人生實在不需要計較,大家合心、虔誠,共同為人間造祥和瑞相。要達到合和互協,一定要有感恩、尊重、愛,這不是口號,而是要很真誠地表達出來。


「我們現在已經有一粒粒飽滿的粽子,但是串起粽子的繩子夠不夠力,是不是有按照次序把粽葉包好、綁好?我總是用粽串來譬喻,希望大家能了解,懂得如何編粽串,然而好像一直無法串起來,讓我覺得有心無力;有時候也覺得眾生共業,就是這樣,但是也很不捨,所以還是用各種方法推動大家。」
「世間沒有苦難人,就沒有佛陀的覺悟;眾生迷茫糊塗,才會有覺者出現。佛陀覺悟之前也要學習,找到最適合自己的修行方法,把心靜下來,當因緣會合,星光與心光契合,心靈與宇宙空間融合,當下即覺悟成道。」


「美國慈濟人的力道不夠,就是人力不旺;要有人力才有物力。常說『入我門不貧,出我門不富』,有心要做事,不要先害怕自己沒有力量,就止步不前;力量就在每個人身上,我們向大眾勸募,最重要的是募心募人,只要有人有心就有力,這是我一向的觀念與方法。我們若用真誠的心投入,生命就有價值,不然只是放任時間空過。」
菩薩道的修行步步進階,有「菩薩十地」,第一地是歡喜地。上人勉勵大家,修菩薩行的第一步要登歡喜地;大家走到這片土地,就起歡喜心,這分歡喜就是福,有福人共同來造福,會合因緣成就美景。大家真誠用愛及時付出,得以在巴生有這片土地建設靜思堂,造就生生不息的慧命生機。請建築師發揮智慧,呈現慈濟建築的典雅氣質,與住宅區有所區隔,在人群中脫俗而立,但也能融入社區接引民眾。


上人指出佛陀是覺者,已經覺悟了,還要來人間教育眾生,而凡夫長久以來在三界火宅中迷茫造業,背道而行,離佛心覺性愈來愈遠;菩薩上求佛法、下化眾生,用佛法教育眾生、淨化其心,引導眾生反黑歸白,歸向佛道,不斷接近如來的智慧覺性。
上人說,要讓菩薩道場永遠都有人間菩薩在裏面精進共修,向外廣度眾生,就要從現在開始做好傳承,自修、度人,堅定道心,行菩薩道的意識很深刻,生生世世都要走菩薩道,直到永恆的覺悟。「菩薩道要生生世世修行,不是只在此生此世就有辦法到達覺悟的境界;我們現在還是滾滾紅塵裏的凡夫,這一生只求不迷失,下一段人生繼續走在這條道路上。」

內容來源:釋德𠆩撰文於 2024 年 5 月 1 日
守舊行新,守古用今
道業從學到覺、共證菩提

至於「守舊行新」一詞,是在什麼時候提出的呢?那是在幾年前疫情期間,上人每日清晨對基金會及各醫療院所防疫團隊開示時所提。上人指出,過去的民風質樸,充滿道德感,這股愛的能量值得守護、應當長久保持;而隨著現代科技日新月異,在具體實踐上,則必須與時俱進、持續創新,因此必須「守舊行新」。與時俱進創新,剛才王副總與顏執行長都有提及。
剛才聽到大家的分享,關於學校在課程設計上,以及工具與方法的應用上,其實都已因應時代的需求與發展做出相應的調整。包括 AI,還有醫療、長照、茹素、環保、天文地理、植物、美學、運動等課程,展現出適應現代眾生需要所做的與時俱進的努力,也體現出現代科技的應用。由此可見,大家確實都用心守護著上人所重視的各項事務。


從學習邁向覺悟的道路,中間要走的是菩薩道;在這條道路上,我們必須具備「守舊行新」、「守古用今」的自覺。在任何實踐中,在從事各項事務中,都須秉持誠正信實的精神,並結合創新的手法,去從事慈悲喜捨的志業,這正是「從學到覺」的關鍵路徑。若在實踐菩薩道的過程中,遺失了這樣的宗旨︰我們的人文精神違背誠正信實與慈悲喜捨,我們的方法無法呼應當代眾生的需求,亦缺乏因應時代的創新方式,那麼對個人而言,也將難以真正實現「從學到覺」的最終目標。

