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日葵善效應 前進光復

向日葵,其花朵朝向太陽生長,是充滿希望與活力的象徵;熱情、忠誠、信念、愛慕、勇敢追求幸福就是它的代名詞。六月底,丹娜絲颱風橫掃嘉義、臺南,樹倒水淹,青年團隊透過社群,揪團到災區搬運殘枝、掃落葉。樺加沙強颱為花蓮帶來厄難,卻也讓年輕人從3C轉移,開始關注臺灣、關心家人。許多年輕人或獨自開車而來、或揪團、或攜家帶眷,9月28日早上,花蓮火車站擠滿了一波一波的人潮,夾在慈濟人隊伍中候車。
「各位旅客,感謝大家的愛心,今日7:53的區間車已爆滿,往光復的旅客,可以搭下一班8:22普悠瑪。」站長事先廣播告訴大家。火車一到,每節車廂果然都爆滿到門邊了,月臺上的會眾、志工不約而同地歡呼,「加油!加油!」
臺灣人的愛,匯聚往光復。趁著等車當下,有五位年輕人原本互不相識,因住在同間民宿,目標一樣為光復家園而行,他們相邀搭車。其中阿芳帶了一袋護目鏡、護面罩,問我需要嗎?原來是她貼心為打掃的志工護目護臉而備。我就主動帶著她和同行的語柔,沿著月臺一一發送,「 師伯,我們年輕人發心,他們愛心滿滿,拿一個,保護眼睛吧!」有愛同心同行,師伯們不只讚歎,也歡喜領受。
劉宇翰從臉書得知光復需要幫忙,前一天才參與馬拉松路跑,身體必定勞累,不過他想到,「換作自己的家受災,也會很需要他人幫忙。」因此帶著妻子和兩個兒子,從高雄開車上來花蓮,一早就出現在災區。
劉宇翰光著背,以馬拉松的精神,連跑帶跳地剷土、推獨輪車、搬運廢棄物,兩個十一、十歲的兒子,毫不遜色,只要拿得動,就跟著爸爸進進出出搬運。十歲的小兒子滿頭大汗,一點都看不出倦容。問他辛苦嗎?「還好!」十一歲的大兒子說,「看到一個被泥土淹的家,很可怕!但是經過一群人的清掃後,看到乾淨的屋子很開心。」
邱姓屋主說,這裡是姑姑的家,大水來時,年長的姑姑在住院,無任何人傷亡。今早一個家庭四口從高雄來,路過知道他這一戶需要人手,馬上進來協助。他們和慈濟志工協力將兩個近百公斤的冰箱移出,「老人家的冰箱擠滿食物,大多都已過期了,裡面全是污泥,若沒有大家來協助,他也不知道該怎麼辦?」
慈濟志工柯國壽,六十八歲了,我告訴他,多歇息、多喝水,但每當年輕人推泥土出來,他依然馬不停蹄地協助將獨輪車上泥土鏟除乾淨,他說,「看到年輕人就看到希望,我們要做給年輕人看,帶動善的力量。」
善的力量的確是社會的希望,也是父母的驕傲。鐘俊翔不捨五十六歲的岳父賴瑞宗跟著團隊來清掃三天,他和太太揪著小舅子,9月27日晚上十一點從臺中開車過來,趕上隔天一早與父親一起剷泥。三個人本來也要報名,但名額已滿,不過助人的腳步不能等。賴瑞宗在孩子還小時,就為他們播下善種子,參加兒童班、慈少班,也去環保站做志工。「感恩孩子有這分心,擔心我做得太辛苦,同時也來關心災區鄉親是否過得好?」
「兒子是我的驕傲!」來自臺中的陳鳳珠和兒子蘇國勝,母子同行為光復災民清掃家園。臺中慈濟醫院籌備階段,陳鳳珠常柔情勸說當時就讀高三的兒子蘇國勝去園區幫忙做茶水工作。一開始,兒子不太願意,做了幾次後,屢次都看到師姑們自己提重物,因此不捨而正式加入志工行列。
從此,母子倆攜手做志工,也同時在2011年受證。以前常會跟媽媽鬥嘴、吵架的蘇國勝說:「我跟媽媽一起受證,是為了以後我們母子有共同的話題。」看到師姑、師伯年紀大了,分秒在付出,他就會提醒自己要努力精進,不可偷懶。
清掃過程中,蘇國勝不捨年長志工,除了協助剔除硬掉的泥塊,將室內底層泥巴刮除乾淨,也隨時幫屋主洪慈耘師姊整理出室內雜物。陳鳳珠說,「做香積時,我一定會邀兒子去,特別是最後一天要清理廚房,兒子是最佳幫手。」
陳鳳珠平日都在照顧脊椎損傷的先生,這次出門三天,女兒貼心地說,「媽媽,我會好好照顧爸爸,你們放心去幫忙打掃,讓災民早日恢復家園。」子女的貼心孝順,是陳鳳珠最大的安慰。
三天匆匆過,回程的時間到了。近三百位中區、苗栗、彰化和南投的志工,僅能清掃完二十二戶中的十六戶,9月29日不到中午,臺東地區的志工已來接力,讓屋主放心。有的屋主很訝異,「臺中是最遠的路程,你們必須繞過半個臺灣,卻專程為我們來打掃三天!」語意中,有人從懷疑到感恩到哽咽,有的沿路站在馬路邊雙手合十頻致謝。
有人說,「你們的便當真好吃!」有人還說,「我幫你們刷雨鞋......」我一時愣住了,一向幫人習慣了,突然間腦筋轉不過來。又回想這三天,「光復鄉愛心滿檔,他們是來真的,用不完的體力,號召力。」我伸出了腳給她刷,她笑得好開心。
我們這一梯回家了,佛祖街,還有更靠近馬太鞍溪的偏遠部落,災情嚴重,災民還在掙扎中,不過慈濟志工的愛還在,清掃工作和家訪關懷繼續進行著。在臺灣,我們看到了善效應,如漣漪一般,一股一股地湧入災區,願這股愛的力量,如向日葵的熱情、向陽,持續築起希望,守護臺灣家園。
相關連結:慈濟基金會網頁
文.張麗雲