誠正信實、慈悲喜捨是慈濟人文精神的核心價值,走在從學到覺的菩薩道上,不只是個人實踐而已,而是需要大家相勉力行並且同行;我認為,這是上人對我們更深切、也更慎重的期許與叮嚀。感恩。
2025 年 4 月 10 日,德凡師父講於慈濟教育董事會
-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藥師佛願幫助眾生消除諸煩惱
使人人免於疾病纏身
消減痛苦,滅除災難 -
是讚歎藥師佛行願的大乘經典藥師佛願幫助眾生消除諸煩惱
使人人免於疾病纏身
消減痛苦,滅除災難
大乘經典《藥師經》
藥師佛全名藥師琉璃光如來,是東方淨琉璃世界教主;以琉璃為名,乃取琉璃之光明透徹,以喻國土清淨無染。藥師如來有日光遍照與月光遍照菩薩為左右協侍,稱作「東方三聖」。
藥師佛於過去久遠劫修梵行,在電光如來住世時,曾發十二大願,願為眾生解除疾苦,使眾生具足諸根,身相端正,資具豐饒,離諸橫難等,並導入解脫。
眾生身心煩惱多,尤其貪、瞋、癡三毒,產生八萬四千種煩惱;心理困苦,導致生理四百四種疾病,使身心受病苦折磨。藥師佛願幫助眾生消除這些煩惱,使人人免於疾病纏身,消減痛苦,滅除災難。
上人《藥師經》講述
在現代,知道藥名、會配方就稱為「藥師」。但在佛的時代,佛不但能應病下藥,還能洞察天地之間的四大不調,剖析人的心病,所以敬稱佛為大醫王或大藥師。其實藥就是法,只要懂得用,人間處處是良藥,信手拈來都是妙方!
而此藥師經講述即是二○○一年七月至二○○二年七月,時跨千禧年時, 上人感於倫理道德失序,人際間關係緊張,充滿對立、衝突、紛爭,故在早課時間闡述《藥師經》的內容結集。
上人謙稱以伴讀方式逐句講解,終至眾人明瞭整本經文意義為主。無疑是 上人針對現代人的身心病態,為達天下祥和的目標,弘揚人性光明的品德,所下的一帖救世良方。
-
慈濟《藥師法會 》的由來
第 1 講
-
宣講《藥師經 》的因緣
第 2 講
-
《藥師經 》是延壽法門
第 3 講
-
為東方民族開東方淨土
第 4 講
-
眾生十惡業與十善業
第 5 講
-
佛陀為什麼也是大藥師?
第 6 講
-
四大不調生心病
第 7 講
-
世間無不是病 也無不是藥
第 8 講
-
一探琉璃世界的晶瑩
第 9 講
-
向日月光菩薩看齊
第 10 講
-
娑婆世界的四大護法
第 11 講
-
菩薩的悲智運行
第 12 講
-
佛號「如來」的真義
第 13 講
-
發願是成佛的第一要件
第 14 講
-
經典的集結與編篡
第 15 講
-
《藥師經 》的流傳與翻譯
第 16 講
-
佛給阿難的遺言 -「如是我聞」
第 17 講
-
時間以「劫」來計量
第 18 講
-
佛的智慧通達宇宙
第 19 講
-
比丘修行的內涵
第 20 講
-
海會雲集 天龍八部圍繞
第 21 講
-
法王子為眾生請益
第 22 講
-
生在末法 心在正法
第 23 講
-
剛強眾生 溫柔對治
第 24 講
-
藥師如來的十個名號
第 25 講
-
開曉事業第二願
第 26 講
-
無盡資生第三願
第 27 講
-
安立大道第四願
第 28 講
-
戒行清淨第五願
第 29 講
-
諸根具足第六願
第 30 講
-
身心康樂第七願
第 31 講
-
轉女成男第八願
第 32 講
-
回斜歸正第九願
第 33 講
-
從縛得脫第十願
第 34 講
-
得妙飲食十一願
第 35 講
-
得妙衣具十二願
第 36 講
-
藥師十二願 願願皆光明
第 37 講
-
災難見證無量義
《無量義經》乃佛陀住世後期所說
因有情眾生煩惱無量,
是故佛陀說法無量,義亦無量 -
是諸菩薩,
莫不皆是法身大士《無量義經》乃佛陀住世後期所說
因有情眾生煩惱無量,
是故佛陀說法無量,義亦無量
證嚴上人講述
《無量義經》
靜寂清澄,志玄虛漠,守之不動,億百千劫;
無量法門,悉現在前,得大智慧,通達諸法。
靜寂清澄,志玄虛漠,
守之不動,億百千劫;
無量法門,悉現在前,
得大智慧,通達諸法。
《無量義經》是《法華經》的開經,是開權顯實的樞紐,佛陀種種說法以方便力,四十餘年未曾顯實,直到開示演說真實法的《妙法蓮華經》前,先講《無量義經》。
眾生性欲無量,所以佛陀說法無量,義亦無量,然無量義生自一法,而此一法即無相之本性。
《無量義經》云「從一生無量」,上人言,要成長自己的道心,也要成長別人的道心;由一傳十,十再傳百,百而千萬,道心不斷成長,人間就能漸趨美善。
-
〈德行品〉淺釋一
第 1 講
-
〈德行品〉淺釋二
第 2 講
-
〈說法品〉淺釋一
第 3 講
-
〈說法品〉淺釋二
第 4 講
-
〈說法品〉淺釋三
第 5 講
-
〈說法品〉淺釋四
第 6 講
-
〈說法品〉淺釋五
第 7 講
-
〈說法品〉淺釋六
第 8 講
-
〈十功德品〉淺釋一
第 9 講
-
〈十功德品〉淺釋二
第 10 講
-
〈十功德品〉淺釋三
第 11 講
-
〈十功德品〉淺釋四
第 12 講
-
〈十功德品〉淺釋五
第 13 講
-
〈十功德品〉淺釋六
第 14 講
-
〈十功德品〉淺釋七
第 15 講
-
法華三部的由來
說法緣起
-
無量義經為何是法華三部的開經 (一)
說法緣起
-
無量義經為何是法華三部的開經 (二)
說法緣起
-
無量義經最重要的含意
說法緣起
-
如何應用無量義經 (一)
說法緣起
-
如何應用無量義經 (二)
說法緣起
《證嚴法師說故事》
好聽的故事百聽不厭、刻骨銘心,
證嚴上人透過一則則風趣淺白故事,
期待開啟眾人智慧、離苦得樂。
-
貪心的小豹
煩惱篇
-
琉璃王滅釋迦族的因緣
因緣篇
-
專心無雜成就妙法的摩陀大師
修行篇
-
王子與仙人
因緣篇
-
入地獄行大悲的地藏菩薩
修行篇
-
國馬與駿馬
因緣篇
-
啞巴和尚的故事
修行篇
-
執相而求的供僧
煩惱篇
-
撿栗子
因緣篇
-
學佛者,應腳踏實地力行菩薩道
修行篇
-
孝順的哥哥
煩惱篇
-
追求公平 總是求一缺九
煩惱篇
-
賞劍師的鼻子
因緣篇
-
阿難入滅的因緣
因緣篇
-
七彩水珠
煩惱篇
-
有正念又信根堅,不怕外力擾亂心
因緣篇
-
美醜在於心
煩惱篇
-
美女與醜女
煩惱篇
-
因愛生恨毀前程
煩惱篇
-
知福、惜福、再造福
因緣篇
-
維摩詰說法度魔女
修行篇
-
稚兒虔心供佛
願力篇
-
天帝釋供養佛陀
因緣篇
-
善妒的國王
煩惱篇
-
有心有福、有願有力
願力篇
-
醜公主的因緣
願力篇
-
目犍連尊者供僧救母
願力篇
-
城隍爺選拔
願力篇
-
國王與清信士
修行篇
-
剎帝利與婆羅門的比賽
因緣篇
-
鞭打死屍
因緣篇
-
警惕無常 歡喜消業
修行篇
-
施慈用悲
修行篇
-
紫雲寺靈蛇
因緣篇
-
須賴與天帝釋
修行篇
-
光明皇后
修行篇
-
阿難的洗澡水
煩惱篇
-
除糞者尼提
修行篇
-
「不飲酒戒」的由來
修行篇
-
把牛奶「存」在牛肚裡
修行篇
-
人人都有財產「三千億」
修行篇
-
老禪師的叮嚀
修行篇
-
小男孩的心願
煩惱篇
-
小鳥與阿育王
願力篇
-
貧苦夫妻中秋賞月
煩惱篇
-
將軍的杯子
煩惱篇
-
女人與狼狗
煩惱篇
-
阿耆達王墮為蟒身
因緣篇
-
獨角牛
願力篇
-
蟾蜍的願望
修行篇
-
虔誠的力量
願力篇
-
比丘與毒蛇
修行篇
-
涉水渡河的求法者
修行篇
-
說謊的鳥兒
煩惱篇
-
晝執火把的修行人
煩惱篇
-
羅睺羅度化毘低羅
因緣篇
-
執著「名相」的傭人
煩惱篇

印順導師 人間佛教
他是思想的先知,
無論是僧是俗,不少學佛者追隨、研究或弘揚其思想,
甚至將其「人間佛教」精神「做」出來。
證嚴法師事師「至孝」,而印公老人之薰被「至慈」。這種佛家法裔承續,是建立在佛陀的無相無我、慈悲喜捨的教示下;是凝聚在師徒人格道業慧光相濡的基礎上……
領受了導師「為佛教、為眾生」教誨,上人身體力行,帶領全球慈濟人將汩汩清泉愛灑人間。雖然未能隨侍導師左右,上人每行腳西部必定拜見導師;導師偶駐錫靜思精舍、或入慈濟醫院療養,常住眾、慈濟志工與醫護人員,更把握機會孝養與請法。
聞眾生苦 啟動志業

「那是他自己的願力。」導師表示,大乘佛教講究利益眾生,無所畏懼:「行菩薩道,遇到挫折阻礙是理所當然的。只要願心堅定,根本不會在意這些困難,只會朝著自己的目標而努力!」
上人表示:「是師父的恩德,庇蔭著我走慈濟路。當初建設慈院時,歷經無數艱辛,師父給予我有形的贊助和無形的鼓勵,令我感恩!」
救護病苦 濟世利人
上人說:「我不擔心自己的身體,倒是擔心如何讓慈濟慧命永存。我想要找一個讓救人工作能持續的方法。」
導師問:「世間有這麼好的事嗎?」
上人徵詢導師的意見:「我想要蓋醫院。因為醫院能救人,即使我不在了,仍能繼續發揮功能。」
「那是很辛苦的事情啊!」導師提醒。
為協助籌募建院經費,導師撰文呼籲:佛法以解脫人類苦惱為理想,而病苦是八苦之一,在佛法中,救護病者,一向被讚歎為大功德,這是佛弟子所應行的。
「希望大家仰體佛陀的悲心,來完成這一救護病苦的事業,以表達佛法不離世間的現實功德。」
導師認為,慈濟功德會成為臺灣救濟貧病的著名機構,來自於「推動這一事業者,憑一股誠懇的悲願,踏實的工作,感召大家來共同發心。」
導師以「一分精神,一分事業」勉眾,共同完成這有意義的建院事業——大家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則有願必成!
一九八四年花蓮慈院動工,導師主持動土;一九八六年八月十七日啟用,大廳鐫刻著導師撰寫的紀念碑文:「非堅定之毅力,無以克艱巨之事功;有慈悲益物之真誠,乃能成濟世利人之志業。佛教慈濟綜合醫院經多年之籌建,於今沛焉有成,為東部地區醫療服務之重鎮者,乃證嚴法師本其悲憫之心、勇健之行,感召諸方,集一切善緣有以成之也……」
利益眾生 發揚佛法
一路走來上人以此自勉,
致力讓「佛法生活化,菩薩人間化」。
動土當天,高齡九十七歲的老人家,在眾人的夾道歡迎中蒞臨。
會場播放「生生世世都在菩提中」慈濟歌曲,上人翻開歌詞和導師一同觀看,並隨著音樂唱了出來,導師也跟著唱,還用手指比著歌詞說:「唱到這裏、唱到這裏」,臉上始終掛著微笑。
導師並在典禮中對眾開示:「今天參加這個大會,真是使我有說不出的歡喜。感到佛教的基本精神在發揚光大,所以才會有很多的智慧、方法,來推動種種利益人間的工作。
佛法本應該要這樣利益人間,看到今天這個盛況,對於佛法基本精神的發揚,我很有信心!」

證嚴上人依印順導師為親教師出家,師訓「為佛教,為眾生」,奉持不懈。
一人一善 遠離災難
當天,導師引領靜思精舍常住師父步出山門,帶領大家共同祈福、發願。導師開示:「看到他人種種的苦難、不如意,能引發悲憫心,再以種種方法除去他人苦痛,使大家都能在現實世間好好生活,這就是愛心。」
世間難免有各式各樣的苦痛,貧窮也是苦痛的一種,導師表示,除了物質上的救濟,還可以啟發貧困眾生的愛心,使愛心愈來愈擴大。
「多發慈悲心、多生愛心,為自己,也多多為眾生著想;如此不但能使自己的道心、修持的功德一天一天增長,也能使佛教在社會一天天發揚光大!」

喜:幫助人的人,滿心歡喜。
使人歡喜 予人幸福
導師在東部新聞中心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佛法最主要的理想與目的,在於利益人群,大家既然發心參加慈濟志業,應該要起歡喜心,盡自己的能力使人得利益。
「憑自己的能力去付出,能做多少盡量去做。既是為了大家的利益而努力,假使自己稍微辛苦,能使別人得到歡喜、幸福的話,那也就滿足了。」
靜思十方諸佛
諦了一切唯心

除夕夜的年夜飯,席開一百三十多桌,海內外慈濟人與導師和上人共享溫馨的圍爐火鍋。家有高齡長輩共度年節,令人倍感溫馨;年節期間,一波波拜年人潮未減,上人也陪同導師到精舍各處走看。
精舍過年,處處流露出禮義傳家、和氣致祥的美好人情,慈濟大家庭五代同堂,令人欣喜!
內容來源:摘自《慈濟月刊463期》專輯特刊〈法影在慈濟〉。
智慧信仰 心安人安
智信正信莫迷信
鬼模神影在人心,心若安定萬事吉
臺灣民俗謂農曆七月「鬼門開」,有種種禁忌;或以「普度」為名鋪張拜拜、燒紙錢等,以求心安。上人提及古代民智未開,以訛傳訛,民眾信以為真,沿習以往而成俗。而今民智已開,上人籲眾要智信,莫迷信。「人生到最後,燒再多紙錢也無法帶走,唯有無形的功德法財,能生生世世隨身。」
「『富人一餐飯,貧人半年糧。』看到普天下多災難,若能將拜拜、燒紙錢的費用轉為救人善款,既不殺生,也不污染空氣,卻能讓苦難人得溫飽,真正是造福子孫的大功德,也是人間之福。」
據估計,臺灣每年燒紙錢耗費上百億元。上人慨言,其實鬼神在人心裏,「若心神不定,將引魔入心;只要心安自在,無時不吉祥。」
心安自在,時時吉祥。
七月吉祥月祈福會現場,會眾雙手合十虔誠唱誦。
七月原是吉祥月
結夏安居三個月,精進悟道佛歡喜
上人曾指出,佛陀時代,農曆四月到七月正值印度雨季,蚊蚋孳生、毒蟲猛獸出沒頻繁,僧眾赤足行走叢林蔓草間,難免傷及蟲蟻或受蛇、蟲叮咬;因此佛陀制定每年這三個月「結夏安居」,僧眾無須出外托缽,而是專心聽佛說法、精進勤修,由在家居士供養。
「這段期間,僧眾不只聽法,還要靜思——深入研究佛法,印證物理的『成住壞空』、生理的『生老病死』,體會心理的『生住異滅』。真正了解『生住異滅』,即能『觀心無常』,從而『觀法無我』,體會世間『法無定法、相無定相』。」
僧眾利用「結夏安居」三個月時間,用心受法、靜心思考,因此到七月十五日「解夏」時,許多人了悟道理而成就道業,佛陀深感歡喜,故農曆七月乃成就賢聖的「吉祥月」,七月十五日被稱為「佛歡喜日」。目犍連尊者亦於此日供養僧眾,以此功德,救拔處於餓鬼道的母親與累世的父母。
自然界本就有一套循環法則,人生亦有自然法則,若能循規蹈矩,按照道理行事,就能安然生活;人與自然界也要調和共存,才能健康平安。
回歸「普度」真實義
普度應現慈悲心,切莫顛倒陷倒懸
農曆七月,在佛教而言是修行者證果、苦難者出離的「吉祥月」;上人勉眾「普度」要用「法」度——指引人人一條正確道路。「並非僅以口頭唸誦經典就能解脫;要以善法自度、度人——度此生的苦難,並積來生的福德。以智慧解開迷茫顛倒的心,往正確方向走,才能真正離苦得樂。」
上人指出「普度」的真義是,在眾生最坎坷、最苦難的時候,及時幫助他。中元節舉行的「盂蘭盆」會,原意為「救倒懸」,也就是救拔地獄眾生脫離無量苦痛。上人感嘆現今人們為了「普度」,買賣、殺害牲畜來祭拜鬼神。「雞鴨雙足受綑綁,被人們倒提著回家作祭拜用的牲禮,多麼痛苦啊!既要『救倒懸』,卻陷牲畜於倒懸之苦,實是顛倒!」
上人籲請眾人共同「推正法、存正念、行正道」,導正顛倒人生。「福不是拜求而來,唯有『敬天、愛地』,疼惜天地眾生,才能真正『聚福緣』!」我們更要將慈悲的關懷傳送出去,不燒紙錢造成污染,以素食節約地球資源,可與大地和眾生結生生不息的善緣。如此則人人歡喜,處處吉祥。

每年農曆七月,靜思精舍舉辦解夏祈福會,將慈悲的關懷傳送出去。
誠敬心香達天聽
一念虔誠心自在,福祝蒼生真普度
破除七月迷思,並非否定一切祭祀禮儀。上人表示,表達虔誠,最重要是一念心。「不一定要焚香,但自心要有心香、德香;不一定要供花果,若能時時歡喜、心花開放,心靈自然散發虔誠花果香。」
「要有正確的信仰與行為,切莫迷信、執著,以為靠祭祀鬼神就能求福、求庇佑。不耕心地,哪得福緣?要時時向內耕耘心地、向外廣結善緣。」「不只要『自愛』——守規守矩,明辨什麼事該做、什麼事不該做;且要以真誠的心面對人、事、物——敬天愛地、尊重一切生命。自愛且愛人,就能時時輕安自在。」
農曆七月是修養自心,以善念善行報答親恩的月份。即使是道教的中元節,其目的也是要齋戒懺罪,奉道從善。因此上人總是不厭其煩地宣導,呼籲社會大眾轉迷信為智信,放下怖畏恐懼,改變鋪張浪費且污染環境的祭拜形式,將孝親與救拔苦難的慈悲心念,化為具體的善行。鑑於全球節能減碳的需求迫在眉睫,克己少欲的新生活已成趨勢,盼人人能以鮮花素果供佛,以虔誠發願齋戒行善的心香上達諸天聽。
臺灣的農曆七月,往往高溫溼熱又有颱風,生命所面對的節氣轉換及天災風險,自然比其他月份高,人們自當戒慎。但是無須恐懼,若能虔誠盡本分,對親人多付出關懷、對受苦的人予以協助、對天下蒼生多給予祝福,將能真正回歸普度「心」意。
內容來源:摘自《慈濟月刊526期》、《慈濟月刊501期》、《慈濟月刊502期》。
去貪就簡 天地無災
人類開發 大地失調
人類高度文明的發展,伴隨著高度的開發,導致山林大地涵養萬物的功能失調
環顧現今全球越乾旱之處,於毫大雨來襲時,越易釀成大水患,造成人民重大損失與傷亡,而這種極端氣候危機,乃是因為開發過度,以至於山林大地喪失水土保持功能。

風雨一來 轉眼成災
狂風驟雨一瞬間,老街湯屋全泡湯,世事無常眾人歎

災區堆積了厚厚的土石泥流與雜物,連日以怪手及人力徒手接力進行清掃。
今(2015)年 8 月初蘇迪勒颱風過境,其大規模的降雨量,短時間內來不及宣洩,加上部份地區因為開發導致水土保持功能欠佳,造成臺灣北部多處土石崩塌,使得臺灣北部的三峽、新店、烏來、桃園,以及東部的宜蘭等地皆發生嚴重災情,土石泥流沖入民宅,溫泉街的湯屋亦無法倖免,昔日繁華盛況,如今一夕之間遭逢巨變,令人感嘆世事「無常」。
而「無常」是佛法的真理,是世間的真相。人有生老病死;心識有生住異滅;宇宙有「成住壞空」;佛陀教導我們,需透徹此三理四相,才能了解人生無常。我們所處的世間,一切皆共業,四大苦空、生滅變異,皆起於眾生之心念。正因凡夫貪瞋癡等欲愛,心生不平等,起無明慾火,而人與人共業的情況下,造成人心與社會、大自然的更加動盪不安。
取用無度 天地毀傷
人們生存於天之下地之上,若取用貪婪無度,毀天壞地,人們將何以維生
近年來臺灣豪大風雨一來即造成水患的原因,實在是「先人禍、後天災」所導致的結果,以南投山地為例,因早期開放商人砍伐,濫砍山林,以致水土保持不佳,大雨一來易發生崩山事件;至於東石鄉,源於該地居民大量從事養殖業,過度抽取地下水,以致地層下陷,颱風來時,即常引起海水倒灌而釀成重大災情;而烏來當地有斷層,地質不穩,不適合開發,且在長年抽取溫泉水的情況下,亦對水土環境造成威脅,今遇蘇迪勒颱風來襲,青山綠水已不在,僅留滿地泥淖與黃流。這些天災的發生,實際上則是人類對大自然土地的索求無度,所付出的代價,而這代價卻以可貴的生命來買單,心中秤砣一秤,這代價實在是太大了。

蘇迪勒颱風帶來的大規模雨量,因水土保持不佳,如今泉水已成黃流滾滾。
人心簡樸 大地良藥
去除貪念,為洗滌自心最基本功夫,也是「共善業」的開始
面對此次風災所造成的災難與損毀,慈濟人一如往常秉著濟助天下眾生的心,挺進災區勘察,或以徒步、或集體行車進入,為災民送食,為災民徒手接力清除厚重的土石泥流。雖說亡羊補牢猶未晚,然而,山高海大,且天災一日比一日頻繁,即便災後有計劃的進行救助,但天地災難乃根源於人心的不協調,根源不解,無以治本。溯本清源,應期使人人心靈返歸簡樸,去除貪念,而面對氣候不調,我們更應該要戒慎虔誠。
總而言之,調心最重要,把人人的心態調整一下,讓人人生活都能簡樸一下,戒慎虔誠一下,天下不就平安多了嗎!

內容來源:《靜思人文》林聖玉師姊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